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11 21:09:31| 人氣2,4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請醫學院放棄解剖大體與器官移植,給靈體完整,給魄體合適化,而器官移植更要考慮死者靈體與魄體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請醫學院放棄解剖大體與器官移植,給靈體完整,給魄體合適化,而器官移植更要考慮死者靈體與魄體,接受移植更須注意靈魄混合,若是這種盲目行為會為自己帶來後果

請醫學院放棄解剖大體,給靈體完整,給魄體合適化,給人類一個完整的未來。而器官移植更要考慮死者靈體與魄體,很好時機才能做70%靈魄非傷害,而接受移植更須注意靈魄混合,若是這種盲目行為會為自己帶來後果。切記人的靈魄與動物不同,若是不慎與狗靈混合可以遭受無法正常轉世為人, 這是新科學,大家不可對自己靈魄做毀滅,他是不是實驗與亂用的。佛教修行不是盲目,不是遇到自己認為暫時科學,解決片面的問題而鼓勵捐贈大體,請放棄種錯誤觀點,給靈魄正常的發展。慈濟義工到市場與社會推廣捐大體,是救人?是害人?不可明辨之,雖然可看到一些眼前的效益,但禍害是永久的。另一方面施行手術的醫生與周遭人士需注意摘除所衍生的化學變化,不是現代醫學表面狀況,亦即要注意化學變化是所謂『報應』...

名醫捐大體 生前、身後都救人
聯合新聞網 記者王紀青╱高雄報導 |  – 2012年6月18日
上午4:18高雄長庚醫院前精神科主任陳金柱日前病逝,家屬依照他的心願,捐大體給母校台北醫學大學,供學弟妹上解剖學用,成為北醫大醫學系創系逾半世紀以來,首位捐出大體給母校的系友。

「要捐出大體,我爸爸講了一輩子」,陳金柱最疼愛的么女陳可芮昨天說,「爸爸生時救人,走時還想到救人這件事,我們怎麼能不遵照他的遺願?」

陳金柱的長子、卅一歲陳克力,也決定死後要捐大體,追隨父親。他說,父親十三日因肺炎病逝,享壽六十四歲,他立即聯絡北醫大,若耽誤時間會影響大體可用性。

陳家共有三兄妹,陳金柱在他們小時,就常提起讀醫時,即深感欠缺大體來源,是學生學習的阻礙,因此立下心願,死後不要火化,「我很怕熱」,要捐大體供學弟妹們用。

從事房仲業的陳克力回憶,「父親也常捐血,還鬧了些笑話」,他高二時,父親帶他到捐血中心,父親自認身強體壯,一口氣捐了五百西西,他捐二百五十西西,後來過馬路父親一陣暈,趕緊叫兒子扶他一把,被家人取笑「假勇」。此後,不必父親帶他,他自己跑去捐血,心中想要學爸爸「救人」。

他還常被老爸叫去為病人跑腿,有一次,他正在打工,突然接到父親電話,他趕到醫院,「老爸竟然說一名失智老人的健保卡不見了,叫我到健保分局幫忙補辦」。

高雄義大醫院副院長余燦榮說,陳醫師生前視病如親,「是一位熱情付出的人」,相信陳的義舉,有助帶動醫界捐大體的風氣。

整型外科名醫曹賜斌得知老友捐大體,感動地說,陳醫師當學生時用他人捐贈的大體,「現在大體被學弟妹用,是一種回饋,我日後也要捐出大體」。

「醫學系學生很需要大體解剖」,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解剖科主任馮琮涵表示,這不是書本及電腦模擬三D空間軟體能夠取代的,「陳醫師是個典範」。

器官移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是將一個器官整體或局部從一個個體用手術方式轉移到另一個個體的過程。其目的是用來自供體的好的器官替代損壞的或功能喪失的器官。提供器官的一方為器官移植的供體,可以是在世的人,也可以是剛剛去世的人。接受器官的一方為器官移植的受者。

類別
自身移植
同種異體移植
同系移植
異種移植
劈離式移植
「多米諾」(骨牌)式移植
(例如病人A需要移植肺臟而心臟健康,病人B需要移植心臟,這時出現捐獻者C可以同時捐獻心臟和肺臟,由於心肺聯合移植成功率更高,所以可以考慮將C的心臟肺臟都移植給A,同時將A的心臟移植給B)

認識器官移植
取自:http://140.122.143.143/NSC/bionetwork/biorelative/transplantation.html
在一九五○年代之前,免疫學尚未十分發達,所有嘗試把甲的器官捐贈給乙病人的移植手術(或稱異體移植)皆無法成功,而原因為何也不明瞭。移植手術最初是由腎臟移植開始,因腎有兩個且解剖學構造較單純。1936年俄國的一個外科醫師佛洛諾伊(Voronov)第一次進行了腎臟的異體移植手術,但並未成功。其後另有一些醫師嘗試同樣的手術,病人也均在短期內死亡而失敗。

直到1954年,穆雷在波士頓成功地完成第一例同卵雙生子間的腎臟移植,醫學界始認識到異體移植間可能牽涉到器官彼此的「排斥」(rejection)現象,而「器官移植免疫學」(transplantation immunology)概念始焉萌芽。

為了解決異體移植間的排斥現象,1959年穆雷及法國巴黎的漢伯格(Hamburger),利用全身大量輻射以抑制受體的免疫攻擊,他們同時在兩地進行了兩例成的非雙生子間的異體腎移植,更進一步確認了免疫排斥的重要概念。

穆雷的這兩項開創性工作,可能是他超越眾多同儕競爭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後來在腎臟移植的進展上,雖另有眾多研究者的一些貢獻(腎臟移植病患的存活時間正逐年提升),但皆在觀念上延續穆雷的工作,而只做藥物及技術上的改進而已。

由於爾後免疫學的發展,目前已知人體有一套很完整的免疫辨識系統,存在於所有組織的細胞表面。這一套系統就稱為「主要組織相容系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system),用以辨別所有外來異物。移植的成功與否,就決定於捐贈器官組織與受體間的主要組織相容系就是否相配。負責這一組織符合系統的是細胞表面上的一系列蛋白質,稱為「人類淋巴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現已知其基因位於第六對染色體上。這些基因在人與人間彼此互異,也成了免疫系統辨識你我的標記,就像每人的身分證一樣。同卵雙生的攣生子因承襲相同的染色體,因此,人類淋巴球抗原系統也相同,故彼此間的器官移植不會排斥。

人體中負責執行這一排斥任務的是T細胞淋巴球,當T細胞淋巴球發現外來的人類淋巴球抗原蛋白,馬上就會受到激化,進而破壞移植體(graft)。所以當初穆雷從事同卵雙生子的腎移植,以及後來以放射線破壞免疫系統而成功地進行異體腎移植,以目前免疫學的發展來說,都是一種開創性的工作,也奠定了日後移植免疫學的發展。

穆雷於1961年又與英國劍橋大學的卡爾尼(Calne)合作,以一種免疫抑制藥物:azathioprine,成功地使用於腎臟移植患者的身上,克服了排斥的重大障礙,使腎臟移植於1960至1980年間,成了全世界各醫學中心用來治療腎衰竭或尿毒病人的重要醫療措施。1980年起,英國的卡爾尼小組又發現了一種到目前為止最理想的免疫抑制劑:環孢靈素(cyclosporin),配合血液透析技術的應用,腎臟移植成了全世界尿毒患者的新生希望。目前在捐贈器官的主要組織符合抗原配合要求,已因理想免疫抑制劑的使用而比過去寬鬆,這些完全拜賜於移植免疫學的發展,以及新的理想免疫抑制劑的發現,穆雷等人在這方面的理論及實際上的貢獻,居功厥偉。

腎臟移植的進展也帶動了人體其他器官移植的進展,如肝、胰、心臟、肺臟等,其成功率也日益改善。1968年,台灣地區首先進行腎移植的台大外科李俊仁教授,也曾受教於穆雷。

骨髓移植的湯姆斯醫師,則代表著移植醫學另一大分枝的大師型人物。湯姆斯於1920年出生德州,和穆雷一樣,也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且亦工作於布利罕婦女醫院。湯姆斯後來由東部搬移到西部的華盛頓大學,華大的湯姆斯骨髓移植中心自一九七○年代起,因傑出的骨髓移植,成為血液及腫瘤醫師的麥加聖城。進入一九九○年代,該中心每年的進行三百五十例骨髓移植,成功率達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救活了無數白血病病人。

骨髓移植與腎臟及其他器官移植有一項截然不同的問題存在,使得骨髓移植變得更為複雜與困難。在骨髓移植中,因輸入的骨髓細胞內即存在著捐贈者的免疫細胞,因此一旦移植成功,除了一般器官移植所發生的宿主對植體的可能排斥外,植入的免疫細胞亦會發揮辨識功能,反而攻擊宿主的組織,而導致一種嚴重的「植體對宿主反應」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植體對宿主的反應有可能嚴重破壞皮膚及腸胃等器官。

湯姆斯於1950年起,即以狗進行骨髓的移植實驗。他們以藥物及放射破壞狗本身的骨髓及免疫系統,而後經由靜脈將另一隻狗的新骨髓滴進,這些骨髓細胞即可經由靜脈而停留於破壞的骨髓中重新生長。在進行狗的實驗中,他們也開始嘗試於人體進行同樣的實驗,但在1968年以前的十多年間,所進行的近兩百例骨髓移植中,只有三例存活,而這三例皆是人類淋巴球抗原完全配合的兄弟間的移植。因此,湯姆斯得到一個結論,除非捐贈者與病人的白血球抗原配合,否則骨髓移植很難成功。病人主要死於植體到宿主反應。

很清楚地,骨髓移植除了要應付宿主免疫系統到輸入骨髓細胞的攻擊外,還要克服植體到宿主反應,而後者的嚴重性更甚於前者,其中的關鍵仍是人類淋巴球抗原系統的配合與否,在這方面骨髓移植的要求比腎移植更嚴格,捐贈者的選擇往往只限於人類淋巴球抗原配合的兄弟姊妹。

自1969年起,湯姆斯即採取一連串措施,以克服植體到宿主反應的發生及防治,使得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大增。除了在人類淋巴球抗原配合捐贈者的選擇外,湯姆斯更首次以methotrexate來抑制免疫攻擊所引起的植體到宿主反應,以後類固醇的使用以及近年來環孢靈素的應用,使植體對宿主反應的控制更加理想,而骨髓移植的成功率也大為改善。

骨髓移植早期應用於再生不良性貧血及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治療,看些病人在骨髓移植技術發展以前,可說存活機會渺茫,骨髓移植目前已可拯救大部分這類病人,湯姆斯在這方面的貢獻最大,得到諾貝爾獎乃實至名歸。 目前骨髓移植術的應用範圍已愈來愈廣,包括淋巴瘤及固態腫瘤的治療。對台灣地區而言,地中海型貧血病人的骨髓移植更是一大進展。至九○年代初期,台灣地區在骨髓移植方面亦已有台大、榮總及三總等單位在進行。

摘錄自 「諾貝爾的榮耀:生理醫學桂冠」 科學月刊著 天下文化

認識器官捐贈
取自:http://www.ntuhtx.org.tw/ch/prefecture/prefecture_List.asp?Volumn_ID=458
認識器官捐贈 >> 關於捐贈 
所謂器官捐贈就是一個人不幸腦死,只能靠呼吸器維持生命時,基於個人生前的意願或家屬的同意後,身上身上良好可用的器官或組織,以無償的方式,捐贈給器官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病患,讓她們能夠延續生命,改善未來的生活品質,並且能繼續貢獻社會,這是一種大愛的情操,更是尊重生命的行為表現。

什麼情況下能夠捐贈器官?
(一)器官捐贈者多半是意外腦傷的病患,在家屬同意下,經腦死判定醫師判定「腦死」且經檢察官同意後才能進行器官摘取手術,如此便可完成愛人與救人遺愛人間的善行。
(二)符合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的資格且經醫師檢驗符合捐贈器官給親屬,者,亦可成活體器官移植的捐贈人。

認識器官捐贈 >> 器官捐贈的種類 
器官捐贈可分為:
一、活體捐贈
依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八條規定,活體捐贈是指將部分器官捐贈給五親等以內之血親或配偶。(配偶是指必須與捐贈器官者生有子女或結婚二年以上)但結婚滿一年後始經醫師診斷罹患移植適應症者,不在此限,並應符合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其他相關規定。

二、屍體捐贈:
依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四條規定,醫師自屍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必須在器官捐贈者經其診治醫師判定病人死亡後為之。前述死亡以腦死判定者,應依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規定之判定程序為之。此外,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提供移植之器官,應以無償捐贈方式為之。

三、解剖教學遺體捐贈(大體捐贈):
遺體捐贈之條件限制:
A、需經您的最近親屬同意,才可捐贈。
最近親屬,其範圍如下:
一 配偶。
二 直系血親卑親屬(成年子女)。
三 父母。
四 兄弟姊妹。
B、曾做過器官摘除或動過手術者(肺臟、腎臟、胃、膽囊、肝臟、脾臟、胰臟、子宮等器官切除或進行過腸胃或造口手術、開心手術等),不適合捐贈。
C、法定傳染病(如愛滋病、肺結核鈣化等)不可以捐贈。
D、器官移植後傷口無法癒合,不能作防腐,故不能再做教學解剖。
E、超過或低於依身高計算的標準體重百分之五十者不適合捐贈{標準體重:男性:(身高減80)乘0.7,女性:(身高減70)乘0.6}
F、自戕、溺斃及嚴重水腫、車禍、手術中往生、嚴重創傷、褥瘡、四肢變形或萎縮、冰存過久致遺體明顯破壞者,不可以捐贈。

個人捐贈辦法
1. 捐贈人請向台大醫院社工室或台灣大學醫學院捐贈連絡中心索取遺體捐贈教學解剖志願書(一式二聯)。填畢後,第一聯請寄至台灣大學醫學院捐贈連絡中心,第二聯請捐贈者自存。
2.中心接獲志願書後,將寄上遺體捐贈卡。

往生後聯絡方式 :
1.家屬請備妥「死亡證明書正本三份」,並電話通知中心 (02)23912241 陳小姐。   地址:北市仁愛路一段一號
2.中心派車接運遺體至接受捐贈之醫學院,家屬可隨車護送。

醫學院處理遺體流程:
1. 遺體送達醫學院之後,即進行防腐處理,並致送家屬感謝函。
2. 防腐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才可作教學解剖。
3. 遺體教學解剖前師生有追思儀式。(入殮及火化前不另舉辦特殊儀式。)
4. 向學生簡介遺體捐贈者之生平,以喚起學生對捐贈者之尊敬,培養視病如親之醫德。
5. 遺體火化後骨灰奉厝於台北市政府文山區富德靈骨樓,(不另舉辦奉厝儀式,骨灰奉厝後通知家屬領取寄存卡)。家屬若欲領回骨灰,請事先告知受贈醫學院。
6. 每年約在三、四月間台大醫學院舉辦慰靈公祭,並邀請家屬參加。
7. 遺體從防腐措施到教學結束、火化、奉厝骨灰需二年以上時間。
 
認識器官捐贈 >> 器官捐贈的範圍 
依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施行細則第二條規定
移植之器官類目包括下列項目:
一、泌尿系統之腎臟。
二、消化系統之肝臟、胰臟。
三、心臟血管系統之心臟。
四、呼吸系統之肺臟。
五、骨骼肌肉系統之骨骼。
六、造血系統之骨髓。
七、感官系統之眼角膜。
八、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類目。

器官移植(百度百科)
摘自:百度百科
器官移植手術器官移植 (Organ transplantation) 是將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個人體內使之迅速恢復功能的手術,目的是代償受者相應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喪失的功能。 廣義的器官移植包括細胞移植和組織移植。若獻出器官的供者和接受器官的受者是同一個人,則這種移植稱自體移植;供者與受者雖非同一人,但供受者(即同卵雙生子)有著完全相同的遺傳素質,這種移植叫做同質移植。人與人之間的移植稱為同種(異體)移植;不同種的動物間的移植(如將黑猩猩的心或狒狒的肝移植給人),屬於異種移植。

醫學術語
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腎、心、肝 、胰腺與胰島、甲狀旁腺、心肺  器官移植、骨髓、角膜等。在發達國家,腎移植已成為良性終末期腎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所致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首選常規療法。

器官移植歷史
器官移植是活性移植,要取得成功,技術上有3個難關需要突破。

一是移植器官一旦植入受者體內,必須立刻接通血管,以恢復輸送養料的血供,使細胞賴以存活,這就要求有一套不同於縫合一般組織的外科技術,而這種完善的血管吻合操作方法,直到1903年才由A.卡雷爾創制出來。

二是切取的離體缺血器官在常溫下短期內(少則幾分鐘,多則不超過1小時)就會死亡,不能用於移植。而要在如此短促的時間內完成移植手術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設法保持器官的活性,這就是器官保存。方法是降溫和持續灌流,因為低溫能減少細胞對養料的需求,從而延長離體器官的存活時間,灌流能供給必需的養料。直到1967年由F.O.貝爾澤、1969年由G.M.科林斯(均為美國人)分別創制出實用的降溫灌洗技術,包括一種特制的灌洗溶液,可以安全地保存供移植用腎的活性達24小時。這樣才贏得器官移植手術所需的足夠時間。

三是醫療上用的器官來自另一個人。但是受者作為生物有著一種天賦的能力和機構(免疫機構),能對進入其體內的外來“非己”組織器官加以識別、控制、摧毀和消滅。這種生理免疫過程在臨床器官移植上表現為排斥反應,導致移植器官破壞和移植失敗。移植器官正像人的其他細胞一樣,有二大類主要抗原:ABO血型和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它們決定了同種移植的排斥反應。ABO血型只有4種(O、A、B、AB),尋找ABO血型相同的供受者並不難;但是HLA異常復雜,現已查明有7個位點,即HLA──A、B、C、D、DR、DQ、DP,共148個抗原,其組合可超過200萬種。除非同卵雙生子,事實上不可能找到HLA完全相同的供受者。所以,同種移植後必然發生排斥反應,必須用強有力的免疫抑制措施予以逆轉。到1960年代才陸續發現有臨床實效的免疫抑制藥物:硫唑嘌呤(1961)、潑尼松(1963)、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1966) 、環磷酰胺(1971),這以後才能使移植的器官長期存活。1962年美國J.E.默裡(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第一次進行人體腎移植獲得長期存活,器官移植作為醫療手段,才成為現實。

【第一次器官移植】   1989年12月3日,世界首例肝心腎移植成功。這一天,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位器官移植專家,經過21個半小時的努力,成功地為一名患者進行了世界首例心髒、肝髒和腎髒多器官移植手術。 這位名叫辛迪-馬丁的婦女今年26歲,是第二次接受移植手術治療。三年前她曾做過心髒移植手術,但她體內對移入的心髒產生了排斥作用,並患了肝炎和腎功能障礙。馬丁手術後情況正常。

器官移植種類
要移植的器官若為成對的器官(如腎),可取自屍體,也可取自自願獻出器官的父母或同胞;而整體移植的單一器官(如心、肝),只能取自屍體。移植於原來解剖部位,叫做原位移植,如原位肝移植,必需先切除原來有病的器官;而移植於其他位置則稱為異位移植或輔助移植,原來的器官可以切除也可以保留。若移植的器官喪失功能,還可以切除,並施行再次、三次甚至多次移植。一次移植兩個器官的手術叫做聯合移植,如心肺聯合移植。同時移植3個以上器官的手術叫多器官移植。移植多個腹部髒器(如肝、胃、胰、十二指腸、上段空腸)時,這些器官僅有一個總的血管蒂,移植時只需吻合動、靜脈主干,這種手術又名“一串性器官群移植”。現在還不能用動物器官作移植,因為術後發生的排斥反應極為猛烈,目前的藥物不能控制,移植的器官無法長期存活。

器官移植應用
進入80年代後,由於外科技術的進步、保存方法的改進、高速交通的發達、移植中心的建立,特別是新的副作用少、效力強大的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 A和單克隆抗體OKT3的應用,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與死亡判斷的療效大為提高,最新問世的免疫抑制劑為 FK506。現在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腎、心、肝、胰腺與胰島、甲狀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處於臨床初用或實驗階段的有心肺、肺、小腸、腎上腺、胸腺、睪丸以及肝細胞、胎肝細胞、脾細胞輸注等。在先進國家中,腎移植已成為良性終末期腎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所致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首選常規療法,到1990年底全球已施行234559例次(中國5000余次),存活10年以上者成批出現,許多人恢復工作,結婚、生育一如常人。心、肝移植到1990年共分別施行16136和14168例次(在中國分別為3和58例),1年存活率分別達90%和80%以上,最長存活均已20年,工作、生活均甚滿意。胰腺移植到1990年底已達2836例次(中國8例次),已出現8年以上有功能存活者,適用於治療Ⅰ型糖尿病。一串性器官群移植到1990年已有21例,其中治療上腹部肝、胰等惡性腫瘤伴有腹腔淋巴轉移的15例中,有9例長期存活。中國在帶血管胚胎甲狀旁腺移植、胚胎胰島移植以及帶血管異體脾移植、腎上腺移植等方面積累了較多經驗,成績較好,而國外對這些移植極少報道。 有些部位,如角膜的移植較為特殊。可能由於該部位沒有血管生長,血流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細胞不能接觸角膜,這兒成為免疫特惠部位。因此,角膜原位移植很少發生排斥反應,效果甚好,成功率達95%以上;即使發生排斥,也僅表現為角膜混濁,應用潑尼松龍有效。角膜移植已成為常規手術,在眼科中廣泛應用。

組織移植
指各類組織包括皮膚、脂肪、筋膜、肌腱、硬膜、血管、淋巴管、軟骨和骨  2006廣西器官移植講壇的移植。其中除同種皮膚移植屬活性移植,其表現與上述器官移植特點相同外,其他各類組織移植則屬於另一種類型,叫做非活性移植或結構移植。移植後組織的功能並不決定於移植組織內的細胞,而僅僅依靠移植物組織所提供的機械結構:支持性基質和解剖網絡,使來自受者的同類細胞得以在此定居。因此,結構移植時移植組織內細胞的活性並非必要,事實上這些細胞已失去活力。新鮮組織可用作移植,有活細胞,移植後不會發生排斥反應,因此,毋須應用免疫抑制藥物。

器官移植中的倫理學問題
器官移植中主要的倫理學問題是提供器官的供者在什麼情況下提供的器官:是否自願或事先有無同意捐獻器官的意願?是否供者可以不需要這個器官而保持其生活質量?抑或供者已經不再需要所提供的器官?答復如果都是肯定的,器官移植就可視為符合倫理學。   西方國家許多人都立下遺囑,死後願將器官無償地捐獻給需要它的人。西方國家車禍較多,因車禍而死亡者身體一般均較健康,器官可供移植。也有親屬自願獻出一個腎髒以挽救親屬生命者。法國則規定,凡生前未表示拒絕捐獻髒器者,經治醫院有權在其死後將髒器取出以供移植。國外許多國家已開始應用腦死亡概念,若昏迷病人腦電圖多次呈一直線,而又不屬服用麻醉藥、深低溫、嬰幼兒等情況,即使靠人工呼吸機、升壓藥物尚能維持心跳血壓者,也可確認為死亡,其髒器可提供移植。   美國曾有申請成立營利性的企業,經營供移植的人類髒器,但被國會否決。因為一旦提供器官有利可圖,便可能誘使一些人以此謀利,出售不合格的器官,甚至把急需用錢的人解剖開來拍賣給有錢的人。   器官移植的技術要求較高,費用也很驚人,以最常見的腎移植為例,每例的費用約為3~4萬元,還不算手術成功後終身服用的抗排異的免疫抑制劑。肝移植費用更數倍於此。當衛生資源有限時,器官移植病人的費用,往往會擠掉其他人可享用的衛生資源。這是從宏觀上不能不考慮的一個倫理學問題,也是一個衛生經濟和衛生政策問題。國外在60年代一度廣泛開展器官移植,以後逐年減少,收縮到幾個中心深入研究。當然,像角膜移植、皮膚移植等費用不大、貯存要求不高而療效肯定的器官移植是值得推廣的。   器官移植是將某個健康的器官通過手術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個患有嚴重疾病、危在旦夕的病人身體上,讓這個器官繼續發揮功能,從而使接受捐贈者獲得新生。   器官移植在二十世紀以前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在二十世紀初期,醫學界對治療那些身體某個器官功能嚴重衰竭的病人依舊束手無策。由於受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器官移植在當時只是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到了五十年代,世界各地的醫生開始進行人體試驗,但由於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器官移植的效果不盡人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諾華公司發明了免疫抑制藥物--環孢素(新山地明)。環孢素的發明使移植後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事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是二十世紀尖端醫學的重大成就之一。

可以接受器官移植的髒器包括
心髒:由各種病因導致的心髒衰竭的病人,心髒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
肺髒:終末期良性肺部疾病的患者,經過傳統內科治療無法治愈,但估計尚有1-3年存活希望,可考慮進行肺移植手術來改善身體狀況。
肝髒:處於良性肝病末期,無法用傳統內科手術治療的患者,肝髒移植是唯一的方法。
腎髒:當一些疾病對腎髒產生損害,腎髒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時,就會逐漸發展為腎功能不全,氮質血症,其終末期就是尿毒症。挽救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方法包括透析和腎髒移植。
胰髒:胰髒移植多數是與腎髒移植同時進行的,主要用於治療晚期糖尿病、I型糖尿病、和胰切除後糖尿病。
除了上述器官,尚有患有脾髒、小腸等可以通過接受移植手術獲得治愈。

移植醫學的貢獻
半個世紀以來,移植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歷經坎坷,達到了今天的臨床應用階段,使得成千上萬的終末期患者重獲新生。移植醫學不愧是本世紀醫學奇跡之一,並且不斷向其它醫學領域擴展和挑戰。半個世紀的移植醫學對人類的貢獻如下:
1. 發現人類及各種常用實驗動物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系統,並明確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為移植治療的基本障礙。
2. 各類器官移植外科技術的發展和完善以及各種顯微外科移植動物模型的建立和應用。
3. 免疫抑制劑的開發和臨床應用,使器官移植得以成為穩定的常規治療手段  我國器官移植科學新聞發布會。   
4. 從細胞水平到亞細胞水平,直到DNA水平的不斷深入的基礎研究,為揭示排斥機理、尋求用藥對策打下了基礎,使臨床診斷及治療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   
5. 對新型疾病的認識和挑戰,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本次會議提出的xenosis、微嵌合體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關系等。
6. 基因治療在移植學中的應用有可能預示用克隆技術開發無抗原性生物器官替代物的興起。曾有人提出移植學的最終出路在於免疫耐受和異種移植,而現在則有傾向認為生物工程器官更有可能一箭雙雕。   C.A.Vacanti關於組織學工程的演講使人們進入了對未來的遐想。應用polymer纖維作為基底質,多種細胞得以生長,從而構成具有復性結構的組織。該技術擬用於耳或鼻的再造。英國劍橋大學和F.Bath的研究中心現已初步掌握控制青蛙發育的基因技術,並能重復無頭蛙、無肢體蛙或無尾蝌蚪的生長實驗。無疑,該技術與克隆羊技術一樣,一方面會給移植學帶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亦可激發醫學倫理學爭辯的波瀾。

器官移植分類
1.自體移植,指移植物取自受者自身;
2.同系移植,指移植物取自遺傳基因與受者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的供者;
3.同種移植,指移植物取自同種但遺傳基因有差異的另一個體;
4.異種移植,指移植物取自異種動物。

器官移植排斥的類型
宿主抗移植物反應
受者對供者組織器官產生的排斥反應稱為宿主抗移植物反應(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根據移植物與宿主的組織相容程度,以及受者的免疫狀態,移植排斥反應主要表現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一)超急排斥:超急排斥(hyperacute rejection)反應一般在移植後24小時發生。目前認為,此種排斥主要由於ABO血型抗體或抗Ⅰ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的抗體引起的。受者反復多次接受輸血,妊娠或既往曾做過某種同種移植,其體內就有可能存在這類抗體。在腎移植中,這種抗體可結合到移植腎的血管內皮細胞上,通過激活補體有直接破壞靶細胞,或通過補體活化過程中產生的多種補體裂解片段,導致血小板聚集,中性粒細胞浸潤並使凝血系統激活,最終導致嚴重的局部缺血及移植物壞死。超急排斥一旦發生,無有效方法治療,終將導致移植失敗。因此,通過移植前ABO及HLa 配型可篩除不合適的器官供體,以預防超急排斥的發生。

(二)急性排斥 :急性排斥(acute rejection)是排斥反應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一般於移植後數天到幾個月內發生,進行迅速。腎移植發生急性排斥時,可表現為體溫度升高、局部脹痛、腎功能降低、少尿甚至無尿、尿中白細胞增多或出現淋巴細胞尿等臨床症狀。細胞免疫應答是急性移植排斥的主要原因,CD4+T(TH1)細胞和CD8+TC細胞是主要的效應細胞。即使進行移植前HLA配型及免疫抑制藥物的應用,仍有30%~50%的移植受者會發生急性排斥。大多數急性排斥可通過增加免疫抑制劑的用量而得到緩解。

(三)慢性排斥:慢性排斥(chronic rejection)一般在器官移植後數月至數年發生,主要病理特征是移植器官的毛細血管床內皮細胞增生,使動脈腔狹窄,並逐漸纖維化。慢性免疫性炎症是導致上述組織病理變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對慢性排斥尚無理想的治療措施。

移植物抗宿主反應
如果免疫攻擊方向是由移植物針對宿主,即移植物中的免疫細胞對宿主的組織抗原產生免疫應答並引起組織損傷,則稱為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GVHR的發生需要一些特定的條件:
①宿主與移植物之間的組織相容性不合;
②移植物中必需含有足夠數量的免疫細胞;
③宿主處於免疫無能或免疫功能嚴重缺損狀態。GVHR主要見於骨髓移植後。此外,脾、胸腺移植時,以及免疫缺陷的新生兒接受輸血時,均可發生不同程度的GVHR。
急性GVHR一般發生於骨髓移植後10—70天內。如果去除骨髓中的T細胞,則可避免GVHR的發生,說明骨髓中T細胞是引起GVHR的主要效應細胞。但臨床觀察發現,去除骨髓中的T細胞後,骨髓植入的成功率也下降,白血病的復發率,病毒、真菌的感染率也都升高。這說明,骨髓中的T細胞有移植物抗白血病的作用,可以壓倒殘留的宿主免疫細胞,避免宿主對移植物的排斥作用;也可以在宿主免疫重建不全時,發揮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因此,選擇性地去針對宿主移植抗原的T細胞,而保留其余的T細胞,不但可以避免GVHR,而且可以保存其保護性的細胞免疫功能。
 
 
推動器官捐贈 慈濟醫療獲衛生署三獎
取自:慈濟基金會醫療志業發展處 週五, 19 十一月 2010 吳宛霖  
花蓮慈院外科部主任李明哲醫師(中)積極推動器官捐贈的觀念,更創新「健保IC卡加註貼紙」。(基金會醫發處提供)
慈濟醫療志業於2010年11月,獲得三項由衛生署表揚的「器官勸募有功個人與團體」獎項。花蓮慈濟醫院李明哲醫師,長期致力在東部器官勸募領域辛勤耕耘;以及臺北慈濟醫院護理協調師余翠翠,傳承大愛投入器官捐贈勸募的工作,分別獲得衛生署「優良器官勸募人員」醫師組和護理人員組的個人獎殊榮。而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勸捐暨關懷小組,則是利用每次骨髓捐贈驗血活動,一併鼓勵器官移植登記,好事成雙,也獲得「優秀器官捐贈宣導團體獎」。

推動器官捐贈15年 李明哲醫師獲獎
衛生署將2010年訂為「器官捐贈宣導年」,為感謝與鼓勵多年來支持、協助器官捐贈的機關、團體與個人,特別舉辦「優良勸募暨宣導有功人員感恩表揚大會」,共選出3家優良器官勸募醫院,個人獎醫師組和護理人員各5名、社工2名;優秀器官捐贈宣導個人1名、團體6家,另有其他支持器捐宣導的團體與個人獎,均將在22日接受衛生署表揚。
花蓮慈濟醫院一般外科李明哲醫師,創新「健保IC卡加註貼紙」,將「器捐意願貼紙」貼於健保卡上,緊急狀況下,勿需讀卡即可暸解持有者之器捐意願,讓更多人清楚的將以愛助人的心念化為行動。
李明哲醫師身兼外科部及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自1995年慈濟醫院成立器官移植小組,就是成員之一,不但在受贈者手術成功率、健康照護的提昇不遺餘力;15年來,更在東部地區推動器官勸募的觀念。
臺北慈院護理協調師余翠翠致力於器官捐贈的宣導與捐贈者家屬關懷,她覺得在慈濟推展器官勸募很幸福,在勸捐過程與家屬陪伴上都不會有遺憾。(攝影者:簡元吉)
李醫師常常三更半夜與時間賽跑,於全臺跋涉,接送捐贈或受贈的器官,更曾三十多個小時不眠不休,連續進行三檯移植手術。
除了在臨床上的勸募與移植,李明哲更策劃辦理器捐教育及宣導活動;近年,慈濟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舉辦的醫療教育訓練,從5年前的24個場次379個參與人數,到2009年舉辦41個場次3361人參加,呈現倍數成長。宣導海報展以及器官捐贈簽卡活動,也從5年前的500多人,成長為每年均有八、九百為愛心人士簽下器官捐贈卡。
在捐贈者家屬照顧上,除了定期與慈濟志工前往探視,李醫師自2001年起,每年策劃舉辦「慈濟器官捐贈感恩追思音樂會暨捐贈者家屬聯誼會」;會中頒贈捐贈者家屬「感恩紀念牌」,追念勇者身影,感恩音樂會將祝福與懷念化為無限感恩,溫暖家屬的心田。

器官捐贈宣導 慈濟醫療體系勤推動
資深的護理協調師余翠翠,參與器官捐贈宣導與執行器捐臨床業務近7年,從大林慈濟醫院開始發展多重器官移植,到轉任臺北慈濟醫院,總計對一般民眾、醫護人員、校園等推行與宣導教育共計131場,超過15000人次以上。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勸捐暨關懷小組在全臺每一場骨髓驗血活動都會加入「器官捐贈卡」推廣以及登錄攤位,好事成雙,獲得「優秀器官捐贈宣導團體」。(基金會醫發處提供)
臺北慈院啟業五年來,余翠翠已經圓滿41位器捐菩薩遺愛人間,也讓近五百位病患獲得器官與組織的捐贈,重啟新生。對於捐贈者家屬之陪伴關懷總是認真投入。余翠翠表示,在慈濟做器捐贈很幸福,也許醫療資源、團隊的人力不是太充足,但是從勸捐、關懷、陪伴、捐贈、移植到術後照顧、家屬陪伴的過程都不會有遺憾,也讓她更願意用正向的觀念來傳承、推展器官捐贈的意義。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勸捐暨關懷小組從2009年6月開始,在全臺每一場骨髓驗血活動,都會加入「器官捐贈卡」推廣攤位,鼓勵民眾參與骨捐驗血的同時,可以一併簽署或登記器官捐贈的意願,讓器官勸募宣導活動不需另外商借場地,不但事半功倍,更是好事成雙,也因此獲得「優秀器官捐贈宣導團體」的鼓勵。
李明哲醫師表示,感恩從事十幾年的器官勸募之路,讓自己從一位只盼望能獲得捐贈器官為病人移植的醫師,成為一位能體會愛的延續的重要性。因受一位腦傷女孩父親的請託,代為決定要不要幫女兒做捐贈,自己瞬間從一個只專注在腦死判定、等待器官的醫師,變成一位同理病患心情的家屬;因為這段特殊經歷,他終於了解家屬對親人的情感牽絆。他相信當大捨菩薩捐贈器官,讓另一個人獲得新生,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就是生命與愛無限延續、再生的時刻。

台長: Yalon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