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02 23:08:25| 人氣8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以法為贈禮:真正的給予(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阿姜.查法師著

  你會問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
  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  --真正的給予

  人們過世俗的生活去工作,是為了獲得某些報償,但出家人在這方面
的教導,意義上卻深遠多了——我們無論做什麼,都不要求回報,我們工
作不為報酬。佛陀教導我們,工作就只為了工作,別無所求。如果我們做
事只是為了求得回報,它將只會引起痛苦,你自己試試:你想要讓你的心
平靜,於是你坐了下來,且試著使它平靜,如此這般,你將會痛苦,試看
看吧。我們的方式精緻多了:我們去做,過後就放下,做了就放下!僅此
而已。

  一開始,我們以心中的某種欲求修行,我們不斷在修行,但我們知道
那樣並不能滿足欲求,於是我們會繼續修行,直到我們達到一個境地——
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

  我們有些人修行是為了想要得證涅槃,然而這種欲求並不能讓我們獲
得它。“希求”平靜是自然的事,但卻不真的正確,我們必須毫無所求的
修行。而,你會問:“如果我們一無所求,那我們將得到什麼?”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無論我們得到什麼,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因此
,我們修行不要去得到什麼東西。

  那些修行是為了想得到什麼的人,就好像來找我灑“聖水”的人一樣
。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想要得到聖水時,他們說:“因為我希望活得快樂
舒適而無病痛!”如此一來,他們將永遠無法超越痛苦。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個動機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報;然在佛教,
我們做事卻沒有“得到”的念頭。世俗人必須瞭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
的,然而佛陀卻教導我們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
超越生,超越死,超越快樂和痛苦的。

  想到這裏,實在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停留。人們住在一個“家”,這“
家”是“有”和“執取”。離開家到一個沒有家的地方,我們不知道該怎
麼做,因為我們總是與“有”和“執取”同住的。如果我們不能執取,我
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感到失落;因此,大部份的人都不願離開家去向
涅槃。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說,那兒沒有什麼,什麼也沒有。

  看看這裏的屋頂和地板:上端是屋頂,代表“有”,下端是地板,代
表另一個“有”;但在地板和屋頂之間的空間,卻毫無立足之地。一個人
可以站在屋頂或站在地板上,但卻不能在“空”的空間上。沒有“有”的
地方,那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說,我們說彼涅槃就是此空。人們聽
到這,他們會退後不前,他們不想前“往”涅槃,他們害怕,如果他們那
樣子做了,他們便再也見不到他們的孩子和親人了。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祝福在家人的時候,會說:“祝你們長壽、美麗
、幸福、建康。”這使得他們非常高興,他們愛聽這些,而若你開始談到
空,他們便不想要聽了。他們執著了“有”!但你是否見過,一個老人而
具有美麗的外觀?你是否見過,一個老人有著充沛的精力或非常幸福的嗎
?沒有!但當我們說“長壽、美麗、幸福和健康”時,他們卻真的非常高
興。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那麼你們的心將會得到寧靜,而痛苦也會立
即止息!
  
  好了,這就夠了。啊?想必已經晚了,我看你們有些人已經想睏了。
佛陀說過,去教導“沉睡”中的人們佛法,但不要讓人們睡著了。
 
 
 
  如果我們將綠色顏料
  滴到清澄的雨水裏
  它就會變綠
  如果是黃色的顏料,
  那麼它就會變黃……
  心在自然的狀況下是清澄、
  潔淨而不混亂的
  它會變得混亂
  只因它追逐法塵
  它迷失在它的情緒當中了!  ──以法為贈禮

  (這是西元一九七七年十月十日在國際叢林寺院,對聚集的西方僧侶、
沙彌和在家弟子所作的開示。這篇開示供養給正好從法國來訪的,當中一
位比丘的父母)。

  很高興你們有機會來參訪巴蓬寺,並且探望在這兒的出家兒子。可是
我很抱歉,沒有什麼禮物可以送給你們。在法國,物質上的東西已經很多
,不過,有關“法”的卻非常少。我曾去那裏看過,那兒的確沒有能為人
們帶來安祥與寧靜的法,有的只是一些不斷使人心迷亂和困擾的事物。

  法國物產豐饒,有那麼多的事物,從色、聲、香、味、觸上,帶給人
們感官的誘惑,又由於對“法”的無知,人們便只有被迷惑了。因此,今
天我想要供養一些“法”給各位帶回法國,當作是巴蓬寺和國際叢林寺院
送給你們的禮物。

  “法”是什麼?法能夠斬斷人類的問題和困難,使之逐漸減少至無!
那所謂法的,應該遍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學習——那是為了一旦有“
法塵”(注一)升起時,我們能夠去處理和超越它。

  無論是住在泰國這兒或是其他國家,我們都有同類的問題,如果我們
懂如何去解決,我們將會不斷地被困在痛苦和煩惱當中。解決問題必須靠
智慧,而要擁有智慧便得開展和訓練我們的心!

  談到修行,其實一點兒也不遠,就在我們身心的當下!西方人和泰國
人一樣,都有身和心。有混亂的身、心,表示是一個混亂的人;有祥和的
身、心,就是一個祥和的人。

  事實上,這心就像雨水,在自然的狀態下它原是純潔的:如果我們將
綠色顏料滴到清澄的雨水裏,它就會變綠;如果是黃色的顏料,那麼它就
會變黃。

  心的反應也是如此。當舒適的法塵,“滴”進了心,這心就會舒適;
而當法塵是不舒適時,心也會不舒適,這心會變得“混濁不清”,就像染
了色的水一般。
 
  當澄淨的水接觸到黃色時,它會變黃;當它接觸到綠色時,它會變綠
。每一次,它都會改變顏色。而實際上,那些綠色或黃色中的水原本是清
澄而潔淨的。心在自然的狀況下也是一樣,是清澄、潔淨而不混亂的。它
會變得混亂,只因它追逐法塵;它迷失在它的情緒當中了!

  讓我解釋得更清楚些,現在我們正坐在平靜的森林裏,這兒,如果沒
有風,樹葉會保持原狀靜止不動,而假若有風吹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
來。心,就像那樹葉一般,當它一接觸到法塵,它便會依著法塵的性“拍
打舞動”起來。我們對佛法的瞭解越少,心就會不斷地去追逐法塵。感覺
到快樂時,心會屈服於快樂;感覺到痛苦時,心會屈服於痛苦,它總是在
混亂之中。

  最後,人會變得神經質。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瞭解這個道理!他們
只是隨著情緒起伏而不知如何去照顧自己的心,就像一個小孩沒有父母去
照料他一般。孤兒是無所依靠的,而無依無靠的孩子是非常不安全的。

  同樣的,如果這顆心沒有受到照顧,如果沒有用正見來訓練或培育品
格,它會變得非常麻煩而難以處理。

  今天我要提供各位一種訓練心的方法,那就是“業處(Kamma-tthjana)
”(注二)。業(Kamma)是指“行為”,處(tthana)是指“基礎”。在佛教,這
是使心祥和及寧靜的方法——你們可以用它來訓練心,並以這受過訓練的
“心”來審視“身”。


(待續)


<本文取自阿姜.查「以法為贈禮」,中譯本取自網路
<圖片取自網路

台長: Demian
人氣(8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