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04 17:35:44| 人氣9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沒文字的聖教史詩──桑奇塔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桑奇(Sanchi)是佛教最古老、最大規模及保存最完整的塔寺建築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的世界文化遺產。其始建於公元前三世紀,這是孔雀王朝(Maurya)叱吒風雲的時代,也是佛法在印度發展最興旺的時期。此後的案達羅(Andras)、貴霜(Kusana)、笈多(Gupta)諸王朝都信奉佛教,桑奇也建設不絀,直至十一世紀佛教被印度教壓下為止。十三世紀回教徒入侵印度,桑奇便和佛教一起被遺忘了。因此,桑奇可謂見證了印度佛教從如日中天,去到江河日下的歷史。

公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Asoka),以武力統一了印度大部份地區,建立了一個強盛的帝國。後來他因為悔恨自己殺戮太多,皈依三寶,並致力弘揚佛法。他於全國各地遍立石柱及摩崖法敕,囑令人民止惡行善,這些石柱正是著名的阿育王柱。柱頂雕有四頭獅子,一同頂著一個大法輪。石柱是珍貴的文物,柱頭形象在佛教中更有教法興隆的表意,同時也被印度用作國徽,並出現在印度的錢幣中,因為阿育王時期也是印度國力最鼎盛的時代。桑奇不僅擁有阿育王柱,更擁有以獅子以外的動物──大象托著法輪的柱頭,是以名聞遐邇。

另外,佛陀涅盤後留在世間的舍利被分作八份,分別由八個國家請回供養。阿育王在位時取出八國所藏舍利,細分作八萬四千份,於各處設塔供奉,好讓國民瞻禮。當時桑奇位處交通要道,是政治及經濟中心,大概因此而獲配建一個舍利塔。後人在此塔上覆以另一大塔,又不斷新增其他塔寺,遂成為今天的樣子。

整個塔寺區由超過五十個大小不一的建築組成,當中包括寺院殿堂、僧院、佛塔等,彼此的建築年份可以相差很大。桑奇的佛塔都是覆缽式的,狀如一個倒覆放置的缽,呈圓拱形。最主要的三座大佛塔,人稱大塔、二塔、三塔,約於公元前二至一世紀完成。

大塔是塔寺區的主建築,高十六點五米,直徑三十六點六米。塔頂有三重小傘蓋嚴飾,東南西北四方有四座塔門,塔門與塔門間以欄盾相連,欄盾和塔基之間形成了繞塔的通道,塔身外也有另一層通道。相信塔內原來供奉著阿育王建的舍利塔,但佛舍利已不知所縱,可能是盜墓者所為。

二塔是最古老,卻也是外形最簡單的。除了八點八米高、十四點三米直徑的矮圓佛塔和圍欄外,甚麼也沒有,連塔門都欠奉。不過二塔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其他佛塔,因為塔裡供奉著四個圓形石罐,內藏共十位長老的舍利。

這十位長老的名字,相信大部分人都聞所未聞,但他們的來頭絕不簡單。當年,由於阿育王極力崇佛,婆羅門教勢力日衰,其行者紛紛混入佛教僧團之中,騙取信徒供養,還以外道思想冒充佛法教授大眾。久而久之,就像今天不少人把民間信仰、占卜、術數跟佛法混在一起般,佛教雖然僧侶和信徒眾多,但內涵已開始變質、腐敗,似盛實衰。有見及此,阿育王請出當時的大長老目犍連子帝須,聯同另外千位長老,重新整理三藏,並逐一對僧侶作口試,把思想不純正者趕出僧團。此即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三次結集」。結集完畢後,阿育王派遣了十多位長老,分別率領僧眾前往印度境內外各地弘法。彼等足跡遠達金地(當為今緬甸)、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甚至有人認為包括中國,對佛法的弘揚起了極大的作用。其中幾位參與結集及率團佈教的長老的舍利,即被供奉於桑奇二塔內。另外,塔區中的其他佛塔也陸續發現一些長老舍利。

三塔直徑三十五米,高十點八米。塔頂有一重小傘蓋嚴飾,僅有一座塔門,四周圍以欄盾。塔內本來供奉了兩個裝有舍利弗及目犍連尊者舍利的罐子,後來被英國人帶走,上世紀中才迎請回來,置於附近新建的殿堂中,每年開放一天讓人頂禮。

除了佛塔和舍利外,桑奇塔門樑柱上的浮雕也十分著名。浮雕內容主要是佛陀的生平和本生。前者包括佛陀出生、出遊四門、降魔成道、雙林入滅等著名事蹟,連獼猴獻密(予佛陀),佛陀調伏毒龍、外道及不信者的情節均鉅細無遺;後者諸如猴王本生、象王本生等,其中須大拏太子本生是桑奇諸本生浮雕中規模最大的一組。故事講述經常布施財富予民眾的須大拏太子,一次因把國寶布施給敵國,被國王放逐。太子放逐期間,先後將自己僅餘的物品,甚至妻子、兒子布施出去。太子的德行感動了帝釋天,在後者的暗中協助下,太子的妻兒回來了,國王也收回放逐的懲罰。而敵國亦送還國寶,化敵為友。

奇怪的是,本生浮雕還可以看到故事主角,爲甚麼佛陀生平的雕刻卻找不到佛陀的蹤跡呢?原來,從歷史的角度看,佛教最初並不崇拜偶像,故桑奇早期的浮雕僅以金剛座、法輪、腳印、菩提樹等象徵佛陀,甚至以「虛空」(留白的空間)表示佛陀所在,人們要憑著對佛教典故的認識,以及見到空位旁有弟子舉持傘蓋,才知道原來佛陀也被描繪於其中。到了公元一世紀左右,受到希臘文化影響,加上人心總需要一些有形的崇拜對象作寄託,才有佛像的出現。當時貴霜王朝也開始在桑奇的塔廟中塑造佛像。

桑奇浮雕是公元前後期間印度的典型雕刻風格,人物造型混厚樸素、體魄壯偉,神態恬靜,沒明顯的表情,彷彿安住於沉思中。每一幅雕塑都由眾多人和物組成,十分「大堆頭」。雖然獨立地看每個人物形象都是粗拙簡樸的,但整體看來卻覺得畫面繁密細緻、精奇巧妙。一幅接一幅的畫面、一個又一個傳奇,令人目不暇給。

除了佛陀故事外,浮雕尚有動物(如大象、獅子)、植物(如蓮花)、男女夜叉等裝飾。還有獵人、商人、農夫、牧者,乃至貴族宴樂、歌舞、出遊、沐浴、戰爭的描繪,展示了古印度各階層的社會生活風貌。從上可見,桑奇無論在宗教、歷史、藝術、文化上的價值都是無價的。

約於公元四世紀,婆羅門教的力量已經復興,更漸漸有壓倒佛教之勢。九、十世紀,連桑奇也出現了印度教的雕刻,並於十一世紀完全停止建設。十三世紀,回教哥爾王朝統治印度,桑奇也湮沒於叢林之中,卻因此避免了像其他佛教建築般被摧毀的命運,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好景不常,一八一八年,英軍行軍時無意發現了桑奇,在考古學家到達之前,盜墓者已破壞了很多塔寺尋寶,還丟了不少看似不值錢的舍利。不過,英國官方專家的手法並不比那些鼠竊狗偷文明,他們前後兩次鑽破幾座主要佛塔的外牆,並於過程中破壞了好些欄盾及塔門,以爲自己及國家尋找戰利品。兩位尊者的舍利和部分雕刻因此被帶到英國,隨意堆在博物館的暗室中。

幸好自一八八零年起,有心的官員及學者先後對桑奇進行修復,無法修復的部分則仿照原型新建。一九五二年桑奇恢復工程正式竣工的同時,兩位尊者的舍利在當地政府部門及摩訶菩提協會(Maha Bodhi Society)的努力下,終於也重返故鄉。然而,由於早期修復人員不夠專業,有三條滿佈浮雕的塔門橫樑被前後倒置至今,這可算是幸運中的不幸。

桑奇位於中印度波帕爾城(Bhopal)東北部,要在附近城鎮坐兩程火車或巴士方可到達,交通並不方便。但我們在這裡,可以看見佛陀前世今生的事蹟,可瞻禮佛陀兩大弟子及阿育王時代十位高僧的舍利,加上對其建築背景的了解,可讓我們穿梭於歷史長河之間,回顧佛教過去的興衰,反省人類因為愚痴和貪婪而作的破壞,好好思索一下我們將來應何去何從。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38期

台長: 主席
人氣(9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