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29 01:47:56| 人氣2,7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鹿港龍山寺百年龍山寺.祈福揮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8鹿港龍山寺 http://www.lungshan.net/index.html

百年龍山寺.祈福揮毫 活動流程 http://www.lungshan.net/modules/tinyd1/index.php?id=4

活動地點:鹿港龍山寺 彰化縣鹿港鎮金門街81號
活動時間:民國97年1月26日(六) AM10:00~PM4:00‧民國97年1月27日(日) AM09:00~PM4:00


‧鹿港龍山寺之歷史沿革
台灣有五座龍山寺,由北而南依序為淡水龍山寺、萬華龍山寺、鹿港龍山寺、台南龍山寺以及鳳山龍山寺五座。其中以鹿港龍山寺最具規模,是台灣傳統建築中最具藝術及建築價值的作品之一,並有「台灣紫禁城」與「台灣藝術殿堂」之稱。

鹿港龍山寺的創建相傳是明永曆七年(1653年)福建泉州的苦行僧-肇善,親手雕刻觀音像,在獻往普陀山途中,不料在海上遇到狂風暴雨,竟漂流到鹿港。於是便結廬苦修,並在現今鹿港大有街一帶建廟,為龍山寺的前身。長久以來,大眾皆認為龍山寺的開山禪師便是肇善。民國七十五年時,龍山寺曾挖出一塊古磚,上面赫然刻有「龍山寺開山純真璞公塔」字樣,爾後創建者的身份便開始有所爭議。



清乾49年(1784年)鹿港開始與大陸泉州對渡,自此開啟鹿港的繁華時代,移民信士增多。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泉州陳邦光將龍山寺遷地於現址,由林振高及許梁三主持,清乾57年(1792年)遇地震損壞,在乾隆57年(1795年)發起重修,由林文睿主持,約至嘉慶之年(1798年)完成重修。道光9年(1829年),由林廷璋主持重修牆體直到道光11年(1838年)完成,而此次重修也奠定了日後龍山寺的規模。於道光28年(1848年)因地震災損有大規模的整修,且增建後殿至咸豐8年(1858年)完成。日治時期明治30年(1897年),日本人在龍山寺設置「敬愛學校」,明治37年(1904年)改為日本本院寺分寺,並廢除龍山寺寺名。大正10年(1921年)后殿失火燒毀,大正27年(1937年)重建,並修繕山門、五門及正殿。昭和10年(1935年)又遇地震災損,於翌年動工重修至昭和13年(1938年)竣工。民國四十七年至五十四年間,曾進行油漆及戲台木柱抽換為水泥柱等修繕工作。民國六十三年由東海大學孫全文講師負責重建兩廂。民國六十九年由漢寶德教授執筆完成「鹿港龍山寺之研究」一書。民國七十二年正式指定為第一級古蹟,民國七十五年修復工程由漢寶德主持,委託漢光事務所規劃,修繕山門、五門戲台、正殿屋頂及主樑抽換等,修繕工程至民國八十年完成。後經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九二一地震」,讓原已老舊劣化的龍山寺,更因震害損壞更加嚴重。民國九十年由政府積極規劃修復,鹿港寶成企業總裁蔡其瑞、董事長蔡其建昆仲全額捐資龍山寺主體修復,雖經整修,但大體尚保持原貌。

建築的藝術
‧鹿港龍山寺之建築特色 鹿港龍山寺自乾隆51年(1786年)遷移至現址,建成後歷經了多次的修復,現今座東朝西、佔地約一千六百餘坪的宏大規模,見證了歷史變遷的結果。
‧鹿港龍山寺格局為三進兩院九開間,其規模為台灣最大寺廟建築。寺的前後依序為廣場、山門、左右圍牆、五門殿(前殿)、戲亭、左右迴廊、拜亭、大殿、左右八角門及後殿等,殿堂格局同一般寺廟,為五開間正門,山門採單間重簷式不設門窗,門內有院。另正殿前設有捲棚是拜殿,與正殿結構合一。后殿清優安靜,兩院均有後門,可往後殿的花園,說明龍山寺有前後之分,前為民間祀拜之用,後為僧人進修。鹿港龍山寺主祭神為觀世音,目前後殿為佛家信仰誦經場所,充滿了佛教之氣氛。



一、山門 龍山寺山門屋頂為雙重簷四坡水稱之「重簷歇山式」展露出巍峨秀麗的風姿,山門象徵區別了內外與聖俗,為進入佛境的重要之門。為三開間立面,匠師採用減柱、移柱法;主要由十四根柱所支撐(含牆面內二根石柱)。兩旁圍牆以泉州十為底紅磚在上相互交錯疊起,立面開六門扇,以磚、石砌成窗櫺,圍牆往後延伸和五門殿前的八卦字牆連接。

二、惜字亭 惜字亭又稱「聖蹟亭」或「敬字亭」,以示尊敬。龍山寺的惜字亭位於虎邊八字牆前,為一單簷歇山式,造型非常的精巧,於民國七十五年曾整修過,但仍不失其古樸的風貌。

三、五門殿 五門殿的建築格局為五開間,再加左右兩側翼廊,實為七開間建築,其屋頂為三個獨立硬山式屋頂。殿前有御石路以平整花崗石鋪陳,兩側紅磚牆呈45度向外伸展,謂稱「八字牆」,於右側設有一座惜字亭。

四、戲臺 一般的寺廟戲台多設於廟埕,主要可分為屬臨時搭設或屬建築一部分固定設立於廟內兩種,主要功能為酬神時演戲的舞台,鹿港龍山寺戲台屬固定設立於廟內,並戲台突出於中埕與五門殿相連接,且無封閉牆,屋簷的造型,其主採取「斷簷升箭口」作法,使得明間形成挑高的效果,在空間視覺上具穿透性效果,也讓戲台的空間多了層次的美感。



五、迴廊 迴廊為聯繫五門、戲台、正殿、拜殿、後殿之過渡空間,作法常有外側方式封閉、外側開月門式及完全開放等形式,鹿港龍山寺採用完全開放式,在整體空間上更顯得見有穿透輕巧效果,減低因封閉空間帶來的狹隘感,另又可以作為左右護龍之通路。

六、拜殿 拜殿的建築各局為三開間,是延伸正殿祭祀的空間,主要供給信徒祭祀與準備禮佛的場所,拜殿的台基離地面約三尺高,正殿與拜殿的屋頂相連,相互間龜背的設計,此設計有利於水能迅速排洩,雖因此減損了正殿重簷歇山式屋頂的宏偉氣勢,卻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拜殿前簷柱斗栱出挑深遠,內簷斗拱與捲棚結構配合良好,由前簷柱為咸豐二年(1852年)的楹聯落款,可推判出拜殿建築為咸豐時期所建,也是目前台灣保存此時期木結構的佳作之ㄧ。

七、正殿 正殿為寺廟之主要祭祀空間,明間內神龕祭拜主神觀世音菩薩,兩旁為伽藍、葦陀佛教二大護法神,正殿兩旁更有雕刻精細十八羅漢像。正殿面寬五開間,左右兩旁以八卦門連接廂廊,構成正殿、廂廊之過水廊,重簷歇山式的屋頂形式及空間格局更顯出其高聳莊嚴。高度近12公尺,含拜殿共使用52根柱子,屋頂為「舉架」結構,即傳統建築所稱「假厝」或「暗厝」,為防熱、防潮功能。從迴廊到正殿地坪高差約三十公分,主要是為了凸顯空間中主客地位之不同。

八、後殿 後殿曾於大正十年(1921年)遭遇火災焚毀後,於昭和十一年至十三年(1936~1938)期間進行重建。後殿殿宇面寬五開間,進深三間;樑枋採三通五瓜的木架構,構架雕刻比較於龍山寺的其他處棟架較為粗爌,屋頂形式為單簷硬山,總記昭和13年(1938年)12月完成重建工程。

文字提供: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
2008鹿港龍山寺百年龍山寺.祈福揮毫
2008鹿港龍山寺百年龍山寺.祈福揮毫
2008鹿港龍山寺百年龍山寺.祈福揮毫
2008鹿港龍山寺百年龍山寺.祈福揮毫
2008鹿港龍山寺百年龍山寺.祈福揮毫
2008鹿港龍山寺百年龍山寺.祈福揮毫
2008鹿港龍山寺百年龍山寺.祈福揮毫

台長: 鹿港攝影新聞台
人氣(2,7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攝影創作 |
此分類下一篇:【廟會即景】
此分類上一篇:「認識極光」演講記事 天文攝影家 洪家輝 先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