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20 08:23:26| 人氣1,6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走出寂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比起前評盧貝松之《盧貝松之光芒萬丈》的舞者或赫曼之《啞巴歌手》》的歌手,都是在做好萊塢式的「美國明星夢」。(另參本館:盧貝松:名導演8《當代好塢》

  琳克的《走出寂靜》則藉少女拉拉出外學黑管,帶領聾啞的父親走出封閉。

《走出寂靜》Beyond Silence(1996)

導演:卡洛琳林克
編劇:Caroline Link and
演員:施維泰絲特/塔佳娜楚伯
  東京國際影展97年最佳影片及最佳劇本
  德國電影金帶獎最佳女主角、最佳配樂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芝加哥影展金徽章獎
  溫哥華影展觀衆票選最受歡迎影片獎
  劇情簡介
拉拉住在德國南部小城,自小由聾啞雙親撫養長大。由於拉拉是家中唯一能聽能說的人,八歲時已經是父母(席格、拉柏莉分飾)與外界的橋樑,處理銀行事務、接聽電話,甚至翻譯教師評語和電視劇給父母聽,處理家中所有的對外聯繫工作。
一次聖誕節家庭聚會中,拉拉遇見了姑姑克拉麗莎(卡諾妮卡飾)。克拉麗莎美麗熱情,擅長爵士黑管,拉拉非常喜愛這位獨特的姑姑,因而開始學習黑管。父親馬丁眼見妹妹與自己的女兒情誼漸深,心中卻充滿疑慮。因馬丁自小與克拉麗莎不合,她總讓馬丁覺得自卑。但拉拉喜愛她音樂,感受到當中的熱情,堅持不放棄音樂。
十年後,拉拉已長成亭亭玉立少女,優異的表現讓教師建議拉拉接受專業音樂教育。克拉麗莎希望拉拉搬到柏林同住,也為拉拉在當地音樂學校註冊。拉拉瞞著父母,但在家族聚會中卻引發一場風暴。馬丁悵然若失,因為拉拉的這個決定等於放棄馬丁而選擇了克拉麗莎。
拉拉搬到柏林和姑姑與姑父葛瑞格同住,同時準備音樂學校的入學考試。拉拉遇見湯姆後,了解自己不必生活在陰影中,過去只是一段不尋常的童年。拉拉因母喪回家後,體認到自己對父親的責任,卻也因而倍感沮喪。
一場激烈爭吵後,拉拉決定永遠離開這個家,回到柏林。在拉拉入學考試當天,父親出其不意地出現,看著女兒第一次登臺。《『聽』和『了解』是不同的。》他用手語告訴拉拉。拉拉和父親終於尋得彼此世界的交集。
《走出寂靜》是一部出色的德國影片。琳克以感性的情調、佳妙的鏡頭以及傑出的演員,製作出一個關於家庭問題的故事。畢業於幕尼黑影劇學院的琳克,製作了一部少見的感人佳作。這位32歲的導演,以冷靜細膩的手法處理劇中的情感,卻又不落濫情。
琳克以大膽的手法,深入觸動觀眾的情緒,雷瑟(Niki Reiser)的配樂不只是綠葉的角色 ,甚至是全劇的第二生命。羅爾(GernotRoll)的運鏡,流暢地的全劇的不同焦點提供了一致的調性。《走出寂靜》告訴我們一個新生命的展開,其意義遠大於尋常的教化片。
琳克的成功之處在於純熟精準地處理殘障人士的故事,而不流於通俗濫情。以連串詩歌般的場景,讓觀眾理解聾啞人士不易為人體會的困境。《走出寂靜》是一部最偉大的通俗劇,導演以強烈的意圖展現一部有力的影片,在劇中運用評論、文字解說以及德片中少見的旁白。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Batm0884009

走出寂靜 Beyond Silence>陳韻琳

  拉娜因父母聾啞,從學會講話以後,就成為父母親對外溝通的橋樑,她讓父母親知道大自然的聲音、翻譯其他成人跟父母對話的內容、甚至幫助父母親去銀行處理貸款事宜,也因此,她比其他孩子都早熟,而她跟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有點逆轉,很多時候,她成為他們的照顧者,犧牲了課業、犧牲了一般孩童都需要的友伴、玩耍。 
   為此拉娜的童年生活有所缺憾。她心中多渴望有個強者的形象,是可以真正照顧她陪伴她指導她、讓她模仿學習的形象。
  因此拉娜生命出現另有一個影響者,就是她的姑姑。她的姑姑漂亮、有才華、有主見而任性。她因為自己沒有孩子,非常疼愛拉娜,從心底想影響拉娜成為自己的女兒──或者說,成為另一個自己。
  但是拉娜從很小時便感覺的出來,父親跟姑姑不和。父親和姑姑曾分別在不同的時候說起他們的童年曾非常要好,他們用自己發明的手語溝通、玩耍,但是姑姑後來學會了黑管,音樂向來是祖父深愛的世界,從此姑姑走進父親永遠無法走進的世界,贏得了重視成就的祖父的所有的愛,而祖母基於憐惜,特別偏袒溺愛父親,從此一家分成兩國,造成長久深遠的傷害──而從局外人姑丈的角度,他看到的卻是姑姑和父親其實彼此都非常在意對方。 
  拉娜九歲那年聖誕節,姑姑送了她一隻黑管,它是姑姑擁有的第一支黑管。姑姑並且把自己童年時的照片給拉娜看,說服拉娜剪掉長髮,變成跟姑姑小時候一樣的短髮。
  拉娜剪掉長髮後又後悔,把頭髮裝在袋子裡帶回家。父親看到拉娜,問她怎麼剪掉長髮,打手語說:「現在妳變的跟她一樣了!」但是看到拉娜已經在哭了,亦不忍繼續責備,便跟她玩「手黏住拉不開」的遊戲,逗拉娜笑。
  當晚,母親去房裡看拉娜,拉娜想起姑姑姑丈陪她騎腳踏車的情景,便問母親為何不會騎腳踏車?母親說,因為耳聾,平衡感不好腳踏車很困難。拉娜說:「但是每個母親都會騎腳踏車!」母親溫柔的笑笑,答應拉娜等第二個寶寶出生後,一定去學腳踏車。
  就是這年聖誕節,拉娜收到的姑姑的小時候的第一支黑管,以及從姑姑騎腳踏車受到的感動、而對母親提出要會騎腳踏車的母親形象,成為拉娜日後長遠的心靈衝突。
  拉娜發現自己深愛上黑管,她音樂的天賦被激起了,她像姑姑當年一樣,不可自拔的走進了父親無法走入的世界。但是父親對她的愛、對她的依賴,卻成為黏住拉不開的手,讓她不敢真的走自己的音樂世界。
  她偷偷的學黑管。
  其實拉娜的父親很掙紮,黑管,是他童年與妹妹兩個世界遙隔、終生傷害的印記。現在他看著女兒重蹈覆轍,走進他永遠進入不了的世界。他跟女兒儘管不能言語對話,卻可以用手語溝通愛,甚至他們溝通大自然微妙變化、與大自然的聲音──包括雪的沈寂與遮蓋──但是,女兒怎麼可能告訴他音樂的聲音呢?父親的拒絕,使女兒學音樂的過程、包括重要的表演,父母都沒有陪伴,他們在拉娜的音樂中徹底缺席。
  這真是拉娜成長過程最大的遺憾。拉娜第一次公開在學校表演黑管時,父母便是缺席的!拉娜穿上衣服,對著鏡子上貼著的父親、姑姑幼年時的全家福,模仿姑姑的表情,落寞的微笑。
  拉娜自己也很掙紮。到底她是該追求自己的世界,還是滿足父親需要完全擁有她的世界呢?
  一晃十年過去,拉娜已經可以在外邊偷偷開音樂會了,卻仍瞞著父親沒讓他知道自己的音樂天賦。
  結果姑姑再度出現成為有影響力的人物。她要幫助拉娜報考國際知名的音樂學院,但是,拉娜因此必須離開家。
  這件事引爆了父親和姑姑長年的糾葛、引爆拉娜必須要在父親和音樂之間作決定的震撼。
  父親跟拉娜說:「有時我真希望妳也耳聾,這樣妳就可以徹底走進我的世界。」
  掙紮於父親、姑姑中間;拉娜生命中另外有兩個影響她的重要人物,一個是母親、另一個是她在柏林認識的男友唐姆。他們兩人都有著共同的特質──為了愛,勇於走進別人的世界──儘管走進別人的世界,基於言語溝通之路甚難,需要負上比別人都費心費力的代價。
  母親為了愛,不斷走出自己聽障的難處,嘗試理解自己的孩子的需要。當拉娜開始學黑管,跟父親起衝突,生氣的說:「我恨你!」父親夜半難過的跟母親說:「我可能會失去她。」母親告訴父親:「你只要不犯你父母的錯,就不會失去她。嘗試去聽、去理解,她雖然是我們的女兒,但是不屬於我們的。」拉娜希望母親學騎腳踏車,母親雖因耳朵平衡不好騎腳踏車不易,但拉娜說:「每一個母親都會騎腳踏車!」母親便奮力去學。拉娜的小妹妹帶同學來家裡玩,同學突發奇想,想考驗母親是否真的聽障,被拉娜知道了,很生氣,覺得這對母親太傷害,但母親卻報以微笑,說:「孩子難免突發奇想!絕不是惡意!」
  最後,拉娜因為想離開家、預備報考音樂學院,跟父親起衝突,母親卻私下找拉娜,告訴拉娜她自小就希望自己能唱歌、也以為自己一定能唱歌,現在拉娜喜歡音樂,她能完全的諒解。母親還買了兩張黑管音樂票,要跟拉娜一齊去聽,儘管她什麼也聽不見,但她願意陪伴、支持。
  母親為了愛,勇敢走出自己的殘疾,為的是走進女兒的世界,陪伴鼓勵她。
  另一個人是唐姆。當拉娜第一次在街上遇到他,是他和一個小女生邊走邊打手語。或許讓拉娜想到小時候的自己與父親吧,她忍不住尾隨著,而後她才驚覺唐姆不是聽障,他是聽障學院的老師,唐姆因為自己的父親聽障,所以決定作聽障者的老師,他為他們很努力的用手語學各種新知識好教導出來。讓拉娜印象深刻的,是唐姆用地板震動法,教這些孩子掌握節奏並舞蹈,拉娜對地板震動尚不能掌握時,孩子已經手舞足蹈了,唐姆便笑:「可憐的拉娜,她聽不到音樂....。」
  唐姆也是為了愛,積極的走進殘疾的世界幫助他們。
  在姑姑家中練習音樂這段時間,拉娜也看見了一些沒生活在一起便不容易發現的問題。在姑姑開朗有才華的背後,是任性而自我中心的,快活的音樂,未嘗不是基於想徹底掙脫責任羈絆的任性性格,而這性格,已造成她婚姻的難處,讓姑丈無法忍受的離家出走。
  反思父親,永遠憂鬱感傷的個性,是另一種不能走出自我的自我中心。
  父親和姑姑正因為都有自我中心的性格,才會變成水火不容的兩個世界。
  在一個跟唐姆愉快相處夜晚之後,拉娜被姑丈告知,母親騎腳踏車出車禍過世了。沒想到母親給拉娜音樂會入場票後回眸一笑,竟是永遠的告別。拉娜的世界瞬間質變。她趕回家陪伴父親。拉娜跟父親的關係緊張到極點,因為父親怨她怪她,是她要母親學腳踏車的,是她離開家選擇姑姑選擇音樂的;而拉娜基於傷痛,自身也很脆弱,不再能負荷父親的怨懟。
  父親問外邊世界是什麼聲音?儘管充滿鳥叫,拉娜冷漠回答:「沒有聲音!」
  她決定去參加母親在她離家時告訴她的黑管音樂會,當母親把票遞給她時,誰會想到這竟成為母親不能赴約的臨終遺言呢!
  這是一場以黑管演奏猶太民謠的音樂會,牆上掛著一幅猶太藝術家夏卡爾的繪畫作品,拉娜很早就到了,正在觀賞藝術作品,黑管演奏家走來,跟拉娜閒聊,說:「夏卡爾的畫中有音樂....妳想學音樂嗎?音樂在哪裡?音樂在妳的心裡,妳要到心中尋找。」
  那天晚上的音樂會,在猶太民謠的旋律中,拉娜從心中聽見了她的童年,以及她母親騎腳踏車的樣子,回憶中充滿幸福快樂、愛,與憂傷的思念。
  從音樂會場返家,未料唐姆守在門口等她。唐姆是要出外學新知識三個月,臨去前來找她告別,並安慰她喪母之痛。拉娜正在音樂會的激動中,興奮的告訴唐姆:「我一定要考上音樂學院!我想出我的音樂了!」
  這次離開家前再度爆發一場猛烈的爭執。拉娜已經疲累於這種來自父親的憂傷沈悶、疲憊於氣氛中蕩漾著的對她的責備、疲憊於要求她愧疚、疲憊於一室沈寂沒有音樂。
  她離開,回到姑姑家,卻發現她也不再能忍受姑姑的自我中心。彷彿經歷母親的過世,她心靈茁壯了,她掙脫父親憂傷背後的自我中心的同時,她也掙脫姑姑快樂背後的自我中心。
  幸而她遇見已跟姑姑分居的姑丈,暫住姑丈家練習黑管。她勤奮,但心中不時跟父親吶喊:「所有的父母都以自己孩子的成就為榮,為什麼你不支持我?」
   拉娜九歲的小妹妹離家出走,化解了整個家庭的危機。小妹太想念拉娜,竟偷偷瞞著父親跑到柏林找姊姊,溫馨的姊妹會晤,拉娜問:「父親好嗎?」妹妹代父親說出心聲:「妳什麼時候可以回家呢?」
  為了這個小妹妹,姑丈只能主動跟姑姑聯絡,央請姑姑幫忙把小妹送回家,夫妻終於有了關切的對話,姑丈問姑姑:「妳好嗎?」姑姑憂鬱的點頭。
  一大早開車出發,開回鄉下都已天黑了。父親也問姑姑:「拉娜好嗎?」
  姑姑有了分居之痛,也能體會拉娜的心,她說:「她不好,她需要你。她要考試了,你應當去看她。」
  一家人種種衝突背後的愛,在這小妹離家事件中,浮上臺面。這一家人的關係竟是如此的緊密。
  拉娜考試那天,父親終於出現了,拉娜原本因父親出現極為不安,父親也因他的聽障攪擾試場而不安,但是父親告訴拉娜:「我來是為妳加油。」
  拉娜跟主考官們詮釋她來自傳統音樂的靈感,這也是在她內心深處找到的音樂,更是這段日子她的深刻體會:「有愉悅、狂喜,也有憂傷,但是絕不放任不羈....這種感覺我很能體會。」
  拉娜表現的極好。第一曲吹完,父親以手語問她:「這就是妳的音樂?」拉娜說:「對,這是我的音樂,你能嘗試體會嗎?」父親回答:「雖然我聽不見,但是我願意體會。我失去妳了嗎?」拉娜會心一笑:「不,從我出生以來我就愛著你,我永遠愛你。」
  父親點頭,離開。拉娜回轉拿黑管,回眸一笑,正是她幼年時曾模仿照片中姑姑的姿勢與笑,只是這充滿自信與被愛的笑容,不再是模仿,而是屬於她自己的。
● 寂靜、聲音與溝通:
  這部電影取名Beyond Silence,意味在寂靜世界中,仍充滿著聲音。的確這部電影充滿溝通語彙。口語、手語是最基本的溝通語彙,但電影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溝通。
  譬如唐姆在聾啞學校用體會震動,教小朋友認識音樂節奏並舞蹈,唐姆並說,大自然界很多動物是用震動聆聽的,譬如蜜峰,沒有耳朵,卻知道人們的心跳。
  還有大自然,也成為父女很重要的溝通。父親喜歡問拉娜大自然界的聲音,問到雪的聲音,拉娜都被考倒了,她說:「雪不多言,雪遮蓋所有的聲音。」父親以大自然陳述自己的心境:「妳注意看大自然的變化....。」
  電影中也有肢體語言,它不同於手語,但仍能明確的表達。譬如拉娜剪掉頭髮,父親本因拉娜像姑姑而不悅,卻發現拉娜後悔哭泣,父親便拉住拉娜的手,玩「黏住了拉不開」的遊戲。而後,在醫院等待小妹出生時,父親告訴拉娜童年因聽障從祖父和姑姑那裡受到傷害,這時,一個小男孩充滿好感善意的拿自己的小手,放在父親的手上。
  笑,也是電影中很重要的語彙。母親給拉娜音樂票後,走出房門前回眸一笑,充滿愛意,卻是臨終之笑。拉娜小時候音樂會因著父母缺席,得自己打扮單獨赴會,穿好衣服,對著鏡子上貼著的姑姑照片,模仿其笑,充分表達她需要精神支持、需要角色認同的心理。而電影最終,拉娜回眸一笑,跟當年模仿姑姑的笑,看似雷同,卻有完全不一樣的內涵,她不再是模仿,而是發自心中,一如音樂來自心中,充滿愛與和解、被愛與被支持的心滿意足。
  最後,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語彙:音樂。
  姑姑的輕快配樂、父親的憂鬱配樂,傳神的表達出兩人不同的個性。而家中滿溢愛時,也不時出現主題配樂,即使父女談到雪的寂靜時,還是充滿愛的音樂,只有當父女衝突爭吵,音樂消失,電影真正的「寂靜」了。
  不僅配樂,拉娜心中的音樂也表達了電影的精神:在愛中的人生,有喜悅、也有哀傷,但是不可能讓任一種情感放任不羈,因為愛本身就是一種收束。拉娜說,她很能體會民俗傳統音樂,電影中並用音樂會的猶太民歌為例。因為民歌內容,正是充滿了搖籃曲、父親傳授兒子生命觀等,充滿愛的語言。
  透過那個猶太音樂家說出來的藝術家夏卡爾,其繪畫內容也是這樣的感覺,有詩有愛,有喜悅有傷悲,共同組合成動人的主題對位,即使是在大逼迫的苦難時期,也不讓傷痛的感覺過於放任不羈。夏卡爾,一樣是深諳愛的藝術家。
http://life.fhl.net/Movies/heart/heart4.htm

《走出寂靜 --- 超越侷限的祕密》 雲雲

肢體或是感官的殘障一直是勵志片的好題材,殘障者在重重的限制下,卻可能誘發出另一種新生的力量,打破難以跨越的侷限,原本崎嶇的生命自然會綻放出更豔麗的色彩。這樣的故事固然感人,然而劇情的發展通常有跡可循,似乎缺少了些創意。
「走出寂靜」走出了一般勵志片的模式,片中的「殘障」不僅僅是感官的障礙,更是一種拒絕了解、拒絕包容的隱喻,於是這部描述生命的電影,除了賞心悅目的畫面及令人陶醉的音樂外,更多了一分文學的氣質和深刻的內涵。
小女孩拉拉住在德國南部小城,從小和失聰的雙親生活在一起。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睡夢中的拉拉被雷聲驚醒,趕緊衝到樓上,躲到爸媽的被窩中,三位一體的畫面多麼傳神啊!
拉拉和父親馬丁間有個小小的遊戲 ---- 猜聲音,例如猜猜風是什麼聲音?日出是什麼聲音?下雪又是什麼聲音?
「喀喀、嚓嚓、嗤嗤。」拉拉用手語比劃著降雪的聲音,窗外的雪細細的,柔柔的,從空中輕飄飄的落下來,無聲無息的就覆蓋了大地,雪沒有聲音,默默的把世界染成了一片耀眼的銀白。
多具有象徵意義的畫面啊!拉拉是馬丁夫婦和世界溝通的橋樑,所以馬丁仔細「聆聽」拉拉的解說,但他一直不知道,「聆聽」和「了解」是不同的,正如同窗外的雪默默的覆蓋大地,不斷的在向他顯示「包容」的含意。
拉拉有優異的音樂天賦,於是她開始學習黑管,沒想到一根黑管卻隱藏了一段誤解的記憶,多年前馬丁和妹妹之間的芥蒂,藉著黑管延續到了拉拉的身上。
馬丁不再聆聽拉拉,甚至把妻子的死亡怪罪到拉拉的身上,馬丁拆毀了與世界溝通的管道,活在一個孤獨寂靜的感官世界裡,原本殘障的他,不僅僅是聽覺的障礙,更成了心靈的絕緣體。
所幸,冰雪開始溶解,妹妹用同樣的語言與馬丁說話,這是一種包容,一種表態,在愛的包容下,所有的誤解及恨意會逐漸消融,於是馬丁也決定「走出寂靜」,用心的聆聽並且了解拉拉的音樂世界。
記得「角色」裡的父親或母親嗎?那種堅毅決絕的態度,有幾個孩子能經得起如此強悍的試煉呢?馬丁採取了包容的態度,因此他沒有失去拉拉,這樣的結局才是名副其實的「美麗人生」吧!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3/show1.asp?No=31721&Object=movie

走出寂靜 By 葉子

  走出寂靜拍得很美,音樂也很好聽,主要是黑管的演奏,不知怎地,黑管總有一點憂傷的感覺,即使是快樂的舞樂亦然。聽到黑管,似乎覺得人生再怎麼快樂風光,其本質都是憂傷幻滅的。
  片中的父母因為聾啞,無法了解女兒追求音樂的熱誠,其實現實生活之中,也是有很多父母堅持孩子按照自己的期許來走,而不肯了解孩子的特長與興趣為何,這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聾啞--心的聾啞。
  從沒有想過陽光或雪花的聲音,人被自己感官所見或知識所限,總是習以為常地看待身邊一切事物,記得有人說過,人沒有絕對客觀的,深以為然。所能努力的,只不過是在看待人事物時,不要馬上憑著自己的刻板印象,就將對方貼上一個標籤;而對於那些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領域,不要馬上否定或排斥他。特別是對於自己身邊的人更是如此,拉拉的父親不了解音樂,就阻止他的女兒往這個方向發展,如果人把自己主觀的看法,強要加諸別人身上,也是犯了相同的錯誤。聾啞的人也可以跳舞,把身體靠在地板上,感覺音樂節奏的震動,就可以捉到節拍,反而是耳聰目明的人會不知如何是好吧!
  忽然想到春風化雨1996的那位老師,自己是教導音樂的老師,對於自己聽障的兒子,卻不知如何和他分享音樂的美好和快樂。因著這種隔閡,也造成父子的關係日趨緊張。記得最後是因為父親以燈光來表示音樂,使得兒子也能分享到音樂的美好。才消除了兩人之間的鴻溝,可見得身體上的不同或理解上的差異,並不見得是兩人關係的致命傷。肯不肯去理解對方的想法,進入對方的世界,尊重對方的特別,才是真正的關鍵。也之所以, 拉拉他父親最後出現的那一幕,真是很讓人感動呢!
    雖然我們不是有聽覺上的障礙,可是總覺得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不同的障礙。那種心靈上的障礙,是一種絕對的孤獨,就像聽障者有他自己的世界。那個世界是正常人所無法理解的,而他也有一些是不能理解正常人的世界一樣。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一部份,是外人所完全無法進入的,即使親如家人好友夫妻都一樣。而我們也都有一部份是沒辦法完全了解別人的有點像繞口令,不過,想表達的意思就是:人總有不被了解的部分,也總有不能理解別人的時候,那真的就是完全晦暗內在的部分,是一種絕對的孤單寂寞。你要向一個聽不見的人形容聲音,就算用再多的詞彙, 還是不能代表聲音本身的。所以當你要和人分享自己心中的想法時,一來,你可能自己都無法釐清。二來,詞彙與想法畢竟有一段差距。三來,別人的理解力與感受力又是一個隔閡,所以我覺得人在這個世界上,基本上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孤島。
  若說要孤島與孤島之間全無海洋,那是不可能,但是包容與愛卻可以成為溝通島嶼間的橋樑。這就是拉拉和他父親之間讓人感動的地方,也許你真的不理解,那又怎樣,每個人都有權力去選擇屬於自己的音樂和舞姿的。你可以不和別人跳一樣的舞,至少有雅量觀賞吧!特別是父母對孩子更應該如此。陽光也是有音樂的,看過一幕日劇,女主角見到一方陽光透過天窗灑下,就不由自主地在陽光中起舞,自己的辦公室在地下室,不過有一邊面對挑空的庭園。天晴時,陽光會透過窗子挪移,那一刻似乎真的有音樂呢!
http://www.geocities.com/Vienna/Opera/5409/jia.silence.htm

悲憐上帝的女兒 ( 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導演:倫達‧海恩絲(Randa Haines)
演員:威廉‧赫特(William Hurt)
   瑪莉‧麥特琳(Marlee Matlin)
美國 /  1986年 / 119分鐘
得獎:1986年金球獎最佳女主角
   入圍奧斯卡金像獎五項大獎提名
  ◎ 劇情簡介
  詹姆斯‧李斯到一所聾啞學校任教,他極富理想化,在特殊設計的課程中總能誘導學生讀唇語,甚至開口說話。而當他第一次見到二十五歲的莎拉時,她正憤怒地在廚房摔東西,並用手語罵廚師。
  這一日莎拉正在拖地板,因她從小就讀學校後,就一直留在學校工作。而詹姆斯相信可以引領莎拉嚐試以唇溝通甚至開口說話,沒想到莎拉不但不領情,反而冷漠以對。校長雖認為詹姆斯是痴人作夢,但還是主動將莎拉帶至詹姆斯的辦公室,惟兩人依然沒有交集。
   詹姆斯遂邀請莎拉外出晚餐,莎拉原本猶豫,但最終還是答應了。在餐廳中莎拉表示她可以用「鼻子」隨音樂跳舞,最後還與詹姆斯相擁而舞。但莎拉依然堅持不 學唇語。詹姆斯覺得莎拉似乎在隱瞞什麼、懼怕什麼,在被迫下,莎拉終於道出她在家時,因發出的聲音極為難聽,而遭到嘲笑,此後她便拒絕發聲。而她對外的接 觸竟然是不發聲不講話地與任何男孩作愛,而後男孩竟然連作愛前買一瓶可樂給她喝都不肯。這使得莎拉更加沮喪而更加隱藏自己。
  這個晚上,莎拉一人在泳池中裸泳,詹姆斯竟來池邊向她表示他愛她,甚至毫不猶豫地躍入水中。原本以為道出過去往事後詹姆斯不會再理她的莎拉,沒想到對方竟會如此真情對她,兩人感情陷入如漆似膠。
   詹姆斯要求莎拉辭掉工作,並與他同居在一起。這期間還教她如何打橋牌,沒想到在校長的家庭聚會中大贏其錢;但在另一次的聚會中,莎拉遇上了一名擁有兩個 學位的女聾啞學校經濟學博士,這使得莎拉似乎感覺到自己缺少了什麼而沮喪不已。另一方面詹姆斯讓班上的同學竟能在學校的成果展示中高興舞蹈與歌唱,這使得詹姆斯一再對莎拉步步進逼,因他相信她一定可以發聲。沒想到激動得發出怪聲的莎拉痛苦地逃回自己母親家中。
  詹姆斯到莎拉家中探視,在其母指點下,他在一家美容院見莎拉為人修指甲,意圖賺錢唸大學,詹姆斯沒有打擾她就離去了,但莎拉反而覺得孤獨,於是她主動在畢業典禮中回來找詹姆斯。
  ◎ 賞析
  改編自百老匯知名的舞台劇的「悲憐上帝的女兒」,其實應該稱為「無聲之愛」,是上世紀八○年代最受讚譽的電影,不但入圍奧斯卡金像獎五項大獎提名,女主角瑪莉‧麥特琳更以手語詮釋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詹姆斯是一名有理想的老師,他可以運用各種有趣的方式或音樂來誘導聾啞學生開始發音,這是必須具有高度熱忱與奉獻的態度才能在如此困境中獲得成果。
  本片迴異於其他類同的影片在於探索聾啞世界中另一番天地,而在兩相交集後,反而給了一種「不是無聲,也非有聲」的另類詮釋。更將視覺焦點導入這樣的心靈位階與哲學態度,就使得本片呈現了強而有力並展現了厚度的心靈電影。
  莎拉第一次發聲時因聲調難聽而受盡嘲笑,從此她關閉了喉嚨對外的管道,也從而使自己的心靈禁錮在黝黑的深處。但人是群體的動物,莎拉的內心其實潛存著一股向外追索的悸動,為了疏解這份不安,她選擇與年輕人發生性關係。但這反而使得莎拉陷入更多的紛亂與妄動。
  聾啞學校的校長給畢業後的莎拉一份清潔工的工作,這是一般人的認知。但詹姆斯第一眼就發現莎拉獨特的氣質,他相信莎拉透過唇語訓練甚至日後發聲講話,都會讓她的人生更上一層樓。
  莎拉從小就揹負著這樣的悲痛,她早已在心靈的周遭建築起一道令人難以攀越的藩離。這種自我封閉的態度連她的家人都無法忍受,當然再度在家庭中受挫的莎拉,只好更加地封鎖自己。
  詹姆斯在高中班成功地誘導了同學在成果發表會上載歌載舞,看得家長激動不已。但對另一位姜尼卻始終起不了作用。這是這部影片「誠實」之處,畢竟多方位的人生面向,不是單一的手法完全可以解釋與操弄的。
  面對莎拉的冷漠與排斥,詹姆斯步步為營,並請她外出晚餐。然而第一步棋莎拉的條件是不得強迫她學唇語,詹姆斯答應了。他以為隨著時間的進展,在相互薰染中,莎拉一定會接受他的誘導。
  但事實上詹姆斯不但一直無法說服莎拉,縱然在近乎強迫的衝突中,逼使莎拉發出難聽的嘶吼,始終無法實現他原本的計劃,甚至使得兩人的感情出現了裂痕。
  什麼樣的生命型態才是完美的?這幾乎是個無解的問題。在各人的認知中早已為自己的生命注入太多的自我,這分「自我」其實是透過許久的測試才慢慢底定出一種最為安全的形式。當這樣逐漸凝聚的思惟接受到外來的挑戰與衝擊時,就會不自覺地緊繃神經而反抗。
  但我們要檢討的問題是,什麼才是「好」與「壞」的真正定義?這兩樣對立的觀念必然有一個認知的前提,但問題是並非每一個自認為「好」的認知都適用在任何一個人身上。
  詹姆斯自然了解這一點,所以他從來不強迫班上的姜尼與同學做相同的歌唱舞蹈。他對莎拉當然更了解,只是他覺得莎拉似乎隱藏著過去的許多傷痛,他愛她,當然希望替她釋放這塊胸中的大石。
  莎拉寧願獨自默默承受這上天炎給她的不幸。每當夜晚就到游泳池中裸泳。這是一種渴望心靈釋放的表徵,這也是為什麼詹姆斯跑到游泳池畔向她示愛後,躍入水中即刻獲得莎拉的接受,因為唯有在這種同時對外釋放情感的同時,兩人才能搜尋到彼此的訊息。
   莎拉在第一次參加校長家中小型的聚會後,以詹姆斯教她的橋牌贏了所有的人,這使她頓時感覺生命的能量與出口;但第二次因現場有一位聾啞經濟學博士,她的 自信與成就深深打動了莎拉寧靜的心靈。因為她相信不必透過開口也能達到人生的巔峰成就。於是莎拉面對詹姆斯時就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了。然而這也使得詹姆斯 與她徹底掀牌,莎拉離去後只得回到母親的住處。
  或許是之前詹姆斯曾經來拜訪過她,母親再度面對女兒莎拉時,就能以一種尋求諒解的關懷而使得母女能夠言歸和好。
  詹姆斯念念不忘莎拉,這是真情的體現,他再度去拜訪莎拉的母親,但母親不願告訴他莎拉的去處,但詹姆斯以誠懇的態度打動了她。然而當詹姆斯在美容院外見到莎拉為客人擦指甲想賺錢唸大學時,他反而相信莎拉真的已經找到她的方向,遂不敢打擾她而默默離去。
  莎拉雖然在人生的導路上有所堅持,也確立了自己的方向,但在愛情的道路上卻不自覺地陷入詹姆斯的柔情真愛中。此刻看得最清楚的反而是莎拉的母親。她不願女兒永遠處在孤獨絕望中。當真愛現前之際,誰也沒有理由忍心扼殺它的。
   在畢業典禮中,莎拉以一身雪白的服裝亮麗地出現了。這一身白是一種表徵,也代表一種光明的起點。不管詹姆斯的企求教導或是莎拉的堅持,其實最重要的是超 越語言的「愛」。「不是無聲;也非有聲」正是心靈頻率的共融,這種歷經試鍊的愛才會有如此的體驗,也才能說出如此令人動容的話。
黃英雄電影部落-新浪部落 http://blog.sina.com.tw/hero_movie/article.php?pbgid=2803&entryid=594661

失寵于上帝的孩子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詹姆斯來到一所偏遠的小鎮聾啞學校給那些殘疾孩子做老師。由於和普通孩子存在著差異,絕大多數聾啞兒童都十分自閉。一些孩子因為擔心被別人笑話,從不和外界接觸。看到這些孩子,詹姆斯感到自己有義務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多彩,於是他用各種新奇的方式教學,試圖帶領這些孩子走出無聲世界。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逐漸接受了詹姆斯,並開始通過辨認唇語和他進行交流,詹姆斯為這些點滴的進步而感到快樂。但很快他發現,學校中有一名年輕的校工,她非常漂亮卻極度敏感,不是與別人發生爭執就是獨自一人打掃衛生間誰也不理。詹姆斯對這個女孩充滿好奇,通過同事的介紹,詹姆斯得知女孩名叫莎拉,從5歲開始便在這所學校讀書,她是最聰明的學生之一,卻在畢業後選擇留校做一名清潔工。
 詹姆斯越發感到好奇,他想走入莎拉的世界,瞭解她的想法。於是詹姆斯主動與莎拉搭訕,並邀請她一同共進晚餐。莎拉雖然不會說話,但思想成熟極具個性,看著她伴著音樂翩翩起舞,詹姆斯發現自己早已愛上了她。在此後進一步的接觸中,莎拉痛苦地向詹姆斯回憶起自己的過去:曾經有多少男孩被莎拉的美貌吸引,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當他們發現莎拉不會說話時,便開始對她冷嘲熱諷。莎拉的姐姐則將她當作搖錢樹,讓她向不同的男孩出賣肉體。這段可怕的經歷給莎拉的內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此後莎拉便封閉自己,很少與外界接觸。
 對於莎拉的過去詹姆斯不僅沒有嫌棄,反而讓他更加憐愛莎拉。莎拉也感到了這份來自詹姆斯的愛,兩個人很快墜入愛河,並開始一起生活。莎拉按照詹姆斯的意願辭了職,起初兩個人的生活十分甜蜜。但時間不長便發生了分歧——詹姆斯認為莎拉應該多與外界接觸,試著發音,以她的天資一定可以學會基本交流;而莎拉則感到巨大的壓力,她不想改變自己,擔心受到傷害。漸漸的,兩個人的初衷開始偏離軌道,儘管詹姆斯已經意識到並試圖改變,倔強的莎拉還是選擇了不辭而別。
 暑假快到了,莎拉在城裡找了一份工作,她渴望生活有個新的開始,這樣便可以忘記過去。詹姆斯則一直都沉浸在和莎拉在一起的日子裡,此刻他發現自己根本不能沒有莎拉。詹姆斯來到莎拉母親家,莎拉的媽媽被他的真誠打動,她將詹姆斯到家中來訪的消息告訴了莎拉。莎拉心中的愛和回憶再一次被燃起,她出現在學校暑期聯歡會上,給詹姆斯帶來了莫大的驚喜。經歷了這一切,莎拉和詹姆斯都學會了珍惜和體諒對方,兩個人重新走到一起,並堅信將一直走下去。
 在影片裡,他們是一群生長在聾啞學校的孩子,天生被上帝賦予殘缺,無法傾聽,無法訴說,被不懂得手語的主流社會所遺棄。她是其中之一,卻是如此與眾不同。在同學們一個個敞開自己的心扉,漸漸學會了用讀唇代替傾聽,用艱澀的發音代替訴說時,她卻只肯用手語交流,放棄慣常的迎合世人的方式,放棄不再孤獨的機會,放棄向那些上帝恩寵著的孩子的世界妥協。當別人選擇寬容時,她選擇了憤怒,當別人選擇和善時,她選擇了尖銳,當別人選擇融入時,她選擇了被放逐……想要進入她的世界,就必須懂得她的語言,懂得使她感覺安全的沉默。 
   他說:你是我見過的最神秘、獨立、美麗、憤怒的女人。所有這些抽象的詞彙都不足夠描繪她是怎樣用堅強的姿態面對世界,更無法描述她是用怎樣脆弱敏感的內心對待著自己。當他開始想要靠近時,她的反射機制即時啟動----那一幕,他坐下,她偏生生地站著,他陪她站起,她又氣定神閑地坐下,所有這些對抗意識,只是她保護自己的方式,當她不確定你是否懂得她的方式時,就不會輕易解除這層機制。可是當他真的讓她瞭解到,他是如何在乎她的感受,如何想要進入她的世界,而不僅僅是像她害怕的那樣,索取身體上的滿足時,她即使變作溫柔的公主,給你所有可以想像的美妙。 
   原來,還是個被傷害過的孩子。當他從她的嘴裡聽到那些殘忍的故事,那些男孩是如何利用她的缺陷,肆意地侵佔她的身體,如何踐踏她的自尊卻以為是在給她憐憫,如何嘲笑她開口說話的努力,使她從此不再作任何嘗試,他才瞭解,為什麼她總是高豎戰旗,為什麼她總是那麼容易憤怒。當他以為自己足夠接近她的內心,並且可以開始為所欲為自以為是地將她帶入他的世界時,以他認為好的方式來為她安排決定一切時,她只能聲嘶力竭地用“你們”的語言喊出終極抗議,她不是不可以說話,她只是拒絕以“你們”的方式來溝通,憑什麼一定要我學會說話,而不是你們學會用手語,如果都是溝通,如果都可以達到心靈互通,為什麼被遺棄的孩子就要服從于被恩寵的孩子。她必須以作為她個人的獨立存在,以她獨有的方式,才能存活於這個世上。 
   決絕。無法不如此,這就是她的方式。任何一對戀人,都是一邊渴望著屬於自己的自由,一邊渴望著屬於彼此的親密,這是無法逃避的真實。當孤獨侵襲的時候,她才發現,原來她還是會受傷,原來她不是不能受傷的,原來心裡有愛的人,是不可以再忍受被放逐的,還以自由和自我的同時,也剝奪了彼此之間的親密和歸屬感。無處可去的她,回到了多年不來往的母親身邊,當年母親因為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因為討厭她把父親趕走而把她送去了聾啞學校,這些是她心裡最初最痛的傷痕,終於治癒這最深的傷,也終於能放下堅持太久的自尊。 
   當她說:我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很容易生氣,我用憤怒來將你拒之門外,其實,只是想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可是,你教會我,其實我是可以受傷的,我再也不會那樣生氣地走開了……是啊,已經太多害怕受傷的人了,如果沒有不害怕受傷的人,教我們學會付出才有收穫,教會我們只有受過傷才懂得珍惜,我們如何識獲幸福呢;當他說,讓我們找一個不再寂靜,也不再吵鬧的地方再相遇吧……是啊,她的世界太過寂靜,他的世界太過吵鬧,為什麼他們不能在不那麼極端的世界裡,相知相守;當她和他,用手語互相表白著愛意,發誓相隨不棄……是啊,在一個人的自由與兩個人的依偎之間,你如何選擇?也許現在的我還是會想要任性地選擇自由,因為以後也許我再沒有這樣的資格。可是,到我想要選擇確定感的時候,你還會不會在那裡呢,還是那時,我也已經沒有那樣的資格? 
   殘缺的孩子並不是像別人以為的那樣渴望或者等待著的,他們的方式雖然看起來極端被動,但卻是主動設定好的,他們清楚知道有資格玩這個遊戲,並且最後通關的,一定會是那個人。本片的女主角瑪麗.瑪特琳,是奧斯卡歷史上最年輕的女主角獎獲得者。那年是1986年,她21歲。現實中她就是個聾啞女孩。18個月大時她兩耳喪失聽力。我過去竟然不知道聾啞人得過奧斯卡獎……
http://i.mtime.com/1001551/blog/4676302/

無言的愛還能持續多久?

    相對於《上帝悲憫的女兒》,我更喜歡《無言的愛》這個翻譯。礙于莎拉是個聾啞人,她與教師詹姆斯•里茲的愛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他們用手語表達,或者直接用行動(接吻、性)來表達......
     莎拉不但是個讓上帝悲憫的女兒,也是個讓觀眾,讓我心疼悲憫的女孩。她雖然是個聾啞人,但她也是個有思想、有主見、驕傲的女孩,她的希望很簡單,只是希望能跟所有的女孩,尤其是她妹妹一樣過正常人的生活,談每個女孩都喜歡的戀愛,做每個女孩都曾做過的屬於少女的夢......她曾如此努力,她不能說話,於是她拼命學發音;她不能正常表達愛,於是她用性表達......她想融入這個世界,哪怕為此拋棄自尊,放下自我。但是等待她的是什麼呢? 最讓人揪心的是,她為了獲得正常愛的權利而選擇用性跟男孩交往,可那些男孩跟她發生關係的時候連她的衣服都不脫,這種性不要說無關乎愛 ,根本是獸欲的發洩。無法想像被當做獸欲發洩的物件的時候,莎拉會是一種怎樣絕望,對人生,對男人,對愛情,甚至最後連親情都放棄了......
    最後,她選擇了封閉自己......
    她用沉默和暴虐應對這個世界......
    如果,她沒有遇見詹姆斯,如果詹姆斯沒有發現她的與眾不同,沒有發現她暴虐之下的孤獨與純淨,那她也許會就此孤獨一生,哪怕膠著 一生的孤寂...... 
   可以想像,有著千瘡百孔的心的她,要重新接受愛情並不是一件易事。她與詹姆斯愛情過程中的每一步,她都走得小心翼翼,心力交瘁。經歷了太久的孤寂與黑暗,她甚至不知道如何開始經營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愛情。但她始終堅持一個簡單的信念:拒絕開口發音,只因為她認為這是她唯一能保持自我的方式。她執著地要她的他融入她的無言世界。所以,在表達愛和表現愛的時候,她只能拼命用手語,手語表現力不強時,她就用暴力和性......但在這個世俗的世界裡,這如何能做到?因而,這份無言的愛,讓她精疲力盡,撕心裂肺......
    最後,導演讓莎拉和詹姆斯在某種程度上互相做出了妥協。其實我覺得這是一種廉價的慰藉。妥協,只是暫時為愛的激情所驅使。當愛的激情逝去時,他們之間這份無言的愛還能繼續下去嗎?我表示懷疑。
http://i.mtime.com/pinger/blog/3256122/

原來人是可以受傷的……《失寵于上帝的孩子》

她堅強,自信,倔強,固執;她美麗,聰明,讓人生憐~她是失寵于上帝的孩子,她不能聽到也不能說話,但她卻固執的不接受別人給她的幫助;她有著愚蠢的自尊心,讓她將愛與傷害同時推出門外,直到有一天她對他說:“原來人是可以受傷的……”
  女主演是真正的聾啞人,有著天使般的面孔和身材~男主演深沉而氣質非凡~電影發人深思~
  瑪麗•瑪特琳(Marlee Matlin),1965年8月24日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美國演員。 她是奧斯卡獎歷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也是第一位榮膺此獎項的聾啞人士,同時成為四位初涉銀幕就獲得奧斯卡小金人的女演員之一。
  電影講述了,聾啞學校的老師詹姆斯,遇到學校裡已經畢業並在學校中做清潔工作的聾啞女孩薩拉~薩拉拒絕了詹姆斯提出的教她說話的要求,她倔強,固執的性格吸引著詹姆斯。薩拉講述了自己曾經嘗試做正常女孩的願望,她努力學習發音,她想要戀愛,於是和姐姐介紹的男孩交往,而最終換來的是男孩子們侮辱般的傷害。於是受傷的她選擇了封閉,她離開了家庭,拒絕別人的幫助,並甘願留在學校裡做清潔工。
  當詹姆斯闖入她的生活,她要求詹姆斯用她的手語與她交流,她說,如果你想和我在一起,就必須學我的語言!心靈上已經千瘡百孔的薩拉,重新接受愛情並不容易,她唯一的底線就是拒絕學習發音說話~她要這個男人融入她的生活,而不是相反。但是,面對薩拉的這份無聲的愛,詹姆斯並不能很好的理解,詹姆斯希望她能聽到他喜歡聽的音樂,希望她能感受他所感受的感覺,而他最希望的就是讓薩拉親口表達她對他的愛~ 這對於薩拉而言,就像是接他的舊傷疤,薩拉激烈地回絕了詹姆斯。在一次次的衝突後,薩拉終於在一個晚上逃離了詹姆斯,她回到了母親身邊,重新開始融入這個社會,找到了適合她的工作。最後,我們看到一個異常慰藉的結尾。詹姆斯找到薩拉的母親,對她說他現在能夠理解薩拉,並知道是自己的錯誤讓薩拉再次受傷了。。。終於有一天,薩拉重新找到學校裡的詹姆斯,兩個人都害怕再次見到對方似的,緊張異常~ 薩拉微笑著向他說:原來人是可以受傷的……
http://i.mtime.com/forgj/blog/4665815/

台長: 阿楨
人氣(1,6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海倫凱勒》
此分類上一篇:《啞巴歌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