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8 18:36:07| 人氣1,86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入世、出世通用的成功學 (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次提及不論希望在世間或出世間上得到成就,都必須先確立目標或發願。今次,筆者先和大家分享一位成功人士的奮鬥歷程:

  基斯.格納(Chris Gardner)是身家千萬的美國傳奇性黑人投資家,早陣子的電影「尋找快樂的故事」(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其他地區譯為「追求幸福」或「當幸福來敲門」)即改編自他的生平。

  影片講述基斯錯誤投資一種不太有市場的醫療器材,令一家三口陷入經濟困境,太太須要做兩份工作才能勉強維持生計,有時基斯出去推銷器材,她還要利用僅有的時間照顧只有幾歲大的兒子。終於,太太忍受不了這種生活而離開,基斯父子二人則因沒錢交租,被迫流落街頭。一次,他們甚至要反鎖公廁在內度宿,每當門外有人拍門或叫喊時,基斯便掩著正在熟睡的兒子的耳朵,以免他被吵醒。那夜基斯徹夜難眠,泣不成聲,不知道是為自己所受的委屈,還是痛恨自己無能而哭……

  基斯以前曾碰上一個駕著房車、衣著光鮮、春風得意的股票經紀,也發現在商業區出入的人似乎都很快樂,所以他亦希望當股票經紀改善生活。他多次到一家著名的股票行請求面試,憑著其誠意和才智,令股票行願意讓他這個學歷不高的人接受培訓,但培訓的半年期間沒有薪水,而且數十名見習生中只會有一人被聘用,故基斯辛苦過後可能一無所有。

  基斯押上了這半年時間作賭注,他每天都用心上課,勤奮地學習股票知識,以比別人快的速度完成一日的實習(尋找新顧客),然後四出推銷他手上剩餘的醫療器材,同時照顧兒子;旁晚趕去與乞丐、露宿者爭取一晚的免費臨時宿位。如果偶然可賣出一部醫療器材,他們就可以租住旅舍。

  六個月後,由於基斯熱誠、有禮、勤勞,實習期間找到最多新顧客,成功獲得股票行的工作。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基斯更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大大提高了生活質素。

  本片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出自美國《獨立宣言》的一句名言,原文謂每個人都生而平等,有生存、自由及追求快樂(pursuit of Happiness)的權利,不能被剝奪。不過,片名的happiness故意誤寫為happyness,片中照顧基斯兒子的托兒所牆壁上也寫著這個錯字happyness,基斯多次跟托兒所員工說寫錯字,但不獲理會。這一點寓意十分深遠,人人對快樂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但很難清楚定義它,甚至自己所感受的是否真正的快樂也不確定;它是這麼近,卻又那麼遠。某些人則會覺得自己似乎永遠是倒楣的失敗者,別人好像垂手可得的快樂,對自己偏偏遙不可及,彷彿沒有快樂的權利。

  沒錯,每個眾生都想獲得快樂、避開痛苦,但所作所為往往趕走快樂、招來痛苦。因為我們所定立的目標並非真正的快樂,或所用的手法不是快樂的正因。筆者上次指出過訂立目標很重要,其實目標是甚麼也很重要,它必須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成功。

  很多人都以物質、金錢、名譽為人生目標。物質、財富固然是生活所需,但功用很有限,不擔保能令自己由衷地快樂,富人與窮人一樣多煩惱,充其量只是煩惱內容有些不同罷了;即使基斯看見出入商業區的人士笑容滿面,各人背後還是有苦自己知。至於名譽,或許能令人高興一陣子,但沒有實質裨益,就如彩虹、夢幻般沒意義。物慾本身是煩惱的根源,未得的想得到,得到後想要更多,擁有得多又怕失去得多……由於來自外物的快樂都和心靈沒直接關係,只是欲樂而非真正的快樂(正如”Happyness”很像”Happiness”但畢竟不一樣),不能帶給我們深層的滿足。那麼,這些目標是否值得我們花上畢生精力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 Maslow,一九○八~一九七○)根據人類身心性質,提出過一個著名的需求層次論,指出每個人都有五種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即需要水、食物、住所等來維持生命,而這些必需品往往要以金錢換取;安全需求,對身心安全感的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即需要被愛和接納;自尊需求,對自尊和他尊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即把身心特性發揮到最佳,令自己產生最大的作為(這作為不一定是外顯的社會成就)。需求層次如下圖:

自我實現需求
自尊需求
歸屬與愛的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生存需求

  圖中下面的層次是上面的基礎,需要滿足最下一層,方能依次滿足第二、第三層。我們必須先維持生存,才有條件說其他東西;先要有愛、被人接納,才會有自尊;自我形象健康的人才會追求自我實現。因此,基斯在三餐一宿也成問題的情況下,拼命賺錢是沒錯的。最重要是賺到錢後,不要把物質和快樂劃上等號,忘記生命的更高層面。

  馬斯洛晚年時,發覺許多心理學理論過度強調一個人的自我,形成狹隘、自私的唯我主義,反而阻礙了生命的圓滿發展,於是加上了第六個層次──靈性層次。他說:「我們這一世代的痛苦大部分都源於靈性空虛。」「靈性生活是存在本質的一部份,人性缺少了它便不完整,它是真我、自我認同、內在核心及圓滿人生的一部份。」

  誠然,我們外有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苦,內有貪、瞋、痴、妒、慢等煩惱煎熬,死後還要在輪迴中流轉不息,隨時墮落惡趣。唯有去除煩惱,了生脫死,才能得到永恆和究竟的快樂。因此,我們在為生存而確立世間目標的同時,更應為無盡的將來定立出世間的目標。遺憾的是,馬斯洛第六個層次的說法,乃至佛法所說的道理,都不為大部分世人所重視。

  本文同時探討世、出世間成功因素,是希望讀者能兼顧現實生活和靈性發展。事實上兩者不一定有衝突,現實生活的磨練可以促進成長,提高心靈素質,達到「人成及佛成」;另一方面,世間層面的成果可以為個人修行提供條件(如金錢、時間),也可用以造福有情(如布施),加上度眾生本身就是要深入人群的,故佛弟子在世間有所作為也是好事。然而,若這「作為」背後缺乏良善的發心和正確的態度,則不能與出世間層次掛勾;反之,若我們修行純粹是為了換取現世福樂,則佛法亦與俗事無異。因此,「心」是最重要的。

  正確地訂立目標或發願後,讓我們看看拿破崙希爾在其另一名著《致富之路》中所說邁向成功的具體方法──

.確立時間表──訂定每天工作、學習、休息、娛樂的內容和時間,以增進利用時間的效率。希爾更建議每天抽一段時間閱讀,透過書本吸收需要的知識或前人的經驗。

.廣結善緣──要成功多少也倚賴別人幫忙,或借助別人的知識和經驗,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對於修行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許多佛行事業都得依靠「眾緣成就」,乃至個人修持也需要別人提供若干順緣(如時間、空間、用具、指導等)才能進行。

.多做一點──希爾說比自己的分內工作或別人期待的服務多做一點,則能提高受人賞識的機會;如果態度消極,則沒有人願意與你共事或購買你的服務。這正是基斯的成功原因之一,他每天勤快地學習、工作,甚至利用自己的私人時間尋覓客源,因此找到最多的新客戶。

  「多做一點」其實就是「精進」,若沒有它則任何殊勝法門我們都用不著。輪迴如火宅,修行人應該以如救頭燃的態度盡量積資除障。除了廣作善業和修持外,還要把握生活上每一個細節來提升心靈,如吃飯時祈願眾生身心滿足、洗臉時願眾生不為垢染、排泄時願眾生去除罪障、受用任何物品時觀想供養諸佛並迴向眾生、睡覺時觀想諸佛護念,總之一切言行都不失正念正知(可參考《華嚴經.淨行品》)。

.熱誠──希爾說熱誠是神奇的要素,能吸引、影響別人。如前所述,基斯雖然學歷不高,但多次上門求職,其熱誠、積極的態度感動了股票行的高層,給他培訓的機會。筆者最記得當他於面試中被問倒時,他說道:「若我不懂,我會告訢你不懂,但我一定會找到答案!」

  熱誠不僅影響別人,更是策勵自己的源動力。例如玄奘及義淨三藏徒步到印度取經;道綽大師每天念佛七萬聲、一生宣講《無量壽經》和《觀經》約二百次,這些壯舉都是出於對佛法的熱誠。

.相信自己──不要在沒有客觀證據的支持下,武斷自己沒有能力,或認定自己必然失敗而退縮。一次,基斯兒子說將來要當籃球員,基斯很兇地叫他要找賺錢的職業,不可經常打球,兒子頓時發脾氣扔走籃球。基斯想清楚後再對兒子說:「別讓人告訴你不能做什麼,你有夢想就要保護它、實現它,沒有人能奪去你的夢想,即使是我也不能。」而基斯也是因為相信並堅持自己所選的路,才有今天的成就。

  修行方面,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業障深厚,不可能達到佛的境界,遂放縱言行、荒廢修持,但這樣不是令我們每況越下嗎?其實每位佛陀都是從凡夫修成,祂們都曾經有過業障深重的時期,釋迦牟尼佛過往生做過兔子、獅子、鹿,也做過不同的人,受過各種的苦。最後祂示現人身,經歷六年冤枉的苦行,正是想告訴世人,只要努力,即使遇到障礙,最終都能成道。

.控制自己的思想──駁斥自己的負面思想、培養正面想法,讓自己繼續向目標進發。正如基斯的人生並不如意,但他總是說「沒問題的,我們會好起來」,最終他亦以實際行動令這句話成真。

  很多人於修行上遇到逆緣便退心,這時我們應矯正自己的思想,觀察苦、空、無常,策發修行的意樂;思維「逆緣乃自己惡業的顯現,故應倍加精進」、「過去無數佛菩薩、祖師都能成就,自己依法而行,亦無不成就之理」。

.化阻力為助力──所謂「經一事,長一智」,人若能從失敗中學習、從困難中成長,則能把不好的經驗轉化為成功的踏腳石。

  這功夫在佛法修行上稱為「轉惡緣為菩提道」。佛法教導我們要以樂觀積極的態度迎接挫折,觀察其有利面,如挫折能令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去除驕慢;知道世間不圓滿,故生起出離心;自己受挫折的經驗,令我們對其他眾生的問題感同身受,有助發起慈悲心。凡此種種,筆者在《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堅強》一文中有更詳細的討論。(編按:見本刊第二四九期)

  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追求快樂的權利和成功的潛能,問題是我們有否決心去做,以及目標、方法是否恰當。希望本文能對讀者帶來一點啟發,並祝願眾生都得到世、出世間的圓滿成就。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55期

台長: 主席
人氣(1,86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法 |
此分類下一篇:三個人生問題
此分類上一篇:法王的居舍──王舍城

Sabrina
好文

倘若多數人花了一生,都還達不到六大需求的前兩層,

若這是社會環境問題,要如何呢,
若是主觀滿足的智慧,又如何呢

而是否有可能反過來或是各層互動跳脫順序呢
似乎是可以著力與思考的點

主席你不必真的費時回應,只是瀏覽後立即的聯想
也讓有緣有興趣的朋友聯想聯想
祝福
2007-07-10 02:21: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