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01 10:10:31| 人氣2,0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馬賽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Jean Renoir尚‧雷諾1938年導演的《馬賽曲》La Marseillaise,徒耗了5百萬法郎和工會組織群衆支持下完成拍攝,但因全片中沒有中心人物,沒有主角和配角,尤其沒(愛情)故事情節(馬賽義勇軍與巴黎少女邂逅式的生死戀亦不足觀),再加早期的黑白有聲電影(故無法呈現馬賽曲之進行曲式雄壯和法王宮之奢華),不只一般人不愛看,連藝術電影愛好者也少看(法‧尚雷諾《馬賽曲》的藝術成就不如約同時:俄‧艾森斯坦《波坦金戰艦》之蒙太奇剪接,美‧格裏菲斯《國家之誕生》的平行編導劇情,法‧布紐爾《黃金年代》之超現實攝影)。除非以尚雷諾或法國大革命為專題,不然我也不會重看。

哎呀!你不懂欣賞尚雷諾電影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反英雄主義、反戰、同情低下階級等風格啦!詳參【圖博館】:雷諾瓦:名導演5

 《馬賽曲》簡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YXjhFc8XE

在法王路易十六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新興的資産階級同情農民疾苦,受到巴黎雅各賓派的影響,阿爾諾帶領馬賽港的市民設計奪取了要塞,得到了武器,並驅逐了公爵,他們舉行集會通過決議組織500名義勇軍進軍巴黎去搭救同情改革的議員,馬賽市民積極參軍,高唱著馬賽曲向進發。途中他們受到了擁護共和的人民的歡迎也和頑固的保皇黨進行了戰鬥,到達巴黎後,他們彙入了革命者的隊伍,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在雅各賓派的領導下,終于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贏得了政權交替的勝利,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而這個時期創作的進軍歌曲《馬賽曲》也成爲了鼓舞鬥志的贊歌。
馬賽曲是雷諾阿唯一一部“公路電影”,整個電影的構架仿佛一部西部片,一部旅行電影。一路上,我們跟隨著500名馬賽志願者組成的軍隊,他們在1792年7月2日上路,30日抵達巴黎,那正是布倫斯維克宣言發布的前夜。全片中沒有中心人物,沒有主角和配角,只有六、七個有趣真實可信,充滿人性的角色。

耗資5百萬法郎的《馬賽曲》是在工會組織支持下完成拍攝的,影片動用了許多群衆演員。這也是一部真實反映法國革命早期的史詩電影。從個別人的視角,如馬賽的公民、德國流放者和國王路易斯十六,顯示他們自己各自的小問題。
500多志願者從馬賽來到巴黎,支援反對路易十六世和瑪麗王後的革命,他們的歌曲“馬賽曲”成了革命者的頌歌。推翻暴君的風暴最終以人民的勝利結束,國王被廢黜,法國成了共和國。
讓雷諾阿(尚‧雷諾)法國導演,上世紀20年代中葉起成爲法國最頂級的影人。父親爲印象派大畫家。自己的專業是哲學和數學,參軍當騎兵,一戰前受傷,轉入步兵,受傷,又轉入空軍。《大幻影》取得國際成功,但《遊戲的規則》因太過敏感而受到限制。二戰爆發後碾轉到美國拍片。戰後返回法國,60年代事業滑坡,但以前的傑作不斷得到認可。不同時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風格。
http://www.amazon.cn/dp/bkys510201

讓.雷諾阿(Jean Renoir) 又譯尚‧雷諾、讓‧雷諾亞

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Jean Renoir)有一句話:"許多導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說太多的道理,可是他們並不成功,而有一些導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電影只講述一個道理,我是屬于後者的……"
“我認爲這個世界,尤其是電影,爲一些假神(false gods)所負累。我的任務就是推翻他們。手持利劍,我本准備爲完成這樣任務祭奠出我的生命。但這些假神還在那裏。我持續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也許幫助瓦解了其中一些。同樣這也幫助我發現其中的一些神是真的,也沒有必要摧毀它們。”
他的作品充滿詩意,題材廣泛且具獨特風格,卻又平易近人,尚?雷諾阿(Jean Renoir)不單是一位具有開闖及實驗精神的法國電影大師,他的電影深深影響了多位電影工作者,新浪潮導演如杜魯福及高達等更是對他贊譽有嘉。
生于巴黎蒙馬特,年青時期愛看差利?卓別林的喜劇、格裏菲斯的默片,更爲法國女演員嘉寶的大特寫而神迷。雷諾阿承繼了印象派畫家父親的風範,爲藝術而忠于自己,不斷投入冒險精神,敢于實驗新電影文法。他的作品題材圍繞反戰、階級、人性、民族精神、俊男美女,但總脫不離愛情,他投資兼當制片完成首作《嘉芙蓮》(一九四二),便是爲了要替太太留下倩影。美術出身的他,在場面調度及攝影手法上,力于創新,電影往往給人如詩如畫的感覺,雖是隱藏籲值得深思的哲理,卻原是看透世情,有著寬宏的看法,作品平易近人。他不單極受新浪潮導演愛戴,多部作品更被其他大師及好萊塢重新拍攝。他的人生,他的電影,活脫脫就是一本由默片時代到開啓新浪潮的電影發展史。
電影《大幻影》獨特之處,是沒有透過戰爭的慘烈,提出血腥的控訴,而以細致刻劃人性的手法,宣揚和平主義的訊息。此片爲電影和雷諾阿贏得偉大的名譽,並獲得一九三七威尼斯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
《遊戲規則》是雷諾阿人生中一部重大轉捩點的電影。透過各階層彼此間的對話和試探,揭露人性的傲慢、背信、欺詐、猜疑及分化,幽默諷刺悲劇收場。此片曾備受爭議,拷貝亦曾被刪剪及在戰火中受破壞,一九六六年丹麥坡迪爾大獎最佳外語片。是次將放映完整導演版本。影片《高斯福大宅謀殺案》便是向雷諾阿致敬的電影。
史詩格局的《馬賽曲》是《大幻影》的兄弟作,高度歌頌了法國曆史最偉大的時刻—法國大革命。雷諾阿動用了五百名臨時演員,串演人民力量由馬賽行軍至巴黎,場面之浩大,猶如親身經曆這段曆史的重要時刻,杜魯福指影片猶如新聞片段,爲曆史塗上新鮮感覺,此片亦同時向導演格裏菲斯的《國家的誕生》致敬。
改編自左拉小說的《衣冠禽獸》,是另一暴露了上流社會權力與欲望鬥爭的影片。懸疑情殺片格局,雷諾阿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尚?嘉賓(Jean Gabin)的演出入木三分,被喻爲最佳演出。費立茲?朗于一九五四年在荷李活改編拍成《人性的欲望》。
《在底層》描寫貴族男爵爲世所迫放棄榮華,遷進貧民窟。尚?嘉賓片中扮演的小偷神采更令人動容。而片中一場蝸牛在男爵手上爬行亦成爲經典的一幕。一九五七年日本導演黑澤明再改編拍成《低下層》,與本片互相輝映。
《跳河的人》表面像是滑稽喜劇,背後原來卻是貧富階級轉移的悲歌。本是一個平庸的故事,雷諾阿卻拍得一點也不平凡,演員化身爲戲中人物的角色,動人的演出當然功不可歿。一九八六年荷李活重拍爲處境喜劇《荒唐暴發戶》。《朗先生有罪》說出另一個階級悲劇,因上級對下屬的壓榨而引發的凶案,帶出低下層生活的無奈與悲哀。另一部雷諾阿重要之作《湯尼》刻劃了工人階級生活的愛情悲劇,因愛之名,撕開的卻是血腥本性。一九三六年榮獲紐約影評聯盟最佳外語片。
雷諾阿以印象派風格攝制了《鄉村一日》,一部改編自莫泊桑愛情小說的電影。故事雖短,但充滿詩情畫意。《法國肯肯》是雷諾阿重返法國執導的彩色大制作,描寫法國紅磨坊和肯肯舞創辦人鄧格拉的事迹,戲味濃厚,締造法國歌舞文化,爲好萊塢歌舞片提供借鏡機會。

作爲導演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3)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u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女仆日記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 (1946)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Swamp Water ------- (1941)
遊戲規則 Règle du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Marseillais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d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爲演員 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6)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Le ------- (2004)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Testament du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遊戲規則 Règle du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作爲編劇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1)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u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遊戲規則 Règle du jeu, La ------- (1939)
Marseillaise, La ------- (1938)
Bête humain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d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爲制片人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4)

大河 The River ------- (1951)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Marseillaise, La ------- (1938)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801746.html?fr=qrl

從義勇軍進行曲、馬賽曲等名作品看國歌議題

放眼全球各國的國歌,有的慷慨激昂,有的讚美立國,還有的是沿用軍歌或黨歌,各有各的千秋,但以大國來看,採用激昂曲調或詞語的國家是有一定份量的。國歌有團結一心的功能,上古社會,人們部落間的爭鬥,出獵用的歌曲,可以說是國歌的原型。為甚麼要來討論國歌議題呢?

先來談談自己喜歡的國歌好了。

自己最喜歡的國歌旋律曲調是俄羅斯目前的國歌,也是前蘇聯時代的國歌,在二戰時期誕生的曲子,原名是「牢不可破的同盟」,是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的黨歌,曲調慷慨激昂,很能振奮人心,在二戰期間與德國的作戰時期還滿適合的,並隨著戰後蘇聯的擴張,這首歌也傳唱了很久,但實際上,它的本質還是。當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有了新國歌「愛國歌」,但葉爾欽下台後,特務出身的俄羅斯總統普丁,他喜歡這首舊國歌,於是透過立法,又恢復了以這首舊國歌的曲子,搭配全新改寫歌詞而成的「俄羅斯聯邦國歌」。從1939年該曲子問世後,隨著共產黨、蘇聯成立、解體、重新恢復舊國歌地位等事件,詞語改了很多次,換言之,國歌的曲調可以不變,詞是可以改的。
▲曲調優美,歌詞意義深遠的俄羅斯國歌(影片選舊蘇聯的版本搭配英文翻譯的字幕,而現在俄羅斯聯邦的國歌曲子一樣,歌詞則已在2001年時修改給適合俄羅斯聯邦的新版本,以符合時代意義。)
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傳奇人物謝爾蓋·米哈爾科夫一生為俄國寫了三次國歌的歌詞,第一次是1943年受史達林指示創作蘇聯新國歌以取代原來的「共產國際歌」,選的曲子就是這首由亞歷山德羅夫創作的「牢不可破的聯盟」。赫魯雪夫上台後,針對蘇共黨內個人迷信進行了批判,又讓米哈爾科夫對國歌歌詞做更改,將個人迷信的內容排除。而現在的俄羅斯國歌在2001年公開徵求新歌詞時,他寫的詞語又再一次脫穎而出獲選。

另外一首我也很喜歡的國歌,是法國的國歌「馬賽曲」(La Marseillaise),詞曲都誕生於1792,至今有215年歷史了,很有傳承的意味。而馬賽曲的由來,是法國1792年法國大革命時,馬賽志願軍前赴巴黎支援起義時高唱的歌曲,所以才被稱為馬賽曲,法國大革命成功後就成了法國國歌,即便是後來歷經波旁王朝復辟被禁唱,但還是隨著二次革命而恢復,2次大戰與共和的更迭也不為所動,象徵著流血與自由平等(反貴族封建、外國勢力入侵)的意義,馬賽曲仍舊是法國永遠的國歌。
▲曲調輕快,唱起來很有勁,歷史悠久的法國國歌

另外,我也喜歡德國的國歌,聽起來也很耐聽,不愧是音樂素養很良好的國家。
▲德國國歌,優美的曲調是海頓爺爺做的曲喔,有210年歷史了。

至於英國國歌的天佑女皇,倒覺得還好。美國的國歌「星條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就好很多了,是獨立戰爭時產生,也有193年的歷史。
原作詞者在獨立戰爭時看到堡壘上飄揚的星條旗深受感動,搭配曲子To Anacreon in Heaven而成。

比較起來,中國的國歌又是如何呢,以一百多年前的清末年為例,那時在歐美的正式場合交涉都要演奏國歌的,所以清政府不得不誕生一首國歌「普天樂」出來,後來李鴻章是清主要的外交人員,他選的詞曲被稱為「李中堂樂」。
之後中國的國歌更改次數相當多,從「頌龍旗」、「鞏金甌」、「五旗共和歌」、「中國雄立宇宙間」、「卿雲歌」,一路因北京政府的領導權更迭而有所變動。內容多半是歌頌之詞,只有五旗共和歌有提到促進和平的字眼。
而接著出現的國民黨黨歌,也就是現今台灣仍沿用的國歌,詞是在1924年孫逸仙對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的訓詞中出現,由國民黨人整理而成,曲子則在1929年北伐成功後國民黨公開徵求黨歌的曲調,由程懋筠譜寫的作品獲獎,旋即在1930年就被部份國民黨人士提議作為國歌,而在1937年正式成為中華民國國歌。老實說我不太喜歡這首國歌的詞,沒什麼氣勢,曲調方面,平平都是黨歌,比起現在俄羅斯聯邦國歌沿用數十年前的共產黨歌要遜色多了。更慘的是,這首歌曲沒有標題,在和各國國歌的比較上就輸了一截。而目前國際場合中,也被世人熟知的台灣代表國歌,即特殊的「國旗歌」,這首曲調就好多了,詞的內容稍微改一下說不定比現有的國歌要好,對全球來說也比較熟悉。XD

▲找不到夠好看的影片,所以選了新聞局先前某段看起來還不錯的國歌影片,曲調和歌詞一整個...屬於平緩,樸實的風格吧。

「中華民國國歌」歌詞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國旗歌」歌詞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冑,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而打敗國民黨後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選用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在1935年由聶耳作曲,田漢作詞,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1949年先暫時以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公開徵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最後還是決定以這首慷慨激昂的曲子當國歌。作為國歌來說,這首歌曲倒是滿好的,很適合中國使用。比起台灣現在用的國歌要有氣勢多了,歌曲簡單容易記起來,詞曲方面,也許有人會覺得沒什麼意義,但馬賽曲的詞也是類似這樣的風格,都是適合革命、建國的曲子,俄羅斯國歌也差不多。

▲二戰中傳唱,又打敗國民黨的中國國歌,算熱血國歌的一種吧

「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歌詞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前陣子台灣有人提倡修改國歌的歌詞,也有人倡議作新的國歌,或者是大聲唱原有的國歌。而中國前幾天大學入學考試,還有學生寫不出義勇軍進行曲的詞,已經回歸中國的香港人大概還需要適應,還不太會唱義勇軍進行曲。這些事件,都是國歌相關的,所以為文小談一下國歌。
我想不論是哪邊的國歌,激勵愛國和建立國家意識,是很重要的事,因為歌曲搭配歌詞,很能夠打動人心。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唱國歌,就是要大聲地唱,人們會很自然地自豪去唱。如果一首國歌,人民不怎麼唱,除了有可能不夠愛國、對國家認同歧異外,最原始的原因應該是這國歌根本就不行,不適合,或不夠好。
我敢說,國民黨當初選了這首不夠激昂的國歌,氣唱不起來,國運自然衰尾,與台灣在國際上的氣勢是不是有點關聯呢?
如果國歌能夠改詞,樂觀其成。至於曲,要改的話,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拿國旗歌還可以啦。
畢竟,現在檯面上人們倡議新的國歌曲目中,我還沒看到足夠好的,不是曲太長,不夠有氣勢,不然就是詞過軟,太柔性的訴求根本就無法建立堅毅的國格,而那種歌頌國家偉大或美麗的調調,也不太符合現在這個時代。
前面個人欣賞的俄羅斯國歌、法國的馬賽曲、中國的義勇軍進行曲,都有其時代背景和需求,居安思危,或者是具備紀念性質,這是一個正常國歌應具備的要件。
平心靜氣地思考這件事情吧。
http://yblog.org/archive/index.php/anthem_issue

電影曆史上的“法國大革命”

  即使過了快半個世紀,但只要一提起法國“新浪潮電影”,相信絕大部分的影迷,眼中又會綻現興奮的光彩,爲何法國“新浪潮電影”會如此令人神迷呢?
  “新浪潮電影”(nouvelle vague)一詞,來自1957年法國記者法蘭西吉哈德所提出的一句簡潔的媒體影評策略性用語,以預示一個新影像年代的來臨。而從1958年至1964年,“新浪潮電影”果然風起雲湧,形成電影史上一股最具力量和指標性作用的電影運動,並于70年代末期延燒到臺灣,掀起所謂的臺灣新電影運動,而時至今日,仍對全球電影創作者具有深遠的影響。
  其實,所謂的50年代末期出現的新浪潮電影,在日本、英國、意大利、巴西或美國各地,都有所謂的“新浪潮”、“前衛電影”或“青年電影”等新電影運動,各自出新的電影觀念,並與上一代的電影工作者抗爭,不過影響最巨的顯然是法國新浪潮。
  說到法國新浪潮,自然不能不提到著名的電影刊物《電影筆記》。當年,楚浮、高達、夏布洛、侯麥和賈克希維特等人,經常在《電影筆記》上發表影評。除了發表對電影的看法外,並強烈攻擊當時頗受藝術界推崇的名導,這群作者論的強烈擁護者深信,導演應該表達一種個人的藝術或世界觀。特別的是,這些年輕的造反派,並不覺得欣賞好萊塢商業作品是種矛盾,事實上,他們都非常推崇希區考克、山姆富勒、霍華霍克斯等好萊塢導演,鹹認他們在大量生産的制片制度中,保有個人特殊的類型風格,符合所謂他們的作者論。
  光是寫影評,顯然無法滿足這群年輕人,他們從拍短片開始,轉而拍攝劇情長片。他們彼此互相支援籌措資金,並共同分別起用兩位傑出的攝影師亨利德凱和拉烏寇塔德,以低廉的獨立制作方式,創造出劃時代的傳奇。1959年是法國新浪潮的開幕年,那一年,楚浮推出了處女作《四百擊》、高達拍了《斷了氣》、夏布洛先後推出《美麗的西朱》和《表兄弟》,另外,賈克希維特也拍了《巴黎屬于我們》這部重要作品。這四部作品不但在法國和國際影展上造成極大的轟動(例如《四百擊》拿下坎城最佳導演獎),更進而帶動其他年輕導演們紛紛跟進,掀起一股所謂的新浪潮風潮。
  從1959年至1966年間,光是楚浮這五位新浪潮先驅,總共就拍了32部劇情片,其中,産量最大的則是高達和夏布洛,他倆分別拍了11部作品。不過,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爲法國新浪潮的終結,主要的論調是,新浪潮電影的形式和風格,已被廣泛的模仿。一般認爲,當時法國電影工業陷入困境,法國政府的預支貸款制度,對新浪潮電影的崛起,亦有頗大的助益。
  盡管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作品風格殊異,但基本上仍具有某種特質。例如,新浪潮導演反對棚內拍攝,紛紛在巴黎市區尋找實景拍攝,強調寫實精神。另外,爲了方便實景拍攝,他們也從原有的定軌攝影,走向創作自由度較高的手持攝影,其間,侯麥還設計了一種可以手持的輕型攝影機。另外,幽默感(如向某部電影致意)、松散的因果關系、劇情不連貫、不明確的結尾等,都是新浪潮電影的普遍特征。 
http://ent.163.com/edit/010516/010516_77542.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2,0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哥雅畫作下的女人》
此分類上一篇:《雪琳娘》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