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05 22:23:08| 人氣5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西西弗斯還推著巨石,普羅米修士還燃著火把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老說謊

你說「馬華出版」是空洞的歷史,我想未必如此。只是一直以來,馬華的出版業都只能打散游擊,無法做出大戰略,能成規模而又能持續下去的出版社,是屈指可數。這究竟是先天環境條件的限制或後天因素使然,很難說得清楚。但出版業的貧弱或失調,間接的也反映了社會知識競爭力的不足。因為出版不只是知識文化的競爭,也是創意包裝的競賽。談出版,不能再拘限在文化理想,那已是知識經濟問題,牽涉太多的市場、商業、發行與促銷網絡等。

這真是帶出殘酷的事實:本土出版的貧弱,說明了本土知識製造的嚴重貧血,更無法通過文字的傳播與凝聚,形成馬華社會固有的價值觀與閱讀品味。出版業是個有機性的鏈條,任何一個環扣松弛了,都會影響它的功能的完整性。

大概是中港台的出版讀物早就能滿足我們的胃口,何況人家做得那么好,拿來可用,何必再去辛苦開拓出版版圖,所以說呀,在馬來西亞經營書店雖然也難撐(看,大將書行原號稱是東南亞第一間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撐了兩年,終究要恢復朝九晚十。縱然如此,昔日的豪情,仍須被肯定。)但比起經營出版社,似乎還是「劃算」一點點的。

還有別忘記,華文讀者早把華文報視為資訊、知識、文化等的「綜合體」,對於出版,還會有怎樣的期待。也許我們首先得自問:我們自己對馬華出版有怎樣的期待,希望看見到的是怎樣的書種、內容裝禎等。坦白說,閃過腦海的仍然是殘破的一種圖像,為何,總是隱約看見那一張──模糊的臉孔?

搞出版是不容易。今日之出版,若不被置入於文化產業名義下,是很難有什么搞頭的,換句話說,必須要有龐大的周轉資金才能成「形」成「勢」。「同仁」這兩個字早被「市場」給壓扁了,無論我們同不同意,殘酷的現實可見。我們似乎是無法再回到黃學海的「十方出版社」那個青蔥理想的80年時代,那時候,文學飛揚迴盪校園間。

前陣子我到白屋書坊,遇見了黃學海,坐在瀰漫著濃濃各種中藥味的小室,我端視當年的出版人,現在已是一臉慈祥的中醫師、修道人了。但在淺語傾談中,仍感受他一股淡淡的出版情,其實並未熄滅。他說,如果朋友有書找不到出版社,他願意考慮,「但只是出版朋友的書,采取隨意的方式」。

不過我們也別失望,社會還是有「有心人」的,像我馬大的前前前學長許育華經營的嘉陽出版社,雖以出版兒童刊物為主(就是以馬漢為主編的《小作家》),仍不放棄「校園文學」這一路線,出版了許多年輕寫作者的文學書寫,只是氣勢不如從前,叫好不叫座。後來據知聽了何國忠的建言,開闢了一個「考槃系列」,出版思想隨筆的文集,像何國忠的《文人的心事》與何啟良的《京華思緒》。

說到有心人,我想起了2001年5月成立的燧人氏出版社的王宗麟,他原來是豐隆集團的總經理,辭職後竟把心血一頭裁入出版行業。最先以〈張景雲書系〉打響名號,出版《云無心,水長東》和《見素小品》。再來是評論性質的〈觀瀾系列〉,已出版的有黃進發的《草昧十年》與楊善勇的《見異思遷》。不久前還出版了已逝世的香港名作家(馬來西亞人)楊際光的文集。最被津津樂道的該是檳城文史工作者張少寬的《檳榔嶼華人史話》,無論在主題、編輯或裝禎上,都讓人眼目一新,堪可稱有質量的出版品。只是出版社畢竟難撐,如今燧人氏公司早已關掉,員工各自離去,作為出版人的王宗麟仍咬緊牙關,身兼內容策劃、編輯、校對、發行,快要成為「一人出版社」了。

我以前曾訪問他,找了一下舊稿,聽聽他講的一番話:

「出版社取名燧人氏和普羅米修士,在今天馬來西亞的具體文化情境中,是取其思想啟蒙與文化提升的意涵。如此“正名”,出版社的出版物當以此兩大目標為依歸,嘗試在相當有限的經濟和文化資源之下,出版較具長遠價值的書刊。」

這一番話,還是讓人感動的。今日搞出版,若非有西西弗斯的精神,就會被「大石」給壓死。看來,還是有人願意做現世的普羅米修士,讓讀書人還有「熟食」、溫暖與光明。面對惡劣的社會文化體質,他們還是不願放棄、不願低頭。更何況在市場經濟操弄下,出版也要服從所謂的叢林法則。

說到這裡,必須提大將出版社。它算是較有戰略個性的出版社,出版人傅承得的魄力和實幹,還是讓人敬偑的。傅承得兩年前就提出它的「出版宣言」,即把出版內容鎖定在「馬來西亞內容」,除了展現回歸本土,也是企圖在中港台之外,開拓所謂「華文世界的第四塊出版版圖」。現在已出版的百多種書籍,素質雖參差不齊,但畢竟做了嘗試。只期往出版社會做得越來越好 。最近大將出版社也規劃了〈婆羅洲系列〉,準備出版東馬內容的書籍。說來可笑,被南中國海分隔的兩地,同屬一個國家,但往來需要護照,對彼此的聲音是如此的不熟悉,更遑論看見彼此的臉孔了。提到東馬,砂勞越華人文化協會的出版物,書種的規劃與多元,值得我們稱道,它以文學與地方史居多,卻一直被西馬的讀者忽略。

另外還有專門出版評論集的東方出版社,因為缺乏資金停滯了許久,但聽說最近要「重新動工」了,出版陳中和研究馬來西亞伊斯蘭教與回教黨的碩士論文。至於莫順宗的學而出版社,雖曾出版一些大眾文學書籍,但仍是以出版教課書為主;賴紹光的大眾科技出版社則以出版電腦書為主,近來也有意拓展出版其他書種,他和楊善勇就合編博君一笑的政治圖文集;張永新的文運出版社,卻以社會運動與性別書籍為主。華研你也知道,以學術類為主,但似乎是一年一兩本,這樣緩慢的出版效率,又反映了什么?

雜七雜八說了一些,不曉得可否從中看見你在意的「文學出版業」機制的光影嗎?但願能。

誠實人 寫於三月五日

台長: 老說謊/誠實人
人氣(5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