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13 16:29:49| 人氣4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風景內的迷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Landscape,風景內的迷亂

文/alien


OO•霧裡的迂迴
有些倚老賣老了,希望這篇不是我在電影組最後的一篇影評。

總是不禁想起,在兩三年前,剛踏入組內,學長送了我一本精選,電影組內的小冊子精選,裡頭收藏了許多前輩的文字,即是觀影的經驗,透過薄薄的紙張,傳遞一種共鳴;也是曾經,電影組內播放過《霧中風景》(Landscape in the Mist)。
簡單地側描,這片,即是追尋,以情感作為軸線,延此軸往前推進。那麼,能不能請大家,也把我這粗糙的文字,視為一種追尋。追尋什麼?當然不是只有安哲羅普斯那股沛然歷史的情感,或多或少難以禦之的亦是我對於電影組的情感。

而我又是特別害怕安哲羅普洛斯(Angelopoulos)的電影,這位導演所擅長使用的長鏡頭,以及如詩般的流洩,每每在轉場之際,也是共鳴,自己的生命也在轉彎,就在漆黑裡,就在大霧中。為什麼害怕?事實上,安哲羅普洛斯(Angelopoulos)是種溫柔的殘忍,在在讓我看到生命裡總是處於黑暗,總是在霧中,在轉場之際,也是不住停留,竊問著;就如現在的我,也置身於在這般的霧中,要把安氏的電影,細細地閱讀完,觀看完,只得以憋氣的方式。

試圖伸頭,換氣時,覺得人生又再度起了一次質變:可能更疲軟,或是更為堅強。好像也是如安氏在訪談裡提及的,事實上,在《霧中風景》(Landscape in the Mist)裡,男孩與女孩原是試圖不斷北走,走到邊界,但是,事實上並沒有,是那麼的迂迴,走回西北邊的伊歐亞妮納,接著又再走回西北方的賽隆格。

O一•霧裡的成年禮
溫柔的殘忍還是可以這麼形容:女孩Voula以及男孩Alexander,以及他們永遠缺席的父親、母親。在現實生活裡,媽媽總是溫柔卻是一種消失,而父親在德國,這一種高貴的想望,開啟了這場旅行,公路電影。

公路電影最美麗迷人的,不是追尋的終局,而是,那追逐的過程;事實上一切都在霧裡,浮浮而又沉沉的旅行,對女孩以及男孩,即是一場盛重的,成年禮。一條通往德國之路,一場追尋,魔幻寫實地切割再切割,現實以及夢境相互交錯:比方在警察局,黑衣女人不斷地唸著:「是他套上那條繩子的。」隱隱約約,指涉現實的脆弱;又譬如成群的黑衣警察,抬頭望天,「下雪了!」,一片又一片的白雪,覆蓋在肉體,也是一股難喻的脆弱;小男孩在餐廳見著了小提琴手的奏樂,爾後鼓掌,安排了俏皮的老闆盯梢著現實……。

我們總是被迫一再面對現實,一再而又一再的進行成年禮,是在霧裡,是在Eleni Karaindrou的音樂裡,一再而又一再地迷路。

O二•霧裡的海鷗;霧裡的感召
「誰,倘若我叫喊,可以從天使的序列中聽見我?」當一隻大手,從水裡升起,男主角痛苦地引詩人里爾克的《杜英諾悲歌》第一悲歌的開頭。

一開始的海鷗男人,也隱喻著這場追尋無止無盡。

這石雕的技巧,是安氏的商標(譬如《尤里西斯生命之旅》(To Vlemma Tou Odyssea,1995)也是,飄升的人像);在這片裡,缺了食指的召喚,既是表示缺席的父親,也暗喻了,上帝似乎有意的召喚,但如此地隱密,也如此地曲折。

死亡始終在片裡湧現:黑衣女人,一匹被吊死的馬以及男孩的哭泣,最後的終局,是那棵看起來孤獨不堪的樹。如果一生的召喚,是永遠缺席的父親,以及死亡,就如我所說,安哲羅普洛斯(Angelopoulos)的電影是溫柔的殘忍。

我能夠再追問,若我叫喊,天使序列中能不能聽得見我?

O三•男孩以及女孩,大霧的夢
飾演女孩的Tania Palaiologou,就如安氏在訪談裡所言,漸漸地成熟,甚至在現實裡,女孩即是一種孤絕;大大地迥異於男孩,男孩總是誠實地面對戲以及真實,慧黠的雙眼,也透露著小男孩初登螢幕的天賦。

安氏這麼回憶著拍戲的那段過程:在死去的馬前,小男孩無法哭泣,這組鏡頭就拍不下去,小男孩誠實地說:「安哲羅普洛斯先生,我哭不出來。」安氏問他,喜不喜歡動物,是不是這死亡無法令他感到傷悲。他回答:「我很喜歡動物,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哭不出來,我太悲傷的時候就哭不出來。」為了這組鏡頭,以及現實裡的男孩,安氏作弄小男孩,讓他不停地哭了起來,彷彿世界末日的到來,事實上,安氏是假裝的。

女孩,一開始無法接受強暴的鏡頭,不願意演這樣的戲,劇本中寫著她演這齣戲時,需要喊叫,但是卡車司機會用東西塞住她的嘴巴。女孩帶入現實生活的邏輯,這樣的殘酷,其實壓根兒無法喊叫。

這場戲,對我來說是精彩而又讓我不斷地掉淚。這是極其精彩的佈局,一個空間中的畫外空間,一個局內的佈局。故事地點在高速公路旁,有著單調難聽的音樂和不斷發出聲響的車子。最後男孩跑出來,喊叫著:Voula!Voula!彷彿夢裡的霧消散了,更為迫近真實,片子的結尾,女孩瞭解真實的殘暴以及必要,問著軍裝的男人,「請給我385元。」

大霧的夢以及現實,在佈局內及外,不停地排列以及再組合。說是種傷悲,確實是;說是種愉悅,也只得認同安氏的溫柔,即是一種現實。

O四•大霧,一輩子的事
真的害怕,害怕閱讀安哲羅普洛斯(Angelopoulos)的電影,可是卻又相當喜歡。這必然是種自虐,在現實以及大霧的夢、現實間遞返,偶爾誦唱。

面對現實總是有些像小癟三,好像《霧中風景》(Landscape in the Mist)裡的三人不段地行走,以及偶爾的起飛。我也必需說我讀出的弦外之音:這是一輩子的事,一輩子的循環;也得癟三地面對情感面對現實。

永遠到不了的德國(北方之想像),或是一輩子的三人行;其實又像是這些,只是在不斷重復看似沒有變化的冬夜裡,前前而又退退。頗害怕的,事實上,也是開頭所說,一場追尋,給電影組的,其實就是給生命的。我總是在某個畫面,按下停格,側頭想像著,安氏內心的起起伏伏,熟悉安氏電影的觀者,或多或少瞭解不同影片文本間的重復性,這當然不是單調的生命,而是暗喻這走不出的輪迴。主角都是Alexander,總是有著流浪的藝人,有著手風琴,有著壓抑在大量空白影像裡的吟唱;也總是有著我所投入的現實,也總是有著現實的光芒以及聯想。

這部片,我已經重復看過了不下十次,可是每一次,總是沒有看完,或是停在搖晃的火車內,或是停在大霧裡……。直到完稿的這個當下,我也試圖探頭,彷彿死過了許多次,又再度復活,呼吸著。說實在的,我把這片說得爛了,請恕我的口拙。

要碰觸這樣極其龐大的影像故事,對我來說,是困難的。可是,請大家也別怕,安氏是愛說故事的頑童,在他的片裡其實浮盪著許多超現實,許多童話味,也是對於現實的寬恕。

就如安氏自己所說:「如果你願意,可以重新創造這世界。就像這樣,手輕輕一揮,霧就會消失」事實上,這是安氏,為其女兒所作的電影。

如果我們願意,揮一揮,現實以及鏡頭裡的霧,即會消散;迷亂也只是那裡一時的私密。





█延伸閱讀:
http://www.musicolog.com/eleni.asp
Eleni Karaindrou

http://www.sensesofcinema.com/contents/00/9/landscape.html
senses of cinema

台長: 求逑
人氣(4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