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州來台的小女孩,十歲不到就因為愛戲自學,從女師附小的校慶開始,被梅蘭芳的老師-齊如山看中了她的才華,說服父母不成還自大鵬劇團派了兩個老師讓她下課時可以學戲,最後拗不過她自己的希望,進了大鵬,成了裡面的小大鵬的第一屆也是唯一一個的學生。
因為她,讓老一輩開始有了培訓的想法,集各名家流派大成的她,在家是經濟的支柱,在小大鵬是大師姐,一直是精神指標的她,要求藝術完美,成了一個全能的旦角;大鵬甚至為了她量身打造了舞台劇本,傳統的偷渡的,不論是冷門新編戲,都以她為重角,當可說是集三千寵愛。然而受到時代的限制,她只能從偷渡過來的錄音帶學梅派唱腔,聽聲想著屬於自己的身段,只能從照片中想像模擬,看不到資料,然而硬是成就了一齣齣創造性強的戲,像是玉簪記、李慧娘…….。所以,即便受時代限制,她仍是靠著她的努力創出有別於梅派的<鳳還巢>,創出自己的抒情美學!
因為際遇造就了個性,不同的扮相還是可以看出她的個性,那是有別於顧正秋的憨厚,是一種傳統的堅忍寬厚,那是遮不住的個性投射。
歷經一句匪劇告發就可以成了禁戲的白色恐怖,也歷經過兩岸開放的時代。她的經歷造就了屬於她的個性!
曾經,婚姻是一直擔著重擔想要有個人依靠的渴望,歷經兩段婚姻的她:從隨夫王慶祥到清大,過著有別之前的日子:生子伴夫,當個人妻,聽著不同領域的科學家聊天,也認識了很多教授夫人還教戲在校演出,直到最後的分手;第二次跟著沈之岳的婚姻雖短但是穩定,直到最後的信教,退隱離台的掙扎,那是另一段故事了。
也因為她隨時以身作則的個性,要求完美的挑剔,刺激了郭小莊,從兩個人身上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的審美觀及時代的變化。
她可以為了第五屆得骨癌的小師妹,扮演反串的王熙鳳,也可以在大鵬的四十校慶<紅娘>中扮演崔鶯鶯,還跟琴師套好自唱了一段西廂記的精采。
七十二年的退休,他在國父紀念館,選擇了有別於郭小莊充滿戲劇性的戲碼當作告別之作-牡丹亭、洛神。
在一個時代審美的轉折,每人都帶起了一陣屬於自己的風潮。她不是不懂戲劇性高潮的人,要不早期的李慧娘就可以看出,可是她選擇了與強調劇情張力不同的宣誓古典抒情美學的告別,那就像是白蛇的祭塔,即便沒有劇情的純唱,可是可以隨著唱腔感受一股靜態的悲劇;就好像梅派的洛神,一種簡淡到極點的恍惚夢幻,一切不過是主客異位的幻覺,在一段若有似無可近可遠的關係上的一種意境美學,她宣告的是下下時代的美學,就像白先勇的遊園驚夢。
參考資料:
台視 國劇風華再現
~~刊於青年副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