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27 21:52:21| 人氣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馬華文學雜誌的雲煙性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太過於誠實的人啊:

當《紐約客》的出版進入八十周年,從當初作風前衛,引領文壇的一本都會的、犀利的、品味的知識份子雜誌,到後期被視為體制化的編輯手法,成為主流中的保守派,受到了極大的爭議。但無論這之間的變異如何,不可忽視的是《紐約客》在西方文學的提昇和發展上是存在著長遠「風行」的影響和力量。

台灣的《聯合文學》也幾乎有著相似的命運。在眾多詩刊的年代裡,站穩他文學尖兵的立場,堅持文學出版的神聖性和使命感,台灣文學才得以讓「新穎」作家長年輩出,創作氛圍恆長久遠。但是後幾年的改革也如同《紐約客》的更換編輯問題,開始跟隨流行的妥協性,套一句台灣說詞就是已「綜藝化」了。

而我們在「當年」的《蕉風》,《椰子屋》之後,就是純白的日記本了。

某知名文學編輯說:「一本好雜誌的存活,應該是在時間之內的,也是在時間之外的。」

我姑且故作解人,給你解讀這段說話。就是說:「雜誌雖然是有其『潮流』的時限性/時效性,但是雜誌內的作品應該是具有『恆讀性』的。」(不然你以為恐怖大師史蒂芬‧金在車禍後「醒」過來時一直努力的在《紐約客》雜誌上發表作品是為哪樁。)

這正可以配合卡爾維諾所指稱的文學「經典」作品,是那種你不會只是說:「我讀過」,而是說:「我又讀了」的作品。

所以你說,我們的「經典缺頁」,是否應該把一部份的責任給予「雜誌類」這一項去承擔呢?

文學可以不死,文學生態卻不能不變。

馬華文學在此種營養不良的狀況下,缺頁連連。報紙的版面限度,出版的商業考量,都決定著文學生態的命運。而文學雜誌這一項,真是「缺席」/「曠課」得太久了。

當年還有《青梳》,《椰子屋》等年青得叫人嚇一跳的那些新鮮推手,如今可嘆的是薑還是老的辣,只餘一股《清流》在靜靜的傳承。(但命運依然照著同樣的路線在走,《清流》在更換了編輯後就又滲入些濁水了。)

如今,要《有本》文學雜誌出刊竟會是如此不可得啊!

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文學閱讀的單一性/單向性/單薄性要扼殺/剝削了多少閱讀人口的增長,也當然就更不必提什麼唬人的大眾閱讀口味。(這種局面下竟還可以產出十大作家【老話:你還是得稱人家為作家的。】,十大好書排名榮譽榜,實在是叫人感到有些風中樓閣啊。)

雖說文學雜誌的長期「缺席」實在是馬華文學生態上的一大「浩劫」,但如果換面來思考的話,文學雜誌長期的共同窘境,更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議題。

我們就來說說看,這窘境「面黃肌瘦」羞人的部份,應該是叫作家協會那批人來扮演,還是應該留個機會給那些作家文人們來演出。

唉!人家好歹還有主流中的保守派,嚴肅中的綜藝性,我們連「主流」都「流」不出來。

PS:別問我為什麼忽略了那些我「忽略」的新/舊雜誌,因為我真的「忽略」了。

老說謊

台長: 老說謊/誠實人
人氣(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