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5-14 19:03:24| 人氣2,1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太常以一己經驗為普世標準了——[莊子與你]43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且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鰌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齊物論〉第八段)

 

〈齊物論〉發展到更新的一段,莊子用他千變萬化的神思與妙筆,再一次抒說道與物糾纏在一起的非一非異關係。這次他從「知」切入,說明知有兩層,就是「知道」(知原理原則)與「知物」(知現象事物)。這兩種知性質可是相反的,知物是有知之知(積極認知),知道是無知之知(消極排除可認知的非道部分,最後留下不可認知的道而默會之)。但因為道與物是連為一體的,於是當有人說「知」的時候,我們就會搞不清楚他知的到底是知道還是知物?尤其在論及道的時候,因為道無聲無臭,人們更可能誤物為道,而妄稱知道,卻不知真知道者,應會用「不知之知」來表示,反而可能會說不知道。當然,這也沒有必然,當誤物為道的人說不知道時,可真是不知「道」的。總之,是否知「道」,其實無法藉語言來判斷,還是只能由每個人誠心自證。

莊子在這一段,是通過齧缺與王倪的問答來展開的。有一次齧缺問王倪:「你知道萬物存在的共同原理(道)嗎?」王倪說:「我怎麼知道?」齧缺不解王倪的語意,就繼續追問:「你的意思是萬物是有其共通原理的,只是你不知道。是嗎?」王倪說:「我怎麼知道?」齧缺更迷糊了,再追問:「那你的意思是說萬物間並無共通的真理,所以你才不知道嗎?」王倪依然給他一樣的回答:「我怎麼知道?」

王倪知道齧缺聽了,一定會一頭霧水,疑惑更深。於是主動為齧缺說明:「好啦!我就試著為你解釋我為什麼都這樣回答你罷!主要是因為當人說『知』的時候,是有『知道』抑『知物』的歧義的。當你問我有關知『道』的問題時,你怎麼知道如果我回答知道,反而可能是表示不知道呢(誤物為道)?或者若我回答說不知道,反而可能是表示知道呢(因道不可知)?就因一般人太容易用一己有限的經驗來衡量是非(亦即誤物為道),卻不知別人也有他不同於你的經驗,於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說的能作為普遍的標準呢?我們就且舉居處的例子來說罷:人住在潮濕的地方會得風濕病以致腰痛、半身不遂,但魚會嗎?人待在大樹頂會有懼高反應,猿猴會嗎?人、魚、猴的經驗誰的能作居處的普遍標準呢?再舉飲食的例子來說:人吃蔬菜畜牲,鹿吃草,蜈蚣愛吃蛇,老鷹愛吃鼠,該以誰的經驗為準呢?再舉色欲為例來說:猴子跟猴子交配,鹿跟鹿交配,魚跟魚交配才正常呀!像毛嬙、麗姬,是人眼中的大美女,但魚、鳥和鹿見到了都會趕快逃走,又該以誰的經驗為準呢?

 

台長: 曾老師的學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