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1-13 06:46:41| 人氣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創小公司反而有很多發揮空間,」辛蒂回憶,三個月暑假中,前一個半月負責首論文翻譯發產品(智

 

才來到世界5天的早產兒陳小妹妹,因為無法解便,肚子快要脹破了,加上出生時不順利,導致心肺衰竭,生命岌岌可危,只有外科可以幫忙。

 

 

但她所在的台東,沒有小兒外科醫師,若內科治療,只有眼睜睜看著孩子肚子脹破,變成腹膜炎、敗血症,上天堂當小天使。 如果轉院,從台東到高雄雖然路程3小時,但救護車奔馳在崎嶇山路上,恐因顛簸產生嚴重的腦出血,更糟糕的是,可能好不容易到高雄,孩子還沒來得及上新生兒科加護病房,就在急診室急救,最慘的是在急診室往生。

 

一個台灣 竟有好幾個世界

 

曾在台東馬偕醫院小兒科服務的新生兒科醫師林佳瑩,在《兒科最前線》雜誌上描述台東兒科重症醫療的困境。陳小妹妹問題是腸阻塞,待過台北醫學中心的她,看過比陳小妹妹更嚴重的病人都順利成長,如今陳小妹妹需要的不是特別難的手術,但因受限於醫療資源導致面臨危險可怕的風險。

 

175公分的陳爸爸聽醫師解釋到一半就嚎啕大哭,林佳瑩心裡非常糾結,當下只好決定拚了,送高雄吧!

 

到台東行醫半年,林佳瑩就送了四名體重極低的早產兒到高雄急救,相較於台北市就有超過20多個小兒外科專科醫師,她形容「一個台灣,好幾個不同的世界」,道盡了偏遠地區重症病童的無奈與心酸。

 

這篇文章是2011年寫的,但《兒科最前線》雜誌總編輯康明哲說,現在狀況並沒有比較好。 論文翻譯

 

20147月起台東就沒有新生兒科醫師,更不可能有小兒外科醫師。花蓮的情形好一點,慈濟有一名小兒外科醫師,負責處理腸阻塞等問題,但如果碰到嚴重的心臟病,也需轉診。

 

醫療城鄉差距在小兒科很明顯。不只花東缺醫師,其他偏鄉狀況雷同。根據兒科醫學會資料顯示,台灣小兒科醫師八成集中在六都,其他縣市只分配到二成。加上地方幅員廣大,加大就醫難度,未來該有效解決。

 

新生兒科名醫分析,大醫院的新生兒科醫師已經很辛論文翻譯苦,偏鄉因小病人不夠多,醫院養不起相關的設備與一個新生兒科醫師,後續也難以為繼。

才來到世界5天的早產兒陳小妹妹,因為無法解便,肚子快要脹破了,加上出生時不順利,導致心肺衰竭,生命岌岌可危,只有外科可以幫忙。

 

 

但她所在的台東,沒有小兒外科醫師,若內科治療,只有眼睜睜看著孩子肚子脹破,變成腹膜炎、敗血症,上天堂當小天使。 如果論文翻譯轉院,從台東到高雄雖然路程3小時,但救護車奔馳在崎嶇山路上,恐因顛簸產生嚴重的腦出血,更糟糕的是,可能好不容易到高雄,孩子還沒來得及上新生兒科加護病房,就在急診室急救,最慘的是在急診室往生。 論文翻譯

 

一個台灣 竟有好幾個世界

 

曾在台東馬偕醫院小兒科服務的新生兒科醫師林佳瑩,在《兒科最前線》雜誌上描述台東兒科重症醫療的困境。陳小妹妹問題是腸阻塞,待過台北醫學中心的她,看過比陳小妹妹更嚴重的病人都順利成長,如今論文翻譯陳小妹妹需要的不是特別難的手術,但因受限於醫療資源導致面臨危險可怕的風險。

 

175公分的陳爸爸聽醫師解釋到一半就嚎啕大哭,林佳瑩心裡非常糾結,當下只好決定拚了,送高雄吧!

 

到台東行醫半年,林佳瑩就送了四名體重極低的早產兒到高雄急救,相較於台北市就有超過20多個小兒外科專科醫師,她形容論文翻譯「一個台灣,好幾個不同的世界」,道盡了偏遠地區重症病童的無奈與心酸。

 

這篇文章是2011年寫的,但《兒科最前線》雜誌總編輯康明哲說,現在狀況並沒有比較好。

 

20147月起台東就沒有新生兒科醫師,更不論文翻譯可能有小兒外科醫師。花蓮的情形好一點,慈濟有一名小兒外科醫師,負責處理腸阻塞等問題,但如果碰到嚴重的心臟病,也需轉診。

 

醫療城鄉差距在小兒科很明顯。不只花東缺醫師,其他偏鄉狀況雷同。根據兒科醫學會資料顯示,台灣小兒科醫師八成集中在六論文翻譯都,其他縣市只分配到二成。加上地方幅員廣大,加大就醫難度,未來該有效解決。

 

新生兒科名醫分析,大醫院的新生兒科醫師已經很辛苦,偏鄉因小病人不夠多,醫院養不起相關的設備與一個新生兒科醫師,後續也難以為繼。

才來到世界5天的早產兒陳小妹妹,因為無法解便,肚子快要脹破了,加上出生時不順利,導致心肺衰竭,生命岌岌可危,論文翻譯只有外科可以幫忙。

 

 

但她所在的台東,沒有小兒外科醫師,若內科治療,只有眼睜睜看著孩子肚子脹破,變成腹膜炎、敗血症,上天堂當小天使。 如果轉院,從台東到高雄雖然路程3小時,但救護車奔馳在崎嶇山路上,恐因顛簸產生嚴重的腦出血,更糟糕的是,可能好不容易到高雄,孩子還沒來得及上新生兒論文翻譯科加護病房,就在急診室急救,最慘的是在急診室往生。

 

一個台灣 竟有好幾個世界

 

曾在台東馬偕醫院小兒科服務的新生兒科醫師林佳瑩,在《兒科最前線》雜誌上描述台東兒科重症醫療的困境。陳小妹妹問題是腸阻塞,待過台北醫學中心的她,看過比陳小妹妹更嚴重的病人都順利成長,如今論文翻譯陳小妹妹需要的不是特別難的手術,但因受限於醫療資源導致面臨危險可怕的風險。

 

175公分的陳爸爸聽醫師解釋到一半就嚎啕大哭,林佳瑩心裡非常糾結,當下只好決定拚了,送高雄吧!

 

到台東行醫半年,林佳瑩就送了四名體重極論文翻譯低的早產兒到高雄急救,相較於台北市就有超過20多個小兒外科專科醫師,她形容「一個台灣,好幾個不同的世界」,道盡了偏遠地區重症病童的無奈與心酸。

 

這篇文章是2011年寫的,但《兒科最前線論文翻譯》雜誌總編輯康明哲說,現在狀況並沒有比較好。

 

20147月起台東就沒有新生兒科醫師,更不可能有小兒外科醫師。花蓮的情形好一點,慈濟有一名小兒外科醫師,負責處論文翻譯理腸阻塞等問題,但如果碰到嚴重的心臟病,也需轉診。

 

醫療城鄉差距在小兒科很明顯。不只花東缺醫師,其他偏鄉狀況雷同。根據兒科醫學會資料顯示,台灣小兒科醫師八成集中在六都,其他縣市只分配到二成。加上地方幅員廣大,加大就醫難度,未來該有效解決。

 

新生兒科名醫分析,大醫院的新生兒科醫師已經很辛苦,偏鄉因小病人不夠多,醫院養不起相關的設備與一個新生兒科醫論文翻譯師,後續也難以為繼。

才來到世界5天的早產兒陳小妹妹,因為無法解便,肚子快要脹破了,加上出生時不順利,導致心肺衰竭,生命岌岌可危,只有外科可以幫忙。

 

 

但她所在的台東,沒有小兒外科醫師,若內科治療,只有眼睜睜看著孩子肚子脹破,變成腹膜炎、敗血症,上天堂當小天使。 如果轉院,從台東到高雄雖然路程3小時,但救護車奔馳在崎嶇山路上,論文翻譯恐因顛簸產生嚴重的腦出血,更糟糕的是,可能好不容易到高雄,孩子還沒來得及上新生兒科加護病房,就在急診室急救,最慘的是在急診室往生。

 

一個台灣 竟有好幾個世界

 

曾在台東馬偕醫院小兒科服務的新生兒科醫師林佳瑩,在《兒科最前線》雜誌上描述台東兒科重症醫療的困境。陳小妹妹問題論文翻譯是腸阻塞,待過台北醫學中心的她,看過比陳小妹妹更嚴論文翻譯重的病人都順利成長,如今陳小妹妹需要的不是特別難的手術,但因受限於醫療資源導致面臨危險可怕的風險。

 

175公分的陳爸爸聽醫師解釋到一半就嚎啕大哭,林佳瑩心裡非常糾結,當下只好決定拚了,送高雄吧!

 

到台東行醫半年,林佳瑩就送了四名體重極低的早產兒到高雄急救,相較於台北市就有超過20多個小兒外科專科醫師,她論文翻譯形容「一個台灣,好幾個不同的世界」,道盡了偏遠地區重症病童的無奈與心酸。

 

這篇文章是2011年寫的,但《兒科最前線》雜誌總編輯康明哲說,現在狀況並沒有比較好。

 

20147月起台東就沒有新生兒科醫師論文翻譯,更不可能有小兒外科醫師。花蓮的情形好一點,慈濟有一名小兒外科醫師,負責處理腸阻塞等問題,但如果碰到嚴重的心臟病,也需轉診。

 

醫療城鄉差距在小兒科很明顯。不只花東缺醫師,其他偏鄉狀況雷同。根據兒科醫學會資料顯示,台灣小兒科醫師八成集中在六都,其他縣市只分配到二成。加上地方幅員廣大,加大就醫難度,未來該翻譯有效解決。

 

新生兒科名醫分析,大醫院的新生兒科醫師已經很辛苦,偏鄉因小病人不夠多,醫院養不起相關的設備與一個新生兒科醫師,後續也難以為繼。

才來到世界5天的早產兒陳小妹妹,因為無法論文翻譯解便,肚子快要脹破了,加上出生時不順利,導致心肺衰竭,生命岌岌可危,只有外科可以幫忙。

 

 

但她所在的台東,沒有小兒外科醫師,若內科治療,只有眼睜睜看著孩子肚子脹破,變成腹膜炎、敗血症,上天堂當小天使。 如果轉院,從台東到高雄雖然路程3小時,但救護車奔馳在崎嶇山論文翻譯路上,恐因顛簸產生嚴重的腦出血,更糟糕的是,可能好不容易到高雄,孩子還沒來得及上新生兒科加護病房,就在急診室急救,最慘的是在急診室往生。

 

一個台灣 竟有好幾個世界

 

曾在台東馬偕醫院小兒科服務的新生兒科醫師林佳瑩,在《兒科最前線》雜誌上描述台東兒科重症醫療的困境。陳小妹妹問題是腸阻塞,待過台北醫學中心的她,看過比陳小妹妹更嚴重的病人都順利成長,如論文翻譯今陳小妹妹需要的不是特別難的手術,但因受限於醫療資源導致面臨危險可怕的風險。

 

175公分的陳爸爸聽醫師解釋到一半就嚎啕大論文翻譯哭,林佳瑩心裡非常糾結,當下只好決定拚了,送高雄吧!

 

到台東行醫半年,林佳瑩就送了四名體重極低的早產兒到高雄急救,相較於台北市就有超過20多個小兒外科專科醫師,她論文翻譯形容「一個台灣,好幾個不同的世界」,道盡了偏遠地區重症病童的無奈與心酸。

 

這篇文章是2011年寫的,但《兒科最前線論文翻譯》雜誌總編輯康明哲說,現在狀況並沒有比較好。

 

20147月起台東就沒有新生兒科醫師論文翻譯,更不可能有小兒外科醫師。花蓮的情形好一點,慈濟有一名小兒外科醫師,負責處理腸阻塞等問題,但如果碰到嚴重的心臟病,也需轉診。

 

醫療城鄉差距在小兒科很明顯。論文翻譯不只花東缺醫師,其他偏鄉狀況雷同。根據兒科醫學會資料顯示,台灣小兒科醫師八成集中在六都,其他縣市只分配到二成。加上地方幅員廣大,加大就醫難度,未來該有效解決。

 

新生兒科名醫分析,大醫院的新生兒科醫師已經很辛苦,偏鄉因小病人不夠多,醫院養不起相關的設備與一個論文翻譯新生兒科醫師,後續也難以為繼。

 

 

 

********************************************************************

113

 

 

 

2001年,無印良品面臨嚴重虧損,一度瀕臨破產。現任會長松井忠三接下重擔、厲行改革,幫助企業谷底翻身,他是如何辦到的?

 

 

201412月底接連幾波寒流,讓人凍得難受。週末午後的信義誠品六樓,卻湧入上百名聽眾,來聽日本企業家「良品計畫」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會長松井忠三(Tadamitsu Matsui)發表演講。

 

登台10年的「無印良品」(MUJI),以自然、簡約的產品風格,席捲全台家居產業,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日式品牌之一,松井忠三即是這個品牌的掌管者。

 

現年65歲的他,帶領無印良品上演「V型反轉」的谷底重生,是日本流通業最具戰功和聲望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年他升任會長,將經營心得集結成《無印良品 成功90%靠制度》一書,在日熱賣超過10萬本。

 

這次來台,除了替新開幕的阪急旗艦店剪綵,松井忠三也首次公開演講。讀者的熱情超乎他預期,不僅會後被包圍,頻頻要求合影、簽名,活動結束後兩小時,依然有粉絲追著他跑。

 

從台灣第一家店長升上台灣董事總經理職位的梁益嘉透露,台日雙方的無印良品有著巧妙連結,「無印良品來台的2004年,就是公司經歷低潮後轉虧為盈的那年!」當時海外分店只有9家,目前已遍布25302家。

 

歸納松井忠的改革心法,其實只有兩大重點:建立制度、激發員工執行力,箇中巧妙值得其他企業參考。

 

燒毀庫存品 宣示改革決心

 

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盤、景氣開始走下坡,卻是無印良品的「黃金10年」。

 

10年,無印營收從245億倍增至上千億日圓,經常獲利從1億暴衝至133億日圓,公司市值一度逼近5000億日圓,被封為「無印神話」。

 

但到了第11年,不僅獲利減少,更開始虧損。「那時每個人都說我們完蛋了,」就在最壞的2000年底接下社長的松井回想。

 

沒想到,經過他戮力改革,竟在2004年重返獲利,論文翻譯被外界喻為「V形反轉」。峰迴路轉,讓人好奇松井到底施了什麼魔法? 首先,他讓員工們清醒。演講時,他秀出一張20018月的照片,那天是全體社員都忘不掉的日子,他下令把成本38億日圓、售價上百億日圓的庫存商品,全運往新潟縣的焚化爐一次燒毀。許多員工看到努力心血被焚毀,當下忍不住哭泣。但哭過後,都意識到必須痛下決心改革。

 

當然,裁員與關店不得不進行,但松井忠三提醒:「這些動作只能做一次,做完後也不保證企業能夠重生。」他當時分析滯銷品論文翻譯過多、虧損的原因,「我想是患了『大企業病』,導致商品開發落後了。」不過慢慢的,他發現最大病徵在於組織文化,尤其是來自母公司的影響。

 

擺脫經驗主義 引進科學管理

 

1980年創立時,無印良品是母公司季節集團與西友論文翻譯百貨的自有品牌提案,在1989年才獨立。

 

曾經不可一世的西友百貨(2002年遭Wal-mart併購)稱霸日本百貨業多年,但長久下來,卻不知道用科學方法管理公司。員工多論文翻譯仰賴個人經驗與直覺做決策,執行力卻不及格。最典型的現象就是,「寫愈多企劃書的人,就愈容易升官!」

 

在官僚風氣下,一旦業績不如預期時,長官便開始追究責任,幹部習慣層層往下推。但松井忠三總是納悶,「如果都把過錯往人的身上推,那不就停止思考了,怎會了解問題本質?」

 

為根治母公司遺傳的大企業病,松井從制度下手,把過去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營業知識,有系統地傳承下來,推動內部共享經驗論文翻譯與情報,強化執行力。

 

如零售業最重要的開店選址,過去多靠幹部用個人眼光判斷,但失敗率卻高達八成。之後改從三大面向20項指標一一量化評分,使開店成功率飆升至九成!

 

又如,以往採購專員多按既有經驗判斷,常出現庫存過多、暢銷品反而缺貨的窘境。松井松三對此引入自動下單及庫存管理系統論文翻譯,假使新品推出三週,銷量超越預估值30%,系統便自動追加生產,反之便立即變更設計,把剩餘材料用完。上述動作一開始引起不少反彈,被員工認為否定個人努力,但原本堆積如山的庫存量迅速下降,採購效率也明顯提高,大家才慢慢接受。

 

上千頁手冊 精進工作流程

 

眾多改革措施中,最有名的就是無印良品特有的店面工作手冊《MUJIGRAM》,鉅細靡遺地收錄收銀、訂單、配送、布置、危論文翻譯機處理、店鋪管理等13個章節,以文字、圖表、照片、加上案例,示範執行細節及標準要求,累積逾2000頁。

 

松井強調,大量的SOP(標準作業程序)不是要把員工變機器人。相反的,他希望藉此提高工作效率與自主意識,了解每項工作的意義與重要性,並隨時提出改善方案。

 

最特別的是,規定不是死的,而是可以建議跟更新的論文翻譯。只要第一線員工發覺不適用、或有更佳提案都可上報。據統計,《MUJIGRAM》平均每月變動20頁,內容占比約1%,一年下來的變動量就近18

 

有了《MUJIGRAM》經驗,無印良品後來還在總論文翻譯公司編制《業務標準書》,明訂服飾、雜貨、銷售、資訊、財務等11種職務的工作內涵,已厚達6000頁。

 

當天主持演講會後座談的政大商學院副院長論文翻譯別蓮蒂讚歎:「其實這本書不是在講一套制度,而是如何建立一套『活』的制度,並讓它保持彈性。」

 

禁止加班 員工生產力反提升

 

最讓人羨慕的制度,就是規定晚上630分後禁止加論文翻譯班,且主管不可在下班後交辦工作,這在過勞死頻傳的日本可謂異數。 會催生這條制度,是因為松井發覺員工都太累了,每天生活只有上班跟回家,根本沒時間參與外界活動,何來創意?「一個公司快不行的徵兆,可能就是這樣子,」他論文翻譯感嘆。

 

於是,他先推動每週三不加班,之後推廣到其他天,經過一年,才全面實施630分後禁止加班。到目前為止,他發現無論員工的執行力或商品開發能力,都明顯進步了。

 

當然,不加班的口號說來容易,背後必須設計許多配套。如無印良品有套「DINA」管考系統,每週一工作會議過後,便將每個人負責的專案、論文翻譯交期、聯絡事項、會議記錄等,公開在內部網路,各部門也會懸掛「完成期限板」,工作狀況一目了然,知道應在上班時間優先做什麼。

 

常到海外分公司巡視的松井忠三,曾認真比較各國工作文化,發現歐洲人上班也很努力、壓力大,但同樣重視休閒,「如果我們要學習歐論文翻譯洲的生活方式,就該從不加班、提高生產力開始!」

 

此外,公司還規定會議簡報內容格式不拘,但都得濃縮在一張A4紙上,藉此縮短冗長的開會時間。另外,為加速行政效率,內部文件最多只需蓋三個章。

 

為培養暢所欲言、勇於表達意見的環境,松井松三還推動「問候」運動,甚至列入個人評鑑項目。每天一大早,包括他在內的高層,會站在電梯論文翻譯入口問候每位員工,稱呼彼此不必附帶職銜,在姓氏後加上先生、小姐即可,去除上下對立的階級感。

 

採終身雇用 從內部培養人才

 

外人看來,松井松三似乎引進許多西式科學管理方法,事論文翻譯實上,他可是日企傳統的擁護者。

 

至今,無印良品仍是少數維持「終身雇用制」的企業,且絕少聘請空降部隊,人才多從內部培養,現有主管幾乎都從基層一步步升上來,日本總公司的離職率只有3.4%。

 

值得一提的是,松井上任前,服飾部門曾在三年內換了五任部長,平均每人只幹七個月。之後他規定,重要幹部至少三年不得調職,給人才論文翻譯充足的摸索時間。

 

經歷谷底重生,無印良品如今被奉為日本企業再造的典範。但松井忠三的心態依舊如履薄冰,「如果沒有持續革新、保持這股動能,還是可能重演2000年的事!」

2001年,無印良品面臨嚴重虧損,一度瀕臨破產。現任會長松井忠三接下重擔、厲行改革,幫助企業谷底翻身,他是如何辦到的?論文翻譯

 

 

201412月底接連幾波寒流,讓人凍得難受。週末午後的信義誠品六樓,卻湧入上百名聽眾,來聽日本企業家「良品計畫」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會長松井忠三(Tadamitsu Matsui)發表演講。

 

登台10年的「無印良品」(MUJI),以自然、簡論文翻譯即是這個品牌的掌管者。

 

現年65歲的他,帶領無印良品上演「V型反轉」的谷底重生,是日本流通業最具戰功和聲望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年他升任會長,將經營心得集結成《無印良品 成功90%靠制度》一書,在日熱賣超過1論文翻譯0萬本。

 

這次來台,除了替新開幕的阪急旗艦店剪綵,松井忠三也首次公開演講。讀者的熱情超乎他預期,不僅會後被包圍,頻頻要求合影、簽名,活動結束後兩小時,依然有粉絲追著他跑。

 

從台灣第一家店長升上台灣董事總經理職位的梁益嘉透露,台日雙方的無印良品有著巧妙連結,「無印良品來台的2004年,就是公論文翻譯司經歷低潮後轉虧為盈的那年!」當時海外分店只有9家,目前已遍布25302家。

 

歸納松井忠的改革心法,其實只有兩大重點:建立制度、激發員工執行力,箇中巧妙值得其他企業參考。

 

燒毀庫存品 宣示改革決心 論文翻譯

 

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盤、景氣開始走下坡,卻是無印良品的「黃金10年」。

 

10年,無印營收從245億倍增至上千億日圓,經常獲利從1億暴衝至133億日圓,公司市值一度逼近5000億日圓,被封為「無印神話論文翻譯」。

 

但到了第11年,不僅獲利減少,更開始虧損。「那時每個人都說我們完蛋了,」就在最壞的2000年底接下社長的松井回想。

 

沒想到,經過他戮力改革,竟在2004年重返獲利,被外論文翻譯界喻為「V形反轉」。峰迴路轉,讓人好奇松井到底施了什麼魔法? 首先,他讓員工們清醒。演講時,他秀出一張20018月的照片,那天是全體社員都忘不掉的日子,他下令把成本38億日圓、售價上百億日圓的庫存商品,全運往新論文翻譯潟縣的焚化爐一次燒毀。許多員工看到努力心血被焚毀,當下忍不住哭泣。但哭過後,都意識到必須痛下決心改革。

 

當然,裁員與關店不得不進行,但松井忠三提醒:「這些動作只能做一次,做完後也不保證企業能夠重生。」他當時分析滯銷品論文翻譯過多、虧損的原因,「我想是患了『大企業病』,導致商品開發落後了。」不過慢慢的,他發現最大病徵在於組織文化,尤其是來自母公司的影響。

 

擺脫經驗主義 引進科學管理

 

1980年創立時,無印良品是母公司季節集團與西友百貨的自有品牌提案,在1989年才獨立。

 

曾經不可一世的西友百貨(2002年遭Wal-mart併購)稱霸日本百貨業多年,但長久下來,卻不知道用科學方法管理公司。員工多仰論文翻譯賴個人經驗與直覺做決策,執行力卻不及格。最典型的現象就是,「寫愈多企劃書的人,就愈容易升官!」

 

在官僚風氣下,一旦業績不如預期時,長官便開始追究責任,幹部習慣層層往下推。但松井忠三總是納悶,「如果都把過錯往人的身上推,那不就停止思考了,怎會了解問題本質?」

 

為根治母公司遺傳的大企業病,松井從制度下手,把過去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營業知識,有系統地傳承下來,推動內部共享經驗與情報,強化執行力。

 

如零售業最重要的開店選址,過去多靠幹部用個人眼論文翻譯光判斷,但失敗率卻高達八成。之後改從三大面向20項指標一一量化評分,使開店成功率飆升至九成!

 

又如,以往採購專員多按既有經驗判斷,常出現庫存過多、暢銷品反而缺貨的窘境。松井松三對此引入自動下單及庫存管理系統,假使新品推出三週,銷量超越預估值30%,系統便自動追加生產,反之便立即變論文翻譯更設計,把剩餘材料用完。上述動作一開始引起不少反彈,被員工認為否定個人努力,但原本堆積如山的庫存量迅速下降,採購效率也明顯提高,大家才慢慢接受。

 

上千頁手冊 精進工作流程

 

眾多改革措施中,最有名的就是無印良品特有的店面工作手冊《MUJIGRAM》,鉅細靡遺地收錄收銀、訂單、配送、布置、危機處理論文翻譯、店鋪管理等13個章節,以文字、圖表、照片、加上案例,示範執行細節及標準要求,累積逾2000頁。

 

松井強調,大量的SOP(標準作業程序)不是要把員工變機器人。相反的,他希望藉此提高工作效率與自主意識,了解每項工論文翻譯作的意義與重要性,並隨時提出改善方案。

 

最特別的是,規定不是死的,而是可以建議跟更新的。只要第一線員工發覺不適用、或有更佳提案都可上報。據統計,《MUJIGRAM》平均每月變動20頁,內容占比約1%,一年下來的變動量就近18

 

有了《MUJIGRAM》經驗,無印良品後來論文翻譯還在總公司編制《業務標準書》,明訂服飾、雜貨、銷售、資訊、財務等11種職務的工作內涵,已厚達6000頁。

 

當天主持演講會後座談的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別蓮蒂讚歎:「其實這本書不是在講一套制度,而是如何建立一套『活』的制度,並讓它保持彈性。」

 

禁止加班 員工生產力反提升

 

最讓人羨慕的制度,就是規定晚上630分後禁止加班,且主管不可在下班後交辦工作,這在過勞死頻傳的日本可謂異v論文翻譯數。 會催生這條制度,是因為松井發覺員工都太累了,每天生活只有上班跟回家,根本沒時間參與外界活動,何來創意?「一個公司快不行的徵兆,可能就是這樣子,」他感嘆。

 

於是,他先推動每週三不加班,之論文翻譯後推廣到其他天,經過一年,才全面實施630分後禁止加班。到目前為止,他發現無論員工的執行力或商品開發能力,都明顯進步了。

 

當然,不加班的口號說來容易,背後必須設計許多配套。如無印良品有套「DINA」管考系統,每週一工作會議過後,便將每個人負責的專案、交期、聯絡事項、會議記錄等,公開在內部網路,各部門也會論文翻譯懸掛「完成期限板」,工作狀況一目了然,知道應在上班時間優先做什麼。

 

常到海外分公司巡視的松井忠三,曾認真比較各國工作文化,發現歐洲人上班也很努力、壓力大,但同樣重視休閒,「如果我們要學習歐洲的生活方式,就該從不加班、提高生產力開始!」

 

此外,公司還規定會議簡報內容格式不拘,但論文翻譯都得濃縮在一張A4紙上,藉此縮短冗長的開會時間。另外,為加速行政效率,內部文件最多只需蓋三個章。

 

為培養暢所欲言、勇於表達意見的環境,松井松三還推動「問候」運動,甚至列入個人評鑑項目。每天一大早,包括他在內的高層,會站在電梯入口問候每位員工,稱呼彼此不必附帶職銜,在姓氏後加論文翻譯上先生、小姐即可,去除上下對立的階級感。

 

採終身雇用 從內部培養人才

 

外人看來,松井松三似乎引進許多西式科學管理方法,事實上,他可是日企傳統的擁護者。

 

至今,無印良品仍是少數維持「終身雇論文翻譯用制」的企業,且絕少聘請空降部隊,人才多從內部培養,現有主管幾乎都從基層一步步升上來,日本總公司的離職率只有3.4%。

 

值得一提的是,松井上任前,服飾部門曾在三年內換了五任部長,平均每人只幹七個月。之後他規定,重要幹部至少三論文翻譯年不得調職,給人才充足的摸索時間。

 

經歷谷底重生,無印良品如今被奉為論文翻譯日本企業再造的典範。但松井忠三的心態依舊如履薄冰,「如果沒有持續革新、保持這股動能,還是可能重演2000年的事!」

 

********************************************************************

114

 

 

5位不同領域人才,因緣際會下,邁向醫療創業路。以「智慧照護床墊」打入市場,開創MIT和史丹佛實習生都相爭搶進的新創公司。

 

論文翻譯

一走進美思科技(MedicusTek)位於南港軟體園區的實驗室,繞過寫滿方程式的白板屏風,一張醫院用的標準病床立刻映入眼簾。床上平放著一張薄薄軟墊。看似平凡無奇,實則暗藏玄機。

 

「這個墊子其實是一塊大感測器,從上到下布滿感測元件,」38歲的美思科技總經理許家銘指著產品「智慧照護床墊」笑著說。當病人躺上床墊,身體所有移動都會被記錄,轉成數位資訊,透過Wi-Fi傳輸到雲端系統。

 

經過大數據運算分析後,病人狀況與適論文翻譯當的照顧建議(如協助翻身、小心跌倒等),會即時傳進護理人員推車上的平板或智慧手錶,在第一時間了解病人需求。「護士巡房頂多一兩分鐘,但智慧照護床墊可以24小時持續記錄,」美思科技首席科學家馬克.安德森(Mark Anderson)笑說,即使出院回家,院方也可依據床墊傳輸的資訊進行遠距監測,達到無縫照護。

 

應用時下最夯的雲端與大數據系統論文翻譯,美思科技不做大眾化的健康穿戴裝置,而是鎖定保守、高門檻的醫院體系,在新興的健康照護潮流中,顯得獨樹一幟。

 

公司成立才三年,產品就已打入包括和信醫院等台、美四家醫療院所,紅到讓遠在美國MIT、史丹佛等一流學府的大學生,競相爭取來台實習機會。

 

教授+醫生+經理人奇特組合

 

一般醫材新創公司多要花五年才能有成果。美思科技在醫材領域後發先至,靠的是MIT校友、醫生與華碩大將的奇特組論文翻譯合。 「電影是《Ocean's 11》(瞞天過海),我們是MedicusTek 5,大家各有專長,互補性很強,」美思創辦人、著有《一個臺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笑著說。

 

美思科技五位核心成員各有傲人資論文翻譯歷。來自高雄的美思董事長董倫長與王智弘,都是小學時代就「留學」美國,打敗群倫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然後轉戰醫學院並在美國執業。董倫長室友安德森,是MIT數學博士,精通程式設計與演算法。

 

美思科技總經理許家銘與副總經理林忠志則是華碩「畢業生」,都有超過八年的資歷。前者曾任研發經理,管過工廠也擅長新產品開發。後者曾在總經理室推動精實六個標準差,熟悉產品製論文翻譯程與使用者研究。

 

媒人做久,最終變親家

 

一邊是住美國的醫生、科學家,一邊是住台灣的工程師、經理人,相隔一個太平洋,會湊在一起創業,其實是機緣巧合。 故事得從三年前美國的加州爾灣開始。當時,在洛杉磯醫院擔任麻醉科醫師的董倫長,已工論文翻譯作超過十個年頭。執業中看了來自世界大廠、無數的先進醫療設備,1968年出生的他開始思考現在的醫院到底「少了什麼」。

 

「能不能運用現代科技,做出更精確的診斷建議?」過去在MIT念電機的董倫長思忖,如果病人的心跳、血壓,或照超音波、X光的資訊,能自動送到雲端系統,進行大數據比較分析,再回饋到臨床醫療流程,就論文翻譯能輔助醫生做診療決策。

 

懷著滿腔熱誠的董倫長,立即想到與他有多年交情的MIT學弟、1971年出生的王智弘。

 

「點子很好,但我一來沒錢,二來沒時間,」一邊當醫生、大學教授,還要做研究的王智弘一開始並沒有創業想法,卻又不忍潑老論文翻譯友冷水,於是他想起舊識林忠志,似乎也有創業念頭。

 

一邊有醫療背景,一邊有技術專業,或許是不錯的伙伴。

 

於是,熱心的王智弘主動為雙方牽線,為了讓老友的創業順利踏出第一步,王智弘還介紹團隊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認識論文翻譯

 

沒想到,王智弘「媒人」做愈久,團隊愈覺得他不可或缺,輪番力邀他加入。最後終於被說服,從媒人變「親家」。

 

不只賣床墊,還賣解決方案

 

雖然夢想遠大,但五人都知道,產品要好才有機論文翻譯會成功。

 

長年研究美國健保的王智弘,清楚共有八項疏失醫院不能申請保險給付,必須自行吸收巨額費用,包括開錯刀、病人下床跌倒、得褥瘡等。若產品能幫醫院解決這些問題,就有商機。

 

在五人腦力激盪多次後,同時能解決病人褥瘡與下床跌倒兩大問題的「智慧照護床墊」構想,應運而生。只要病患夜晚移動,論文翻譯感測器就會通知護士。如果病患太久不動,系統就會提醒護士要為病患翻身,避免褥瘡。

 

護理人員可以根據病情、年齡、用藥狀況、飲食習慣等,調整通知情境與頻率,醫生也能由大數據分析的訊息,做出更適切診斷。「我們賣的是『solution』(解決方案),核心價值在於演算法,」王智弘笑著說,當論文翻譯決定「撂落去」,他就趕緊鼓吹MIT學長、演算法專家安德森加入,寫最關鍵的雲端分析系統。

 

「做醫療服務理念很重要,跟做電子業很不一樣,」三年來投入大量心血,從試用者回饋一次改良智慧照護床墊的許家銘,有感而論文翻譯發,從未想過以前做消費產品的技術,現竟能幫助千千萬萬位病患,成就感無可比擬。

 

多元學習,打敗蘋果的第一名實習機構

 

成立甫三年的美思科技,在台灣知名度不算高,論文翻譯然而它的實習名額卻很搶手,每年都吸引多位美國史丹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角逐。申請的學生來自電機系、資訊系、腦神經科學,甚至建築系,有美國白人、西班牙人、印度人、也有華人。

 

2013年史丹佛總共有十多位學生提出申請,在院辦公室篩選剩下六人,再經過創辦人集體面試,才挑出最適合的一員。因論文翻譯為競爭激烈,要把美思科技實習放在「第一志願」,才有錄取的機會。

 

究竟美思的魅力何在?創辦人是MIT校友,或在史丹佛大學任教是其一,產品創新是其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多元豐富的學習機會。

 

「我對醫療產業感興趣,想知道新創公司如何論文翻譯運作,也想來亞洲看看,同時學習中文,」越南籍的史丹佛大學生辛蒂(Cindy Au),是2013年雀屏中選的實習生。主修生物醫學工程的她,在校成績優秀,多次全A

 

當時她同時申請上蘋果電腦產品設計部門的實習工作,那是堪稱最競爭的實習單位,被喻為實習「聖杯」,每年全美工程相關科系的大學生都搶破頭想要進去,但她最後卻選擇美思。實習結束後,她也慶幸翻譯做了這樣的選擇。

 

「在大公司往往只能做小事,在新創小公司反而有很多發揮空間,」辛蒂回憶,三個月暑假中,前一個半月負責首發產品(智慧照護床墊)的市場研究,藉著比較市面上既有競爭產品的功能與價格,提供論文翻譯調整改善的建議。後一個半月,她開始協助產品第二期臨床試驗,申請人體試驗委員會的核准。在這階段,她不但學會統計分析、實驗的設計,對於醫療產品上市前要符合的標準,也有深刻的體會。

 

「學習超乎我的想像,」她笑說,來台實習讓論文翻譯她親身體驗亞洲工作文化,與同事建立深厚友誼。回到校園後,她也大力推薦同學來美思實習,若未來公司有適合的正職機會,她也有興趣試試

5位不同領域人才,因緣際會下,邁向醫論文翻譯療創業路。以「智慧照護床墊」打入市場,開創MIT和史丹佛實習生都相爭搶進的新創公司。

 

 

一走進美思科技(MedicusTek)位於南港軟體園區的實驗室,繞過寫滿方程式的白板屏風,一張醫院用的標準病床立刻v論文翻譯映入眼簾。床上平放著一張薄薄軟墊。看似平凡無奇,實則暗藏玄機。

 

「這個墊子其實是一塊大感測器,從上到下布滿感測元件,」38歲的美思科技總經理許家銘指著產品「智慧照護床墊」笑著說。當病人躺上床墊,身體所有移動都會被記錄,轉成數位資訊,透過Wi-Fi傳輸到雲端系統。

 

經過大數據運算分析後,病人狀況與適當的照顧建議(如協助翻身、小心跌倒等),會即時傳進護理人員推車上的平板或智慧手錶,在第一時間了解病人需求。「護士巡房頂多一兩分鐘,但智慧照護床墊可以24小時持續記錄,」美思科技首席科學家馬克.安德森(Mark Andersonvv論文翻譯笑說,即使出院回家,院方也可依據床墊傳輸的資訊進行遠距監測,達到無縫照護。

 

應用時下最夯的雲端與大數據系統,美思科技不做大眾化的健康穿戴裝置,而是鎖定保守、高門檻的醫院體系,在新興的健康照護潮流中,顯得獨樹一幟。

 

公司成立才三年,產品就已打入包括和信醫院等台、美四家醫療院所,紅到讓遠在美國MIT、史丹佛等一流學府論文翻譯的大學生,競相爭取來台實習機會。

 

教授+醫生+經理人奇特組合

 

一般醫材新創公司多要花五年才能有成果。美思科技在醫材領域後發先至,靠的是MIT校友、醫生與華碩大將的奇特組合。 「電影是《Ocean's 11》(瞞天過海),我們是MedicusTek 5,大家各有專長,論文翻譯互補性很強,」美思創辦人、著有《一個臺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笑著說。

 

美思科技五位核心成員各有傲人資歷。來自高雄的美思董事長董倫長與王智弘,都是小學時代就「留學」美國,打敗群倫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然後轉戰醫學院並在美國執業。董倫長室友安德森,是MIT數學博士,精通程式設計與演算法。

 

美思科技總經理許家銘與副總經理林忠論文翻譯志則是華碩「畢業生」,都有超過八年的資歷。前者曾任研發經理,管過工廠也擅長新產品開發。後者曾在總經理室推動精實六個標準差,熟悉產品製程與使用者研究。

 

媒人做久,最終變親家 論文翻譯

 

一邊是住美國的醫生、科學家,一邊是住台灣的工程師、經理人,相隔一個太平洋,會湊在一起創業,其實是機緣巧合。 故事得從三年前美國的加州爾灣開始。當時,在洛杉磯醫院擔任麻醉科醫師的董倫長,已工作超過十個年頭。執業中看了來自世界大廠、無數的先進醫療設備,1968年出生的他開始思考現在的醫院到底「少了什麼」。

 

「能不能運用現代科技,做出更精確的診斷建議?」過去在MIT念電機的董倫長思忖,如果病人的心跳、血壓,或照超vv論文翻譯音波、X光的資訊,能自動送到雲端系統,進行大數據比較分析,再回饋到臨床醫療流程,就能輔助醫生做診療決策。

 

懷著滿腔熱誠的董倫長,立即想到與他有多年交情的MIT學弟、1971年出生的王智弘。

 

「點子很好,但我一來沒錢,二來沒時間,」一邊當醫生、大學教授,還要做研究的王智弘一開始並沒有創業想法,卻論文翻譯又不忍潑老友冷水,於是他想起舊識林忠志,似乎也有創業念頭。

 

一邊有醫療背景,一邊有技術專業,或許是不錯的伙伴。

 

於是,熱心的王智弘主動為雙方牽線,為了讓老友的創業順利踏出第一步,王智弘還介紹團隊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認識。

 

沒想到,王智弘「媒人」做愈久,團隊愈覺得他不可或缺,輪番力邀他加入。最後終於被說服,從媒人變「親論文翻譯家」。

 

不只賣床墊,還賣解決方案

 

雖然夢想遠大,但五人都知道,產品要好才有機會成功。

 

長年研究美國健保的王智弘,清楚共有八項疏失醫院不能申請保險給付,必須自行吸收巨額費用,包括開錯刀、病人下床跌倒、得褥瘡等。若產品能幫醫院解決這些問題,就有商機。

 

在五人腦力激盪多次後,同時能解決病人褥瘡與下床跌倒兩大問題的「智慧照護床墊」構想,應運而生。只要病患夜晚論文翻譯移動,感測器就會通知護士。如果病患太久不動,系統就會提醒護士要為病患翻身,避免褥瘡。

 

護理人員可以根據病情、年齡、用藥狀況、飲食習慣等,調整通知情境與頻率,醫生也能由大數據分析的訊息,做出更適論文翻譯切診斷。「我們賣的是『solution』(解決方案),核心價值在於演算法,」王智弘笑著說,當決定「撂落去」,他就趕緊鼓吹MIT學長、演算法專家安德森加入,寫最關鍵的雲端分析系統。

 

「做醫療服務理念很重要,跟做電子業很不一樣,」三年來投入大量心血,從試用者回饋一次改良智慧照護床墊的許家銘,有感而發,從未想過以前做消費產品的技術,現竟能幫助千千萬萬位病患,成就論文翻譯感無可比擬。

 

多元學習,打敗蘋果的第一名實習機構

 

成立甫三年的美思科技,在台灣知名度不算高,然而它的實習名額卻很搶手,每年都吸引多位美國史丹佛大學與麻省論文翻譯理工學院的學生角逐。申請的學生來自電機系、資訊系、腦神經科學,甚至建築系,有美國白人、西班牙人、印度人、也有華人。

 

2013年史丹佛總共有十多位學生提出申請,在院辦公室篩選剩下六人,再經過創辦人集體面試,才挑出最適合的一員論文翻譯。因為競爭激烈,要把美思科技實習放在「第一志願」,才有錄取的機會。

 

究竟美思的魅力何在?創辦人是MIT校友,或在史丹佛大學任教是其一,產品創新是其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多元豐富的學習機會。

 

「我對醫療產業感興趣,想知道新創公司如何運作,也想來亞洲看看,同時學習中文,」越南籍的史丹佛大學生辛蒂(Ci論文翻譯ndy Au),是2013年雀屏中選的實習生。主修生物醫學工程的她,在校成績優秀,多次全A

 

當時她同時申請上蘋果電腦產品設計部門的實習工作,那是堪稱最競爭的實習單位,被喻為實習「聖杯」,每年全美工程論文翻譯相關科系的大學生都搶破頭想要進去,但她最後卻選擇美思。實習結束後,她也慶幸做了這樣的選擇。

 

「在大公司往往只能做小事,在新創小公司反而有很多發揮空間,」辛蒂回憶,三個月暑假中,前一個半月負責首論文翻譯發產品(智慧照護床墊)的市場研究,藉著比較市面上既有競爭產品的功能與價格,提供調整改善的建議。後一個半月,她開始協助產品第二期臨床試驗,申請人體試驗委員會的核准。在這階段,她不但學會統計分析、實驗的設計,對於醫療產品上市前要符合的標準,也有深刻的體會。

 

「學習超乎我的想像,」她笑說,來台實習讓她親身體驗亞洲工作文化,與同事建立深厚友誼。回到校園後,論文翻譯她也大力推薦同學來美思實習,若未來公司有適合的正職機會,她也有興趣試試

 

 

台長: stevenqiu670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