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是〈詩經.大雅〉的第二首詩歌。前半段所描述的是周文王的故事,文中提到周文王順服上帝、有光明的仁德,因而蒙受上天的祝福,也受到中原諸侯的擁戴;後半段描述的是周武王,故事的重點放在上帝揀選武王討伐商紂、振興中國的經過。
為什麼這首詩篇的名稱叫「大明」呢?毛詩解釋說,文武兩位聖王相互承傳,他們光明的仁德日日增大,所以篇名叫「大明」。由此可見,用「大明」做為篇名,目的是為了要顯彰文武二王「偉大光明」的人格。
由於篇幅過長,所以我把這首詩分成好幾段,標題和第一段的譯文如下:
〈大明〉:文王有光明的仁德,此仁德承傳給武王,
上帝因此把討伐商紂、振興中原的使命賜給了武王。
光明的文武二王施行仁政並向天下傳揚,
他們顯赫的名聲深深地蒙受上帝的讚賞,
天意真是高深莫測,世人難以想像,
不容易做的是如何成為一個良善的國王,
你看,天命原來歸在殷商嫡孫的手上,
可惜紂王腐敗導致政教無法通達四方。
摯氏諸侯的女兒名叫大任,
她來自殷商疆域的一個城邦,
快樂地嫁給了周國明德的君郎,
她遵守婦德成為京城女子的榜樣,
與王季搭配彼此相親相愛,
凡是仁義之德一定同心推廣。
================
註解
這一段原文和註解如下:
〈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1】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2】
天難忱斯,不易維王,【3】
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4】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5】
來嫁于周,曰嬪于京,【6】
乃及王季,維德之行。【7】
【1】二聖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聖人之德終始實同,但道加於民化有廣狹,文王則纔及六州,武王璤被天下論其積漸之功,故云:日以廣大、以其益大,故曰「大明」。
正義解釋說:作大明詩者言文王有明德,由其德當上天,故天復命武王焉。言復更命,武王以對前命文王,言文王有明德,則武王亦有明德,互相見也。此經八章,毛以為從六章上五句,長子維行以上說,文王有德能受天命,故云:「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是文王有明德,天命之事也。篤生武王以下說武王有明德,天復命之,故云:「保祐命爾,燮伐大商」,是武王有明德,復受天命之事也。但說文王之德則追本其母,述武王之功,則兼言其佐文王,則天生賢配武王,則帝所降臨皆是欲崇其美。
【2】明明,察也。文王之德明明於下,故赫赫然著見於天。箋云:明明者,文王、武王施明德于天下,其徵應炤晢見於天,謂「三辰效驗」。以此文上下相對,謂施德於下能感上天。「三辰」,日、月、星也。謂之辰者,辰時也。日以照晝,月以照夜,星則運行於天,民得取其時節,故謂之辰也。有「效驗」者,謂日月揚光、星辰順軌,風雨以時、寒暑應節,乃知君德能動上天,民皆見其徵應,所以言赫赫在上也。
【3】忱,信、理解;「天難忱斯」指天意高深莫測,世人難以想像、難以完全理解。適,嫡系子孫,紂居天位而殷之正適也。紂之母本帝乙之妾,生啟及衍,後立為后,生受德,然則以為后乃生受,故為正適也。
【4】挾,達也。箋云:天之意難信矣,不可改易者天子也,今紂居天位而又殷之正適,以其為惡乃棄絕之,使教令不行於四方,四方共叛之,是「天命無常,維德是予」耳,言此者厚美周也。因為紂之政教不達四方,所以為天下所棄。
【5】摯國任姓之中女也;摯國中女曰大任,從殷商之畿內嫁為婦於周之京。
【6】嬪,婦;京,大也。箋云:京,周國之地,小別名也。生曰妻、死曰嬪;此生而言嬪者,周禮立九嬪之官,婦人有德之稱,妻死其夫以美號名之,故稱嬪也。若非夫於妻傍稱女婦有德,雖生亦曰嬪,故書曰:嬪于虞,亦是生稱之也。
【7】及,與也;王季,大王之子,文王之父也。「維德之行」指大任配王季,而與之共行仁義之德、同志意也。
關於這一段,毛詩註解說:
文王施行此明明然光顯之德在於下地,其徵應赫赫然著見之驗在於上天,由此為天所祐,棄紂命之故,反而美之。云若是則天之意難信斯,不可改易者,維王位耳以其身為天子,謂天必歸之,更無異意。何則紂居天之大位,而又殷之正適以其為惡之,故天乃絕而棄之,使其教令不通達於四方,為四方所共叛。而天命歸文王,是為天命難信也。以天之難信,而文王能得天之意,言此所以厚美周也。
既言文王明德為天所與,故本其所由言有摯國之中女,其氏姓曰任,從彼殷商之畿內來嫁于周邦。既配王季為妻,曰能盡婦道於大國,乃與王季維於仁義之德共之而行,所以同志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