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21 18:59:22| 人氣1,1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涯譯萃】吉川幸次郎〈我的學生時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中人像為大正、昭和時期的法國文學研究者太宰施門(1889-1974)。太宰出身自東京帝國大學法文系,曾在法國留學三年。歸國後任教於京都帝國大學法文系,一直到昭和二十四年(1949)退休。太宰身為日本近代以來法國文學研究的開創者,長期從事法國文學的研究,學問既專且博。在專而深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法國寫實主義小說家巴爾札克(Honore de Balzac, 1899-1950)的研究上,並進行巴爾札克小說的翻譯工作。至於博而通的研究成果,以大正六年(1917)出版的著作《法蘭西文學史》為代表。此書且是第一本由日本人自己寫成的法國文學通史。除了專攻的法國文學以外,太宰對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抱持高度興趣。本文作者吉川幸次郎(1904-1980)就讀京大期間,擔任法國文學課程的老師,為他灌輸西洋文學知識的,即是這位太宰施門先生)



【譯前說明】

作者吉川在京都大學文學部讀書時,專攻的學科雖是中國文學,但其他領域的知識並沒有偏廢。擔當各課程的老師皆一時碩彥,要求學生極嚴格,而同期的同學因年齡、出身背景相近,彼此感情良好,在學問汲取上也頗勤勉。隨著此文的展開,作者大學時代諸般求學風景,將一一展現於讀者眼前。

【作者簡介】

吉川幸次郎(1904-1980),兵庫縣人。曾任京都大學教授,為日本知名的中國文學研究者兼漢學家。吉川以其廣博知識從事中國古籍的考證研究與解釋,而著成《元雜劇研究》、《尚書正義》、《杜甫私記》等重要學術著作。在杜(甫)詩研究上,吉川可謂日本第一人。東京筑摩書房自昭和四十三年(1968)起陸續出版《吉川幸次郎全集》,而成二十七卷巨帙。


〈我的學生時代〉

我在大正十二年(1923),從第三高等學校畢業,進入京都大學文學部文學科。大正十五年(1926),也就是大正最後一年,自京大畢業。同年度的學生裡,專攻日本文學的是小島吉雄(1901-1989)君,德國文學的是佐藤通次(1901-1990)君,而專攻法國文學的,則有河盛好藏(1902-2000)君等人。學生的人數很少,翻查畢業生名簿來看,合各國文學專攻者還不足三十人。而且,其中的半數,是讀了高等師範、年紀較大的學生。因此,我們這群從高中畢業的年輕人,自然而然成了一個團體,而且還是超越專攻類別的朋友。在我的西洋文學知識裡,當時的一知半解,就佔了極大部份。

中國文學的老師,是狩野直喜(1868-1947)(註一)先生和鈴木虎雄(1878-1963)(註二)先生。講課的時間,比現在要少。但不管如何,因我初讀中國書籍,不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在大一的討論班中,鈴木先生使用一本名為《藝苑卮言》(註三)的文學評論作為教材,但當時專攻科目與我完全相同者,只有斯波六郎(1894-1959)(註四)一人。因此每一堂課,我都必須花整整一個禮拜的時間去準備。我豁了出去,幾乎每個生字,我都查字典以弄清出處。之前的學校生活,還沒有像現在這麼用功。狩野先生讀過元代的戲曲,而先生為我讀過一遍,對我的幫助很大。狩野先生的另一堂課「兩漢學術考」也很艱深,完全沒聽過的人名、書名,一股腦地通通跑了出來。即使聽先生講,仍毫無頭緒,如墜五里霧中。這樣的我所發的牢騷,經學長而傳進先生之耳後,先生便說:「我是以研究所以上程度的學生為對象來講課,初學之人會聽不懂,那是當然的。」

並不是只聽自己專攻的科目就行了。「大致聽一下各國文學」,就被當成學生的義務而要求我們這樣做。擔任英國文學的廚川白村(1880-1923)(註五)先生,在我入學的那年暑假,因地震而去世。負責文學概論的是藤代禎輔(1868-1927)(註六)先生,語言學的是新村出(1876-1967)(註七)先生,日本語學的是吉澤義則(1876-1954)(註八)先生,日本文學的是藤井乙男(1868-1946)(註九)先生,法國文學的是太宰施門(1889-1974)(註十)先生。大致上,這些課程都平平淡淡的。但現在想起來,我的方法,有負以上諸位先生之處多矣。當時,京都大學最有名的課程,就屬西田幾多郎(1870-1945)(註十一)先生的哲學與河上肇(1879-1946)(註十二)先生的經濟原論了。但這兩位先生的課,我都沒有上過。在社會科學研究會以河上先生為負責人而成立時,也有學生講話的口氣,聽起來像是隔日就要發動革命一樣。然而,不到十年之內,九一八事變爆發,右翼勢力全盛的時代到來。而這,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學生不像現在這麼窮,會去打工的人,原則上是沒有的。而且,還有錢買些書。那時是「岩波文庫」還未出現的時代,也是個在讀外國文學時,原則上除了讀英譯本以外,沒有其他方法的時代。

(原載昭和三十年(1955)八月十五日《每日新聞》上。之後收入隔年七月筑摩書房出版的氏著《雷峰塔》)


註一:(譯注)狩野直喜(1868-1947),明治至昭和時期的中國哲學、文學研究者。熊本縣人。號君山、半農人。曾留學北京,明治三十九年(1906)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創設時,出任京大教授。後被選為日本學士院會員,獲頒文化勳章。在經學方面,狩野以清朝考證學為祖述之對象;而在文學方面,則致力研究戲曲和小說。另外,他調查敦煌文書,為往昔以宋學為中心的中國學問注入一股新風氣。著有《支那學文藪》、《讀書纂餘》、《中國哲學史》、《兩漢學術考》等書。
註二:(譯注)鈴木虎雄(1878-1963),明治至昭和時期的中國文學研究者、歌人。新潟縣人。號藥房。曾任京都大學教授。他遺下關於中國韻文學的研究成果及多首漢詩。在文學活動方面,他和俳人、歌人正岡子規(1867-1902)往來,並參加子規創辦的「根岸短歌會」。著有《支那詩論史》、《支那文學研究》等書。
註三:(譯注)《藝苑卮言》,為明代文學家王世貞(1526-1590)所著之詩論,共八卷,書中顯示了王氏的文學觀。
註四:(譯注)斯波六郎(1894-1959),昭和時期的中國文學研究者。石川縣人。京都大學畢業,曾任廣島大學、大谷大學教授。京大求學期間,由於恩師狩野直喜(1868-1947)的建議,而走上研究六朝文學的道路。其學源自清朝考證學,主張「由聲音文字而求訓詁,由訓詁而尋意義」的實證之學,並以此從事六朝文學的補注、譯注與研究工作,成為日本六朝文學研究的開拓者。著有《文選李善注所引尚書考證》、《陶淵明詩譯注》、《中國文學中的孤獨感》等書。
註五:(譯注)廚川白村(1880-1923),大正時期的英國文學研究者、文藝評論家。京都府人。本名辰夫。東京大學畢業後,歷任五高、三高、京都大學教授,其間並至美國留學。他從自由主義的立場,展開對於文明的批評,並在《近代文學十講》等書中介紹歐美文藝思潮。雖然此書缺乏獨創性,但此書作為日本第一本歐美文藝思潮的解說書,故受到大眾的歡迎。大正十一年(1922)出版的《近代的戀愛觀》中,他闡述戀愛至上主義,給與青年階層巨大的影響。另著有《走出象牙塔之外》等書。
註六:(譯注)藤代禎輔(1868-1927),明治、大正時期的德國文學研究者。千葉縣人。東京大學畢業,曾任京都大學教授。除了在文藝論述的方面有所表現外,他還從事德文著作的翻譯。著有《草露集》、《文藝與人生》、《鵞筆餘滴》等書,譯有《教育學》、《侍醫》、《德譯萬葉集第五卷鈔》等書。
註七:(譯注)新村出(1876-1967),明治至昭和時期的語言學者、日本語學研究者。山口縣人。東京大學畢業,曾留學歐洲。歸國後,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成為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擔任語言學講座,打下日本語學研究的基礎。在日本,他繼日本語學研究者上田万年(1867-1937)之後,導入西歐的語言理論以研究日本語學。除了日本語史的論考之外,他也有許多關於語源研究及南蠻典籍考證的著作。同時,他也是自昭和三十年(1955)以降重版多次,日本國內劃時代的辭典《廣辭苑》的編纂者。昭和三十一年(1956),獲頒文化勳章。著有《東方語言史叢考》、《東亞語源志》、《南蠻更紗》等書。
註八:(譯注)吉澤義則(1876-1954),明治至昭和時期的日本語學、日本文學研究者。愛知縣人。原姓木村。東京大學畢業,曾任京都大學教授。研究橫跨日本語學、日本文學諸方面,並以訓點研究的開拓者身份而為人所知。此外,在平安文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還擅長書法與和歌。著有《國語國文的研究》、《國語說鈴》、《國語史概說》、《校對源氏物語新釋》等書。
註九:(譯注)藤井乙男(1868-1946),明治至昭和前期的日本文學研究者。兵庫縣人。號紫影。東京大學畢業,曾任京都大學教授。從事俳諧、近世小說、淨瑠璃等實證性的研究。著有《諺語大辭典》、《江戶文學研究》等書。
註十:(譯注)太宰施門(1889-1974),大正、昭和時期的法國文學研究者。岡山縣人。東京大學畢業。大正九年(1920)二月起,在法國留學三年。留學期間的大正十年(1921),京都帝國大學創設法文系,後來他就成為該系的副教授。大正六年(1917)出版的著作《法蘭西文學史》,是第一本由日本人寫成的法國文學通史。昭和六年(1931),以法國寫實主義小說家巴爾札克(Honore de Balzac, 1899-1950)的研究,獲得文學博士。昭和八年(1933)成為教授,昭和二十四年(1949)退休。他是日本近代以來研究法國文學的先驅者,並以巴爾札克的研究、翻譯而出名。另著有《法國近代作家》、《法國古典悲劇的形成》、《法國文學序說》、《法國文學研究》等書。
註十一:(譯注)西田幾多郎(1870-1945),明治至昭和前期的哲學家。石川縣人。號寸心。東京大學畢業。曾任學習院和京都大學的教授,與哲學家田邊元(1885-1962)並為「京都學派」哲學家的代表人物。後被選為日本學士院會員,昭和十五年(1940)獲頒文化勳章。他統整禪等東洋思想,以「場所」、「絕對無」、「絕對矛盾的自己同一」諸理論闡述宗教色彩強烈的思辨哲學,與新康德派、柏格森(Henri Louis Bergson, 1859-1941)等西洋哲學的傳統對決。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出版的處女作《善的研究》中,就顯示了他的「純粹經驗」的立場,此書並被人視為日本近代哲學的開端。由他所構築日本近代獨特的哲學體系,廣義上被稱為「西田哲學」,給與大正、昭和兩時期思想深遠的影響。著有《善的研究》、《思索與體驗》、《場所的理論與宗教的世界觀》等書。
註十二:(譯注)河上肇(1879-1946),明治至昭和時期的經濟學者。山口縣人。東京大學畢業,曾留學歐洲。他先是以農政學者的身份,展開其農業立國、保護貿易論。大正四年(1915)起,擔任京都大學教授。隔年在報紙上連載《貧乏物語》而獲得好評。之後從人道主義傾向馬克思主義,經大正八年(1919)發行個人雜誌《社會問題研究》而至昭和初期的著作《資本論入門》、《經濟學大綱》,更可窺見其鮮明的立場。昭和三年(1928),他被逐出京都大學的教職,隔年與大山郁夫(1880-1955)等人組「勞農黨」並創刊雜誌《我等》。昭和七年(1932)加入日本共產黨,隔年遭人檢舉而被判處徒刑五年。昭和十二年(1937)出獄後,重回書齋開始撰寫《自叙伝》等書。主要著有《貧乏物語》、《資本論入門》、《自叙伝》等書。

譯自:吉川幸次郎,〈私の学生時代〉,收入氏著,《吉川幸次郎全集》第二十卷(東京:筑摩書房,1970),頁259、260。

圖片來源:
http://www.kibiji.or.jp/php/kibiji_display_profile.php3?author_id=222

※請安裝櫻花輸入法或是微軟IME等任何日文顯示軟體,以利閱讀。

台長: 寂寞道人殊一
人氣(1,1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