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住產糖的北港,當時的糖廠還是非常賺錢的國營機構,印象中糖廠裡有台長立志長大後一定要進去的附有小庭園及樹籬的高級日式宅邸、好玩的噴水魚池公園和備有「冷氣開放」的高級理髮部。或許小時見識淺陋,故沒見過,當然也沒去過其他開放冷氣地方,始終堅信只有街上的旅社及郵局才會有冷氣這種豪華設備,所以就算理髮部的老歐吉桑理髮時,其實感覺像是在拔雞毛,但念在可以享受一下舒爽的冷氣,就算再大的苦難也都懷抱著鼎鑊甘如飴的心情,欣然前往就戮啊!
生命中首次瀕臨死亡經驗也剛好是發生在糖廠公園裡的小水池裡。話說事發當年,某日炙熱的午后,年幼無知的台長又趁老媽午睡時溜到糖廠裡玩,並正全神貫注的以破舊蚊帳補綴而成的魚網,快意的追著池子裡的大肚魚跑時,完全沒有意識到池邊溼滑的青苔背後隱藏的危機。說時遲那時快,忽然「碰」的一聲,我整個人就栽入池中,之後在混濁的池水裡,死命的掙扎的幾十秒中,腦中浮現的只有一個念頭─「我莫愛死!……(ECHO)」。終於天可憐見的讓我狼狽的爬出池子,彼時真是嚇到腿軟的癱在池邊。俟驚魂甫定之後,竟才發現,原來池水僅深及膝蓋而已,真正是哇勒……。
為了怕滿身溼槡槡回家會被老媽海扁一頓,只得老老實實在池邊曬了一下午的書。或許是因為這個不愉快的童年經驗害得台長蛙泳換氣硬是學了十幾年才勉強學會,但話雖如此,對於糖廠總存有一股說不出的親切感與懷念。
甘蔗採收的季節裡,經常可見一節節載滿甘蔗的列車搖搖晃晃的駛入糖廠,準備榨汁製糖。小學時,在聽厭了同學老是吹噓如何在列車行進時偷拔幾莖甘蔗來吃的樂趣之後,也曾試著自己弄一截製糖的白甘蔗來試試究竟滋味如何?但說實在的,那甘蔗除了硬的可以之外,根本談不上好不好吃這個問題。不過,在物質不豐的年代裡,小鬼頭們是不會計較這些奢侈的問題的啦!有的吃便是最大的幸福了。
在糖廠製糖的期間,夏日鎮內的空氣中除了迷漫著一股濃郁的糖味之外,伴隨清風徐來的是糖廠巨大煙囪飄下的點點黑色煙渣,儘管日復一日的弄髒了老媽晾曬在竹竿上的衣服,但似乎從沒有人會想去圍廠抗爭,弄點什麼補償金或回餽金零花,日子總是像路邊吐著長長舌頭的野狗,在慵懶中平和的渡過。
台灣在日據時代因為地理位置以及氣候適宜種植甘蔗的緣故,使得日本人在經濟因素的考量之下,積極的引入新式製糖技術,以增加蔗糖的產量,因此台灣的糖業鐵道便隨著製糖工業突飛猛進的發展起來。據說糖鐵在製糖業最興盛的時候,長度曾高達三千多公里,幾乎遍及西部農村,不僅運輸原料也同時肩負起載客的任務。因為糖鐵是為762mm軌距的輕便鐵道,不同於火車的標準軌距1435mm,故而糖鐵火車被一般人暱稱為「五分仔火車」。糖鐵為了方便與縱貫線鐵道接軌,會在原來方鐵軌外再加一軌,使之為1067mm的三軌鐵道鋪設,如此一來,糖鐵火車與台鐵火車即能暢行無阻,貨物在抵達目的地之前,不用換車裝載了。
曾經耽迷於瓊瑤小說情節的四年級及五年級前段班的同學,一早揉著惺忪的眼睛趕搭小火車通學及日日盼著卻始終沒有的美麗的邂逅是成長過程之中青澀而溫馨的回憶。但那份純淨如甘泉的美好終究隨著台灣糖業的沒落,跟著五分仔車逐漸的凋零。待民國71年8月17日台糖客運「嘉義─北港」線的最後一班列車鳴笛停駛之後,五分仔火車的身影就此消失於往日奔馳的嘉南平原,純情年代也終告嗄然而止於這個一切都變得太過於喧囂、虛矯的土地之上。
在「打倒俄寇、反共產」的年代裡,政府為了怕台灣縱貫線鐵路會在戰爭初期會立即遭到嚴重的破壞,南北交通動脈因而癱瘓,於是便想利用糖鐵充作第二條的縱貫線,使其意外的成為國防網路的一環。不過,在台海戰事已由橫飛的口水取代拳頭威嚇,加上台糖因本身製糖業務的萎縮而停止糖鐵運轉之後,相關路線早已因年久失修而沒入歷史的煙塵之中,現在除了鐵道迷們不捨依舊外,大概只剩偷兒覬覦鐵軌的殘餘價值了。
參考資料:
1.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
http://www.sinica.edu.tw/photo/subject/4_train/product01.html
2.行過鐵枝路
http://gsh.taiwanschoolnet.org/1931/taiwan/thru_railroad/sugar.htm
4.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
http://www.hsr.gov.tw/
3.戴震宇,台灣的鐵道,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4.劉文駿,王威傑、楊森豪,百年台灣鐵道,果實出版,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