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03 23:08:23| 人氣9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故事的龍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故事的龍

 

龍的名稱是很多的。《博雅》說:有鱗的叫蛟龍;有翼的叫應龍;有角的叫虯龍;無角的叫螭龍。

《述異記》說:蛟千年化龍,龍五百年化角龍,千年化應龍。《瑞應記》說,黃龍是神精,是四龍之長。

 

黃帝採銅鑄鼎,文化大進,龍自天上降臨世上,黃帝迎接納福。

後來,黃帝騎龍飛天,後宮群臣七十多人跟從著,緊抓龍鬚,龍鬚被拔斷,黃帝放棄了弓升天,群臣抱弓痛哭。

後世稱黃帝升天的地方為「鼎湖」。漢高祖的母親劉媼在大澤之阪休息,夢見神雲上出現蛟龍,生下高祖(劉邦)。

《爾雅翼》又說:龍愛玉,嗜食燕肉,嫌鐵、蜈蚣、竹葉、五色線。

因此,有人祈雨時用燕肉,鎮水用鐵,渡水的人不吃燕肉等傳說。

又:屈原投汨羅江後,楚地人年年用竹筒裝米飯投入江中祭祀屈原。

 

龍能行雨的傳說是很多的。

《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一,唐人李復言《續玄怪錄》中,有一篇〈李衛公靖〉故事,

敘述當年天下長久不雨,發生旱災,有一天,年輕的李靖,到霍山打獵,因為迷路而投宿山中大戶人家,原來是龍宮。

正巧天庭下旨要龍王行雨,龍王卻因為外出而無法執行任務,於是龍母請李靖代勞。

李靖想到禾苗乾枯,便違反只能滴一滴的行雨規則,一連滴下二十滴,竟造成人間災禍。

 

成都官吏柳子肇與龍女結為夫婦。

「龍翰鳳翼」是指優秀人才。三國時,蜀漢忠臣諸葛亮歸隱山林時,被稱為「臥龍」。

後漢蔡邕常飲斗酒醉臥街頭,人家稱為「醉龍」。

「蟻妄龍髯」是日本諺語,意思是過大的欲望。

 

《韓非子》中,法家慎子曰:「蜚龍乘雲,騰蛇游霧,雲罷而霽,同螾蟻。」《說苑》:

昔有一白龍,化魚游於淵。不知情的漁夫誤射傷目,白龍投訴天帝。

天帝聽完,認為白龍貪玩化魚,被射傷,是自作自受,數落了白龍一頓。

(哇!天公兩字真有意思,天帝是公平的!)

 

王羲之遊天臺歸來,住宿會稽的洞亭,當夜明月當空,清風徐來,乘醉吟詠題書於柱,寫出了一個「飛」字,

一點一畫都有龍爪之威勢,時人稱為「龍爪書」。

《淮南子》:「虎嘯谷風生,龍舉景雲屬。」

《易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龍化虎變是變化很大。

還有「龍虎之爭」、「龍虎相搏」、「龍爭虎鬥」、「龍頭蛇尾」、「虎頭鼠尾」很多的成語,都很有意思耶!

 

對了,你聽過「龍馬精神」和「班馬精神」嗎?知道什麼是什麼意思嗎?讓我們認識一下吧!

龍馬,傳說中的駿馬,比喻老年人的精神十足,猶如駿馬般的健旺。

「龍馬精神」的典故,出自於唐代李郢《上裴晉公》詩:「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

 

「班馬精神」呢?可以探查出兩個意思。

一是漢代史學家班固、司馬遷,合稱班馬,研究史學,為國作史的精神;

二是馬伏波、班定遠的為國奮勉精神。

 

民國三十三年,西南聯大入學試題,作文題目是「現代青年應效法馬伏波班定遠的精神」。

你知道這道題目該怎樣選材和發揮嗎?

原來,馬援:後漢茂陵人,建武中,拜伏波將軍。年八十餘,嘗謂賓客曰:「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又曰: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後果死於軍。

班超:後漢安陵人,彪少子。

嘗投筆嘆曰:「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明章兩帝時,出征西域,封定遠侯。

在西域三十一年,以年老乞歸。

 

龍,是中國的圖騰文化產物。中華民族自伏羲、神農氏,黃帝、堯、舜、禹,都以龍為圖騰。

古人把麟、鳳、龜、龍稱為四靈。

認為麟是獸類之首,鳳是鳥類之王,龜是介類之長,龍是鱗類之尊;把牠們列為祥瑞、和諧、長壽、高貴的表徵。

公元前三世紀初,漢高祖劉邦把龍做為皇帝的代表,禁止皇族以外的人以龍為裝飾,

從皇宮的建築,到宮廷器物的裝飾,都以龍的紋飾為主。

 

宋代郭若虛指出畫龍要掌握「三亭九似」。

 三亭是:脖亭、腰亭、尾亭。九似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

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但是,也有人說,龍的外形是:蝦眼、牛鼻、虎牙;馬臉、獅鬚、鹿角;蛇身、魚鱗、鳳爪。

 

龍船:周穆王乘龍舟出遊。 相傳隋煬帝開了運河,坐龍船到南方出遊。

植物中以「龍」命名的有「龍眼」、「龍葵」、「龍鬚菜」等,你認識它們嗎?

 

龍生九子

 

龍,在中國歷代相傳得資料中說,牠是神靈之精,四靈(龍、鳳、麟、龜)之長。

一般世俗的說法,龍的身上有鱗片的的叫做「蛟龍」,

有翅膀的叫做「應龍」;

頭上有角的叫做「虯龍」,

沒有角的叫做「螭龍」;

沒法升天的叫做「蟠龍」,

喜愛水的叫做「蜻龍」,

喜愛火的叫做「火龍」,

愛好鳴叫的叫做「鳴龍」,

愛好戰鬥的叫做「蜥龍」。

這群龍當中,虯龍是龍的首領,牠能發號施令,率領群龍興雲下雨,救助蒼生,是民間祈雨避邪的神靈。

 

「龍生九子」是古人的傳說,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九龍子性情各異,各有所好。

九子就是霸下、螭吻、蒲牢、憲章、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你一定常在宮殿、廟宇或是畫稿、建築、家具、衣料等器物上,見到牠們的蹤影吧!上圖是畫稿上的造型。

 

    第一子贔屭,一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這便是石碑下趺的由來。

像台南赤崁樓前,陳列的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石龜御碑贔」,雖然雕作寫實的龜形,但由於是龍的九子之一,

所以古來多的是螭頭龜身的模樣。

 

    第二子螭吻(蚩吻、鴟吻、鴟尾、嘲風),形體似獸,習性好張望或好險,成為今日廟宇殿頂、

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走獸,也可壓火災。

 

    第三子蒲牢,形體似龍而體積較小,性好鳴叫,成為今日鐘上的獸鈕。

又傳說蒲牢畏懼海上大鯨,鯨擊蒲牢,便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所以想要鐘聲宏亮,就作蒲牢於鐘面上,刻鯨形的木槌去撞它。東漢班固〈東都賦〉有「於是發鯨魚,鏗華鐘」的文句。

後來,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超凡入聖」的意思。

 

    第四子狴犴,一名憲章,形體似虎而有威力(一說好訟),所以立於官衙門扉或牢獄的大門上。 

    第五子饕餮,好飲食,所以立於鼎蓋,甚至成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 

    第六子蚣蝮,性好水,所以立於橋柱;一作帆蚣,好飲。

 

    第七子睚眥,性好殺,所以立於刀環等兵器上。 

    第八子金猊(狻猊),形體似獅,性好煙火,因此立於香爐兩旁,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

    第九子椒圖(椒塗),形體似螺蚌,習性好閉,所以立於大門舖首。

 

    若包括這九子在內,龍的形象可以說是變化多端,運用於建築、器物的裝飾範圍,極為廣泛。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跟龍有關的怪物,例如龍首魚身的鰲魚、龍首鱉身的黿以及其他龍首人身、龍身人面、馬身龍首、

龍身鳥首等等怪物,無不顯示了龍已成為中華文化圈裝飾形象之主題。

 

    中國最早的一部經書--《易經》上說:「雲從龍,風從虎。」還有「鯉魚跳龍門」、「二龍戲珠」等故事,

你必定耳熟能詳吧!

 

霸下:形狀像龜,喜歡背負重的物體,現今石碑下的龜趺。

台南赤崁樓保存著皇清時代的八塊石碑,碑下便是霸下(贔屭)馱負著石碑的造型。

彰化縣鄉土文化學會文史社區觀摩活動,到了台北縣的鹽寮,參觀抗日紀念碑。

接待所裡,正好擺放著「龍生九子」的造型,隨行的小朋友看得好喜歡,摸著牠(贔屭)的耳朵拍照留念。

 

螭吻:形狀像獸,喜歡遠望,現今廟殿屋脊的獸頭,便是這種造型。

另一名稱叫做嘲風,喜好冒險;也稱作鴟尾,可以鎮壓火災。

 

蒲牢:形狀像龍,生性愛吼叫,古代鑄造的大鐘上的獸鈕,便是用牠作裝飾。

古人認為:海中最大的魚叫鯨魚,蒲牢很怕鯨魚,鯨魚撞倒蒲牢就大叫;便刻飾蒲牢在鐘紐上,又刻鯨型木頭去撞擊它。

 

憲章(狴犴):形狀像老虎有威力,常站立在牢獄門上。

饕餮:喜好飲食,古人把牠裝飾在鼎蓋上。

蚣蝮:習性愛水,古人把牠裝飾在橋柱上。

 

睚眥:你聽過一句成語「睚眥必報」嗎?

原來在龍的兒子中,有一個是生性好殺、最愛打架的,所以讓牠立在刀環、刀柄、龍吞口上。

你知道現在的社會上也有這種人嗎?只要人家瞪他一眼,就要找人算帳。

哦!假如你遇到這類人物,最好是不去惹他哦!

 

狻猊:形狀像獅子,習性喜好煙火,常站立在香爐上;

又有一種說法,牠喜歡坐著,所以佛像的座位上,就有這種獅子,稱作金猊。

 

椒圖:也寫作椒塗,形狀像螺蚌,生性喜歡閉合著,常站立在門鋪上。左圖便是銅質的鋪首。

 

宮庭的龍

 

龍,是中國的圖騰文化產物。

中華民族自伏羲、神農氏,黃帝、堯、舜、禹,都以龍為圖騰。

古人把麟、鳳、龜、龍稱為四靈。認為麟是獸類之首,鳳是鳥類之王,龜是介類之長,龍是鱗類之尊;

把牠們列為祥瑞、和諧、長壽、高貴的表徵。

公元前三世紀初,漢高祖劉邦把龍做為皇帝的代表,禁止皇族以外的人以龍為裝飾,

從皇宮的建築,到宮廷器物的裝飾,都以龍的紋飾為主。

 

依據專家的研究,龍是一種象徵性的動物。

自古以來,藝術家對龍的表現藝巧是不同的。

宮廷藝術的龍,形象威猛而剛烈,看來嚴厲可畏;表現出了王權的尊嚴,對王朝聲威有著宣揚的意味。

民間藝術的龍,形象樸素,稚拙可親;充滿百姓們對生活的讚賞和幸福的憧憬。

 

古代的帝王,喜歡自稱是龍。原來中國的帝王,許多是受到龍神的感應受胎生下來的。

據說:神農氏的母親,有感於神龍而生下炎帝;

漢高祖的母親劉媼在大水澤旁休息,夢見神雲上現出蛟龍,受孕後生下高祖。

又:堯是古代的仁君,神龍經常出現在宮中;舜帝時,黃龍出現在洛水給了《洛書》;禹時,黃龍又再度出現。

 

《周易》〈繫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認為八卦乃據「河圖」、「洛書」推衍而出。河圖與洛書所描寫的文句,後世理解不同。

一般學者以為「九宮圖」是「洛書」,「五行生成圖」是「河圖」。

 

古書又記載著:黃帝採銅鑄鼎,文化大進,龍自天上降臨世上,黃帝迎接納福。

後來,黃帝騎龍飛天,後宮群臣七十多人跟從著,緊抓龍鬚,龍鬚被拔斷,黃帝放棄了弓升天,群臣抱弓痛哭。

後世稱黃帝升天的地方為「鼎湖」。

 

治水有大功的禹,也有龍的傳說。

大禹渡揚子江時,出現了一條黃龍,把大禹乘坐的船隻弄翻了。

船上的人都很驚慌,只有大禹平靜安詳。他仰望著天空說:「我是禹,現今順應天命當了天子,一心想為天下萬民造福。

現在黃龍翻覆了我的船隻,上天要殺了我或是讓我活命,都由您決定了。」

 

《爾雅翼》又說:龍愛玉,嗜食燕肉;嫌鐵、蜈蚣、竹葉、五色線。

因此,有人祈雨時用燕肉,鎮水時用鐵,渡水的人不吃燕肉等傳說。

 

又有一個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楚地人年年用竹筒裝米飯投入江中祭祀屈原。

到了漢代建武年間,有一個男子自稱屈原,飄然出現在長沙街上。

他說:「我是三閭大夫,你們年年投下米粽,味道鮮美,卻被蛟龍吞食。

如果用竹葉包著,綁上五色線,蛟龍便不會吃它了。」說完後,突然不見了。

此後,大家祭拜屈原,都用竹葉裹粽,且綁上五色線,趕走了蛟龍,屈原便能飽食了。

 

廟宇的龍

 

你曾經進入廟宇嗎?一定觀察過許多的祥瑞動物吧?

龍,是最多的。進門有一對大龍柱,左邊的牆壁上有龍的造型(右邊是虎,就是所謂的「左青龍,右白虎」)。

中間天井要走上台階的地方,正中間有個石雕的「龍陛」,

正殿裡的四根梁柱上頭,還有四條鼇龍。

屋脊上還有「雙龍戲珠」或是「雙龍拜塔」的造型喔!

台北三峽祖師廟的龍更多了。除了廟脊的雙龍戲珠外,龍柱和牆壁上、門扉的龍,各有美妙的造型。

以下,選一篇陳明先生的文章,供大家欣賞。

我國古代   龍的圖騰       陳明

 

    西元二零零零年的陰曆干支紀年,是庚辰年,辰年的生肖屬龍,所以今年又說是龍年。

許多父母親都希望,今年生個龍子或龍女。讓我們認識我國古代龍的圖騰。

 

所謂「圖騰」,就是古代原始社會中,各族群所崇拜的,用來代表自己族群的圖形象徵符號。

我國現代著名學者、曾任教於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的聞一多教授(湖北浠水人,一八九九--一九四六)

在其〈伏羲考〉一文中,曾經深入分析了人類圖騰崇拜的三個發展階段。

 

他說這三個階段是:人的擬獸化,獸的擬人化,全人型。

第一個階段:人的擬獸化,是典型的圖騰心理。

例如:在黃河上游的夏部族,便是信奉龍,崇拜龍。

他們認定了龍有一種廣大無邊的超自然的能力。

一旦信奉龍是自己部族的圖騰,他們就要斷髮紋身,就是剪斷頭髮,並且在身體皮膚上刺染龍的花紋圖案,

以便讓祖先認識自己是龍子龍孫而加以庇蔭。

這樣做,使整個部族在意識上,得到了不怕災害襲擊的安全感,有利於部族的蕃衍。

這都是因為當時原始社會的生產力落後,無法征服自然災害,無法發展求生技術,只好求助於崇拜於比自己更強大的猛獸。

 

第二個階段:獸的擬人化,由完全的獸型圖騰,蛻變成半人半獸型的始祖。

在這個階段,儘管人們仍然是斷髮紋身,雖然儘量使自己像一條龍,但是面部已不用改變,

所以成為人首龍身的半人半獸的形體。

從考古挖掘出土的夏部族始祖的伏羲及女媧的圖像,都是人首而蛇身,可以證實。

有一批考古人員,最近在河南省西北部三門峽廟底溝遺址,挖掘出土的一個彩陶瓶上,就畫著獸身的伏羲像。

 

    第三個階段:全人型。

由半人半獸的始祖模樣,轉變為全人型的偶像,特別是在大禹治水成功後,人們對征服自然災害的信心增強了,

也就從幼稚的草昧的圖騰文化掙扎了出來。

這時候,紋身的習俗逐漸絕跡了。

 

例如:把人首龍身的「龍禹」轉化為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專心治水的「大禹」偶像。

從傳說神話中的龍(巨大的爬蟲),轉變成指導人疏浚江河的水利工程師。

就這樣,圖騰文化逐漸消逝之後,圖騰意識便由紋身而跳躍到龍袍、龍庭、龍壁、龍舟,

至今仍可從許多古器物上看到龍的圖案,這就是淵源於遠古的圖騰文化。

 

    公元一九七一年(民國六十年),內蒙古自治區東南方的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

農民們在北山岡造林時,挖掘出土了一件墨綠色的玉龍,高二十六厘米,呈C字形。

 

這條龍的頭脊有長鬣。據考古專家考證:這條玉龍可能是距今五千四百多年前的產物。

山西省西南方的襄汾縣陶寺遺址,在七百多古墓群中,只有九座大墓。

而在每座大墓中,考古人員都發現有彩繪的蟠龍陶盤。

經過測定,最古的蟠龍陶盤,可能距今已四千五百年,最晚的距今也已有三千九百年了,屬於夏代初期或更早期的遺物。

 

但是,在上述兩地出土的龍相比較,龍頭都無角,龍身也無爪。

若與距今三千五百年商代的婦好墓相比,可以看出商代的玉龍,頭上有角有鱗,而且有腳有爪。

 

    南宋時期有一位畫龍的畫家,他名叫陳蓉,福州長樂郡(今福建省長樂縣)人,

他曾經畫過一幅《雲龍圖》,真跡原件今收藏在廣東省博物館內。

一九七八年大陸出版的《文物》雜誌第十二期,曾經印出這幅《雲龍圖》,

這幅畫可說是「龍躍舞爪」,有角、有鱗、有爪,和現今的龍圖差不多了。

 

    以上所說的「龍」,是不存在於生物界的虛構的動物,只存在於圖騰中。

它是由許多不相同的圖騰,揉合而成的龍的綜合體。

考古工作者從出土的文物中,告訴我們:圖騰未合併之前的原型,龍只是一種蛇。

遠古崇拜大蛇的古華夏部族,不斷地融合周圍大蛇的圖騰,接受了獸類的角和四腳,魚類的鱗等,

便成了融合各部族象徵的龍的圖騰了。

這圖騰,居然可以從遠古漁獵時期,延續保存到了現今,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這是值得中華民族龍的傳人,華夏子孫自豪的了。

 

民間的龍

 

建築物的牆壁,常有龍的圖案。

請看上面左邊這一幅畫面,中間是八卦太極圖,圓圈畫著八卦,中有兩條魚,象徵太極生兩儀。

再看圓圈外雕著四條龍,四個角落還有四隻蝙蝠(寓意著賜福)。你說,中國人是不是很有藝術涵養呢?

 

上面右邊的龍鳳圖,你一定很熟悉吧?它是民間結婚禮餅的盒面圖案。

家中常接到結婚的喜帖吧?大部份的中式喜帖,都畫著龍和鳳,是龍騰、鳳翔或是龍飛、鳳舞,

都代表著男女雙方的婚姻和祝福。這類喜帖,真是充滿著喜氣哩!

 

龍,是中國的圖騰文化產物。中華民族自伏羲、神農氏,黃帝、堯、舜、禹,都以龍為圖騰。

古人把麟、鳳、龜、龍稱為四靈。

認為麟是獸類之首,鳳是鳥類之王,龜是介類之長,龍是鱗類之尊;

把牠們列為祥瑞、和諧、長壽、高貴的表徵。

公元前三世紀初,漢高祖劉邦把龍做為皇帝的代表,禁止皇族以外的人以龍為裝飾,

從皇宮的建築,到宮廷器物的裝飾,都以龍的紋飾為主。

班馬與龍馬

 

有一年,彰化縣國中資賦優異學生甄試的試題中,有一題出自唐代‧李白的《送友人》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試題問的是「班馬」的意思。你知道這詩中的「班馬」怎樣解釋嗎?

《國語日報辭典》的資料:馬的一種,比普通馬稍小,有黑色的條紋,產於美洲和非洲。

《辭海》的解說比較詳細,是這麼說的:

斑馬,動物名,奇蹄類,形似驢;四肢細,耳長,鬣短。

牡者(公的)色淡黃,牝者(母的)色白,皆有黑黃色條紋。

產非洲南部,視覺、聽覺均極銳敏,故極難捕獲。

 

《辭海》中的『班馬』,有兩則資料:

一是、漢代史學家班固、司馬遷,合稱班馬。

二是、《左傳》襄公十八年:『刑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

注:『夜遁馬不相見,故鳴。班,別也。』這裡的班馬,是說馬離群。

李白詩中的情境,也是指人和馬因為離別而悲鳴。

 

崇實高工的一位國文老師,曾經出過一篇作文,題目是『龍馬精神』,使許多的學生翻遍了所有的作文範本。

你知道『龍馬』是什麼?又有什麼典故嗎?

原來,龍馬,是傳說中的駿馬,比喻老年人的精神十足,猶如駿馬般的健旺。

「龍馬精神」是出自唐代李郢的一首《上裴晉公》詩:「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

 

民國三十三年,西南聯大入學試題,作文的題目是「現代青年應效法馬伏波班定遠的精神」。

馬伏波是馬援,班定遠是班超,兩人的報國精神,可以合稱『班馬精神』吧!

 

依據史料:馬援:後漢茂陵人,建武中,官拜伏波將軍。

享年八十餘歲,他曾經向一群賓客們說:「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又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後來,果真戰死於軍旅之中。

班超:後漢安陵人,班彪的少子。曾經幫人做抄文書的小工作,他作得很累,

投筆嘆氣著說:「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

明章兩帝時,出征西域,封定遠侯。在西域三十一年,以年老乞歸。

(資料來源:content.edu.tw/local/changhwa/yulin/drn/drn00.htm

(四)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不成龍  [日期:2005-11-24]

 

西方社會對龍的概念是一條會噴火的邪惡怪獸,而中國人則視龍爲神獸,早在禮記之禮運篇有載:

「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在很多慶典中,都會有舞龍的表演,用以驅邪祈福。

而傳說中龍的兒子,在民間也被視之為瑞獸,成為膜拜對象。

名人之後的一舉一動往往受到群眾注視,神話中的人和物亦然。做家長常會「望子成龍」,

但龍的兒子又如何?原來龍的九個兒子並不是龍,而是似龍非龍的瑞獸。

很多人會將他們的雕像作風水擺設,並稱作「龍龜」,但大家又知不知他們的真正身份呢?

傳說龍的九個兒子各自有不同喜好和特長,並量才擔當不同職位。

一 贔屭 (廣東音鼻氣)

又稱「龜趺」或「霸下」。外形螭頭龜身,是個好負重的大力士。

擅闢邪驅魔,但喜愛食精血,在廟院祠堂裏,常常見他馱載著石碑。傳說觸摸他能給帶來福氣。

 

二 狴犴 (廣東音幣岸)

又名「憲章」。臉貌橫張,兩牙暴出,外形有點似老虎,惡形惡相,威武有力。

由於他甚憎惡邪惡淫毒的人和事,又好獄訟之事,將其刻鑄在官衙或監獄門上能增強監獄的威嚴,令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三 螭吻 (廣東音癡刎)

又名「鴟尾」,樣子像剪去了尾巴的蜥蜴,喜愛在險要地方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和吃遊魂。

相傳漢武帝令博士馬鈞建柏梁殿時,將能噴浪降雨的他塑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並以一劍固定之,以用來防止火災。

後世的殿頂、殿角、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都見其蹤影。

由於是他是龍的其中一個兒子,加上他的形態,廣東偈後語中形容當人「叻」得來剛剛好靠邊站,

就是「屋簷獅子,叻到抆」。

 

 椒圖

樣子像獅子面貌的螺蚌,常緊閉其口,喜歡幽閉,憎惡遊魂。

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門環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能保家宅平安。

 

五 狻猊 (廣東音宣倪)

又稱「金猊」或「靈猊」。樣子像獅子,喜好煙火又喜歡坐下,相傳他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

他常被雕刻其在寺廟內的香爐頂蓋上,讓其享用香火。

六 蒲牢

樣子像龍但比體積龍小,喜高聲咆哮。

傳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

將其形象雕在鐘上的頂鈕,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鐘聲便會非常響亮。

東漢時班固在「東都賦」有述「於是發鯨魚,鏗華鐘」。而禪寺齋堂此此鳴鐘則代表以魚化龍,有「超凡入聖」的意思。

 

七 饕餮 (廣東音滔鐵)

樣子似狼,但臉容善良,喜愛飲食。

在煮食器皿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讓他能嘗第一口美食。

由於饕餮特別貪食,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也稱為饕餮之徒。

 

八 叭蝮 (廣東音巴福)

樣子似魚非魚,又名「趴蝮」或「帆蚣」,擅水性,喜歡吃水妖。

將其形象雕在橋柱頂端,除了型態優美外,更能保護過橋者。

九 睚眥 (廣東音捱自)

樣子似有隻有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著背部。喜愛殺戮,又嗜飲血。

他常會被雕刻在刀柄、劍鞘或斧頭背上,當以該武器斬殺時,他便能第一時間飲鮮血了。

民間對龍生九子的身份及排名有很多個版本,在明朝孝宗皇帝曾問禮部尚書李東陽九子各是什麼。

李東陽想了很久,列了一張清單,分別為趴蝮、嘲風、睚眥、贔屭、椒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

其他文人的記載,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

亦不統一。相傳以下瑞獸的亦是龍的兒子。

貔貅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爲賭徒所喜愛。做偏門生意者喜擺放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有殺無賠。

 

囚牛樣子是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好音樂。在樂器上常刻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負質身似龍,斯文爾雅,常盤繞在石碑頭頂。

這些龍子,部份形態和龜、虎、獅、狼、豺、螺蚌、蜥蜴、壁虎和鰲魚等飛禽走獸非常相似,

傳統上他們是瑞獸,將他們安放在適合位置定有闢邪擋煞之效,但安放不宜時,

因他們各有不同的獸性和煞氣,便會有反效果。

(資料來源:ht tp://www.xmlasp.net/n1624c51.aspx)


贔屭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

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

說贔屭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

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

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屭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贔屭治水的功跡,叫贔屭馱著,

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贔屭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贔屭,因此有贔屭馱著北京城之說。

   

第二子螭吻又名蚩吻、鴟吻、鴟尾、嘲風,形體似獸。因其習性好張望及好險,

又傳說可以壓火災,故其常被置於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

  正前方的樣子

第三子蒲牢,形體似龍而體積較小,性好鳴叫,成為今日鐘上的獸鈕。 

又傳說蒲牢畏懼海上大鯨,鯨擊蒲牢,便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所以想要

鐘聲宏亮,就作蒲牢於鐘面上,刻鯨形的木槌去撞它。 

東漢班固〈東都賦〉

有「於是發鯨魚,鏗華鐘」的文句。

後來,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超凡入聖」的意思。



老四狴犴,又叫憲章,形象老虎有威力。 

傳說狴犴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 
 

後為牢獄的代稱。 

《潛確類書》:「狴犴好訟,形獄門上。」

 

第五子饕餮 ,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

 

《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麼一段﹕「縉雲氏有不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

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史記•五帝本紀》中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

 「三凶」者即「渾沌、窮奇、檮杌」,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

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有關老六蚣蝮的記載不多,只知道傳說其喜好水性,多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第七子睚眥亦不像它的哥哥們般有很多燴灸人口的故事,只相傳它龍身豺首,性格

剛烈,
最是好殺 嗜殺好斗,故常被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第八子金猊又稱狻猊,形體似獅,性好煙火,因此立於香爐兩旁,隨之吞煙吐霧。 

唐代高僧慧琳曾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第九子椒圖又稱椒塗,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 

所以常置於大門之外是為家居店舖的守衛,銜環為其形象。
 

若包括這九子在內,龍的形象可以說是變化多端,運用於建築、器物的裝飾範圍,極為廣泛。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跟龍有關的怪物,例如龍首魚身的鰲魚、龍首鱉身的黿以及其他龍首人身、

龍身人面、馬身龍首、龍身鳥首等等怪物。

這無不顯示了龍已成為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

身為中國人的你,又怎可對龍沒有一定的認識呢?最少不要再認錯廟宇屋脊的螭吻為鯉魚了

(資料來源:新浪網-地盤佬的狂想曲)



九子龍王之分佈位置

 

第一子贔屭,一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這便是石碑下趺的由來。(位於海南)

 

第二子螭吻,形體似獸,習性好張望或好險,成為今日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走獸,也可壓火災。(位於杭州)

 

第三子蒲牢,形體似龍而體積較小,性好鳴叫,成今日鐘上的獸鈕。後來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據說也表示魚化龍的「超凡入聖」的意思。(位於中台)

 

第四子狴犴一名憲章,形體似虎而有威力,立於官衙門扉或牢獄的大門上。(黑龍是也!)

 

第五子饕餮好飲食,所以立於鼎蓋,成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位於上海)

 

第六子蚣蝮,性好水,所以立於橋柱;一作帆蚣,好飲。(位於加拿大)

 

第七子睚眥,性好殺,所以立於刀環等兵器上。(位於成都)

 

第八子金猊形體似獅,性好煙火,立於香爐兩旁,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在黑龍江)

 

第九子椒圖,形體似螺蚌,習性好閉,立於大門舖首。(位於四川重慶)

  

龍樹菩薩唐卡或圖畫, 

身後多人都會繪出六條蛇, 

那就是表示龍樹當年成就的狀態! 

每一條蛇都可以代表一條龍!

 

每一條龍亦可以代表一條法脈!

台長: 公主
人氣(911)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動物奇觀 |
此分類下一篇:尋龍紀 龍的傳說與紀實
此分類上一篇:巨人企鵝出土 2米身長比人還高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