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20 14:17:28| 人氣6,0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首座國際大學──那爛陀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那爛陀寺,又稱那爛陀大學,是古代盛極一時的世界佛學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可供寄宿的綜合國際大學。位處佛陀成道聖地菩提迦耶東方,距印度比哈爾邦邦(Bihar)首府巴特那(Patna)九十多公里。這裡也是釋尊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舍利弗及神通第一目犍連的故鄉。

  
  那爛陀梵文作Nalanda,其字義眾說紛紜。我國唐代高僧玄奘(602─664)遊學至此,聽到當地的老人家說,此地水中住了一位名為那爛陀的龍王,因以為名。惟玄奘法師並不同意此說,他考究後指出,佛陀過往生曾轉世作大國王,以此地為國都,他悲天憫人,樂善好施,時人讚美國王為「施無厭」(梵文那爛陀),後來建成的那爛陀即以此為名。另有一個說法,指Nalan是一種蓮花的名稱,象徵學問、文化,da是施予之意,Nalanda合起來就是施予學問的意思。

  
  那爛陀所在地,在佛陀時代本來是菴末羅果園,五百個商人花了十億金購買此地供予佛陀。佛陀於此說法三個月,商人們都證得聖果。佛涅槃後,傳說阿育王(Asoka, 西元前三世紀)曾在這裡建寺;與龍樹菩薩同代的婆羅門蘇毗濕奴(Suvisnu, 西元二世紀?)建了一百零八座廟。不過這裡所出土的文物,最早也是屬於西元五世紀的笈多王朝,並無任何更古老的發現。再者,四世紀的華僧法顯從印度回來後,也沒明確提及那蘭陀。他只提到一個有舍利弗舍利塔的地方,有人認為這可能就是那蘭陀。

  
  根據玄奘法師所述,五世紀初的摩竭陀國國王鑠迦羅阿逸多(Sakraditya, 即鳩摩羅笈多[Kumaragupta]一世),於此地首建伽藍,施工過程中無意間傷害了龍王的身體。一個善於占算的外道預言說,這裡是一個殊勝的地方,寺院必定昌盛千載,名滿五天竺(古印度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以至外地。後進學人容易成業,但因為曾傷龍身,易有吐血之患。

  
  後來,鑠迦羅阿逸多的兒子佛陀笈多王(Buddhagupta),在原址南方增建伽藍;其子多他揭多笈多(Tathagatagupta),於東方增建伽藍;其子婆羅阿逸多(Baladitya),在東北方增建;其子伐闍羅(Vajra)於北方增建;加上另一位中印度國王(可能是七世紀的Yasovarman)的增建,再用磚把全部建築圍著,就成為了規模宏大的寺院,號稱「九寺一門」。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樣形容昔日那蘭陀寺的宏偉:「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寶臺星列,瓊樓嶽峙。觀竦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戶牖,交日月於軒簷。加以淥水逶迤,青蓮菡萏。羯尼花樹暈煥其間,菴沒羅林森竦其外。諸院僧室皆有四重重閣。虯棟虹樑,綠檻櫨朱柱。雕楹鏤檻,玉礎文棍。甍接搖暉,榱連繩彩。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

  
  生活在十一世紀的祖師多傑扎(rDo rJe Grags, 金剛稱),則描述那蘭陀寺有八個大殿,十四個佛堂,兩座護法殿,一百零八座金瓦殿,一千多個金頂,禪房、僧舍有千萬座。

  
  古時能進入那爛陀寺修學是一件光榮的事,不僅五天竺僧眾雲集,連外地如蒙古、西藏、爪哇、緬甸、中國的僧人也慕名而至。不過欲入學者須通過由博學大德擔任的「護門」(寺院四方四門的守護者,也負責與來挑戰的外道辯論)口試,據說不少僧人因通過不了口試而被拒諸門外。由此可見,那爛陀寺是讓已有一定程度的僧侶深造之地,而非初學者入門之所,這點也真的近似今天的大學。

  
  七世紀前半葉玄奘求學期間,那爛陀寺的學僧多達萬人,他們兼學大、小二乘,以水漏計時,把每天一半的時間用於學習理論,一半時間學習宗教儀式及修持。也會學習世間學問如因明(邏輯)、聲明(語言文字)、醫方明、工巧明乃至外道典籍,各科都有自己的「學院」。寺院的「教授」超過一千五百人,通達二十部經論者一千餘人;三十部者五百餘人;五十部者十人。而當時的「校長」(住持)戒賢(Silabhadra)更是博覽群書、窮通三藏。寺院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國王撥了百餘邑、每邑二百戶的繳納作為供養,讓那裡的學僧無須為生活擔憂和奔波,專心修學佛法。

  
  那爛陀寺歷代人才輩出,佛教史上的偉大論師,很多都曾於這裡修學,甚至擔任住持或其他要職。例如闡揚中觀思想、著有《中論》的龍樹,著有《入中論》的月稱;宏揚唯識學說、造《攝大乘論》的無著,造《唯識二十論》世親;演繹因明理論、著《集量論》的陳那,著《釋量論》的法稱;巨著《入菩薩行論》的作者寂天;七世紀時到西藏宏揚佛法的蓮花生(Padmasambhava)、寂護(Santarakshita)亦出自此寺。西藏譯師瑪爾巴赴印求法,他所師事的那諾巴(Naropa, 1016─1100),正是那爛陀的北門護門。蓮花生及那諾巴的教法後來在西藏分別發展成興盛的教派,如今傳遍世界各地。

  
  至於我們的玄奘法師,因為覺得漢譯佛典有不足之處,才偷偷離開當時不許私自出國的中土,單人匹馬、歷盡艱辛前往印度取經學經。傳說他抵印之前,那蘭陀住持戒賢大師早已夢見觀音、文殊、彌勒三大菩薩示現,囑其要好好教導東來的華僧,所以當玄奘於六四○年到達時即受到上千人手持香花夾道歡迎。玄奘於此修學十五年(一說七年),受邀說法造論,調和中觀唯識之爭,破斥外道及小乘人對大乘佛教之非難;又應戒日王之請於曲女城演大乘宗義,名滿五印。回國後,日以繼夜翻譯經論,譯作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另受太宗之命,將其於天竺及西域諸國的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此書自今已被譯成多國文字,是研究中古南亞歷史的重要資料。

  
  繼玄奘之後,共有十一位中國和韓國僧人來那蘭陀參學。其中較著名的是稍晚於玄奘的義淨(635─713),他於六七五年到達那蘭陀,留學十年才離開。回國後譯出一○七部經典四百二十八卷,可惜近半數經已佚失。

  
  如同印度其他佛教建築的命運一樣,十二世紀時,那蘭陀寺遭到回教徒大肆破壞,由於寺院面積奇大,這群土耳其入侵者花了六個月時間才把寺內的建築及藏書全數破壞、焚燬,後來寺院據講被大水帶來的泥沙覆蓋。一八六一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康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n)在此發現了這一片佛教遺址後,與《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對照,證明這裡是那爛陀,有關方面遂展開發掘工作。

  
  真正的那蘭陀大學幅原廣闊,目前出土的面積僅有十四公頃、十五組建築,還不到原來的十分一。雖然那蘭陀寺的光輝已隨著回教徒的破壞成為歷史,「瓊樓嶽峙」只餘下頹垣敗瓦,但綿延百里、錯落起伏的教室、僧房、塔寺遺跡仍十分壯觀。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五世紀到十世紀的建築物,這些建築多以紅磚建成,大部分只餘基垣和牆壁。從殘基推斷,寺院原來應高五層左右。

  
  站高一點,即可看見寺院的房舍一間接間地整齊排開,果然是「寶臺星列」,井然有序。房舍的牆身差不多厚達二公尺,印度四季以至早午晚的溫差很大,這樣的設計可以令房內冬暖夏涼;房舍之間有先進的排水渠道,還有一個利用日光及月光計時的晷。這些都反映了當時科學及工藝的水平十分高。

  
  寺內有窰洞形的儲糧室(被發掘出時還有米在內),有一個八角形的大水井提供食水(八角象徵八正道云云);在一條小巷兩邊排列著的紅磚屋應該是藏書的,史載那蘭陀寺有大中小三座圖書館,藏書九百萬卷。資料還記載,這裡本來有供奉釋尊頭髮及指甲的塔;另一個塔標誌著一名外道欲挑戰佛陀,手藏一隻活鳥詢問佛陀鳥兒是活是死(若佛陀答死當然是輸,若佛陀答活,外道會捏死鳥兒,造成佛陀失敗的假像),而佛陀不予理會的事發地點;釋迦佛及過去迦葉佛的坐處也有塔為記。另外,婆羅阿逸多在這裡建了一座比菩提迦耶大菩提塔稍大的塔寺;戒日王(Harshavardhana, 590─647)製造了一尊廿五米高的佛陀銅像。遺憾的是這些聖物和經典法寶全被世人對宗教的偏執摧毀,令後世眾生無緣朝禮。現在遺跡的門窗上仍有火燒的痕跡,看見也感到痛心。

  
  遺跡西南端的三號建築群中,有很多大小不一的舍利塔,內藏寺院師生的舍利。據說也包括一些外地僧人的舍利,這些僧人因為趕不及在生命完結前學成回國,只得客死異鄉。其中有一座特別高的白塔,刻滿風格獨特的佛菩薩聖像,是舍利弗的舍利塔。塔旁的一幅巨牆,戴眼鏡的人乍看之下沒啥特別,脫掉眼鏡後卻會看見牆上的石磚堆砌成一尊全身及五官俱全的佛陀坐像,簡直鬼斧神工,令人驚嘆不已。

  
  在那蘭陀遺址附近,還有那蘭陀博物館以及五十年代由中印兩國合建的玄奘紀念堂。博物館收藏了許多珍貴的銘刻、印章、飾物、陶器、佛教及印度教塑像;而玄奘紀念堂則供奉了當年中國贈送的玄奘法師頂骨舍利。兩者都很有參觀的價值。

  
  此外,附近還成立了一所新的那蘭陀大學,提供多種語文的南北藏傳佛教課程,學生來自世界各地,說不定孕育著佛教的明日之星呢。


 


 


 


 

舍利弗的舍利塔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44期

台長: 主席
人氣(6,0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法 |
此分類下一篇:這個時代的矛盾
此分類上一篇:當觀怨敵如珍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