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7-30 08:09:54| 人氣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利润丰厚的医美大饼早有许多竞争者抢

 

以创新医材起家的胶原科技,4年前投入医美领域,因为配方专业,又有专业团队销售仪器,成功在医美红海中找到利基市场。

 

 

医美,无疑是台湾近年最蓬勃发展的产业之一,产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将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医美诊所获利丰厚,相关的医材厂商也分到满满一杯羹。

 

研发并销售医美术后保养品与手术仪器的胶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11月,勤业众信发布2014年《德勤亚太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评比,在亚洲九国中台湾入榜90家。

 

其中,胶原科技以近三年营收成长2298%的亮眼成绩,登上500强第14名,更是台湾企业的榜首。

 

专攻B2B市场 耕耘10

 

胶原科技专攻B2B市场,因此不为一般消费大众熟知,但其实这家由七位生医博士所创的公司,经营已超过十年。

 

一路走来,得过经济部技术处绩优研发奖、产业创新成果表扬创新类首奖、竹科优良厂商创新产品奖等诸多奖项。在全台医美术后保养与仪器领域,也拥有四成市占率。

 

「胶原科技为它的技术找到适合的市场与应用,」勤业众信负责医美行业的会计师龚则立表示,在台湾有不少企业主拥博士学历,也有突出的技术,但最后没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场这一块。

 

胶原科技的「市场」,是一步一脚印摸索出来。

 

「公司一开始像是个bio lab(生物实验室),跟着市场走变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后来才更进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产业),」48岁、说话带着学术气息的胶原科技创办人、营运长孙熙文表示,他们运用胶原蛋白研发技术,一路从慢性伤口护理、皮肤修护修补、做到牙科填补材与皮下植入剂。

 

胶原蛋白相关产品应用的场域从医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渐拓展到蓬勃兴起的医学美容诊所。

 

再加上2012年开始代理销售做雷射溶脂、净肤雷射、变频飞梭等手术的医美仪器,才演进到今日「仪器、耗材、术后保养」完整解决方案的模式。

 

软、硬兼俱 创造综效优势

 

「硬件(仪器)搭配软件(产品),软硬整合就会浮现,」孙熙文分析,仪器价格高,产品毛利好(约75%),两者对利润的贡献不分上下。

 

虽然目前营业额主要来自一台动辄台币300400万的医美仪器,胶原科技其实是以创新医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敷料」,结合胰岛素生长因子与胶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后会自动分解,比起过往「纱布加抗生素软膏」的组合,不但不会沾黏,而且能让糖尿病、褥疮等慢性伤口更快愈合。

 

「台湾在胶原蛋白的萃取与纯化上,以胶原科技做的最为成熟,」马偕医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义不讳言的说,胶原科技的最大优势在于一直有在精进研发,「不是跟多数厂商一样copy别人。」

 

因为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目前胶原科技在胶原蛋白敷材产品线的完整性上,已经能够与世界大厂娇生(J&J)以及英国医材大厂施乐辉(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学术圈 共组博士级团队

 

胶原科技突出的技术与研发能力,来自几位创办人多年的专业训练。

 

其中,营运长孙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发总监周江鸿是细胞学博士、技术长萧钦应是生化博士、科技长畲俊男则是微生物免疫博士。

 

这几个人原本都在各自专门的研究领域,为什么论文翻译

故事要回到2002年,当时36岁的孙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关于蛋白质反应的研究。时任中研院院长的李远哲,就在院内不断推广「科学要服务社会」的观念。

 

同一时间,行政院科技会议把「生医材料」列为台湾产业下一个重点,整个社会弥漫着「生技研发应走入产业」氛围。

 

嗅到这股风向的转变,技术底子深厚的孙熙文开始思考创业的可能性。

 

「学术的路,未来会怎么走已经是可以预期的,何论文翻译不到外面闯一闯?」他思忖,当时市场上几乎没有几家本土生技公司,机会其实是有的。

 

于是在一次聚会上,他和几位同样从事生化、组织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创业做生医材料的想法,没想到大家都一致认同且论文翻译有意参与,于是「胶原科技」的核心团队就此成军。

 

生医材料含括胶原蛋白、玻尿酸、甲壳素等,其中尤以胶原蛋白最为重要,甚至有「医材之王」之称。

 

胶原蛋白占了人身体的30%,应用遍及食品工业论文翻译、保养化妆品、医疗器材、制药、组织工程,到细胞工程治疗,因此团队很快就决定主攻胶原蛋白。

 

由于核心成员对萃取胶原蛋白的技术十分熟稔,加上对未来的发展乐观,因此公司才成立就决定兴建标准化生产工厂。

 

而且要做,就做足规模。在内湖科技园区生技厂论文翻译的产能都是用「克」来算,胶原科技竟能以「吨」计。

 

「那时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吨价钱都一样,为什么不做1吨,」孙熙文摇摇头说,当时没有数字观念,不知道很多管销、销售都受到影响。

 

首年烧光资金 幸遇贵人投资

 

加上财会系统不完备,结果创业第一年,建完论文翻译厂就花光所有现金,立时就陷入连薪水都发不出来的危机。

 

幸而,在干部奔走下,找到了硅品监察人兼众盈投资董事长程文龙。

 

他参观工厂、并与团队深谈后,觉得有「硅品精神」(群策群力),决定大手笔投资。

 

有了天使投资人支持,胶原科技的论文翻译营渐上轨道。2006年推出适用于溃疡伤口护理的高阶医材「诱导再生型胶原蛋白敷料」,第一炮打响名号。

 

之后陆续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肤、胶原蛋白论文翻译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层替代物、牙科用胶原蛋白等高阶医材开发,也都受到经济部等单位支持。

 

「高阶敷料的研发制造是我们的基础,当溃疡等深层的困难伤口都能解决,皮肤浅层的红肿热痛,难道能难倒我们吗论文翻译?」胶原科技研发中心总监周江鸿自信的说,因为研发根基稳固,做医美产品就能很快上手。

论文翻译纯度高复原快 获得市场肯定

 

胶原科技是在2011年开始投入医美领域。

 

不同于治疗糖尿病溃疡的小众高阶医材论文翻译,利润丰厚的医美大饼早有许多竞争者抢食,然而胶原科技因为配方专业,很快就获得市场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厉,买下销售医美仪器的专论文翻译业团队「东哲日琦医学」,更让胶原科技的营业额一飞冲天,由2012年的2亿元,2013年激增到6亿元。

 

不过,对医生而言,有「科学家严谨制作精神」的产品,才是胶原科技最鲜明的标志。「它的胶原蛋白纯度高,病人伤口复原明显比较快,」曾采用不同公司产品的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外科主任蔡论文翻译新中表示,一些厂牌虽然比较便宜,但皮肤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经营公司就像骑脚踏车上山,很费力骑到一个阶段,休息一下,又要费力往上骑,」从研究圈转战产业界迈入第12年的孙熙文有感而发的说,做学术研究可以很创新,但做生意绝不能曲高和寡。

以创新医材起家的胶原科技,4年前投论文翻译医美领域,因为配方专业,又有专业团队销售仪器,成功在医美红海中找到利基市场。

 

 

医美,无疑是台湾近年最蓬勃发展论文翻译的产业之一,产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将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医美诊所获利丰厚,相关的医材厂商也分到满满一杯羹。

 

研发并销售医美术后保养品与手术仪器的胶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11月,勤业众信发布2014年《德论文翻译勤亚太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评比,在亚洲九国中台湾入榜90家。

 

其中,胶原科技以近三年营收成长2298%的亮眼成绩,登上500强第14名,更是台湾企业的榜首。

 

专攻B2B市场 耕耘10

 

胶原科技专攻B2B市场,因此不为一般消费大众熟知,但其实这家由七位生医博士所创的公司,经营已超过十年。

 

一路走来,得过经济部技术处绩优研发论文翻译奖、产业创新成果表扬创新类首奖、竹科优良厂商创新产品奖等诸多奖项。在全台医美术后保养与仪器领域,也拥有四成市占率。

 

「胶原科技为它的技术找到适合的市场与应用,」勤业众信负责医美行业的会计师龚则立表示,在台湾有不少企业主拥博士学历,也有突出的技术,但最后没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场这一块。

 

胶原科技的「市场」,是一步一脚印摸索出来。

 

「公司一开始像是个bio lab(生物实验室论文翻译),跟着市场走变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后来才更进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产业),」48岁、说话带着学术气息的胶原科技创办人、营运长孙论文翻译做到牙科填补材与皮下植入剂。

 

胶原蛋白相关产品应用的场域从医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渐拓展到蓬勃兴起的医学美容诊所。

 

再加上2012年开始代理销售做雷射溶脂、净肤雷射、变频飞梭等手术的医美仪器,才演进到今日「仪器、耗论文翻译材、术后保养」完整解决方案的模式。

 

软、硬兼俱 创造综效优势

 

「硬件(仪器)搭配软件(产品),软硬整合就会浮现,」孙熙文分析,仪器价格高,产品毛利好(约75%),两者对利润的贡献不分上下。

 

虽然目前营业额主要来自一台动辄台币300论文翻译400万的医美仪器,胶原科技其实是以创新医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敷料」,结合胰岛论文翻译素生长因子与胶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后会自动分解,比起过往「纱布加抗生素软膏」的组合,不但不会沾黏,而且能让糖尿病、褥疮等慢性伤口更快愈合。

 

「台湾在胶原蛋白的萃取与纯化上,以胶论文翻译原科技做的最为成熟,」马偕医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义不讳言的说,胶原科技的最大优势在于一直有在精进研发,「不是跟多数厂商一样copy别人。」

 

因为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目前胶原科技论文翻译在胶原蛋白敷材产品线的完整性上,已经能够与世界大厂娇生(J&J)以及英国医材大厂施乐辉(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学术圈 共组博士级团队

 

胶原科技突出的技术与研发能力,来自几位创办人多年的专业训练。

 

其中,营运长孙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发总监周江鸿是细胞学博士、技术长萧钦应是生化博士、科技长畲俊男则是微论文翻译生物免疫博士。

 

这几个人原本都在各自专门的研究领域,为什么离开学术的舒适圈?

 

故事要回到2002年,当时36岁的孙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关于蛋白质反应的研究。时任中研院院长的李远哲,就在院内不断推广「科学要服务社会」的观念。

 

同一时间,行政院科技会议把「生医材料论文翻译」列为台湾产业下一个重点,整个社会弥漫着「生技研发应走入产业」氛围。

 

嗅到这股风向的转变,技术底子深厚的孙熙文开始思考创业的可能性。

 

「学术的路,未来会怎么走已经是可以预期的,何不到外面闯一闯?」他思忖,当时市场上几乎没有几家本土生技公司,机论文翻译会其实是有的。

 

于是在一次聚会上,他和几位同样从事生论文翻译化、组织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创业做生医材料的想法,没想到大家都一致认同且有意参与,于是「胶原科技」的核心团队就此成军。

 

生医材料含括胶原蛋白、玻尿酸、甲壳素等,其中尤以胶原蛋白最为重要,甚至有「医材之王」之称。

 

胶原蛋白占了人身体的30%,应用遍及食品工业、保养化妆品、医疗器材、制药、组织工程,到细胞工程治疗,因论文翻译此团队很快就决定主攻胶原蛋白。

 

由于核心成员对萃取胶原蛋白的技术十分熟稔,加上对未来的发展乐观,因此公司才成立就决定兴建标准化生产工厂。

 

而且要做,就做足规模。在内湖科技园区生技厂的产能都是用「克」来算,胶原科技竟能以「吨」计。

论文翻译「那时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吨价钱都一样,为什么不做1吨,」孙熙文摇摇头说,当时没有数字观念,不知道很多管销、销售都受到影响。

 

首年烧光资金 幸遇贵人投资

 

加上财会系统不完备,结果创业第一年论文翻译,建完厂就花光所有现金,立时就陷入连薪水都发不出来的危机。

 

幸而,在干部奔走下,找到了硅品监察人兼众盈投资董事长程文龙。

 

他参观工厂、并与团队深谈后,觉得论文翻译有「硅品精神」(群策群力),决定大手笔投资。

 

有了天使投资人支持,胶原科技的经营渐上轨道。2006年推出适用于溃疡伤口护理的高阶医材「诱导再生型胶原论文翻译蛋白敷料」,第一炮打响名号。

 

之后陆续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肤、胶原蛋白抗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层替代物、牙科用胶原蛋白等高阶医材开发,也都受到经济部等单位支持。

 

「高阶敷料的研发制造是我们的基础,当溃疡等深层的困难伤口都能解决,皮肤浅层的红肿热痛,难道能难倒我论文翻译们吗?」胶原科技研发中心总监周江鸿自信的说,因为研发根基稳固,做医美产品就能很快上手。

 

纯度高复原快 获得市论文翻译场肯定

 

胶原科技是在2011年开始投入医美领域。

 

不同于治疗糖尿病溃疡的小众论文翻译高阶医材,利润丰厚的医美大饼早有许多竞争者抢食,然而胶原科技因为配方专业,很快就获得市场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厉,买下销售医美仪器的专业团队「东哲日琦医学」,更让胶原科技的营业额一飞冲天,由20论文翻译12年的2亿元,2013年激增到6亿元。

 

不过,对医生而言,有「科学家严谨制作精神」的产品,才是胶原科技最鲜明的标志。「它的胶原蛋白纯度高,病人伤口复原明显比较快,」曾采用不同公司产品的卫生福利部台中论文翻译医院外科主任蔡新中表示,一些厂牌虽然比较便宜,但皮肤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经营公司就像骑脚踏车上山,很费力骑到一个阶段,休息一下,又要费力往上骑,」从研究圈转战产论文翻译界迈入第12年的孙熙文有感而发的说,做学术研究可以很创新,但做生意绝不能曲高和寡。

 

 

台長: stevenqiu669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