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2-17 14:56:29| 人氣1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邊 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太武山向東北眺望,這片分割金門與中國大陸二點三公里的海域,遠遠幾艘漁舟停泊在灰沈沈的海上,平靜地出奇。還可以見到海水在舟邊綻放的白色水花,如同海面上神秘的綴飾。這片海域,安祥而寧靜,但卻是四百年來無數中國人跨越不了的溝渠。他的平靜,卻訴盡了一段又一段中國悲壯又滄涼的歷史。

金門,這個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最接近的島群,這塊北京當局認為是「抓住台灣的手」的島嶼,在一九九六年三月間,似乎又重新被兩岸緊張的局勢燃燒起來,繼續散放它暴烈的火藥味道。

一九九五年六月,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先生突破外交封鎖,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演說之後,原本檯上平靜、檯下較勁的海峽兩岸有了極大的轉變。一九九五年六月間至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三日這九個月以來,原本兩岸在外交攻防上的主戰場,突然回到停止單打雙不打以來平靜十六年的台灣海峽上,打破了台灣社會歌舞昇平的詳和氣氛。台灣人民眼睜睜的看著中共的M族飛彈越過海峽中線落在忙碌的高雄港外海。一時之間,戰雲密佈,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兩岸烽火彌漫的年代,大部份從未被戰爭影響過的青年人這一回都嗅到一股濃厚的煙硝味,真的感受到了壓境而來戰爭的陰影。

金門受到大陸冷氣團南下的影響,暮春三月,除了陰雨綿綿之外,更刮著冷冽的寒風。金門島上的駐軍和百姓除了受到大陸自然界天候的影響,也感受到一股強大變動的「政治氣候」壓迫。這次台海危機,北京當局是以四點理由對我表示不滿,一、李總統訪美。二、總統民選。三、島內台獨言論太囂張。四、美國過份干預。
站在這分割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水域,登上這台灣與中國大陸之外的「島外之島」,套用徐宗懋《台灣人論》的觀點來看,這次的台海衝突,它散發出來的味道卻非常的熟悉,像是一齣改編再改編,卻永遠不脫原始角本的歷史戲碼。

對金門人來說,金門是一塊「宿命之島」。

明朝末年,金門隸屬福建同安縣,鄭成功退據台灣之前,曾佔領金門做為「反攻前哨」。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向中原北伐的鄭成功,在一次「反攻大陸」兵敗南京城後,才移防台灣。青康熙十九年,清兵入主金門,設置金門鎮總兵官,下開中、左、右三兵營,也將金門建設成一個軍事用途的島嶼。民國二十六年,日軍在東亞地區引起兵連禍結的軍事行動際,也強行佔領這個島嶼,脅迫島民種植鴨片、建機場,把金門當作一個殖民地之外的殖民地來利用。

這些歷史經歷,跟台灣本島非常相似,但是非常詭譎的是,金門並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反抗行動,亦沒有出現如同台灣本土倡言獨立的言論。

在政治地圖上,我們不難發現,金門與大陸比鄰相接,與台灣反而較遠。也就是說,它能感受到中國大陸豐沛的潛力,也能享受到台灣龐大經濟能量的實質優惠。中國大陸與台灣各執兩端,加上漢人自唐朝起就頻繁的在此墾牧闢地,而且日軍也只佔據八年,皇民化不深,金門的「中國經驗」要比台灣清楚得多,因而它很容易,跳脫出台灣獨立建國的盲點,也避免掉被共產黨的赤化,但是,它卻迷失在錯亂倒置的歷史時空當中。

根據史載,明朝末年,最後一個漢人皇帝在北京媒山自縊,明朝宗室分別在肇慶、福州、金陵、廣州等地稱王,但求有朝一日能重新復辟,可是限於勢單力孤,最後不是本身鬩牆,就是流竄各地以求苟安。鄭氏二十多歲就受封忠孝伯,官拜招討大將軍。在那年集明朝文武遺臣於金門烈嶼會盟,誓死抗清。之後十八年,鄭氏在金門整軍經武,生聚教訓,閥木造船、設防置砲、練兵訓戰,大有準備一統江山的宏圖壯志,只是,在一次起義抗清慘敗後,鄭氏不得不重新評估整個反攻大業的情勢。最後,他不得不承認,金門幅地狹小,地貧人疏,物質力量不足。

為累積實力做長期打算,他只好退守另一座海上仙山──台灣。為了驅荷開台,鄭氏對台灣的登陸作戰需要大量的軍事物質與補給,於是將金門島上的樹木全部砍伐怠盡,做為造艦之材,使得原本草木蒼翠的金門,一下子變成荒沙走石,荒煙貧脊的不毛之地。鄭成功在金門十八年,留下不少遺跡,像是明室魯王在金甍逝,鄭成功予以厚葬的明監國魯王墓,以及太武山觀兵下棋的棋台、烈嶼的國姓井等等,規模都不大,但是卻把鄭氏在金門那段歷史刻劃的神秘而浪漫。

有趣的是,三百多年以後,國民政府自重慶移往台北,一九五五年,美國第七艦隊協助我撤退大陳島,江山易幟。金門、馬祖成為我對赤色中國最深入的兩個前哨基地。國府佈置十多萬重兵於金、馬,防止這兩個象徵「連繫中國的臍帶」被斷。之後,金門陷入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整建計劃當中。整個島被嚴密的組織起來,挖地道、舖馬道、設地雷、建碉堡、植樹木、興營舍、築馬路,島上各材組成戰鬥村,村民編入自衛隊,十五至五十五歲居民配給一把三五步槍,入夜不准槍離身。地方自治縣議會由戰地政務委員會替代行使職權,最高首長為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

金門再次陷身革命及反攻大業當中。就像當年鄭氏來到金門把這島嶼當成反攻前哨一樣。國民軍政府來到金門,卻有著更大規模,更高密度軍事化行動。同樣象徵中原政權移往這閩海小島的國民軍政府領袖蔣中正及其子蔣經國先生,對於明室魯王及明末遺將鄭氏有著感同身受的愴懷,這一點可以在經國先生親撰的重建明監國魯王墓碑記一見端倪,經國先生在碑上如此寫道:

「…今世共匪之惡浮於闖獻而俄寇之處心積慮欲假漢奸之亡中國視當日之清廷為尤甚我三軍將士在 總統蔣公英明領導之下正仰承矢烈遺志以海外基地秣馬厲兵力圖興復而斯壙出土適丁其時是誠足以發揚忠義之心恢宏志士之氣益堅反共抗俄成功之信念者…」墓前有一座仿古的門坊,上面題著「民族正氣」四個大字。可以想見,領袖蔣中正先生渡海到這蕞爾荒島之時,見到這些明末遺像,內心一定激動不已。對於大陸神州不同年代的眺望,卻有些同樣的心情,我們還可以在二件事物上發現一些關聯。

山外鎮左邊圓環,蔣公深褐色銅像的基石上題了「民族救星」四個字,不難與鄭氏和明代遺宗皆被冠以「浩然正氣」或「民族正義」的發生聯想。魯王在金城鎮古崗村近郊的一塊石頭上手書「漢影雲根」四個字,以發對故國山河的懷念之情。蔣公亦在太武山麓一塊超大的巨石上也刻勒著「毋望在莒」四個大字,也同樣藉由孤臣孽子的心情,抒發對故有江山的愴懷。

狀似銀錠的金門島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次(一九九六年三月)台海危機前後,東亞地區的政治氣候詭譎多端,同樣擁有大量駐軍的日本沖繩島正被一件美軍強暴當地女童的案件宣鬧著,間接影響到美軍在琉球的空軍基地租約的問題。南韓暴發前任總統收受六億五千萬美元的政治獻金,沒有多久北韓又越過非軍事武裝區向南韓挑釁,亞洲太平洋沿岸成為美國評估全球最有可能發生武裝衝突的地區之一,整個群島區域像是一條正待燃放的鞭炮。

站在金門本土人的立場來看,四九年大陸易手,國府倉皇東渡,帶了兩百萬軍民到此。金門在那年代中歷經了大小場戰爭多次,又忍受中共砲火威脅進行單打雙不打長達二十年之久。金門變成一道國府統治「小中原」的禦敵長城。台灣在金門防衛下免除了被「血洗」、「解放」的立即危險。但是在台灣民眾享受安詳天倫樂之際,金門的居民在真實的生活中面對著戰爭、死亡、炮彈、離亂的種種問題,一道海峽將中華民國隔離成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度。金門人在那種年代裡卻無法提出自己的聲音,國府面對的是一個極難對付的險詐對手,有相當深的恐懼,因而變成草木皆兵的敏感。長期居住金門島上的居民,在與中共的對峙中,理應發展出一套方式予以宣洩,然而一九九五年我在坊間卻找不到任何一部金門本土的文學、音樂、美術的作品。金門的象徵好像除太武山那四個大字「毋忘在莒」之外,便是高梁、風獅爺為代表了。即使在開放觀光四年後,金門的人文發展成積還是很低落。唯有一部由金門人自導自演的電影「單打雙不打」。但是他的內容呈現與台灣本土悲情有太多的雷同,像是一部金門版的「悲情城市」,他呈現出來的金門歷史,過份單調且沈荷。

在這一連串的歷史糾結當中,金門處於一種多重邊陲性格地帶。

在明鄭時期及國民軍政府時期,金門兩度處在歷史發展的座標中心。在地理上這兩個時期,金門又是大中原和小中原政權上的分水嶺,在文化上,它又是大、小中原雙邊最容易忽略的文化邊緣。明鄭與滿清,中共與國府,相當程度上均有著異質的中國文化。金門在這種環境之下,本該孕育出一種特殊的文化,但是我們在戒嚴、軍管四十年後,踏上金門的土地,卻只能望著大量象徵戰爭的工事,而看不出他自己的特殊性格。或許長達數公里的太武坑道將在未來成為這段兩岸關係最佳見證,但是嚴重缺乏本土文化將不利於本身的認知,金門人如何「愛家、愛鄉、愛國」﹖
彭明敏先生在回憶錄中將鄭成功東渡台灣開墾一段歷史,描寫為「建立了一個與中國完全隔離的王國」,並不客觀,鄭成功來到東海一隅,並未刻意與中原隔離,反而在國家統治的手法上,採用與在中原時相同的典章制度,並且積極準備反攻,恢復其在中原統治的地位。當然,他最後並沒有達成他的願望。他的兒子鄭經在繼承父業之後,因為其本身並不具有他父親般的雄才大略,加上滿清政權日形鞏固,客觀環境已不容許反攻的事業,因而這股中原殘敗逃避而來的政權最終還是沒能過得了這短短的閩廈海域。

金門的地位正隨著政權異動而變化著,未來的金門站在歷史的那一邊還不確定,而可以確定的是,它將永遠扮演中國的邊陲島嶼。

台長: 杜馬
人氣(1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