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乙武洋匡的的五體不滿足,讓我深深地被激勵,第一次看到這麼正向的身心障礙者的書籍,乙武以極幽默又開朗的方式描述他的生長情況,他的經驗與許多想法讓我不禁敬佩又莞爾,也讓我有許多思考與收穫。
在這本書中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探討,一個是乙武本身的想法,另一個是社會大眾對於障礙者看法的層面。先從乙武來說,即使他出生就只有短短的像馬鈴薯般的四肢,但是他的家人以及老師同學們都沒有以一個另類的眼光看他;因此,他從小也就沒有特別覺得自己與他人有什麼不同。在遠足那一段令我印象深刻,同學們覺得乙武不去爬山真是太「奸詐」了,他們無法理解身為班上的一分子怎麼能夠不參加班上活動?這讓我聯想到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身心障礙者身體上的不便,所以讓他們有許多「特權」,這些特權在我們看來可能是為了他們著想,但是無形中這樣的「特權」也造成了隔閡和攔阻,不但剝奪了他們和一般人所接受平等待遇的機會,也讓我們所謂的「正常人」與「殘障者」之間畫了一條無形的鴻溝!
「孩子的心非常柔軟,劃分『殘障者』和『正常人』的是大人。」這句話實在耐人尋味。為什麼大人會區分正常人與殘障者呢?難道小孩子看不出來殘障者的不便嗎?當我們逐漸長大以後,有越來越多主觀的思考與客觀的知識,也開始察覺每個人不同的特徵,知道一個人在環境中要如何與外界做互動,才能達到最高效能;因此我們在心裡建立了一套正常人的標準,不符合一般人所使用的規則的人就是「非我族類」,於是我們心裡面對他們有不同的想法,可能是同情,可能是憐憫,也有可能是嫌惡或是好奇,無論我們抱持著什麼樣的觀感,我們一開始已經認定他們與我們是不同的,反而漸漸忽略了他們也身為「人」的特質!於是也可能因為我們的第一印象,限制了我們以後再跟他們接觸的機會與意願!
缺乏心靈上無障礙的觀念,這可以說是一般社會大眾對殘障者的看法,雖然近幾年來已經有許多身心障礙者團體走出社會,身心障礙者不再躲在家中,讓大眾逐漸認識他們,但是這樣的風氣還是推廣地太慢!而要如何讓一般坐輪椅的身心障礙者能夠走出社會呢?首要的就是「無障礙空間」的概念!我記得我在美國旅遊工讀的時候,那時候在山上的渡假村,就有許多使用輪椅的人;我常常看到他們在各個地方行動自如,無論是商店,賓果桌,廁所……連露營車都有升降設備。那個時候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看他們也像一般人一樣可以獨立;只是回到台灣才發現,一個身心障礙者要能夠在公共空間內活動自如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環境中有太多障礙阻礙他們可以達到的能力,也讓他們的社交情況非常受到限制。
從前老一輩的人有許多傳統的思想,例如可能會覺得癱瘓者或是身心障礙者是因為受到妖魔的詛咒,所以也會教導自己的小孩看到這樣的人要趕快躲避,更遑論去關懷身心障礙者了;自從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了之後,似乎這樣的情形已經減少,社會對於身心障礙者的觀念要改變,這需要長時間的推行。
前一陣子生理OT要訪問一位SCI(脊椎損傷)的個案,經過三次訪談與相處,以及親身參與個案的槌球賽和在廟口陪他賣造型汽球,當我第三次遇到楊先生的時候,我彷彿已經忘掉他身體上的不方便,只是直覺地露出笑容,很開心地問候聊天,談談他的家庭、他的小孩及一些瑣事;這些都是我做報告前史料未及的!
曾經有一位神父的說:「殘障者是一個普通的人,具有特別的困難與不方便。」「殘障者也是人,請把他們當人看待。」或許我們在第一眼總是或對他們的外貌或是殘缺感到驚訝,但是當我們了解他們,就會知道,他們和我們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也需要愛和關懷,他們也在練習接納自己、走入社會;乙武洋匡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我們所能做的除了愛,就是改造我們現有的環境,讓他們跟我們一起在生活中前進!
我期盼自己成為一顆小小的種子,將這樣的愛和關懷帶入人群。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