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琴(皓明)博士
學 歷:
加州大學洛杉磯校部民族音樂學博士、 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音樂史碩士 、
師大音樂系聲樂學士。
經 歷:
教職
任教政大、東吳、北師院、文化等大學;授中西音樂史、世界音樂、音樂欣賞、音樂美學、音樂傳播學、節目製作研究等課程。
廣播電視
西德科隆「德國之聲」主編暨製作、主持人;西德廣播公司音樂組研習。
中廣音樂組長十年;製作、主持「古典音樂」暨「藝文」節目歷三十七年,「中國音樂專題」現場音樂會數十場。
音樂專欄作者
中國時報「樂音嬝嬝」;民生報「世界音樂之旅」;工商時報「無絃琴曲」;中央日報「環遊樂誌」(2002-);「英詩民歌選」;廣播月刊「音樂‧傳播在世紀末的美國」等。
訪問考察
應美國國務院及法國文化部、美國新聞總署邀請,考察歐美各地廣播、音樂機構及設施。
評審
國家文藝獎、金鼎獎、金曲獎、金鐘獎等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於巴黎總部之連續六屆“國際現代音樂交流大會”作品評鑑(1996~2001)。
音樂社團
蕭邦基金會董事、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理事、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秘書長。
得獎榮譽
「金鐘獎」終身成就特別獎(2002)、「金工獎」評審特別獎(1999)。
獲選法.培德、嘉派學會(1776年成立的全美榮譽性學術組織)傑出會員。「上海之春」國際廣播節目競賽優等獎;多次獲頒「廣播金鐘獎」“最佳音樂節目”、“最佳編撰”及“最佳播音”;
文建會「廣播文化獎」特優獎及「文藝獎章」。
現任
台大美育系列講座主講人;北師院兼任教授;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理事;中國廣播公司“音樂風”製作‧主持人;文建會「臺灣音樂館─資深音樂家叢書」主編(時報出版)。
著 作
專書
有《音樂之旅》、 《音樂的巡禮》、 《音樂隨筆》、 《中國樂壇人物誌》 、 《音樂旅情》、 「音樂與我」、 「七十年來中國藝術歌曲」等書。
論文
出席國際音樂學術會議發表之中、英文論文,刊登於臺灣、香港、大陸、日本學術期刊與通俗報刊。
研討會論文:Conference papers(★表示已出版者)
★ 2002 "Aspects in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Vocal Music from the May Fourth Movement(1919 to 1945) ."Paper read at the Music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in Shizuoka in Celeb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held in Shizuoka, Japan, November 2~5.
2001 Rethinking ’Education’,’Transmission,’and’Preservation’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Mass Media in Taiwan."Paper read at the 36th World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held in Rio De Janeiro, Brazil, July 4-11.
★ 2001 <台灣音樂資賦優異教育的發展與現況反思>,發表於《中國音樂研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1月5日-12日。
2000 <傳統音樂傳承在台灣學校音樂教育中的現況分析>,發表於《中國傳統音樂學會‧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2000年年會》,新疆,8月10日- 25日。
1997 <「歐洲音樂中心論」影響下的中日音樂教育的反思與展望-從西方影響下的中日音樂發展比較談起>,發表於第二屆《中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天津,10月20日- 24日。
★ 1996 "The Philistine Popular Music in Taiwan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Paper read a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usic Conference & Festival of The Asia-Pacific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held in Mahasarakham, Thailand, December 11-17.
★ 1996 <論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及現代台灣的音樂教育>,發表於《國際孔子節 - 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年會》,曲阜,山東,9月26日- 30日。
★ 1996 "The Poetry Revolution and the School Song in the Late Ch’ing Dynasty of China." Paper rea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ultural Encount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ast Asia, held in Kyoto, Japan, July 22-25.
★ 1995 "How Tradition Nurtured Various Singing styles in 20th Century Chinese Vocal Music." Paper read at the Second Asia-Pacific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held in Osaka, Japan, October 24-28.
★ 1995 <江文也的聲樂作品比較研析>,發表於《江文也誕辰八十五週年學術研討會》,北京,7月20日-24日。
★ 1995 <近現代台灣聲樂藝術的發展及創作、演唱的風格探索>,發表於《臺灣音樂─百年學術研討會》,台北,3月6日。
1994“The Development of Ethnomusicology in Taiwan for the Recent Thirty years,”paper read at the first Asia-Pacific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held in Seoul, Korea, November 13-18.
★ 1993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New Songs." Paper read at the 3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sian and North African Studies, held in Hong Kong, August 22-28.
★ 1992 <中國民族風格聲樂的詞曲寫作與演唱初探>,發表於《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方向》研討會,香港,2月21日-22日。
上面的記載都是GOOLE上關於趙琴的資料
對一個1954年出生的人來說
趙琴在1966年就開始在中廣主持音樂風 一主持就是36個年頭
當時全心想成為文藝美少女的我們 趙琴的音樂風就是必定的營養品
一晃 文藝美少女的夢想只剩下對第八藝術的執著
而趙琴 變化更大 留職停薪跑到美國ucla修音樂碩士 再攻民族音樂博士
這個周末 隨夫到國家音樂廳的交誼廳去聽她演講
講題是"21世紀地球村的多種音樂風貌"
雖然聽眾只有20個人左右
趙博士仍然熱情洋溢地為我們開講世界音樂
對音樂 我只止於欣賞和唱ktv
但聽了兩個半小時的演講加上世界一流的各類表演dvd片段後
我已然比之前多些關於音樂的概念了
小述於下
當義大利美聲唱法是唯一 是落伍的
昔日趙琴的夢想是登上大都會歌劇院唱歌
今日國內的聲樂系統仍以唱義大利歌劇為主
但大家不肯面對的現象 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發聲 東方人永遠無法趕上
還需要大家仍痛苦萬分地學習義大利文練唱歌劇 卻出不了頭地嗎
以前 總以為 只要用心學 各國的民謠一定可以朗朗上口
但比較音樂學 寄而民族音樂學的興起深入探討
才知 每個民族的傳統唱法音階都不同
譬如歐洲有12個半音 拉丁民族有很多微分音
外地人無法用努力和時間來詮釋 何苦呢
何不經營自己專長自己的民族的歌謠呢
古典音樂或古典音樂電台的式微 是全球性的
因為整個環境都不同於前
從貴族才可欣賞音樂的古典時期開始
再來是平民也可興建音樂廳的浪漫時期
從義大利的韋瓦帝 德國的華格納之後
音樂的型態越來越多樣 歌劇只剩普契尼當世紀的代表
而科技的進步 使的一般人在家裡就可以聽到看到世界一流的表演
為什麼要花錢花時間去聽看一個本地的樂團表演呢
歌劇的無法貼近人民生活
繼之而起的是音樂劇
70年代 美國的奧克拉荷馬 法國的悲慘世界 之後
英國的貓 西貢小姐 歌劇魅影 接連而來 誰是盟主 已經明朗
交響樂團也想來個改變 拉回聽眾
柏林愛樂曾與著名流行樂團SCORPIO合作同台
但整個氣勢和魅力都集中在主唱身上
柏林愛樂只是格格不入的背景 慘
各地都有當地著名的民族音樂或慶典
葡萄牙 一定有HOUSE OF FADO 可以讓人一聽當地音樂
巴西 每年春季的嘉年華會 舉城瘋狂 無歌不舞 無人不舞
西班牙 佛朗民哥 如由吉普賽人來表演 可以三代都來
蒙古的長調和馬頭琴 是大漠生活的安慰
也可以讓母駱駝聽了一直掉眼淚 願意讓本來排斥的小駱駝吸食奶
講到這
想到自己 台灣有什麼可以代表民族音樂
"杯底不當飼金魚" 和"思想起 "都算嗎 還是都不算
前者 如果一百年後還有很多人在唱 就算
後者 如果是陳達唱 就算 如果鄭怡唱的版本就不算
鄧麗君的歌 也是要時間的考驗 才知道有哪些可以算
音樂有什麼社會功能嗎
還是只是有錢人的消遣呢
在兩個半小時後
我確定也深信
無論古典 或流行 只要能深入精通 都是名家
都可以豐富 精緻 愉悅我們的人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