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12 11:56:40| 人氣1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華語電影-邵氏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邵氏電影類型簡介
  早期,邵氏公司所製作的電影種類很多,一般可分為文藝片、喜劇片、武俠片、古裝片等四大類型,而文藝片中又因時裝片所需使用的基本人力及金額都相對比較少,所以多以愛情文藝片為主,且那時的文藝片大都是取自瓊瑤的愛情小說,其主要特色是劇情簡單,對白生澀肉麻,以一連串的偶然與浪漫所構成,以談情說愛為主。但以邵氏留下比較較深影響並成功打入觀眾心中的電影類型是其以黃梅調電影和武俠片的影響為最,在六七十年代是邵氏電影的黃金期,期中黃梅調電影和武俠打鬥片更使邵氏公司的名字在海外地區更響亮,為邵氏定下了香港影壇處於霸主地位,也掀起了功夫片和黃梅調熱潮,因此擬以這二個類型做個介紹。

一、黃梅派電影(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
  黃梅調電影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獨特的類型之一,就其商業意義而言,自五0年代後期,約莫十個年頭,香港、台灣,乃至於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華語電子海外市場,幾乎全都籠罩在黃梅調的風潮中,就其美學價值而言,黃梅調電影以傳統戲曲舞臺表演為基礎,糅和當代電影拍攝技巧、表演方式,整合時代曲式的唱腔、化繁為簡乃至民族舞蹈化的身段動作,以及電影寫實導向的佈景美術設計,不僅成為當代電影工作者與觀眾「意外達成」的產銷默契,在華語電影國際化的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六0年代初冷戰時期,這批電影在廣大的西方世界更被視作「中國電影」的代表,於各項國際重要影展中顯露頭角,風光一時。在港臺黃梅調逐漸攀升至全盛時期的歲月,在大部分的作品中都有如此值得討論的藝術手腕,可惜在稍後香港電影界步上片廠的生產線作業後,黃梅調電影逐漸成為電影公司消耗罐頭聲帶與倉儲古裝的大本營,最終乃至僵化、死亡。
  從5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長達二十多年的黃梅調風潮中,以香港邵氏公司的產品質精量多,發展最為完整,自1985年的《貂蟬》到1977年的《金玉良緣紅樓夢》三十餘部作品中佔去港臺黃梅調電影所有產量的五分之三,不但成為黃梅調類型電影美學的塑形者,也直接定義了所謂這個類型在影史上的意義,一言以蔽之,邵氏黃梅調電影的發展歷程幾可謂這類型電影發展歷程的大概。但此時的黃梅調熱潮也帶來了一起不良的後遺症-陰盛陽衰。在這些古裝黃梅調電影中,所有的“男主角”幾乎都由女生反串,特別是淩波,更是“反串王”,她可以說是華語片中的“任劍輝”。
  港台黃梅調電影並非以舞台紀實為優先考量的戲曲電影,而是以傳統戲曲為原始意念,以現代電影手法和表演方式為最主要之美學導向,是古裝文藝的、歌唱舞蹈的、電影感十足的電影。其美學系統應獨立成為一獨特的類型來討論,比較起來,與美國百老會在40年代之後建立起古典音樂劇場美學極為接近,兩種同樣強調視覺(包括美術、佈景、服裝造型等),聽覺(包括音樂風格、和聲結構、編曲配器等),戲劇文本(編劇與詞家用字造句之功力以及作曲家的音樂語彙運用),呈現手法(場面調度、編舞等)的總體整合,務使每個現象歸一來為作品的敘式內涵服務。
黃梅調是黃梅戲的舊名發源於湖北省黃梅縣,成長於安徽省安慶地區,因陸續在武漢,上海等成市舉行商業演出而漸受重視.約在50年代初期,黃梅調和越劇等成為中共文化政策下的主力發展劇種,一方面證明為黃梅戲,另一方面透過電影的攝製及放映流傳各地,又因為發展成熟時間較遲(約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及中共建國後),語言發音彈性較大,部分字句因為文化政策的主導而將鄉音改為普通化發音,除了因語言差異而阻礙流傳的缺陷。梅戲曲調旋律又因吸取了京劇、崑腔等古老戲種的優點,上現代化的編曲理念與技法,僅能琅琅上口,爾後還和中國時代流形曲的傳統相接軌,成為20世紀流行音樂極重要的一環。
  當代黃梅戲大師時白林曾數度於著作中延吉黃梅戲的流變-黃梅戲元為長江中由農民樵客自娛娛人的民間歌舞、花鼓說唱,在青末民初仍保存著所謂忙則農,閒則藝]的半職業班攝狀態,當時的班社當時的班社組成全用打擊樂器伴奏,演出時由三人操打擊樂器兼幫腔,七人出場表演,即所謂的「三打七唱」表演行事,日後才逐漸發展成職業演出的班社,以及男班、女班、男女混合演出等不同戲班結構。
而邵氏的黃梅調電影能成功的打入巿場,因歸功於李翰祥其對市民文化的津津樂道和精確把握:黃梅調通俗易懂,風月片獵奇性強,古裝歷史傳奇更合大眾談古論今的口味。於是乎,民間傳說、古典名著、宮廷秘聞、香豔趣話共冶一爐,雅、俗、純情、色情、樸實、輕佻皆有體現,結果使得李翰祥的電影儘管難免風格多變、內容混亂,卻戲味十足、流暢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細節鋪陳富於情趣。總之,他的影片不僅具有著極強的商業娛樂性,同時還能令人感受到那麼點藝術性。市井小民能從通俗情節中找到樂趣;知識份子能對影片苦心考證的細節會心一笑;甚至連北京高層也會為他在小小的香港都能拍出清宮片的氣派和精細而讚歎不已,這或許就是為何他的電影這麼受到歡迎的原因。

二、武俠電影(60年帶中期往後到70年代初)
  在60年代中,古裝黃梅調電影式微,邵氏幸運的開拓一條新的戲路—武俠打鬥片,邵氏的武俠打鬥片不僅令公司賺到更多錢,也使邵氏公司的名字在海外地區更響亮,因為武俠打鬥片不僅在東南亞華人社區大受歡迎,世界其他非華族地區的觀眾也趨之若鶩,掀起了功夫片熱潮。在這期間,分為以張徹、胡金銓的新派武俠電影和楚原的超現實詭異武俠片為主。

1.新派武俠電影
  與李翰祥的風格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被人定義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所拍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百萬導演”的名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張徹帶動的武俠打鬥片,還有另一個更直接的稱呼“陽剛電影”。在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贏得了主角的地位,在陽剛電影風氣席掛香港影壇後,正合了“風水輪流轉”這句俗語,在60年代中王羽帶頭,香港電影轉為“重男輕女”,男主角才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壯丹,女主角已變成綠葉,“林黛時代”一去不返。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個陪襯的作用,張徹則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剛烈的俠客,他們個性獨立,有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事的標準,他們最看重的是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卻往往退居二線,成為影片主線的一個陪襯。
  在1969年左右,張徹又開創了另一條電影新路線,就是摒棄刀劍的時裝打鬥片,打頭陣的是《死角》,由李菁和狄龍主演,其後還有《小煞星》、《拳擊》、《叛逆》等。
  邵氏的武俠打鬥電影基本上就是以張徹執導的電影為主線,這時張徹的作品除了時裝打鬥片外,也同拍清末或民初的打鬥片,有《馬永貞》、《仇連環》、《刺馬》,前兩部影片捧紅了陳觀泰。
  在70年代中,邵氏又來了一位出色的武打片高手導演,他是“指而優則導”的著名武術指導劉家良。 劉家良的風格與張徹不同,他走的武打片招式美觀,拳拳到肉且招招可睹,有異於其他影片中的花拳繡腿,打得真實是劉家良影片的特色,所以大受歡迎。
  胡金銓與張徹同屬於一個時期的導演,同樣是新派武俠片的開山鼻祖級別的人物,不過,他和張徹還是有些不同,胡金銓更強調動作在畫面上的美感,不像張徹那樣追求殘酷美和動作的利索和真實,而且,胡金銓塑造的人物不像張徹的人物那麼強硬,性格大多比較含蓄。

2.超現實詭異武俠片
  同樣是武俠影片,楚原的風格與胡金銓和張徹的都不同,相比之下,胡金銓和張徹更現實一些,楚原則屬於超現實主義,這和他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有關,他的《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風流倜儻、放蕩不羈、他們浪跡天涯,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節,這也正是古龍小說的特點了。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他將自己的導演手法與古龍的武俠小說融彙貫通,使故事更為傳神。在他執導的武俠片中,男女主角並非一味的刀來劍往,你死我活地拼個日月無光,而常常是兒女情長,極為浪漫。他也不喜歡血腥暴力,而喜歡創造一種美的氣氛和意境,常將殘陽、冷月、紅楓、白絮、小橋流水、煙霧繚繞的瀑布等映入畫面,寓意于景,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特色。

3.為何流行
  武俠電影會流行和時勢有很重要的關係,張徹片的陽剛暴力作風,以及他愛拍的青春反叛,切合當時中國文革暴潮,以及香港社會轉型期。其實那時世界各地也先後捲起青春新潮、學運怒潮和各式反傳統反體制的革命,更有凶險的冷戰、血腥的越戰,到處都難以逃避文化衝擊與暴力危險。
相對來說,經歷了一九六七年大暴動後的香港比其他很多地方穩定,可以說政府與市民大致上達成不搞政治、發展經濟的「共識」。而武俠片正好發揚青春活力,並把憤怒、反叛、仇怨與暴力衝突,集中於銀幕上發洩,化為娛樂,而把實際精力用於埋頭苦幹。就在張徹、胡金銓帶動港片充滿動感地轉型「起飛」之際,全港經濟亦開始奇蹟地躍進。在這背景下,造就了武俠片的風潮。
邵氏公司於一九六七年開拍的第一部影片,由張徹導演,倪匡編劇的《獨臂刀》,是一部劇情緊張,鏡頭緊湊的武俠片。不僅為邵氏公司在武俠電影打下江山,更使得張徹成為熱門的,也是奠定其影壇地位的一部作品。這部電影在1967年推出後一鳴驚人,被認為是開闢港臺兩地武俠電影新流派的開山之作。

4.女性武打明星『鄭佩佩』
  一九六四年間,邵氏公司開拍《大醉俠》,初時「金燕子」是屬意蕭湘,因為她有過北派武術訓練,但胡金銓卻看中鄭佩佩,認為她有舞蹈底子合乎影片打鬥場面所要求的韻律,又加上鄭佩佩在當年是影壇新人,演繹缺乏江湖經驗的武林高手非常稱職,於是找她試鏡。在經過邵氏主持人邵逸夫的同意後,鄭佩佩才當上【大醉俠】的女主角,演出後果然造成轟動,從此星運鴻圖大展。更於一九六九年被報界選為「武俠影后」。
而鄭佩佩與林黛不同的是,鄭佩佩是邵氏的武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電影,不算太多,但因為幾乎部部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讓人感覺她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奉獻給了邵氏。她剛剛出道的時候,接拍了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由此而以『俠女』之稱聞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國生活。當李安拍攝【臥虎藏龍】的時候,身手依舊了得的鄭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

台長: 在蛋糕的鮮奶油裡游泳
人氣(1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