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5-14 01:17:58| 人氣2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楊佳嫻新詩「因明白矣」中的典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因明白矣』
2──李斯小篆「琅琊碑」結語

3臨水照人
4花香在身後晃動
5你感覺天色變換無從
6捉摸,好比某一生世的餘味
7直直跟著,暗示
8情感和文字的歸趨

9再沒有舟子替你
10舀起迷蹤的星辰
11再沒有那樣一場驟雨
12打亂這終於平靜躺下的
13時間之譜

14所由為何
15謄清命運如水文
16所有曖昧的支流挪移的隄岸
17你終於把握住了
18補天之前破綻的一刻嗎

19那巨大的起音仍在繚繞
20你靜靜望著自己
21感覺那頭衰老的麒麟
22從額首逸去

----------
23讀朱西甯遺作新書發表新聞有感
http://udnnews.com/NEWS/CULTURE/READTOPIC/728163.shtml

Fri Mar 15 21:19:56 2002


楊佳嫻的這首詩其實並不複雜,詩的主旨寫得很明白「讀朱西甯遺作新書發表新聞有感」,以此詩來感懷朱先生的創作與生涯;全詩以「水」為媒介,將一系列的意像和譬喻連結到「水」這個核心象徵之上,透過各種角度不外乎在闡釋詩中的角色「你」,主要是指涉朱西甯先生,進而擴及於所有偉大文人的文與人,也就是闡釋「你」的創作與生涯。但是詩要的不是美的結果,而是美的歷程。

這首詩複雜之處在於動員了各式各樣而且陣容龐大的典故群。若不熟悉這些典故背後的寓意,則不能充分欣賞典故表面所呈現出來的意像效果和譬喻效果。例如,詩末出現「麒麟」這個意像,大多數讀者都知道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也能在腦海中浮現出其形象,但是當詩人描繪出「衰老的麒麟」的意像,並進一步將之譬喻為「從額首逸去的衰老的麒麟」時,若不了解「麒麟」的典故,就不能完全領略「衰老」這個意像和「從額首逸去」這個譬喻,當然也就不能完全理解這個以「典故」為核心意義的「意像-譬喻」綜合體所呈現出來的「象徵」美學。再進一步說,就更無法看到詩末的「麒麟」和詩題「因明白矣」具有典故上的對仗關係,以及彼此對仗的「意像-譬喻」綜合體所呈現出的壯觀象徵。因此,楊佳嫻這首詩其實並不簡單。從這首詩的「不簡單」當中,可以窺探出新一代的現代詩人,開始將白話詩運動(以胡適的「八不主義」為代表)原先所排斥的「典故」,以曲折離奇的方式(我個人認為這是種「古今懸隔式的異國風情」)精工鑲嵌在複雜巨大的結構中。

「典故」的作用在於,將典故的本事中龐大的「意像-譬喻」綜合體,濃縮成一個詞句。因此,這首詩必須詳細探查其典故,才能一窺全豹,也就是說,「全豹」隱身於「典故」的浩翰之林中,只露出幾個斑點似的詞句,構成一首詩,這首詩是一隻生猛的豹,不是幾個斑點花紋而已。所以閱讀此詩時最好不要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斑點」。為了方面探查,我將此詩從標題到附註全都視為意義重大的詩行,依順序標上數字,並一行行地探索。

[1]『因明白矣』
[2]──李斯小篆「琅琊碑」結語

此處明白註明典故出處,我在此以《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敘述為準:

  二世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彊,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遂至遼東而還。

這裡討論的是始皇帝的「生涯」和紀錄其生涯的「創作」,其實始皇帝的「生涯」就是豐功偉業,就是本身的「創作」,紀錄豐功偉業的碑文只是其「創作」的「副本」而已,「因明白矣」的意思就是說,當後代臣民看到始皇帝的「創作」(的副本)的時候,就明白其「生涯」的偉大,更明白臣民其實是生活在始皇帝「創作」之中。但詭異的是,皇帝的「生涯」和「創作」多半速朽,能留下來的往往只是碑文,也就是「副本」,而這「副本」往往是另一個人的「創作」,這個人的典型之一就是「李斯」。更詭異的是,就連「李斯」創作的「副本」(琅琊碑)也不能久存,殘存下來的只是幾個「小篆」,而後人臨摹書法更看重「琅琊碑」的「小篆」本身,臨摹的人可不管這幾個殘字原來是代表什麼意義,只重其字,不重其文。

我猜想「因明白矣」應該是送給朱先生的讚美之詞,在中國現代小說界,朱
家一門三傑,他們的堪稱現代華人世界的「實錄」,自然堪當「琅琊碑」的比擬,而「因明白矣」,說得白話一點,也就是看了他們的小說就明白了世界的真相,另一個層面則是楊佳嫻本人欲為朱氏的小說立記功碑,也就是此詩的主旨。

[21]感覺那頭衰老的麒麟
[22]從額首逸去

前文提到此詩首尾典故呼應,故先分析結尾。此處「麒麟」據我推測應是「《春秋》絕筆於獲麟」的典故。同樣地,我以《史記.孔子世家》的敘述為準:

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爲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顔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喟然歎曰:「莫知我夫!」子貢曰:「何爲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據《公羊傳》的解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孔子曰:『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也就是說孔子感嘆瑞獸麒麟竟在亂世被捕獲,有以此自傷的意思。胡仔《孔子編年》更是將此事件解讀為「先是,孔子因《魯史記》作《春秋》。…及是西狩獲麟。孔子傷周道之不興,感佳瑞之無應,遂以此絕筆焉。」當時孔子已十分衰老(兩年後即過世),又遭顏回之喪,故《春秋》停筆於此年當然不能只歸諸於「西狩獲麟」事件,但這畢竟是個巨大的象徵。

「春秋」的素王褒貶正和「琅琊碑」的帝國氣派相對應,又,「西狩獲麟」事件牽涉到「河出圖,雒出書」這類的祥瑞傳說,是世道與文章,或說是現象與符號這樣的主題。朱氏一門的小說,很大的程度上探討了現代華人社會的「亂世」,其小說自然堪稱「亂世中的祥瑞」。朱老先生已過世了,所以比之為「衰老的麒麟」(同時這個「亂世」也消逝了)。而「從額首逸去」則令人感覺是將腦中的思緒具象化,指額首智慧的皺紋,如衰老麒麟的形象;表達出詩中的「你」回顧如此的世道與文章(也就是「你」從額首創作出的「麒麟」)之時,那種緬懷、逸思、不知所蹤的感覺。

由此可見,此詩首尾的「琅琊碑」和「麒麟」,短短幾字的典故,隱含了巨大的文化詮釋空間。考慮到第19行「那巨大的起音仍在繚繞」,可以說楊佳嫻有意識將「琅琊碑」和絕筆於獲麟的「春秋」視為巨大的「起音」(一個是政統的、一個是道統的、一個是世道現象的、一個是文章符號之偉大傳統的開端)。當然,若以此譬喻朱先生或有過譽之嫌,但若考慮到詩中的「你」其實以是「文人」概念的化身,就可以接受這寥寥幾字,與這幾個字驚人巨大的效果(或是我大驚小怪的過度詮釋)。

3臨水照人
4花香在身後晃動
5你感覺天色變換無從
6捉摸,好比某一生世的餘味
7直直跟著,暗示
8情感和文字的歸趨

前文提及這首詩以「水」為核心象徵,在詩中創造出一系列「舞台意象」,透過第一人稱旁白者的口吻,敘述主角「你」的「表演動作」。「水」可以指「水鏡」,「臨水照人」譬喻了文學反映人生。此處的「人」,指詩中角色「你」,代表「你」身為作者的一種自我觀察、自我反省。「花香在身後晃動」表面上是敘述水際花香瀰漫的場景,然而「身後」實則是指「寂寞身後事」,「花香」則呼應「餘味」,將「留芳百世」的概念轉化為詩中的意象場景。

「天色」則是「你」在「水鏡」中看到的天空,此處以「天色」比「餘味」,一方面將香氣具象化為「變換無從」的天色,我個人認為這譬喻出「作品.作者.讀者」的關係,也就是「你」作為作者,在「水鏡」(也就是自己的作品)中看到自己與世界,而在「你」的「身後」(作者已死?),還有變換無從的天色與花香餘味,也就是「讀者」的褒貶「暗示情感和文字的歸趨」。身為作者的「你」,臨水之際,除了「照人」(以及納西色斯神話?),也在窺伺「身後」,實際上「作品.作者.讀者」呈現出複雜的互動關係。

9再沒有舟子替你
10舀起迷蹤的星辰
11再沒有那樣一場驟雨
12打亂這終於平靜躺下的
13時間之譜

此外,「水」可以譬喻「逝者如斯」的時間。此處「舟子」點出了主角「你」並不是身在岸邊,而是身在船上,這應該是人生逆旅的譬喻,同時則另人聯想到蘇東坡〈前赤壁賦〉式的命題。「星辰」則是繼續「天色」的譬喻,只是場景從白天轉移到夜晚,從短時期的多變時尚轉移到長時期的歷史定位,也就是反映在「水」上的「時間之譜」。而「舟子」則似乎是「知音」的意思,把握住了(作品中)「迷蹤的星辰」,並為「你」的人生逆旅導出航向。當「再沒有舟子」哀嘆了後人越來越不能真正領悟其心志時,「再沒有那樣一場驟雨」卻表明其歷史定位已不會被流俗的議論所撼動。

14所由為何
15謄清命運如水文
16所有曖昧的支流挪移的隄岸
17你終於把握住了
18補天之前破綻的一刻嗎

本詩的第三段浮現了足以與首尾「琅琊碑」和「麒麟」兩個典故相抗衡的「補天」,也將「水」的象徵推至最高潮。在此我採用《淮南子》為標準,先引述「補天」的典故:

《淮南子.天文訓》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淮南子.覽冥訓》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可以看出〈天文訓〉的典故呼應了前段的「星辰」,而〈覽冥訓〉則呼應了本段的「水文」。「水」的意象除了象徵「水鏡」般的文學、「事者如斯」的時間與行舟般的人生逆旅外,還象徵了文學(或知識)的「流派」。

我不確定「補天之前破綻的一刻」是否可以指涉「五四白話文學運動」所修補的文言文學破洞,及其後爆發出來的文學創造力。然而有趣的是,上引兩段《淮南子》若轉喻為清末民初一系列白話文學試驗,以及諸多紊亂的流派(尤其是小說),確實是妙不可言。但這波石破天驚的文化潮流實在過於巨大,所以楊佳嫻僅以問句「你終於把握住了/補天之前破綻的一刻嗎」,祝福一介文人能在文稿中「謄清」這「水文」。

若以電影鏡頭來比喻,本詩的第一段是特寫,焦點放在「你」臨水自照的意象;然後鏡頭在第二段漸漸拉遠,呈現出「你」與「舟子」泛流而行,並由白日推移到黑夜(生前到身後?);最後,第三段突然變成俯瞰百川的全景,而「謄清」、「把握」則是兩個一晃而過的特寫,突出了「你」握筆謄寫的動作,來歸結這個巨大的全景(或神話般朦朧的蒙太奇)。

19那巨大的起音仍在繚繞
20你靜靜望著自己

最後,經歷的詩中的高潮,詩的末段以餘音繚繞對仗首段的花香餘味,以及主角「你」臨水照人「靜靜望著自己」的動作。這時「你」注意到了自己的「額首」,並感覺到那「衰老的麒麟」。

最後,不要忘了,詩中的舞台場景與主角「你」與配角「舟子」,以及參與情境的各種道具、佈景,其實是透過第一人稱的旁白敘述出來的,(這位旁白者可以是詩人楊佳嫻本人,也可以是楊佳嫻模仿的某位角色)。這些角色與道具構成各種對仗與互動的關係。而這位旁白起著某種導演的作用,使這首詩層次分明,首尾對仗,突顯出了「作品.作者.讀者」的互動關係。詩中「典故」佔據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典故」製造了類似電影鏡頭中「倒敘」(flashback)、「全景」(panorama)或「蒙太奇」(montage)的效果,創造了無窮的言外之意。

[附錄一]

最後我想再談談新詩的「典故」問題。當文言文的文學經典,不再是讀書人共同閱讀的範圍之後,對傳統文人來說一般的典故,對現代讀者來說全成了罕用的僻典,成了專業研究者的術語,所以在新詩中用「典故」,往往造成一般讀者極大的閱讀障礙。

然而我想基本的問題是,由於中文是表意文字,辭彙是由漢字排列組合而成,而常用漢字不過三千多字,導致讀者閱讀時會有字字都認識,湊在一起卻不甚了解的情況。若是閱讀字母拼音的表音文字,尤其是詞類變化明顯的曲折語言時,讀者遇到不懂的單字就得查字典,遇到轉品(如名詞轉動詞)時會警覺,對時態變化等等也較敏感。然而中文沒有明顯的詞類變化,讀者往往習慣用部首偏旁去猜測辭彙的意思,而沒有查字典的習慣,在閱讀新詩的時候更常常不求甚解。

這往往是讀者忽略了作者斟酌字句的努力,而所謂的「典故」往往不過是外延或內涵的意義較多的詞彙罷了。當然,這種情況也與現代中文大量吸收外國詞彙有關,翻譯引進的詞彙往往缺乏統一的譯法,例如我上述的「外延」(denotation)、「內涵」(connotation),嚴格說來屬於西方邏輯學的概念,如果我不夾註出原文,可能就會造成許多讀者的混淆,因為這兩個詞彙還有許多別的中文譯法,而以目前一般的中文辭典查「外」、「內」這兩個字,並不易查出此二詞彙。這暴露出現代漢語的詞彙問題。文言文的「典故」,其處境與外來語其實是相同的。在社會分工專業化的情況下,各行各業彼此使用一套術語,現代漢語的詞彙增加的越多,大家共通分享的詞彙就比例而言,也就越少越模糊,最後只侷限於中學國文課本以及媒體的流行語。我想從這個角度更能定義出詩中「典故」的問題。

然而,我認為網際網路的運用、電子文本,再配合關鍵字檢索功能,可以降低閱讀典故的難度。網際網路成為一部超級大字典,使讀者可以方便地查找詞彙的意義。因為懶得打字,我上文所引的《史記》、《淮南子》原文都是從網路上抓下來的,當然,我是大略知道這些典故的出處,才在網路上檢索原文。同時我也知道楊佳嫻是中文系的學生,其用詞暗含典故的機率很高,所以我閱讀時也增加了敏感度。不過,一般讀者閱讀新詩時,只要對詞彙多點懷疑,上網查詢一下,大概許多「典故」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附錄二]

本詩最後註明了「讀朱西甯遺作新書發表新聞有感」,所以引用這則報導也是必須的:

[讀書人最佳書獎 朱西甯一家三人同榜]

【記者賴素鈴/報導】

溜狗上山時,望見屋子裡每個人都獨對孤燈的剪影,寫作的能量如向晚的炊煙裊裊而上,正是劉慕沙眼中所見的朱西甯一家人──多年筆耕不輟,文學朱家今年一口氣有三本著作獲「讀書人2002最佳書獎」,劉慕沙欣慰說:「文學上一種價值觀,一種信念,還是被堅持、被看見的。」

堅持走來的,也包括聯合報舉辦的「讀書人最佳書獎」,今年已經邁入第十一年,聯合報系董事長王必成表示,人人都說不景氣的時代裡,好書的出版卻反其道而行,大量成長,說明好書的出版沒有底線,聯合報支持閱讀的信念,也同樣沒底線,「我們樂見我們的讀者人人成為好讀也善讀的『讀書人』。」王必成說:「也希望讀『最佳童書』的孩子,將來成為『看聯合報長大』的『最佳讀者』。」

聯合報對文學與閱讀的支持,應邀給獎人都大力肯定,作家白先勇感念聯合報多年來對嚴肅文學的支持,中研院院士李亦園也指出,每年讀書人最佳書獎的頒發,是文化界的重要大事,為紛擾的社會帶來安定人心的力量,他並建議聯合報系,有朝一日能將以《遮蔽的伊斯蘭》獲非文學類最佳書獎的文學暨文化批評名家薩依德請來台灣,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一如白先勇所說,朱家文風得以長久持續並非偶然,「朱先生樹立了一種楷模」,就在明年三月下旬,文建會即將為屆時逝世五周年的朱西甯舉辦為期兩天的文學研討會,而文學朱家也在今年的讀書人最佳書獎大豐收,朱西甯未完成的最後遺作《華太平家傳》、朱西甯遺孀劉慕沙所譯的大江健三郎作品《換取的孩子》在文學獎書獎同榜,朱西甯女婿謝材俊(唐諾)所著的《文字的故事》則獲非文學類最佳書獎。

劉慕沙滿心感懷表示,朱西甯逝後,專心翻譯是她「起死回生」的支柱;女婿唐諾則打趣,今年朱天文、天心姐妹未推出作品,所以他才得以和朱西甯夫婦同時上榜,身為出版人多年,首度以寫作者身分獲讀書人獎,他料想朱家姐妹會很羨慕他,「很可惜這樣的事不會再發生。」此言一出引來笑聲滿堂。

前輩詩人周夢蝶以詩集《三朵白菊花》獲最佳書獎,深居簡出的「周公」出席,引來熱烈的致敬掌聲,沒想到他說,一想到要致詞就失眠,總是以詩代言的他,也以朗誦六首短詩表意。

童書類最佳書獎同是關注焦點,給獎的黃春明、受獎的鄭明進都強調真正的希望在孩子,童書評審凌拂也指出,閱讀的基礎來自於孩子,文學的閱讀能喚起深度的思維。

【2002/12/31 民生報】

[附錄三]

順代一提的是,據大陸學者蔡尚思先生的考證,麒麟應是指中國保育類動物,俗稱「四不象」的「麋鹿」。

麋鹿 -------- 中國珍貴瀕危動物

別名:四不象
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英文名:David's deer
鹿科: Cervidae
分佈: 原產於遼寧、華北、黃河和長江中下游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麋鹿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大型鹿類。它體長約2米,肩高可達 1•3米。雄鹿較大,體重可達250千克,雌席較小。雌鹿無角,雄鹿有角,角枝形態十分特殊,沒有眉叉,主幹離頭部一段距離後,分前後兩枝,稍後,前枝再分兩叉,後枝長而近於直。一般隨年齡的增長,角枝次級的分叉更為複雜些。麋鹿的尾巴比其他鹿類長得多,可達65釐米,是鹿科動物中最長的,末端生有叢毛。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20~30年間,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北京南海子麋鹿種群連遭浩劫。1894年,永定河水氾濫,衝破了南苑的圍墻,逃散的麋鹿成了饑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裏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據說僅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裏,以後轉送“萬牲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麋鹿,在國內完全滅絕。與此同時,歐洲各家動物園裏還剩下18隻麋鹿。英國有一位貝福特公爵花了大價錢,把這18隻麋鹿全部買回,以半野生的方法豢養在他的莊園——烏邦寺裏,使之成為世界上僅有的麋鹿群。結果,在麋鹿的故鄉這一珍獸已銷聲匿跡了,中國人想要看一眼本國的特產動物,不得不跑到國外去了。

野生的麋鹿雖然絕滅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6年8月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放養在清代曾豢養廉鹿的南海子,並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7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又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經我園技術人員的精心護養和科學管理,已在碧峰峽安家。至今,這兩處的麋鹿都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為此,我國重新把麋鹿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www.cts.com.cn/spot/bfx/bfx-dongwu-milu.htm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2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