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13 16:34:46| 人氣3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貼﹞中國國民黨對抗日戰爭之觀點(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戰前雙方軍力、國力對比

  繼九一八事變後中日第一場重要的作戰就是熱河與長城之戰,我方一如所料戰敗。這是一場繼甲午戰爭後比較接近正式的決戰,這場作戰可以看出中日間國力與軍力之差距較甲午戰爭時更大,中國軍隊英勇的表現並不能改變軍力嚴重落後日軍的事實,事實上中國全方位的落後才是作戰失敗的原因。

  中日正式開戰時,日本已具有半世紀以上的現代化基礎,政治經濟上軌道、富國強兵,擁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工業基礎,能建造航空母艦(含)以下各式作戰艦、戰機、坦克、輕重武器。整個日本是一個近乎全民皆兵的總體戰體制。

  反觀中國,開戰時全國尚未統一,近一半地區還是半獨立狀態,政局紊亂,內鬥頻頻;僅沿海商港零星有現代化的輕工業,僅極少數軍火製造能力,國內連主要道路交通都未能完成,國家財政紊亂稅收嚴重不足,國民教育不普遍,人民欠缺現代化知識。

  日軍陸軍十七個師團、三個航空司令部、另有砲兵、騎兵、裝甲兵、化學兵、工兵等專業部隊,且已有兵種協同、軍種聯合作戰能力。總兵力三十八萬人,另有四百萬後備部隊。日軍經常是擁有良好的作戰與後勤支援,並且有海空火力掩護。中國陸軍共一百八十三個師以及少數的砲兵、騎兵等特種部隊,總兵力一百八十萬人,但區分中央軍、西北軍、東北軍、川軍、滇軍等不同系統,真正整編過的軍隊不足二十個師,沒有後備部隊,兵役制度剛試辦,素質低落。即使整編後的國軍與日軍戰力比為三比一,若以一般部隊則為五比一,甚至八比一。國軍則是幾乎沒有任何砲火、反戰車支援能力,通信、醫療與後勤更是嚴重欠缺。

  海軍: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航空母艦、戰鬥艦組成的完整艦隊,共二百八十五艘軍艦,共一千四百萬噸。而中國僅有能在沿岸航行或內河運作的小型、陳舊的艦艇五十八艘,總噸位五萬九千噸。

  空軍:陸軍航空隊三十個聯隊共一四四三架戰機,海軍七三○架戰機部署於行航空母艦上。其中包括全世界有名的零式機。中國只有購買的各國不同飛機共三○五架,飛機作戰性能嚴重不足。

  由以上分析可知,就計量而言,中日之戰日本居絕對優勢,因此戰爭快則一個月,慢則六個月中國將失去一切作戰能力。

肆、從七七事變看抗戰戰略

  我國從戰略角度而言,不願因七七事變而提前展開與日本的決戰,同樣的日本也只希望借蘆溝橋事變擴大到華北事變就暫停,全力準備與美蘇作戰,日軍認為或許只要在華北經過一到二次主力決戰,就可迫使中國放棄抵抗。最壞的情況是主力在華北,另部直接攻擊長江三角洲,佔領中國工、商中心,中國就會投降。

  但是中國的政治與民心而言,蘆溝橋事變被日本擴大到華北事變後,就已經突破了中國抗日最後關頭的底線,迫使中國即使在戰略條件不利下也不得不就此進行全面抗戰。

  蘆溝橋事變所掀起的中日大戰,我國深知這是未來日美、日蘇大戰的序幕,因此擬定了長期抗戰的方針,準備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焦土戰略,這個空間就是中國廣大的土地和不畏犧牲的人民;而這個時間就是世界大戰的來臨。唯有中國作出重大犧牲,才會成為世界大戰中的中流砥柱,也才能解除所有不平等條約,讓中國躍升為受人尊敬的國家。中國既不能在戰鬥中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也不能以完全犧牲的悲壯方式,在戰場上拼光所有的抵抗能力,必須要在不斷的失敗中仍然能保存戰力。要想執行這種屢敗屢戰的戰略,對 蔣委員長與本黨的領導能力絕對是最大的考驗。

  而且隨後在上海的一二八事變我國不惜精銳盡出,將大量軍力投入戰場,迫使日軍調動華北軍力於金山衛登陸加入上海的作戰,此一戰略考量,實則減輕日軍由北南下的戰略優勢,延緩我軍向西南撤退的時間壓力。

伍、中國之抗日戰爭

  嚴格的說抗日戰爭應該起自九一八事變,自民國二十年起日本已強佔我一百三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奴役五千多萬人。當然全面抗戰是起自於七七事變,雙方共進行八年一個月又三天的戰爭,我將統計數字報告如下:

會戰二十二次(指動員兵力十萬以上)

戰鬥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動員兵力一萬以上)

小型接戰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

中國傷亡三百六十萬人

中國百姓死亡三千五百萬人

中國人民的財物損失超過六千億美元

  另外無數的文物與古蹟遭到日軍大量的摧毀與劫奪,日本證據確鑿的在中國戰場使用毒氣,殘殺平民。

  整個戰爭的區隔可以從七七事變畫分前後,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日本的戰略是步步侵略東北、內蒙與華北,中國則是忍辱負重、設法爭取時間,完成統一與建設,以凝聚國力。自七七事變後中國在未完成準備下被迫全面應戰,日本則是採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以優勢兵力,擊潰中國的抗戰意志。但中國卻採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焦土作戰,國民政府成功的封鎖長江阻撓日本海軍沿江西進,另在三場關鍵性的會戰的導引下,以重大的軍民傷亡,成功的使日本陷入中國的戰略泥淖中。更在武漢會戰後,改用以戰養戰的戰略,扶植漢奸政權,搜括作戰資源,迫使國民政府力竭而放棄抵抗,此時中國則採長期抗戰方式,消耗日軍戰力,終於使日本在戰爭資源面臨枯竭之前,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奪取南洋的資源。

  事實上國民政府在外援杯水車薪下至一九四四年戰力已瀕臨枯竭,日本最後奮力一搏已逼近貴州獨山之線,情況極為危急幾乎動搖重慶,但日軍戰力也呈現強弩之末,同樣也呈衰竭。至一九四五年中國戰區的局勢才出現好轉,終於獲得最後的勝利。

  中國的抗戰對日本的覆亡有多大的貢獻?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傷亡達一百一十萬人,日軍最後在中國戰區向中國投降的共有一百二十萬人,關東軍向蘇聯投降的有六十萬人,足證在中國戰區就牽制日軍高達一百八十萬人,如此龐大的軍力若非被牽制在中國戰場,改投至任何戰場都將扭轉整個戰局。

台長: 和平是最偉大的戰略!
人氣(3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