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9-13 14:44:42| 人氣3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TVB劇集魅力何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90年代以來,隨著ATV(亞視)的逐漸衰退,TVB(無線)在港産劇領域更可謂是獨當一面。雖然近年來一方面由於韓國連續劇大肆進軍中國,二來國家廣電總局發出嚴控境外宮廷,武打等題材電視劇引進數量的"封殺令",港劇市場一度低迷。但TVB在元氣大傷之後仍然及時振作,全力出擊,力爭市場。我在總結TVB劇集的種種特色時,覺得有很多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內地的電視劇工作者借鑒,也有不少值得爭議的地方。目前國產劇正在擺脫境外引進劇的"大肆圍剿",開始進入"牛市",因此我寫下這篇文章,希望通過解析02-03年的部分TVB的成功之處。分別爲六個部分:

一,良好完備的電視劇製作體制和班底;
二,市場定位的準確性;
三,注重文學劇本的創作;
四,注重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
五,注重明星班底的效應性;
六,注重電視劇的節奏性。

"TVB,全稱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又稱無線電視,簡稱TVB。是香港首家廣播電視製作公司。1967年11月成立,成爲香港首間無線電視臺,至今成爲華語節目最多的製作公司,節目發行至30多個國家。旗下的翡翠台和明珠台分別占全港收視率的八成一和七成四。1997年被評爲全港'50間亞洲最具競爭能力企業'、'全港20大傑出商業機構'、'全亞洲200家卓越公司'之一。2001年被美國國家廣播協會授予'2001國家廣播卓越大獎'。
2002年,TVB大力新修片常,攝影棚等外部設備,還全套引進全新數碼技術,每年向全港觀衆播出一萬四千小時的華語節目。
與時俱進、勇往直前是TVB一貫的精神作風。"

從以上的官方資料不能看出TVB的輝煌歷史,但無論如何,代表的都只是它的過去。內地國產劇的迅速發展,境外引進劇的"狂轟濫炸",港劇初入內地時的萬人空巷的榮耀已經一去不返。內地對港劇的認知也已經高度普及。港劇留給內地觀衆和電視工作者的不再只是驚歎,更多的是客觀而平等的交流。
21世紀剛開始的時候,韓國偶像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佔了中國大陸市場。"韓"流來襲,一時間充斥市場。韓國唯美的畫面,浪漫的情節設計,新潮的藝術手法,讓我們所熟悉的港劇仿佛一下子笨拙起來。香港的影視業一下跌入低谷。
02年,香港電影界以一部《無間道》鹹魚翻身,同年,TVB打出親情牌,推出了《絕世好爸》,以一個爲了三個女兒幸福而盡心一生的父親的故事,重新贏回了不少觀衆,TVB乘勝追擊,推出一系列製作上乘的連續劇,重振港劇風威。
跨入新一階段的TVB港劇更重新立足自身的優勢,跟緊時代的潮流,發揮電視人的專業精神,力求挽回昔日的輝煌。

一、良好完備的電視劇製作體系和班底。

TVB劇集從製作到完成到播出的速度非常之迅速,往往在宣傳如火如荼的時候,劇集的製作已經完成了;在宣傳尚有餘溫的時候,已經開始播出了。如此一招趁熱打鐵使得TVB每出一部電視劇都備受關注。從完成到播出,因爲TVB旗下有兩大電視臺,就姑且不去考慮這一過程。但從開始製作到完成之一過程的迅猛過程,實在值得令人注目。一個原因是因爲TVB劇集的長度一般在20-30集,少數的超過35集(家族類劇集除外),與冗長的國產劇相比,顯得短小精悍。這點在後面的段落會有詳細的論述。這樣一來,劇集製作的時間就會大大的縮減。另一個原因是因爲TVB是一個大而全的製作公司,它旗下擁有多個製作中心,攝影場所,和衆多簽約的監製、編劇、藝員和其他工作人員,這些人中聚集了香港大部分頂尖的電視工作者。如擅長監製古裝劇的梅小青、鄺業生;對《楊家將》歷史了如指掌,有過多部經典劇作阮少娜、梁立人等等,還有一批多多少少影響著收視率的電視演員,TVB可以最大限度的優化這些組合。
大大縮短了製作過程,不像某些國產劇從劇本的選定到改變、到工作人員的組合到選角都必須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等劇集問世,宣傳早就"飯冷菜涼"了。TVB聚集了幾乎全港的電視人才,方便統一調度,更設有各種藝員訓練班等等,以期發掘更多有潛力者加入陣營,爲TVB源源不斷的輸入新血。

二、市場定位的準確。

如今隨著電視産品話的趨勢,對電視産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隨著衛星電視的推廣,頻道的增多,觀衆的可選擇性增高,各電視節目製作單位間的競爭,也趨於激烈。
其實TVB一直對自身的定位就很確定。香港是個都市節奏快的城市,千千萬萬的人在爲生計而疲於奔波,他們回到家只希望看到一些輕鬆娛樂的電視劇。而香港同時居住著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居民,對中國的現狀不甚瞭解。所以一些較爲嚴肅的主旋律電視劇對他們而言都不是太適合。
所以,TVB就把觀衆群體定位在居住在香港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群。他們對電視劇的要求就是大衆化和好看,因此TVB劇集的定位就是娛樂爲主的通俗劇。

《影視劇的雅俗界定及走向》一文中,把高雅的劇種分爲:主旋律作品、正說歷史劇、文學名著改編劇、藝術探索片。這些略帶沈重感的體裁讓TVB稍感吃力,畢竟TVB就算集齊全港電視人員,在這方面體裁的製作條件上與國內相比仍然相距甚遠。而通俗劇分爲:戲說歷史劇、武俠片、類型片(包括肥皂劇、警匪片、家庭倫理片……)這一板塊就是TVB大展拳腳的天空了。
曾經有過許多批評聲,認爲港劇太"市俗",難登大雅之堂。其實,電視劇是一種大衆藝術,"這種藝術的功能系統包括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電視劇原理》p352)港劇只是把娛樂功能放在製作目標的第一位。就像雜技團,既要驚心動魄的表演,也要有小丑來娛樂大衆一樣。更何況港劇並不是小丑,它貼近時代、現實生活,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以娛樂性爲主,不追求過高的藝術性。以易讀的畫面語言和避免過於沈重的主題爲特色。它是緊張生活的一劑舒緩藥,是精神娛樂的樂土。從TVB三十五年的輝煌成就來看,就可以證明TVB的市場意識、自身認識和受衆群體定位都是準確的。

三、注重文學劇本的創作。

"電視劇的基礎是文學劇本。"--《電視劇原理》p180。所以,擁有一個好的劇本對於一部電視劇的製作是至關重要的,這就牽扯了很多關於創作和改編上的問題。

〈一〉 用現代的演繹方式重現歷史人物故事。從《戲說乾隆》等戲說系列開始以來,港産劇的"歷史重現"方面一直遭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久而久之,形成了"港産歷史劇沒有文化"和"港劇中歷史不可信"等觀點。不錯,論到歷史劇,國產劇的確在史料方面稍勝一籌,但兩者的偏重點有所不同。國產劇偏重於描述歷史事件、朝代更新、軍事鬥爭、權力相傾等"大"事,人物的命運和情感成爲陪襯;而港産劇則相反,人物的情感和命運稱爲首要的焦點,而時代背景只是作爲提供這些情感和命運發生所需要的必然因素。這樣相比下來,國產劇顯得有內涵,但看起來像科教片,容易讓人累;港産劇輕鬆好看,但在歷史知識、製作底蘊方面,多多少少會顯得底氣不足。

2002年,TVB推出了《洛神》,講述三國時美人甄宓與曹操、曹丕及曹植三父子之間的情感糾紛,和當時歷史背景。據古書記載,"曹植求甄氏女,不遂,爲曹丕所得。後植過宓江,夢洛神,遂作《洛神賦》。"由此可見,《洛神》應由此段記載而改編得來。《洛神》的史實資料應該很少,編劇應該加入大量現代人的故事在其中。在歷史的大枝節上,基本上尊重歷史的原貌,而爲了增加劇中的文學性和趣味性,編劇增加了一些典故。如梁鴻夫婦"舉案齊眉"的玉佩,"絕妙好辭"的曹娥碑等等,讓觀衆在觀賞之餘瞭解一些典故,也爲TVB的歷史劇多增加一些文學色彩。所謂"香港人會編故事",一個劇本好壞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有沒有一個好的故事情節。可以這麽說,《洛神》一劇中的大部分情節是虛構的,是"編"的,但它編得很合理,讓人覺得不突兀。其實劇中各人物具體的性情、日常起居已經無從考證,但它並沒有明顯的、一下就會被揭穿的錯誤。這點在國產劇中有明顯對比。國產歷史劇因爲受港劇影響,也開始帶有"戲說"成分,有部分編劇就互相借鑒,使得歷史被大大的"戲說"了一把。別的不說,單說"悍婦吃醋"這個典故,先是劉羅鍋的妻子喝了一回,後來又在《神醫喜來樂》中又讓喜來樂的髮妻過了一把"醋癮"。這讓觀衆困惑不已。其實大陸的國產歷史劇有自己的內涵優勢和文化認同基礎,完全不必照搬別人的路子。近年國產劇中有一部叫做《走向共和》,說的就是正史,我認爲拍的就很具可看性,觀衆也好評如潮。其實目前港劇的趨勢也在努力的靠近歷史,簡單舉例來說,02年改編自元曲《再生緣》的同名電視劇《再生緣》,03年新推出的主打劇、改自著名廣東粵劇的《帝女花》,其中也十分注重還原歷史和著作的本來面貌。港劇尚且在求變化,力圖增加它的文化品味、歷史內涵。一向標榜重視歷史文化的國產劇更應該立足於自身優勢,再去借鑒別人的成功之處。

古裝劇除去以人物情感命運爲主的這一類,還有武俠劇也是非常受觀衆歡迎的。這其中牽扯了一個敏感的話題,就是對於央視所改編的兩部金庸文學巨著《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傳》的討論,由於牽扯範圍超過本文的討論,姑且就先不予爭論,我們單討論TVB所改編的這幾本武俠劇。

金庸、古龍、梁羽生等大家的武俠小說一向受TVB的偏愛,這點從TVB改編的次數就可以看出:《射雕英雄傳》兩版、《神雕俠侶》兩版、《笑傲江湖》三版、《倚天屠龍記》三版……數不勝數。其實TVB製作武俠劇的硬體設施並不如內地完善,常看TVB劇的人就會發現同樣的山洞、海邊、亭院在很多戲裏面都出現過,好多場景都有似曾相識的"驚喜"。

但是TVB的武俠劇,甚至近年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都依然很受歡迎,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TVB武俠劇都有一個不同與國產劇的特點,就是改編絕對忠於原著,甚至臺詞語言都一般不做改動。雖然看起來可能會稍嫌呆板,但可以保持原著的原汁原味。事實上有很多批評說TVB的改編過於死板,"不求創新,但求無過",但實際上有很多觀衆還是很接受這種方式的,認爲保持了原著的精髓。TVB還非常重視在武打場面、煽情場面、人物造型方面下大功夫,以彌補場地等方面的不足。02年的《倚天屠龍刀》(金庸原著),03年推出的《雲海玉弓緣》(梁羽生原著),除了秉承上述的特點外,全新的武打設計,加上電腦特技,又爲TVB贏得了滿堂彩。

除去古裝劇,TVB一向擅長時裝劇的演繹,我們分三個部分來討論,分別是家族風雲類部分、情感輕喜劇、推理偵探警匪劇。

家族風雲類一向都是TVB各劇種中最受歡迎的,它以超強的明星陣容,完美的故事情節,精美的製作成爲TVB的支柱。從《大時代》、《天地男兒》等片,到107集的《創世紀》,TVB的這類劇作都沒有讓喜愛它的觀衆失望過。02年緊隨《創世紀》的餘威,TVB推出了《流金歲月》。之前有人總結過家族類電視劇的特點:開始有誤會的人,最後不是親人就是成爲死黨;開始是親友的,最後會變成死對頭;家族中有兄弟幾個的,一定會爲了家產而相爭,或者是不服氣家長偏愛某一個;相反平民家庭的兄弟姐妹一定就很團結;男主角(或者)女主角一定很善良,一定被某人陷害很多次才發現他的真面目;至於感情,一定在親人或仇人間糾紛……其實這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並不全面。每一部片子最值得研究的絕對不是它與別的片子的相似性,而是在相似性之外它的獨特魅力。《流金歲月》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在與它不僅僅具有上述家族劇的種種優點,它對於人物關係的微妙轉變的過程把握的很好,從誤會到解除,到再誤會…… 它不是單純的家族間權利財勢的爭鬥,相反它是一種對人物感情上的一種千絲萬縷的糾纏,我相信這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這種的牽扯權利利益的劇作中,感情應該放在一個相當的高度上。親情,友情,愛情,這些才是吸引觀衆的買點,而不是最後的權利之爭誰得到了利益。這樣的片子才有人情味,才會溫暖。在本文的最後,我附了《流金歲月》的人物關係圖,在這樣的進與退之間,取與舍之間,人物的命運會更值得被關注。

TVB所出的情感輕喜劇也非常受好評。時尚的都市情懷,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演繹現代人的情感。幾乎香港每一個職業都會有相關的電視劇作品。這不僅豐富了創作題材,展示了各類人不同的生活,充滿神秘和新鮮感,而且貼近生活,特別容易引起觀衆的認同感。看著大家所熟悉所喜愛的明星在熒屏上演繹生活,談談情,唱唱歌,怎麽都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何況還有精彩豐富的生活經驗,滿足了很多抱怨生活平凡,渴望激情的人。象《撲水冤家》、《十萬噸情緣》、《花樣中年》都以輕鬆幽默的情節和語言得到觀衆的認同。值得一提的是《九五至尊》。在之前的《尋秦記》好評如潮後,TVB推出了《尋秦記》的另類版,即《九五至尊》。講述雍正皇帝和刺客呂四娘在時空逆轉時來到2003年的故事,今人古人、情感糾紛、時代差距、妙趣叢生。所以常常說香港人會編故事,編不編是一回事,能不能編出一個好故事又是另一回事,象這種以娛樂爲主的電視劇,並不過度負擔教育和認知上的責任,如果一個好故事能夠承擔起娛樂大衆的意義,那麽就算有些誇張甚至荒謬,那也無傷大雅。

除去上述兩種,TVB的推理、警匪、偵探類的劇作也非常經典。這一類的片子本身就具有別類片子無法比擬的吸引力,如果有好的劇本,就更加吸引觀衆的眼球了。TVB非常注重這類片子的選擇和拍攝,在每一個細節、鋪墊方面都力圖完美。03年《智勇新警界》與往年相比沒有什麽太大的新意,但加入了很多電腦特技,而且對劇中的人物刻畫有很值得討論的地方(在下一節中會有詳細討論)。《洗冤錄2》與上一部相比雖然沒有很大的進展,但是本身的題材很受到很多觀衆的喜愛。值得討論的是《衛斯理》一片。衛斯理和袁震俠的題材一直很受歡迎,TVB也曾經改變了袁震俠一書。如今TVB再次把衛斯理搬上熒幕,並加以出色的改編,以寶藏、噩夢、屍變、木炭、蠱惑、神仙、鬼混、盜墓八個故事爲主,再創作出了推理故事的出色作品。有不少人對於《衛斯理》的改編頗有微詞,但是它無論從拍攝,故事情節的關聯和導演的水平上來說,都是一本相當具有水準的電視連續劇。                     
四,注重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

"電視劇作品本身,在許多方面表現出與文學作品同一源流的特徵。其中心,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以人的性格和命運爲核心去創作電視劇作品,乃是電視劇作品的文學價值最突出的表現。"(引自《電視劇原理》p180)

不是說別的劇作不注重人物的塑造,而是說TVB劇集在這一方面,有著非常值得注目的一些特質。不錯,TVB旗下的藝員很多,但在數量上和內地或其他地方是很難媲美的,這就是爲什麽在港劇中看來看去都是那幾張熟悉的臉了。在一點上,我們內地佔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爲什麽總感覺內地的明星不夠紅,不夠多。一個原因是因爲大量的發掘新人。也許以此來達到某種宣傳或別方面的效果這個不可知,但是有一點可以預見,就是雖然這爲熒屏增添了許多新面孔和活力,但是也造成了熒屏的些許混亂。TVB在這方面就有獨特的一套,它在藝員中爲新劇挑選合適的演員,起用一線二線的明星來確保收視率,大膽的扶持新人成爲他日的支柱,又通過藝員培訓挑選有潛質的人來增加新血。TVB懂得包裝自己的藝員,並大力的給予扶持,給不同的藝員不同的定位,甚至特別爲他們量身定做劇集。充分的發揮了自己旗下藝員的作用。

另外TVB在劇本創作的時候就特別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形象。感覺上TVB特別注重人,注重人性的發掘,注重性格悲劇。之前的劇作就不在這裏討論了,這裏就討論《帝女花》的昭仁、《洛神》中的郭儇和上一節提到的《智勇新警界》中的沙膽英。《帝》的昭仁是爲人所痛恨的角色,但是仔細想想,她的其實也是一個性格悲劇。她作爲公主,卻要流落民間,加之她本身嬌縱,虛榮,自私,在宮中學會了爾虞我詐,就不念親情,不擇手段。但是其實她本身也是有感情的,只不過自私的感情讓人生厭罷了,這個角色可以和郭儇相比較。我認爲郭儇的歷程是由好變壞的,她同樣虛榮自私,但她不嬌縱,她最初還知道感恩圖報,只是處處不如人,被人欺侮才會形成性格上的陰暗,這個人物事實上塑造的很生動。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沙膽英這個角色,這個從憨厚到奸詐,從上進到心狠手辣的角色很是值得探討。是什麽讓他改變?不光光是外部環境,而且他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性格的問題才是使他改變的真正原因。沙膽英是一個可怕但不可惡,可憐但不可愛的人物,在劇中,無論編劇還是導演還是演員都對這個角色一點一滴的走向把握的特別到位。

另外TVB中還有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就是一些"特型演員",他們在TVB中永遠只演那幾個角色,比如演法官的、演牧師的,永遠是那兩個人,就是臺詞也永遠是那幾句。演的多了,仿佛除了他們,別的演員再來演都有點怪怪的。這可能不能作爲一個論證,但至少是TVB的一個頗爲幽默的特色吧。

五,注重明星班底的效應性

這一點我並不打算做一個特別的詳細論述。但是單獨作爲一點列出來是絕對有這個必要的。TVB花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來捧紅它的一線藝員,也很因爲他們能夠爲TVB帶來相當的收視率。算算TVB真的雲集了大量的頂尖的藝員,TVB給了他們一個光明的美好前程,同時他們也爲TVB帶來了可觀的效益。TVB非常重視明星效應。其實明星誰都愛看,TVB正是抓住了這點,推出了"#小花旦"、"#大小生"、"熒幕情侶",不同形象,不同組合,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務求轟炸觀衆的眼球,讓大家選擇和喜愛,應接不暇。姑且撇開一些緋聞啊、不和啊等等的吵作不談,總之TVB在注重明星效應這一塊做的很多方面的確值得借鑒的。

六,注重電視劇的節奏性。

"電視劇的節奏是藝術家根據作品中戲劇衝突和人物的情感狀態,運用電視藝術的各種表現手段,産生有序的'脈搏'跳動。在一部電視劇中,節奏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在作品中起到'呼吸'和'心臟跳動'的作用"。
---《電視節奏四題》 王偉國

韓劇雖然好看,但有批評說節奏有點拖遝。我們國產劇也存在這個問題。

其實明明二十集就可以完成的劇作爲什麽要花三十集的時間?是爲了效益還是越長就越代表是大製作?不儘然。

港劇大多以二十至三十集爲主,這個之前已經提過。真正的好製作應該是見好就收的。現代人的都市生活很忙,節奏很快,電視劇其實也應該遵從這個規律。就象引用中說的一樣,節奏好比是心臟跳動,如果不合適的話,是不能引起觀衆的共鳴的。

之前提到TVB劇作以通俗劇爲主,通俗劇就要求貼近生活。那麽從角色的語言、行爲、性格和劇情、鏡頭語言的運用都要符合現代人的方式。香港是一個快節奏的都市,所以TVB港劇的節奏都是輕快的,多餘的鏡頭,多餘的情節,不該有的絕對刪除。在這一點上的把關很嚴格,不象一些製作不夠精良的國產劇,情節拖遝,鏡頭遲緩,大大消耗了觀衆的耐心。港劇利落乾淨的故事情節和鏡頭語言不但非常適合香港的觀衆,也非常適合內地的觀衆,香港的快節奏,蓬勃向上,活力四射仿佛感同身受,這點可能也是觀衆喜歡港劇的一個原因,也大大增添了TVB港劇的魅力吧!

台長: 小雪
人氣(3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