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19 08:00:00| 人氣3,5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里伯斯金:名建築師5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丹尼爾•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丹尼爾•裡伯斯金)1946年出生于波蘭一個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猶太人家庭。他的雙親以及10名兄弟姐妹都經歷過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迫害,最後只有其父和一個姑媽熬過苦難,得以倖存。1959年,當時年僅13歲的利貝斯金德跟隨家人遷往以色列,以後又乘船移民美國,來到紐約。利貝斯金德在紐約讀完中學後,進入大學先學習音樂,後來轉到建築系。畢業後,利貝斯金德以德國柏林為基地,組建了自己的建築設計所。
  介紹
他曾於北美、歐洲、日本、澳洲及南美各大學教書與演講, 1986年他曾指導位於義大利米蘭的私人公益建築機構「Architecture Intermundium」, 曾任教於哈佛、耶魯、伊利諾、南加大、德國漢堡學院等大學。
  Daniel Libeskind的創作不僅是建築, 亦被視為藝術, 其展覽遍及歐洲、以色列、日本與美國, 轟動一時的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所展示的「解構主義建築展」中, 他是其中重要的展覽者之一。現居於柏林, 並積極的參與國際競圖。
Libeskind現年57歲,滿頭銀髮,戴一副厚框眼鏡。他的作品向來以反偶像崇拜風格見長,特別是他的博物館設計備受青睞。他的主要設計有柏林的猶太人博物館、美國三藩市猶太人博物館、英國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倫敦城市大學的研究生中心、瑞士的一家購物中心和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展覽中心等。2001年,他成為第一位榮獲“廣島藝術獎”的建築師,以表揚其作品“對推動諒解與和平”的貢獻。

丹尼爾•裡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作品集
photo.zhulong.com/renwu/detail412.htm‎

伯林猶太博物館






二戰之後,德國從未停止對歷史的反省,德國對歷史的態度,使德國人、法國人甚至整個歐洲的人民都感到輕鬆和安全。為了表示"勿忘歷史"的決心,德國還為猶太人修建了一座大屠殺紀念館。2005年12月15日,柏林猶太人紀念館最終落成。
  丹尼爾•列別斯基(D.Libeskind)設計的“柏林博物館(猶太人博物館)”建築,稱得上是濃縮著生命痛苦和煩惱的稀世作品:反復連續的銳角曲折、幅寬被強制壓縮的長方體建築,像具有生命一樣滿腹痛苦表情、蘊藏著不滿和反抗的危機。
  該紀念館最具特色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占地2萬平方米的露天廣場,地面由2711塊高矮不等、刻有請願書的水泥板鋪成,遠看就像是一片被微風拂過的麥田,而走近了則像是步入一個巨大的迷宮。負責設計紀念館的美國建築師彼得•埃森曼表示,他的設計將強迫人們面對過去。
  廣場上還將豎起一個揚聲器,晝夜不停地播放400萬記錄在冊的大屠殺遇難者的姓名。而在廣場地下還有一個特別的資料中心,為前往參觀的人提供服務。
  反復連續的銳角曲折、幅寬被強制壓縮的長方體建築,像具有生命一樣滿腹痛苦表情、蘊藏著不滿和反抗的危機,令人深感不快。丹尼爾。裡伯斯金設計的“柏林博物館(猶太人博物館)”的整個建築,可以稱得上是濃縮著生命痛苦和煩惱的稀世作品。
  丹尼爾•列別斯基(D.Libeskind)稱該博物館為“線狀的狹窄空間”。理由是在這座建築中潛伏著與思想、組織關係有關的二條脈絡。其一是充滿無數的破碎斷片的直線脈絡。其二是無限連續的曲折脈絡。這二條脈絡雖然都有所限定,卻又通過相互間的溝通,而在建築和形式上無限地伸展下去。
  依據相互離散、游離的處理手法,形成了貫穿這座博物館整體的不連續的空間。這二條脈絡是“猶太人博物館”的特徵,同時又是裡伯斯金所特有的“二元對立,二律背反”的觀點。
  柏林的痕跡,不僅僅是物理的,據說其中還有說不清因果關係的根源,或者是既往性夾雜在裡面。從德國人和猶太人的外在關係來觀察,他下了這樣的結論。他執著地追求曾對猶太人的傳統和日爾曼文化做出貢獻的作家、音樂家和藝術家們的生活蹤跡,並將其模式化。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四個主要表現:
其一是內容。該博物館共有4個隱喻情結。
其二是根據作曲家阿諾德。施昂拜格未完成的歌劇“摩西和阿龍”的腳本而構成的。在此處,表現了由於歌的存在,而歌詞不清,相反,歌不存在,而能幫助對歌詞的理解的不合情理性。
其三,在大屠殺年代被驅逐出柏林,在里加和烏其的強制收容所中死亡人的名字和死亡地名。第四,是以瓦特。本傑明的“一側通行路”形成的。沿著曲折型建築,引入了60個連續的斷面。如此一覽“猶太人博物館”的話,正如街談巷議所說,裡伯斯金充滿晦澀的形而上學的超俗的思考,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是難以接近的。
其四,存在與不存在的概念,他從自身的體驗,給予了非常明確的解釋。
  雙重自相矛盾的邏輯,是符合“猶太人博物館”所體現的觀點。一種藝術,由於作為其核心的主體的喪失,例如像沒有情節的文學,沒有旋律的音樂那樣的沒有展示品的博物館,其不存在性、非在的存在性的緣由,好像已是新型文化形式的一種傾向。
  充滿被驅逐、遭受屠殺的(成為不存在)猶太人的悲痛與苦惱的“猶太人博物館”,僅僅超越了設計的特異性和觀念的前衛性,將作為一個民族的悲慘命運的歷史封印。同是一個猶太系的音樂家古斯塔瓦•馬勒,所內含的如在第九交響曲所奏出的旋律那樣深沉暗淡的精神才是傑出的。

當代猶太博物館   加州 三藩市 2008年竣工








北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  英格蘭 2001年竣工








軍事史博物館  德國 德累斯頓 2010年竣工




紐約塔






紐約新世貿中心大樓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加拿大 多倫多 2007年竣工






MGM幻影城市中心  內華達州 拉斯維加斯 2009年竣工



大運河廣場劇院及商業開發  愛爾蘭 都柏林 2009年竣工




丹佛藝術博物館擴建 科羅拉多州丹佛市 2006年竣工












上升的Roebling大橋  肯塔基州,2008年竣工



切線  韓國 漢城 2005年竣工



索尼表演藝術中心重建  加拿大 多倫多



台長: 阿楨
人氣(3,5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名建築師 |
此分類下一篇:邁耶:名建築師54
此分類上一篇:霍爾:名建築師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