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思想其實是極為博大精深的,從佛教思想本身而言,其思想是相當複雜的。欲對此思想有相當的瞭解,則須相當的研究與努力方能看見成效。故本人此篇文章純粹屬‘讀而有感,感而遂發’之作。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容易讓我們產生很多的疑問,然而我們卻無法說出個所以來。於是大家都在嘗試尋找答案,自學習中成長。就好比在我們學習的過程裏,老師不會要求學生能夠馬上瞭解老師所教的知識,很多時候有很多東西都是要慢慢理解,然後消化,進而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東西。當然,學習佛法也不例外。所以,佛法含有對日常生活中各種事情的明確有力方法,可以運用降服我們的瞋恨與執著。隨著我們對現實世界不可預知的了悟進而產生慈悲之心,過去一直擾亂我們的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我們不會再感到不安與彷徨,也更加能夠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充實及有意義。
雖然華嚴宗以華嚴經為圓教之代表,但我們卻不能夠僅僅將之視為一部經典來理解或直接將其經文當作字面之意義來解讀。相反的,我們應該嘗試靈活地去運用以及瞭解其經文背後的深層內在喻意,以便發揚圓教之教義。例如《華嚴經》:
“……爾時,世尊處於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雲,如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境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無法界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一切一切境界皆屬佛境界’所以‘法界’其實是包羅一切真妄染淨諸法,亦指‘總領域’說。分而言之,則主體有各種境界、各種活動,相應即有各層次之種種法;合而言之,或升或降,皆是一主體,故各層次之種種法亦可視為屬於一總領域。專就佛境界而言,則對此最高主體,一切法顯現為融通之整體,‘如來能於一微塵中,普現一切法界影像不思意故。’從最高主體看,每一點均可涵有一切法,交互相涵,重重無盡。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華嚴宗的思想特徵是喜歡圓融無礙、喜歡用‘十’字。企圖將宇宙萬象統而為一,把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所展現的華藏世界,是一互攝系統,所以‘一攝一切,一切攝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例如:現象由實象而生,實象在現象之上顯現。現象與實象之間層層形盡地相互含攝。任取萬法之一,皆可顯現真如本身,亦可顯現其他萬法,即‘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之義。
“圓教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重重無盡,十使法門,各攝法界。” 引自(《華嚴經鈔》)
故,華嚴經中有關‘法界’一詞的用例,此理論所要展現的基本原理是:異同相由之理、相即相入之理、無盡緣起之理、圓融無礙之理。事實上,《華嚴經》不以‘時’而以‘義’分。所以在這裏,‘界’為領域義,諸法在一領域中,遂成‘法界’。觀法界時,即觀此領域之全體,與觀一一個別法,有理論差別。華嚴所觀察為萬法之領域(整個界域)之現起,稱‘法界緣起’,即觀一真法界。一法依待他法而有意義,即是‘相即圓融’。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偶然的(無法圓滿),而是一個最簡單的因緣關係(因果關係)而已◦由日常生活所引起或是貪戀某些事物,或是怨恨某人等不愉快地無明所造成◦往往執著世間的一切,所以一切事情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既然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爲何縂拋不開心頭的貪瞋癡(執著)呢?對一切變化之事不去執著,如果把心清靜下來,放下一切,安定下來,智慧就能開發對每件事就能圓滿,不致煩躁。所以世人應當常常去修心,去淨化自己的心,回歸人們本有的清靜、智慧、解脫的心。總相更是強調因果互為條件,果未生時,亦無所謂因。
過去一般人沉溺在迷信及超自然的迷惑之中,他們實在很難接受佛陀所說的‘緣生緣滅性空’之法則◦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上、工作上或人生上所碰到的一切問題,能圓滿解決,能離苦得樂,達到智慧解脫心境的方法就是佛法◦所以佛法是針對‘當下’的問題,佛法是爲瞭解決問題、離苦得樂,達到清靜、智慧、解脫之心境的一切法◦這一切法既是因緣的關係,會因人、因地、因時、因事而有不同的結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會碰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人因此也很容易會產生煩惱與困惑,但是從佛法中卻能夠讓人找到相應的答案來對治生活上的煩惱,提升生活品質。
佛陀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於他懂得如何生活、懂得如何不浪費時間、懂得心無旁騖地專注在有意義的事物上、懂得不被五光十色的外物牽著鼻子走,每天有條不紊、規律而不刻板、快快樂樂地過心安理得的生活。因此,學佛的目的在於透過智慧的觀照與賞玩,來品嘗生活的甜美,以揭開生命的奧妙,讓天地萬物能夠呈現出它們可愛的真實面目;進而將自己的領悟,分享別人、照亮別人,使有緣眾生也都能活得逍遙與自在。
佛洛伊德在對人的潛意識研究中,發現一個人的基本需求不滿足時,會被壓抑在潛意識中。這些基本需求可能被偽裝或昇華,而在無意識之下,主宰一個人的行為。惟有開發我們的智慧與慈悲,我們才會更加知道生活中何者是重要的,再也不會無止境地貪求、怨天尤人,反之在任何環境下都能過得快樂而有意義。人人都在追求快樂有意義的人生,所以我們更應該嘗試用清晰的智慧來觀察人生,這也是學佛的重要目的之一。
文章定位:
人氣(12)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