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屬於不同社會階級的成員之間,對文化辨識熟悉(know)程度的差異,更大於彼此之間對文化的認可(acknowledge)程度的差異。這帶出了本章所要討論的「文化善意」,它所指稱的就是這種對於文化資本的不盡掌握,無法達到運用自如的狀態,然而卻對主流文化極具善意,十分樂於學習認識的心態。在當中,聲明對文化活動不感興趣乃是特殊的例外,而懷有敵意地拒絕的態度則更是少見,至少在Bourdieu的問卷當中對於正統文化的印象測量結果是如此顯示的。這種對於正統文化的認可最為明確的徵狀就是試圖掩飾自己的無知或不感興趣,而在採訪者眼中,卻處處展現了他們對正統文化的欽羡,例如在自身的文化配備裡頭選擇展現一些最接近他們所認知的正統定義的東西來呈現,譬如所謂的輕音樂、華爾滋、舞曲…什麼的。
小布爾喬亞與文化的整個關係可以追溯到“認識”(knowledge)與“認可”(recognition)之間相當的差距。文化善意的不同樣態乃是源自於與正統文化的親近程度,也就是這些人的社會出身、以及他們取得文化的連帶形式。成長中的小布爾喬亞把他的善意投資在一些較細微的物品或實踐行為上,以求讓自己更接近正統文化一些,他們可能會去參觀歷史古蹟或城堡,但不是博物館或美術館,訂閱各式期刊,諸如科普、歷史、或者文藝訊息等等。在房子的佈置上,會善用各種巧思,在家裡打造一些具有風格的小角落,費盡心思地節省空間,不用說就是極盡所能地使他們的家看起來不像他們本身的模樣(ie樣品屋)。So many ways in which the petie bourgeois makes his home and himself ‘look’ bigger than they are.(例:雜誌裡介紹的女主人式的品味)
但是這種模仿而來的品味,終會因為認識與認可之間的鴻溝而出錯。對於自身階級定位的不確定,對於心裡有意的(incline to)和渴望得到的(aspire to)品味的割裂,導致這群小布爾喬亞在選擇上的缺乏一致性。而這種認知不協調、不合時宜的信念、異種混雜的樣態,就是中產階級與他們所展現的文化的關係寫照。
小布爾喬亞的地位乃是基於他們那些微薄的文化資本的累積,這當中有一部份來透過自修自學得來;另外則是眾所皆知的僅存的僵化的教育系統,它往往只能因應既存的階級結構,使每個人得到極不平均的學習機會。這種知識的科層制度所預設的,便是擁有高學歷即意謂著對低學歷者所掌有的事務也勢必都懂得,即便是那些最實際操作的know-how。於是教育便成了小布爾喬亞階級形塑文化特質的重要因素。
於是在那些得到資格認證的文化菁英,與自我肯認自命不凡的挑戰者之間,就形成了某種象徵的階級鬥爭,護士之於醫生、技師之於工程師、經理人員之於企管碩士,這些挑戰者認為自我的知識與技能因為位置的侷限而遭到貶低。但他們總還是不經意的對自己的學歷不夠、靠自學而習得技能感到困窘。小布爾喬亞總是對文化太認真以對,不懂得如何遊戲文化。
教育的重要性解釋了為什麼低收入群體的生育率總是最高,在中收入群體的生育率達到最低點,而在高收入群體時又再回漲。因為要成功地教養一個小孩需要大量資源的投注,而中產階級的社會野心(social ambitions)會讓他們投注他們所擁有的資源當中大量的比例,以求讓孩子有高教育程度,作為階級晉升的資本。在332頁Table 24當中就呈現了,在foremen、craftsmen、和office workers這三項這邊開始,作為進入中產階級的分界,可以注意到他們家戶生育率降至2個孩子以下,下一代能夠進入優勢階級的機會則顯著增加到將近10%。由此可見,生育策略對不同階級的文化再製所具有的意義也大不相同。
對小布爾喬亞而言,他們現有的一切乃是來自於矯飾和自我抬舉,致力於遠離下層階級以及爬升至上層階級,這一推一拉不只存在於個人,更形塑了整個結構的傾向。節制或者各種禮儀美德,乃是因應他們所處結構的相對弱勢而形成。而在這種追求“起飛”的過程裡,與源生背景的斷裂乃是常態,同袍之間的互惠對於汲汲自我經營的個體而言,都顯得太過奢侈。The petit bourgeois is a proletarian who makes himself small to become bourgeois. Bourdieu形容,小布爾喬亞就是那些努力規範自己卑微以成為布爾喬亞的無產階級者。這種小心翼翼小家子氣,實是不得不然,因為要擠進階級晉升的窄縫,實在太困難了。
--TK.翻譯彙整自Bourdieu, Distinction, ch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