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17 23:51:21| 人氣7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張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張默




一、前言:寫詩近半世紀,著作甚豐,評者頗多
 寫詩近半世紀的詩人張默,最近從已出版的十本詩集,及尚未版的「集外篇」中,精選出五十八首詩,編成「張默世紀詩選」。前面附有「張默小傳」、「張默手稿」、「張默詩話」還有學者李瑞騰教授的序,把張默五十年來的詩作做一個總回顧,足供愛詩人品賞研究之用。後面附有張默著作編選書目,計有詩集十冊,詩評集五冊,散文集二冊,編選集二十冊,有出版社出版年月,可供學者撰寫論文之查考,惟一沒有列入的就是有關研究張默詩作的評論索引,只附錄了兩則即蕭蕭編的「詩痴的刻痕」及熊國華著「從奔放到澄明︱張默詩作研究鑒賞」,不過讀者只要將兩本書找來,有關論文即一目了然,例如蕭蕭編的張默詩作評論集「詩痴的刻痕」,就收集有眾多名家的綜合評論十四篇,詩集評介十一篇,詩作賞析二十篇,另外沒有收進書中的評論文章索引六十五篇,專訪、詩評、編選評論篇目四十篇,散文、繪畫評論篇目二十八篇,洋洋灑灑,匯成一巨冊,台灣目前的詩人群中,能引起這多注目的尚不多見。目前有關台灣文學的研究者,以新詩撰寫論文者越來越多,這些書籍的出版,可以省去不少搜尋資料的麻煩。
 二、李瑞騰眼中的張默
 在李瑞騰近萬這的序中,我們得知張默編選「世紀詩選」是十分用心的,不但只選了現有詩作中的百分之十,而且儘量避免和以前出過的選集「張默自選集」、「張默精品」及「愛詩」重覆,讓讀者可以並行閱讀。李瑞騰並從張默開始寫作研究起,指出張默「幾乎每出一本詩集,於他而言都是一次反思,或是埋首創作心理及詩法,或是批評自己的過去……」,是一個深知自省的詩人,張默早期作品因寫法表現較曲折,因而有「晦澀」之評語,李瑞騰也在序中舉例為之說明,讓人信服「張默的詩作不會難解」,他並舉多首張默早期的詩作,指出「張默就是以這樣的自我認知為基礎展開他的行為和思維,以及對於詩藝的追求」。
 這樣從一九五○到一九七○年間,只出了兩冊詩集,選入世紀詩選的也只有六首,李瑞騰把它定位為張默寫作的早期。接下來從出版「無調之歌」到「陋室賦」的十年間,是張默創作的成熟期。李瑞騰認為「無調之歌」是「張默詩風轉變的里程碑,較直接、較明朗而且具有可誦性」,這一時期的作品有詠物詩、小品、贈友詩、旅行詩,內容包羅萬象,取材左右逢源,李瑞騰舉了一首五行小詩「內湖之晨」,指出張默此期的生活情境「由彷彿遺世的空山而指向人境」。
 第三期就是「陋室賦」之後的二十年,此時詩人居住在台北,俯仰其間不能沒有詩,因此寫城市風貌及感覺的詩篇不少,另外回到祖國大陸,那種文化的衝擊,景物的震撼,都使張默詩興大發,尤其到了一九九二年出版的「落葉滿階」詩集中的「時間,我繾綣你」的二百四十行長詩,特別引起詩評家的注意,紛紛發表評論大陸詩評家熊國蕡、沈奇都有長文評論。李瑞騰認為,歷經花甲到從心所欲的七十高齡,生活安定,思想與情感已臻成熟,俯拾各種題材,除了多一份歲月的滄桑,詩之旨意應更能深入。最後李瑞騰說張默仍在創作,從原來尚未結集的「集外篇」(世紀詩選選入編成第十一卷),舉出部份詩作論斷「這種文化詩的內在含有認同成份,還有發展的空間」,部份對台灣本土的愛的表現之詩作是「可以經營的一方天地」。是一篇紮紮實實的導讀文章,讀者可以把這篇序文再詳加閱讀,對張默創作的整個來龍去脈,一定有較清晰的概念。
 三、名家眼中的張默
 有關張默的新詩運動、創作,評者頗多,這裡僅就較重要而且有代表性的摘錄下來,而他對於現代詩運動的貢獻,中國文學史上必然有他應得的地位。」(引自「無調的歌者」)洛夫作,刊於67年6月24日、25兩天的新生副刊,再刊於68年4月第三○四期幼獅文藝。)
 「張默的詩仍不同於超現實主義,他比較深沉、厚重、不炫才、不賣弄,常常以含蓄的手法探討生命,詮釋生命,以細膩的感受為經,以真誠的表現為緯,逼進事物的內裡,寫出人生的尊重和莊嚴……」(引自「為永恆服役」●弦作,刊於77年7月22日中華副刊,收入「愛詩」詩集中)
 「他的詩透明而冷冽,詩想凝實,詩素紙樸,猶若行雲流水。有時他引導我們走向一片幽渺,在冥寂中,人生是多麼虛幻啊!有時他卻是一團熱烘烘的景象投射給我們,使我們感受到那份熾熱,而激起心中的波濤。」(引自辛鬱的評語,收錄在「中國現代詩論選」中)
 「以澎湃的情感為其詩之內容,以無調之歌為其詩的節奏,以時莊時諧的語言為其詩之形式,那麼,四十年來的張默作品大約可以如此索探而得」(引自「張默的愛與詩」蕭蕭作,刊於77年9月號文藝月刊,再刊於現代詩廊廡。)
 大陸詩評家古繼堂更在「台灣新詩發展史」一書中有關提到張默的章節裡,指出了三點張默作品的特色,十分重要,讀者不可不知。第一:意象單純明朗,但詩意卻濃郁深沉,耐人尋味。第二:張默利用和改造古文、古詩中的回文、頂針的表現手法,為自己的作品造成連綿不絕,令人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第三:張默的詩善於彩色、彩聲,然後通過中繼線將他們融合,構成情景交融動感極強的畫面。
 大陸詩評家李元洛也在一篇「為永恆服役的選手」一文中指出:「張默的詩,除了一度曾有若干晦澀之作外,風格平易自然,率真曉暢,詩壇對此多有評論,●弦讚賞他的『白描』與『澄明』,洛夫稱道他的『淨化的詩境』;張漢良傾心於他的『自然的流露』,李瑞騰著眼於他的『自然的消化與吸收』,…」文中不但有自己的看法,也引出了眾多名家的評鑑,堪稱已經指出了張默詩作的神髓,足夠供讀者批評參考了。
 四結論:五十年用心,終至爐火純青
 有關張默的人和詩作,評者頗多,正在撰寫這一篇文章的同時,又看到了最新一期的創世紀一二七期,內有一篇淮南師院教授陶保璽的專論「對西方現代詩和東方古典詩的雙重逼進——論張默詩歌形式建構的妙諦及其音樂美」,文長近三萬字,對張默詩作的特色及寫作技巧有很深入的研究,有心的讀者不妨多加參考。
 其實我認為寫詩時間長達五十年的張默,各種創作技巧的演練,均已至爐火純青的境界,如同做菜的師傅,只要看他切菜,就知道是不是老師傅。在我看來,今天張默有這樣的成就,完全是全心全力的投入之故,而且一投入就是半世紀,不像有些人是玩票性質,寫個二、三年又停個十幾年,或偶一為之,心思並不在這上面,想要有成,實在比登天還難。他的一生幾乎都在為新詩服務,這一點詩史一定有他一定的地位。
 他也很細心,由於細心才能觀察到別人不能觀察到的東西,由於細心,「郵筒」這麼常見的東西,他就能寫出四種它的姿式,每式都短短四行,卻能道盡令人拍案的神采,相當耐讀。證之其他詩作亦然,他的詩,詩史也會有他應有的空間。
 總之,張默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他的詩觀也不無關連,他認為:「詩是個人內在獨特、繽紛、悲壯的演出。詩是意象的湧動。詩是語言的變貌。詩是感覺的投射。……」難怪他的詩能「集技巧之大成」、「不受任何主義或教條之框框。」他的詩「像行雲流水,自在自適徜徉於人間。」原來詩人頗有自知之明,他早就在他的詩觀中,道盡了他的特色和技巧,我們還要再多說什麼?

台長: 落蒂
人氣(72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