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20 02:12:40| 人氣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劇評-豆漿大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演出名稱:豆漿大王
演出時間:11.01.2003 P.M.7:30
演出地點:中山大學逸仙館
演出團體:黑門山上的劇團


  一鍋一夜滾七次的豆漿,蘊涵的,是時代的變遷與環境的變化;兩間相對而開的豆漿店,牽扯的,是幾個老朋友的情誼與兩代的愛恨情仇。

  故事從民國三十五年開始說起,那是戒嚴的時代。從大陸來台的軍人,在海峽的這一端,帶著對母親的懷念,遵照母親所說的古法,動手煮起了豆漿,那是屬於家鄉的味道。在離開部隊,舉目無親的情況下,永貴開店賣起了豆漿,這種「外省食物」也因此被帶進台灣。早期的本省人不喝豆漿,省籍情節明顯表現在飲食上,直到金龍少棒隊贏了那場球賽,大家一同在半夜到豆漿店喝豆漿慶祝,豆漿這玩意兒漸漸沒有「省籍情節」,隨著時間流轉,本省與外省的界線,也漸漸模糊了。為什麼非得要分清楚誰是本省人誰是外省人?我們共同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不是嗎?

  時間從民國三十五年、五十二年、五十八年、六十六年、七十二年到民國八十八年,六個年代,各自有屬於那個年代的集體記憶,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話題,是生長在那個時代中的人們永遠不會遺忘的回憶。像是凌波和樂蒂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金龍少棒隊在美國的球賽、瓊瑤的電影、李師科搶案、以及九二一大地震。兩個小時戲劇中的時序推演,喚醒了觀眾心中沉睡的記憶,彷彿走了一遭歷史博物館,看見了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曾經共同面臨過的景象,或驚喜,或恐懼,那些片段都是永恆不滅的。

  這齣劇裡著墨最多的,還是在於一個傳承的問題,永貴的兒子說:「有些傳統要不靠我們這代學著,可能以後就不見了!」劇作家以豆漿作為代表闡述,台灣社會面臨的一個大問題──許多「傳統」已經漸漸消失不見了,好似瀕臨絕種的動物一般,正大幅地減少。瀕臨絕種的台灣獼猴、櫻花鉤吻鮭、台灣黑熊,有保育動物的人士協助,立法保護,培養復育,並廣為宣傳使大家留意那些稀有動物即將絕種的問題;然而,我們有很多傳統也即將「絕種」了,大家看得見嗎?新一代的年輕人,願意學習傳統戲曲的已經越來越少,無論是歌仔戲、國劇、豫劇、布袋戲,上一代的表演者多在尋找能延續該文化的接班人,以免該文化有一天會消失不見。西方文化大量傳入對傳統文化產生衝擊,劇中相對而開的豆漿店便明顯表現出傳統與創新,中國與西方文化的對比;豆漿店賣的東西必須在堅守傳統之餘亦有所創新,融合中西之技巧,方能滿足顧客的需求。傳統戲曲在近年來也將傳統的戲曲表演與數位影音使用結合,在舞台表演上較以前更炫麗、更多采多姿,變化多端,以吸引觀眾前來看戲,這和豆漿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堅守傳統之餘亦有所創新,融合中西之技巧,方能滿足觀眾的需求。

  在這齣戲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劇中演員亦扮演著說書人的角色,時而跳脫戲劇情節對著觀眾說話;儘管觀眾在台下都只是靜靜地看,卻營造出一種劇中角色與觀眾對話的互動關係,那種感覺就像是自己也置身在戲中,彷彿自己也是劇中的一角那般。但是若導演想要使用這種手法呈現,就必須非常小心謹慎處理每一個畫面與情節才可以,一旦處理的不好,感性之處便成了笑點,傷感的畫面則成為喜鬧劇了!本劇的上半場表現出的是喜劇氛圍,然而到下半場調性轉變,隨著劇中人從年輕走到老年,下半場情節開始呈現人生中的困境,在整個喜劇氛圍中透著淡淡的哀愁。劇演到末尾,老人昏倒送醫那一幕本該是哀傷的,可是在老人昏倒以後又必須跳脫戲劇情節與觀眾互動,導演安排被送醫的是另一位演員,而老人則走到台前說話,台下觀眾早已笑成一片,因為大家以為「他們送錯人去醫院了」!於是,下半場經營許久的惆悵氛圍頓時被打破,原本在劇終時會在心中迴盪的愁也蕩然無存,這一點,令我覺得十分可惜!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