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13 08:52:56| 人氣3,093|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二戰決定性會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二戰決定性會戰:德國人觀點》(臺北:星光,1994)是由德國軍事研究協會的德國戰史名家,分別撰寫二戰各大決定性會戰,故如鈕先鍾所加副標「德國人觀點」。

也故常異於美英等觀點的:曼斯坦及其計劃、對德國為何沒有殲滅敦克爾克的30萬英法聯軍?不列顛空戰為何會失敗?攻打蘇聯為何會失敗?諾曼地大西洋壁壘為何會失敗?阿登反擊何會失敗?


“軍事天才”曼施泰因(曼斯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弗裏茨‧埃裏希‧馮‧曼施泰因被認爲是德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他的戰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劃的每一次戰役幾乎都是傑作,總是令對手驚惶失措,膽戰心驚。他是那種能夠將一代代的機動觀念和傳統的運動戰思維巧妙地融爲一體的專家,同時對于各種戰術運用自如。
曼施泰因具有極高的戰略天賦,這使得他高于德軍其他戰場指揮官,事實上他在當時就被同僚認爲是德軍中的“戰略天才”,這在將星雲集的德國軍界是極高的榮譽。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評論說他“對作戰的可能性獨具慧眼”。
最能體現他戰略水平的是對法作戰的“曼施泰因計劃”。二戰中,整個法國戰役都是按照這個計劃爲藍本執行的。“曼施泰因計劃”簡單明了,擊中要害。它針對盟軍的戰略部屬,出其不意的反主攻方向從北方的b集團軍群轉到a集團軍群。因爲這就要求主攻裝甲部隊穿越密林覆蓋的阿登山地,而當時坦克部隊從來沒有嘗試過在這種地形前進。而且突破之後主攻部隊的南側翼完全暴露,這裏賭的就是法軍主力已經在北方窮于應付,南方則被釘死在馬其諾防線,沒有實力攻擊a集團軍群暴露的南翼。這是典型的“有算計的冒險".但是曼施泰因本人並沒有作爲a集團軍群參謀長參與與法國戰役的指揮,他在開戰前從a集團軍群參謀長調任步兵第3軍軍長。後來的事實證明,曼施泰因贏了。
曼施泰因的退卻法在他的個人檔案裏是極賦光輝的。退卻通常是在極爲不利的情況下的作戰行動,是艱難複雜的組織指揮工作。從軍事觀點看,退卻是一種最複雜的機動,也是一門“最困難的藝術”。但它卻是解除戰場危機的一策。曼施泰因卻能夠創造性運用這一行動,阻止和擺脫了強大蘇軍的攻擊和追擊,並在極爲不利的情況下多次出其不意地打擊了蘇軍,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多次使德軍從危機中得到挽救。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慘敗後,整個南線部隊向西退卻,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後來南方集團軍全部放棄頓河彎曲部向西撤至亞速海至哈爾科夫之線,蘇軍還在步步緊追,滅頂之災即將來臨。恰恰正在這時,曼施泰因的“特異功能”意識到反擊的機遇已經來到。因爲蘇軍名將瓦圖京發生了失誤,錯誤地認爲德軍只有退逃而沒有阻擊之力了,于是指揮方面軍在寬大下面上展開成一個梯隊猛追,兵力分散,戰線過長,後勤保障困難並推動了增援的可能性。曼施泰因抓住這一良機,堅決頂住蘇軍,同時縮短防線,抽出裝甲兵力組成了兩個裝甲突擊群,于1943年2月19日開始了堅決的反擊,爲德軍奪回了戰役主動權。此次反擊被舉世聞名的曆史學家利德爾‧哈特譽爲“曼施泰因一生中最精彩的作戰表演,在全部的軍事史中,也要算是一流傑作”。
1944年3月,曼施泰因因在前線指揮失利被解除指揮職務,編入預備軍。後因希特勒無法忍受他的直言相諫,他又被免去軍職,雖然爲了表彰他的戰功,又賜給他“劍”級的鐵十字勳章,但希特勒再也沒有起用他
1944年3月,因在作戰指導上與希特勒發生分歧被解職;1945年5月被英軍俘虜;1949年12月被戰勝國判處18年徒刑,因病于1953年獲釋。戰後,被阿登納政府聘為組建聯邦國防軍顧問。1973年6月病逝,終年86歲。
http://baike.baidu.com/view/66930.htm

《曼施泰因元帥戰爭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第一編 波蘭戰局
 第一章 暴風雨前夕
 第二章 作戰形勢
 第三章 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
第二編 1940年西方戰局
 第四章 陸軍總司令部的失勢
 第五章 圍繞作戰計劃的鬥爭
 第六章 第38軍軍長
 第七章 兩次戰局間
第三編 對蘇戰爭
 第八章 “裝甲兵突襲”
 第九章 克裏木戰役
 第十章 列寧格勒-維捷布斯克
 第十一章 希特勒執掌軍隊最高指揮權
 第十二章 史達林格勒的悲劇
 第十三章 1942年~1943年在南俄的冬季戰局
 第十四章 “堡壘”行動
 第十五章 1943年~1944年的防禦戰

曼施泰因回憶錄大意
………………
波蘭滅亡之後,法西斯德國就開始策劃對西歐的進攻。爲此,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下達了第6號指令,隨後陸軍總司今部擬制了行動計劃,代號爲“黃色方案”。這個計劃完全是模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史裏芬計劃”,即通過比利時的中部向法國首都巴黎實施主要突擊。在曼施泰因看來這實在是故伎重演,很難出奇制勝,並認爲他們這一代人居然制定不出一個較好的方案來,而去照抄老文章,實在是一種恥辱。更何況這個“黃色方案”在1940年1月,被一名攜帶西線作戰計劃的德國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迫降,該計劃落入英、法人手中。在這種情況下,德軍的行動更無出奇制勝的可能了。因此,當時立任“A”集團軍群參謀長的曼施泰因認爲,如果再執行這一計劃,勢必很難達成戰略的突然性。他不顧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等高級將領的反對,經認真分析作戰雙方情況後建議,德軍應從地形比較複雜但能出敵不意的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突擊色當後向聖康坦、阿布維爾發展進攻,直插加來海峽,圍殲比利時境內的盟軍,爲最後打敗法國創造條件。這個計劃以裝甲部隊爲先鋒,以“A”集團軍爲主力,在兵力兵器上應多給“A”集團軍群加強。這個計劃得到了“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的支持。並以集團軍群的名義從1939年10月至第二年1月先後6次向陸軍總部提出建議,但均未得到上司的肯定。
陸軍總部對曼施泰因一再要求改變作戰計劃深表不滿,決定尋找一個機會把他調離集團軍群參謀長的崗位。這時新建的步兵第三十八軍剛巧缺少軍長,于是曼施泰因便于1940年1月27日被任命爲該軍軍長。但是,曼施泰因並未因此而放棄自己的意見。上任之前,他通過好友垂斯考的努力,說服了希特勒的侍衛長希孟德,爲他找到了一個當面向“元首陳述意見的機會”。在侍衛長希孟德的巧妙安排下,2月17日,希特勒接見了曼施泰因,並詳細聽完了他的意見。希特勒越聽越感興趣,最後表示完全同意曼施泰因的意見。這樣希特勒立即命令陸軍總部按曼施泰因的設想重新制定計劃。于是,陸軍總部不得不在2月20日修改了自己的作戰計劃,采納了曼施泰因的建議。
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發布了一道指令。正式采納了曼施泰因的意見。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主要進攻方向將通過阿登山區,首先攻占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的北部,爾後再從西、北兩個方向進攻巴黎:在馬奇諾防線正面,則以佯動進行牽制,待主力攻占巴黎繞至該防線側背時,再進行前後夾擊,圍殲該地法軍。
德國占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參見挪威戰役)後,認爲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到1940年5月初;德軍已從北海到瑞士一線集中和展開了136個師(內含10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多輛、飛機4500輛。具體部署如下:
“B”集團軍群,由博克上將指揮,轄第六和第十八集團軍,共28個師,由第2航空隊支援,其任務是突破德、荷邊境上的防線,占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然後作爲德軍的右翼向法國推進。
“A”集團軍群擔任主攻,由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轄第四、第十二和第十六集團軍,共44個師,由第3航空隊支援。其任務是經由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向聖康坦、阿布維爾和英吉利海峽沿岸總方向實施突擊,割裂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隊。
“C”集團軍群,由勒布上將指揮,轄第一和第七集團軍,共17個師,配置在馬奇諾防線正面,其任務是進行佯動,牽制馬奇諾防線上的法軍。
另外德軍還有47個師配置在萊茵河地區作爲預備隊。
5月10日清晨,德軍在荷蘭海岸至馬奇諾防線展開了全線進攻(參見法蘭西戰役)。首先以31000多架飛機襲擊了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72個機場,一舉摧毀了幾百架飛機。與此同時,德軍“B”集團軍群向荷蘭和比利時北部展開了進攻,空降兵在其後方著陸,奪占了對方的機場、橋梁、渡口和防禦支撐點。在荷蘭,德軍的航空兵于10日零時30分進行大規模的轟炸,並以空降兵襲擊海牙、鹿特丹等政治和經濟中心,荷蘭頓時陷于混亂和驚恐之中。德軍的坦克部隊乘隙突入,于5月13日與在鹿特丹的空降兵會合。5月14日德軍攻占了鹿特丹。5月15日荷蘭投降。在比利時,德軍地面部隊在空降兵的配合下,于5月11日攻占了列日防線上的埃本?埃馬要塞。5月17日德軍占領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擔任主攻任務的“A”集團軍也于5月10日向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只有30萬人口的盧森堡不戰而自動投降。5月14日,德軍的坦克師和摩托化師編成的第一梯隊通過阿登山區後,在法軍第二和第九集團軍接合部色當地區強渡馬斯河並重創了盟軍。5月】6日,接任英國首相只有一周的丘吉爾急忙飛往巴黎商討對策。當他問詢甘末林戰略預備在哪裏時,這位盟軍總司令聳了聳肩後無可奈何地回答道:“沒有。”德軍占領色當之後,以每晝夜20至40公裏的速度向西挺進。5月20日占領阿布維爾,其坦克部隊兵力轉師北上,從後方突擊在比利時的盟軍。5月21日德軍快速部隊到達英吉利海峽沿岸,分割了英法聯軍的戰略正面,並以荷、比兩國作爲空軍和潛艇基地,封鎖了加來海峽,阻止英軍的增援。英法聯軍40個師被包圍在比、法邊境的敦刻爾克地區。5月23日布倫陷落,27日加來被占,盟軍在海邊陷入重圍,28日比利時宣布投降。
盟軍退守敦刻爾克時,三面受敵,一面臨海,處境極爲危急。正當盟軍危在旦夕之時,希特勒犯上一個開戰以來最大的錯誤。他于5月24日下令坦克部隊停止追擊,而改令空軍去消滅退守敦刻爾克的盟軍,這時的空軍總司令戈林也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完全能夠消滅擁擠在敦刻爾克灘頭的盟軍。希特勒停止追擊的命令,給盟軍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5月26日18時57分,英國海軍開始執行代號爲“發電機計劃”的從敦刻爾克撤走盟軍的計劃,英國出動大小船只8500艘,到6月4日德軍占領敦刻爾克之前,已撤走了33.8萬人,盡管盟軍大量武器裝備遭受重大損失,但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大撤退,這就是被西方稱之爲“戰爭史上一大奇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參見敦刻爾克戰役)。
6月5日,德軍“B”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分兩路發起進攻。6月10日,意大利乘機對法宣戰,6月11日法國政府遷都至圖爾。6月14日德軍未經戰鬥就占領了巴黎,在艾菲爾鐵塔上挂起了法西斯德國的 卐字旗。6月22日下午6時50分,在法國東北部康邊森林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簽署投降書的同一車廂內,法國全權代表查理?亨茨格將軍和德國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至此,德軍閃擊西歐的“曼施泰因計劃”以及累累碩果得到了很好的檢驗。僅僅44天的作戰,德軍就滅亡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英國也只好退守本島。可以說,德國閃擊西歐的勝利,就是“曼施泰因計劃”的勝利。
………………
http://www.hoodong.com/wiki/%E5%9F%83%E9%87%8C%E5%B8%8C%C2%B7%E5%86%AF%C2%B7%E8%8E%B1%E6%B8%A9%E6%96%AF%E5%9F%BA%C2%B7%E6%9B%BC%E6%96%BD%E6%B3%B0%E5%9B%A0


敦克爾克戰役

敦克爾克戰役,又稱敦克爾克大撤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機械化部隊瓦解法國馬其諾防線後包抄英法盟軍。盟軍撤至敦克爾克後(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的港口),為了避免被德軍圍殲,就執行在當時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撤退過程中,英國的皇家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激烈空戰,最終英國仍得以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份的部隊撤離歐洲大陸。
這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成功挽救大量人力,並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之一。但是聯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遺留在歐洲大陸,使得英國本土的地面防衛嚴重不足。由於許多地勤人員無法及時返回英國、進行備戰,導致在不列顛空戰初期,英國空軍飽受戰鬥機妥善率不足的困擾。

歷史背景

1939年9月1日淩晨,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9月3日,英國和法國被迫對德國宣戰。但實際上英法聯軍只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後,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的軍事支援。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完全淪陷。在此其間,英法兩國只對德國對外交上予以譴責。這一期間被德國人稱為「假戰」或「奇怪的戰爭」。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A、B兩個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西歐國家。德軍的主攻方向選在左翼的A集團軍群,指揮強大的裝甲部隊,在馬其諾防線的北端——曾被視為是坦克無法通過的崎嶇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區發動進攻。這使向比利時進軍迎戰德軍右翼B集團軍群的英法聯軍大失所料,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北部的聯軍事實上已經被包圍在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英法聯軍開始全部集中向敦克爾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峽成為聯軍絕處逢生的唯一希望。

「停止前進」的爭論

當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克爾克步步進逼,而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裏,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幹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慮,而且不能完全歸結為他一人的責任。首先是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德軍總司令部曾計劃由B集團軍群統一完成最後包圍的作戰。其次聯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因為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
希特勒在走訪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後,認為有必要讓突前的裝甲部隊停止前進,阻擋敵軍突圍;同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空軍可以擔當消滅包圍圈中聯軍的任務。另一個可能也被認為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是當時擔心裝甲部隊會受困於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地帶而陷入陣地戰,從而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可是,這個決定有包括前線裝甲部隊指揮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繼續前進。
這個命令執行的結果是,英法聯軍在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壓迫下向敦克爾克撤退,而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群距離敦克爾克更近,卻在敦克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並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包抄,這給了英法聯軍一線生機。當時的聯軍在為生存而戰鬥,於是加強了敦克爾克接近地的防禦陣地。雖然5月27日德軍裝甲部隊為阻止英法聯軍從敦克爾克撤退而恢復攻勢,但他們面臨敵人有組織的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並且為部隊撤離敦克爾克贏得更多時間。

戰役過程
 
等待撤退的英法聯軍5月20日,德軍裝甲部隊切斷了的英法聯軍與其南翼法軍的聯繫,英法聯軍三個集團軍約四十個師被包圍在法、比邊境的佛蘭德地區。隨後德軍抵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聯軍被壓縮在寬50公裏的敦克爾克周邊濱海地區。早在5月20日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勛爵開始提出撤退的可能性。英國開始準備從海上撤退,由海軍制定組織撤退的計劃,希望每天能撤退一萬人。5月26日英國海軍下令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行動。
英國的撤退計畫面臨幾項難題。首先,德國空軍在敦克爾克的港區內擊沈許多船隻,使得進出水道非常困難。於附近海域出沒的U-潛艇也對任何水面船隻給予很大的威脅。位於敦克爾克西方的沙灘區的水深不夠,皇家海軍的驅逐艦與運輸艦只能停泊在距離海岸邊1.6公裏之外,而最嚴重的問題是,英國能夠動用的船隻數量太少。
撤退計畫的執行由位於多佛的伯特倫‧拉姆齊海軍中將指揮,第一步是調動運輸車輛,食物和醫療設施前往多佛,應付即將抵達的大批部隊。接下來他建立了一個非常有效的通訊網以維持行動的順利。第一天德國空軍猛烈轟炸敦克爾克,將港口炸成廢墟,阻止聯軍撤退,英國海軍軍艦由於吃水深,無法靠近海灘,撤退速度較慢,5月27日只撤出了七千多人。英國最樂觀的估計是能夠將45000名部隊在德軍佔領海灘區前成功撤出,然而以第一天的作業效率來看,英國得要花上40天才足以將所有的人員撤離該地。如果英國無法將大部分的遠征軍帶回本土,面對稍後可能爆發的德軍地面攻勢,陸上的基本防衛能力很可能因此遭到摧毀。
Ramsay提出緊急呼籲平民提供任何可用的船隻,調集了所有能抽調的軍艦和民船,無數業餘水手和私人船主也應召而來,他們駕著駁船、貨輪、汽艇、漁船,甚至花花綠綠的遊艇,甚至內河船隻等超過850艘。冒著德國飛機、潛艇和大炮的打擊,往返穿梭于海峽之間,將一批批聯軍官兵送回到英國本土。英軍使用地面、海上和空中的一切力量來支援這一後撤行動。
5月28日敦克爾克地區惡劣的天氣,阻止了德軍空襲,近一萬七千人得以撤離。撤退開始後,德軍加強地面進攻,並從空中和海上攻擊英法運輸船隊。英軍竭盡全力地堅守其東、西側戰線,以保持向海峽沿岸撤退的通道,並加緊部隊登船工作,各式各樣的小船充當擺渡,還將卡車沈入海中,作為海灘延伸入海的登船棧橋。德軍投擲的炸彈在海邊沙灘上爆炸威力大減。5月29日,撤出了四萬七千人,同時估計每小時有2000名部隊被送離法國海岸。5月30日,霧氣導致能見度降低而再次阻止了德軍空襲,聯軍撤出近五萬多人。5月31日,撤退人數達到六萬八千。
敦克爾克的包圍圈逐步縮小,但德軍無法阻止聯軍從海上撤走部隊。英國空軍為了掩護地面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有力抗擊了德軍的空襲。儘管在德國空軍的攻擊下損失慘重,6月1日仍有六萬多人撤出。
由於德軍空襲和逼近敦克爾克海灘的炮火,6月2日撤退開始轉而利用夜間進行。其後三天聯軍利用暗夜的掩護每天將二萬六千人撤往英國。6月4日德軍攻克敦克爾克,擔任殿後而來不及撤離的四萬法國軍隊被俘。
撤退從5月26日開始進行,至6月4日結束,共歷時9天。此次撤軍共有338226人從敦克爾克撤到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5千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同時動用各種艦船861艘,其中包括漁船、客輪、遊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隻。短短10天時間,這支前所未有的「敦克爾克艦隊」把34萬大軍從死亡危機中拯救出來,為盟軍日後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戰鬥力,創造了二戰史上的一個巨大的奇跡。

損失統計
 
被德國俘虜的英法聯軍士兵在撤退中英法聯軍將重裝備全部丟棄,撤回英國本土後,英法聯軍只剩步槍和數百挺機槍等輕武器,在敦克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近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英法聯軍有近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死傷。在撤退過程中,共出動861艘各型船,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炮火擊沈。英國空軍在掩護撤退過程中總共出動2739架次,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鬥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一艘名為「蘭開斯特裏亞號」豪華郵輪,曾被徵用為撤退軍事運輸船,後被德軍炸沈,至少3500名英軍士兵死亡,這次海難事故比「鐵達尼號」死亡人數還多。英國政府事後一直封鎖消息,直至近年才得解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A6%E5%85%8B%E7%88%BE%E5%85%8B%E6%88%B0%E5%BD%B9

二戰回顧之1940年不列顛空戰
 
  隨著法國的敗降,西歐大地的槍炮聲停息了。但沈寂了半個多月以後,西歐上空又響起了震耳欲聾的炸彈爆炸聲,不列顛之戰開始了。
  特勒打敗法國後,便擬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了。爲保障渡海登陸作戰,德軍企圖首先奪取制空權,以摧毀英國的防禦工事,消滅英國空軍,並鉗制住皇家空軍。 
  于是德國空軍元帥戈林集結了德國空軍主力3個航空隊和2669架飛機,戰鬥機和轟炸機各占一半,而英國只有700架戰鬥機和500架轟炸機,德國占有2:1的優勢。由于德國飛機飛行距離較長,而英國飛機則以本土爲基地,能在德機往返的時間出擊數次,所以雙方實力基本相同。
  戈林狂妄地對德陸軍總司令說:“要完全摧毀英國空軍,需要2-4周時間,單靠空軍就能使英國屈膝投降。”
  1940年7月16日,不列顛空戰開始了。德國空軍以英吉利海峽的護航艦隊爲攻擊目標,並對英國南岸港口進行騷擾性攻擊,目的是誘出英國戰鬥機加以殲滅。但英國空軍不上當,每次瞄准機會以少量飛機出擊,使德國元氣大衰。一個月的時間,英軍僅損失戰鬥機148架,而德軍卻損失296架飛機。
  從8月13日到9月6日,爲空戰第二階段。德國空軍大規模地轟炸英軍機場、雷達站、飛機工廠和補給設施,並尋求同英國飛機進行空中決戰。從8月24日起,戰事進入了決定性的階段,德軍每天出動1000多架次飛機。嚴重破壞了英國南部5個軍用機場和6個雷達站,幾乎摧毀了南部整個通訊系統。在那些緊張的日子裏,英倫上空整天馬達轟鳴,火光閃閃,被擊中的飛機拖著長長的黑煙栽進大海,或落入荒郊和居民點。
  此時,英國對德國本土發起反擊,81架英國轟炸機突破兩層高射炮火網,把炸彈投到德國首都柏林,使德國舉國震驚。(楨:英國此舉成功地激怒希特勒將轟炸目標,從軍事移轉至政經,壞了希特勒殲滅英國空軍的戰略優先。)
  從9月7日到翌年5月爲第三階段,德軍開始對倫敦和其他主要工業城市實施“恐怖轟炸”,企圖摧毀英國工業生産,摧毀英國軍民的抵抗意志。
  然而,英國軍民越戰越勇,德機的損失與日俱增,促使希特勒在1941年6月向他的陸軍首腦們宣布進攻蘇聯的決定,10月12日,希特勒終于正式承認入侵英國失敗。
  在“不列顛空戰”中,德軍共出動飛機416萬多架次,向英國投擲6萬噸炸彈,炸死炸傷英國居民8.6萬余人,炸毀100多萬棟建築物,英軍以915架飛機和414名飛行員的代價摧毀了1733架德機,擊斃和俘獲6000名德國飛行員,取得了空戰的勝利。
http://mil.news.sina.com.cn/nz/1940bldkz/index.shtml

巴巴羅薩作戰

巴巴羅薩作戰(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戰爭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這個名稱是來自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Barbarossa”(紅鬍子)。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東方戰線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
作戰原本的計畫是要快速攻克蘇聯和烏克蘭的東方領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這條預定的終極目標也被稱為AA戰線。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裡,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的東歐平原、殲滅數百萬計裝備老舊和戰術不佳的蘇軍,展現出輝煌無比的戰爭藝術,但最後仍在莫斯科戰役中由於嚴酷的寒冬而攻勢受阻。這場作戰的受挫可以說是造成納粹德國最終戰敗的主因,也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國命運的轉捩點。最重要的是,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開啟了長達數年的東方戰線,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之一,數千萬人因此罹難。

德國的目標

在表面上,德國一直表現出恐懼紅軍先行侵犯的姿態,以此來證明他們的攻擊只是為了先發制人。但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書裡,他顯然透露出先行侵略蘇聯的意圖。在書中他清楚表示德國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亦即土地和原料,而這個生存空間應該能在東歐找到。納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羅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應該加以殺害、驅逐出境、或奴役之,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屬於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應該讓給德國人民居住。計畫中這些地區的都市人口會經由飢荒加以徹底滅絕,以剩餘的農產品養活德國人,並改由德國人居住。德國的意識形態理論家阿爾弗雷德·羅森堡(Alfred Rosenberg)認為斯拉夫民族也是屬於雅利安人,提出建議應該將攻克的蘇聯領土依照以下形式劃分行政區:
奧斯蘭(Ostland)—波羅的海國家和白俄羅斯
烏克蘭—烏克蘭和鄰近疆土
高加索(Kaukasus)—南俄和高加索地帶
土耳其斯坦—中亚國家領土

納粹的整個政策都是為了依照地缘政治学的生存空間概念徹底摧毀蘇聯的政治實體,以替未來的「雅利安」世代準備發展的環境。

希特勒預估攻佔蘇聯會有以下好處:
當蘇聯被擊敗後,解除動員的大量士兵便能補充德國產業界的勞工短缺現象。
烏克蘭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佔領蘇聯將可以擁有大量的奴隸勞動力,將能大為改善德國在地緣戰略上的處境。
擊敗蘇聯將能進一步孤立大英帝國
德國的戰爭機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佔蘇聯的巴库產油區後才能達成此目標。

在德國和蘇聯於1939年聯手侵吞波蘭之前,兩國便簽訂了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表面上這是一個互不侵犯的條約,藉由分割波蘭等國家來劃分德蘇兩國的邊界。這個條約震驚了全世界,因為兩國長期以來一直對彼此抱持敵意,而且兩國的意識形態也完全相反。由於這項條約,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展開了大量的外交關係和貿易,蘇聯提供石油和原料給德國,而德國則提供高科技給蘇聯。儘管這項條約的簽訂,兩國仍然對彼此的一舉一動抱持強烈猜疑心,不久後這段短暫的和平關係便以戰爭的徹底爆發告終。
希特勒一直希望攻克西俄以剝削當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簽訂這項條約只是為了短暫的方便(兩國都是如此)。再加上希特勒和史達林兩人都對攻克領土抱有極大野心,而雙方的意識形態差距則導致最終的衝突爆發。
史達林在國際上的惡劣名譽給了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同時也增加了德國對於勝利的信心。在1930年代後期,史達林在大清洗裡殺害和囚禁了數百萬計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備經驗和能力的紅軍軍官和戰略家,導致紅軍的戰力和領導力大為衰退。納粹也不斷的宣傳蘇聯政權的殘暴,並且瞄準斯拉夫民族作為主要宣傳對象。
巴巴羅薩作戰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構思的。一些軍事和外交人員也曾勸告希特勒,應該先解決大英帝國後才開闢對蘇戰場較為妥當,但大多數德軍的參謀幕僚都同意這場侵略應該在某個必要的時間點發起。希特勒的決策通常與德軍將領的建議相反,但直到那時為止,德軍在希特勒的戰略下已經達成了一連串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達成的輝煌勝利,希特勒也自認為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時間裡,希特勒的驕傲和大膽、加上德軍的精良訓練,在不費多少功夫下便贏得了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德台地區,接著又攻下波蘭、丹麥、和挪威,每場戰役幾乎都順暢無阻。接著他又迅速經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盧森堡進攻法國,以包圍戰術殲滅了大規模的同盟國部隊,並繼續向南進攻直到瑞士邊界。北邊遭受包圍的同盟國部隊最後經由敦刻尔克撤離,英軍被徹底逐出法國,但英國依靠著其海軍和空軍的優勢而免受侵占。在無法逼使英國投降、同時也缺乏海軍和戰略轟炸部隊的情況下,希特勒遂決定將目標轉往東方。他相信只要蘇聯被擊垮了,英國也不可能再支撐下去。希特勒認為蘇聯內部已經腐敗,很快便能取得勝利:

我們只需要踢開門,裡面整個腐爛的結構就會垮掉—一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對他在西歐的驚人勝利感到自負,同時紅軍在1939-1940年間侵占芬蘭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顯現了當時紅軍內部的腐化和戰力低落。希特勒認為只要數個月便能取得勝利,也因此不需準備冬季的配備,這在後來成為德軍受挫的主因之一。

德國的準備

為了準備發起攻擊,希特勒將320萬人調遣至德蘇邊界,多次派遣偵查飛機潛入蘇聯領空勘查,同時也在東線儲備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即使進行了如此龐大的準備過程,蘇聯依然沒有預料到德軍的意圖,在戰爭爆發時完全措手不及。這主要是因為史達林堅信第三帝國不可能在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簽訂不到兩年內便發起攻擊,他也堅信德國會等到拿下英國後才會開闢新的戰場。儘管蘇聯情報部門已經多次發出戰爭逼近的警告,史達林依然拒絕改變心意,認為這是英國故意設計要讓蘇聯和德國開戰的假情報。德國政府也助長了這種騙局,向史達林透露德軍的調動只是為了遠離英國轟炸機的航程。德國甚至向蘇聯解釋他們故意要讓英國以為他們正準備進攻蘇聯,而事實上他們正在準備進攻英國的軍隊和物資。因此,直到戰爭爆發前史達林都沒有認真準備應付德軍的可能入侵。應該注意到的是,潛伏德國的共產主義間諜理查·佐爾格(Richard Sorge)在戰爭爆發前便已向史達林透露準確的進攻發起日期,但這項情報也沒有獲得重視。
德國還在1941年4月發起了一連串佯裝進攻英國的作戰,假裝正在挪威聚集部隊。這些行動配合了大張旗鼓的海軍艦隻聚集、飛行勘測、和演習行動,並且還故意透露虛構的入侵計畫細節。
但在侵略蘇聯的計畫和主要目標的設計上,希特勒則與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以及許多高階將領意見分歧,最高統帥部認為應該直接攻往莫斯科,而希特勒則認為應該先奪取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豐富資源後才轉向莫斯科。在計畫上的爭論導致準備入侵的後勤規劃延緩,與原本計畫設定的5月延緩了整整1個月。
最後希特勒與高階將領們取得的共識是:將入侵部隊分為三個集團軍,各自攻佔特定的地區和大城市。由北方集團軍穿越波羅的海國家攻入俄羅斯北部,佔領或摧毀列寧格勒(現在的圣彼得堡)。由中央集團軍進攻斯摩棱斯克,穿越俄羅斯中西部(現在的白俄羅斯)地區,並攻佔最終的目標—莫斯科。而南方集團軍則會攻往人口密集的農業心臟地帶—烏克蘭,攻下基輔,接著攻入南方的俄羅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豐富的高加索地區。

蘇聯的準備

1940年代初期的蘇聯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不可小覷的。蘇聯在1930年代的快速工業化使得工業生產量提升至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與德國並駕齊驅。軍事配備的生產同樣快速增加,在戰爭爆發前經濟已經轉向軍事生產的方向。在1930年代早期紅軍也發展出一套現代化的作戰理論,並在1936年將其頒布為全軍的作戰原則。

蘇聯從1939年至1941年的軍隊發展

1939年1月1日 1941年6月22日 1941/1939 %
師級部隊 131.5 316.5 240.7
總人數 2,485,000 5,774,000 232.4
火砲 55,800 117,600 210.7
戰車 21,100 25,700 121.8
飛機 7,700 18,700 242.8

1941年,在德軍的秘密調度下,蘇德邊界的蘇聯部隊數量已經被德軍所超越。不過在1941年6月當時蘇聯軍隊的總人數高達5百萬人,比德國調派參與巴巴羅薩作戰的地面部隊總人數還多。除此之外,蘇聯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得紅軍的人數一直穩定增加,使蘇聯能夠投入比德國更多的部隊至前線。由於兩方的兵力都變動不定,整體上來說1941年的戰役兩方的兵力是勢均力敵的。
而在一些武器的對比上蘇聯則有許多優勢。在戰車上紅軍的優勢特別明顯,紅軍擁有的戰車總數高達24,000台,其中有12,782台分布在西俄的5個軍區(其中3個直接面對德蘇前線)。而德國國防軍擁有的戰車總數約為5,200台,其中只有3,350台參與了對俄作戰。這使得紅軍與德軍在可用戰車數量上的差距高達4:1。蘇聯還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T-34戰車,和速度最快的BT-8戰車。蘇聯也擁有壓倒性的火炮數量優勢,122mm的A-19火砲甚至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火砲。最先進的蘇聯坦克在剛開戰時數量並不多,不過,在1941年的前半年,蘇聯軍事機器所生產的100%的戰車和87%的戰機都已經屬於現代的設計。
然而,德國空軍和陸軍卻有著極為精良的訓練和經驗,在質量上的優勢大幅抵銷了蘇聯的數量優勢。再加上大量具備經驗的紅軍軍官和指揮官在大清洗(1935-1938)期間被史達林所殺害,三分之一的紅軍軍官和幾乎全部的高階將領都被處死或流亡至西伯利亞,改以大批具備「政治經驗」卻毫無作戰經驗的軍官替代。五名元帅就有三名遭處決,三分之二的軍團和師指揮官也遭遇相同下場。這造成了紅軍內部充斥大量年輕而訓練貧乏的軍官;舉例而言,在1941年,紅軍的軍官裡有75%尚未任職超過1年。紅軍軍團指揮官的平均年齡比德軍師指揮官的平均年齡少了整整12歲,這些軍官在戰場上往往缺乏積極行動的意願,而且很大一部分根本沒有能力勝任其職位。
大多數蘇聯單位在戰爭爆發時都保持和平時期的狀態,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蘇聯空軍的戰機都緊密排列在跑道旁(而非疏散開來),而被德國空軍的轟炸部隊輕易摧毀。蘇聯空軍一直到戰爭爆發前都被禁止攻擊德國的偵查飛機,而任由大量德軍偵查飛機進入蘇聯領空勘測。蘇聯空軍雖然擁有數以千計的戰機,但大多都極為老舊,例如I-15和I-16,而先進的機型如米格機和拉沃契金(LaGG)則數量稀少。很少戰機擁有無線電,擁有無線電的戰機也極常故障,而缺乏訊息加密的設備則讓德軍得以輕易竊聽。同時蘇聯飛行員的空戰經驗和技術都極為落後。
紅軍部隊的部署相當疏散而且未經準備,部隊之間往往無法互相聯繫,而且也缺乏運輸工具把有效戰力集合起來。雖然紅軍有非常多先進的火砲,但這些火砲很多都沒有配備彈藥。火砲單位同樣缺乏運輸工具而無法迅速部署。戰車單位數量龐大且裝備良好,但卻極為缺乏經驗和後勤支援,維修保養的水平也非常差勁。戰車單位往往被草率的送上戰場,而沒有任何燃油、彈藥、或人員補給的安排。通常在經過一次作戰後戰車便毀壞或報銷了。
在戰前,蘇聯的宣傳機器總是不斷宣傳紅軍的強大,宣稱任何針對蘇聯的侵略都會被輕易擊退。
史達林發動的大清洗殺害了成千上萬名的紅軍軍官和將領,嚴重削弱了軍隊內部的戰力和領導力。史達林剛愎自用的個性使他無法接受任何逆耳的屬下建議,加上他對於互不侵犯條約的盲目信心,在1941年初他越來越高估蘇聯的實力。在1941年春季,史達林的情報機關不斷的發出德國即將展開侵略的警告,但都沒有被史達林重視。儘管史達林和其幕僚也體認到攻擊的可能性,但由於史達林對於紅軍實力的迷信,蘇聯決定避免挑釁希特勒。這一連串的錯誤造成的後果是開戰時蘇聯邊界的部隊都沒有進入警戒狀態,甚至在遭受攻擊時也必須先向高層請求許可才准許反擊,雖然蘇聯在4月10日開始實行局部的警戒,但這在德軍攻擊展開時根本沒有發揮作用。史達林也拒絕徹底動員軍隊。
大量的蘇聯部隊駐守在西部的邊界地區以防德國入侵。然而,由於紅軍在戰術理論上進行的草率更動,這些部隊的戰力被大為減弱。原本蘇聯在1938年開始採用的戰術是:以標準的線狀防守戰線緊連其他國家,步兵部隊會在防線上堀壕架構堅強的防禦工事,而戰車則會配合步兵行動以提供支援。但1940年法國戰役的結果引起極大震撼,當時在世界上規模排名第二的法國陸軍(第一為紅軍),在不到6週內便被德軍徹底擊敗。蘇聯對此結果進行了分析,但分析的資料並不全面,分析結果認為法國的崩潰是因為過度依靠戰線防守而缺乏裝甲部隊支援所造成的。蘇聯決定不再重蹈覆轍,遂取消了堀壕防守的戰術,改採將步兵部隊集中為大規模機動隊伍的戰術。所有的戰車都被集中至31個龐大的機械化軍團,宣稱這樣一來每個軍團都會比德軍的裝甲軍大(不過直到戰爭爆發很少有軍團達成這種規模)。蘇聯所預測的情況是:一旦德國發起攻擊,德軍先鋒的裝甲部隊便會被機械化軍團所切斷和殲滅,接著機械化軍團會和步兵部隊一同殲滅剩餘的德軍步兵。而南方的烏克蘭地區則駐紮了大量的部隊,準備在戰爭爆發後對德軍進行戰略包圍:在摧毀德軍南方集團軍後則朝北攻佔波蘭,包圍德軍的中央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包圍圈裡的德軍不久後就會被徹底殲滅,如此一來納粹德國將必敗無疑。

1941年6月22日德蘇邊界的力量對比

德軍和同盟 蘇軍 對比
師 181 167 1.08:1
人員 550萬 290萬 1.90 : 1
火砲 47,200 32,900 1.43 : 1
戰車 4,300 14,200 0.30 : 1
飛機 5,000 9,200 0.54 : 1

俄國歷史學家Mikhail Meltyukhov則提出一份不同的版本:

德軍和同盟 蘇軍 對比
師 166 190 0.87 : 1
人員 4,306,800 3,289,851 1.3 : 1
火砲 42,601 59,787 0.7 : 1
戰車(包括突擊砲) 4,171 15,687 0.27 : 1
飛機 4,846 10,743 .45 : 1

6月22日的攻擊
 
巴巴羅薩作戰的進展,1941年6月22日至9月19日。軸心國選在1941年6月22日的早上4:45分展開攻勢。要計算雙方在這個階段的特定地區部隊分布相當困難,因為大多數德軍的名單都包括許多還未參戰的後備軍人,同樣的兩方在力量上的對比也很難有效計算。合理的計算是約有260萬德軍在6月22日進入作戰狀態,而他們所面對的蘇聯軍區也有差不多數量的紅軍軍隊。德軍的突襲收到完全的效果:雖然蘇聯指揮部在收到德軍部隊逼近的報告後即在凌晨00:30分對邊界部隊發出警告,但當時卻沒有任何一個部隊展開備戰。
突襲帶給蘇軍的最大震撼並非是突襲的時間,而是同時進攻蘇聯領土的德軍數量之多和配合之緊密。約有320萬的德軍地面部隊投入了西線的攻勢,伴隨的還有數十萬的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義大利部隊,芬蘭則從北邊發動攻勢。但蘇軍在同時對抗這些敵軍的同時也持續進行大規模的增援,西線的蘇軍部隊在6月22日時約有260萬人,儘管半年的戰事造成450萬人死傷的驚人數字,至年底時已經躍升為超過4百萬人(蘇聯國內部隊和儲備軍並沒有計算在內)了。
德軍的攻擊速度之快使得蘇軍的防禦計畫完全癱瘓,而無線電和通訊配備的嚴重缺乏也造成蘇軍部隊難以互相協調作戰。
德軍的攻勢也引燃了許多蘇聯佔領國的獨立運動,6月22日立陶宛發生了反蘇聯的暴動,並在隔天發布了獨立的宣言[5]。大約有30,000名立陶宛人加入叛變行列。隨著德軍向北方的攻勢進展,叛變也蔓延至愛沙尼亞了。

後續發展

雖然攻勢前半年進展的相當順利,但最後德國仍然沒有奪下最終的目標—莫斯科。許多人認為德國犯下最大的錯誤便是延緩了發起攻擊的時間。原本計畫的攻擊發起日是5月15日,然而在4月時墨索里尼對於阿爾巴尼亞的侵略受阻,希特勒遂決定調派德軍加以援助,儘管德軍很輕易的便攻克了南斯拉夫和希臘,但這起意外的小插曲卻使得攻擊計畫延緩至6月22日進行,這5週的延期更減短了原本已經相當短暫的俄國夏季。
不過延期也有其他的原因,1941年俄羅斯的晚春加上6月的漫長雨季,使得許多蘇聯西部的道路陷入癱瘓,或者無法讓重型的車輛通過。在整場戰役中,希特勒將原本進攻莫斯科的主力裝甲部隊改調往南方參與攻佔烏克蘭的基輔戰役,這次戰役以德軍的空前勝利告終,俘虜了超過650,000名的蘇軍,但這項舉動也進一步延緩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間。當德軍開始進攻莫斯科時,秋季大雨造成的泥沼、以及冬季的酷寒、再加上紅軍的頑強抵抗,最終停頓了德軍的攻勢。
同時,蘇聯的反抗力量也出乎德國的意料之外。在白俄羅斯布勒斯特(Brest)的一座堡壘便說明了蘇軍的頑強抵抗精神:在德軍第一天的攻勢中,原本預期只要幾個小時的突襲便能奪下這座堡壘,但最後持續了整整四天才拿下(蘇聯的宣傳宣稱它支撐了六個禮拜)。德軍的後勤成了主要的問題之一,隨著戰事的進展德軍的補給線也不斷拉長,也更容易遭受蘇聯游擊隊的襲擊。蘇聯採用焦土政策摧毀所有即將撤離的土地,使德國無法運用其食物、燃料、和建築。儘管遭遇這些挫折,德軍仍然繼續推進,在半年的戰事中德軍展現了輝煌的戰爭藝術,多次以包圍戰術殲滅動輒數十萬的大批蘇軍、或逼迫他們投降。基輔戰役尤其血腥,南方集團軍在11月中旬奪取了基輔,俘虜了超過650,000名蘇軍。
北方集團軍在攻克波羅的海國家後繼續朝列寧格勒推進,在1941年8月進攻至列寧格勒的南方市郊,但隨之面臨蘇聯的頑強抵抗而不得不停止。由於擔心直接攻城會造成大量傷亡,德軍指揮官決定以圍堵方式來摧毀抵抗力量。儘管遭遇德軍的滲透威脅、無情的轟炸和砲擊、以及嚴重的食物和燃料短缺,最後紅軍仍堅守住列寧格勒,直到圍城的德軍在1944年初被擊退為止。

蘇聯最初挫敗的原因

蘇聯軍隊在1941年遭受嚴重挫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德軍的成功突襲以及蘇軍內部的問題。1941年的德軍在當時可以說是世界上訓練最為精良而又最富經驗的部隊,德軍擁有機動性和殲滅戰的先進戰術理論、近乎完美的通訊技術、以及不斷勝利所帶來的自信感。相較之下,蘇聯部隊則嚴重缺乏領導人、訓練、和準備,蘇聯假設在1942年前不會有戰爭發生,因此當德國入侵時蘇軍正處於結構重組的階段,武器也都處於測試的階段。同時,大量的蘇聯部隊都集中於德蘇邊界(佔領的波蘭領土),卻缺少適當的防衛,導致這些部隊在開戰後幾週內便被徹底殲滅。許多蘇聯部隊也被高層下達的不侵犯、不主動挑釁原則嚴重限制,在開戰後又被命令「原地還擊之後反擊」(使他們在面臨德軍包圍戰時非常脆弱),同時部隊普遍缺乏具有經驗的軍官,遲鈍腐敗的官僚作風也相當常見。
蘇聯在開戰後數週所採取的戰術導致災難性的結果。剛開始時紅軍完全高估了自身的作戰能力,機械化軍團不但沒能擊敗德軍的裝甲師,還遭受德國空軍的俯衝轟炸機密集攻擊而損失慘重。蘇聯戰車的保養貧乏再加上戰車兵的經驗不足,導致驚人的故障比率出現,同時備用零件和負責後勤支援的卡車也非常缺乏。而步兵部隊放棄堀壕的戰術也導致災難性結果,在機動性低落又沒有戰車支援的情況下,蘇聯步兵部隊根本無法在戰場上靈活調度。
儘管德國最終無法達成巴巴羅薩作戰的目標,但蘇聯遭受的龐大損失使得蘇聯的宣傳機器開始調整宣傳內容。在戰前蘇聯政府一貫的宣傳紅軍的強大無敵,但到了秋天宣傳基調已經改變為「紅軍變虛弱了、準備戰爭的時間不足、德國的攻擊太過突然」等等。
另一個非主流的解釋是由蘇聯歷史學家Viktor Suvorov提出的,他認為蘇聯在最初遭遇挫敗的原因不是防衛準備不足,而是正好相反—史達林正準備主動進攻德國,而整場巴巴羅薩作戰只是德軍先發制人的反擊罷了。他舉出當時紅軍的士兵沒有配備防守地區的地圖,相反的卻配備了德國佔領地區的地圖。Suvorov的主張極具爭議性,許多西方歷史學家也批評他並沒有提出任何事實根據來證明這個理論。

結果

整場巴巴羅薩作戰在11月開始的莫斯科戰役中達到最高潮,儘管負責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飽受秋季泥濘所造成的補給短缺之苦,仍被下令繼續進攻;德軍的進展在1941年12月初達到極限,前鋒部隊已經推進至莫斯科市郊,甚至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螺旋狀尖塔。然而這時史達林手上仍保有數十萬從西伯利亞前來支援的部隊,這些部隊擁有良好的冬季裝備和補給,很快便將逼近莫斯科的德軍全數擊退,並在接下來的反擊戰推回了冬季前的戰線。
反觀這時的德軍則嚴重缺乏石油、冬季裝備、和食物,同時也沒有躲避之處,只得在原地駐紮捱過嚴酷的冬季。德軍最後得以擋下蘇聯的反擊行動,但卻遭受了非常沉重的損失。
同時,奪下莫斯科也是德國邁向勝利的關鍵之一。歷史學家之間一直存在爭論的問題是:如果當初巴巴羅薩作戰真的奪下了蘇聯首都,是否會造成蘇聯的徹底垮台?1941年12月美國也向軸心國宣戰,在這短短6個月內德國的戰略位置便徹底逆轉了,因為德國的軍事生產能力根本無法應付長期的戰爭。
巴巴羅薩作戰的結果對蘇聯和德國都同樣不利。雖然德國無法成功的拿下莫斯科,但他們在半年時間內便奪下了蘇聯西部的龐大領土,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國家、以及一大片莫斯科西部的土地在內。這相當於500,000平方英哩的土地,以及7500萬的人民,事實上德國在之後的1.2年內又繼續奪取了250,000平方英哩的土地,一直要到史達林格勒和庫尔斯克等戰役後才被擊退。在這些佔領區域裡,反抗德國統治的游擊隊迅速增長,而德國也毫不留情的加以鎮壓。德國也繼續堅守這些土地,在接下來的許多戰役裡雙方又蒙受了更多的損失。
血腥的東線戰役持續了整整4年,因為這場戰爭而死的人數可能永遠無法準確計算。蘇聯軍隊的總陣亡人數大約為850萬至1,500萬,而平民的死亡人數則依然存在爭議,經常被舉出的數字則高達2,000萬人。德軍的陣亡人數也很難準確計算,最高的數字(Rüdiger Overmans)為430萬名德軍和900,000名其他軸心國部隊,這個數字包括了在作戰中陣亡的人數以及遭蘇聯俘虜期間死去的人數在內。
史達林將德國戰俘以及曾經被德國俘虜的蘇聯士兵都流放至勞動營。少數族群也都被流放至東部的集中營。例子包括了:1941年9月有439,000名居住於窩瓦河的德裔人民(以及300,000名來自其他各地區的德裔人民)被集體驅逐至哈薩克;在1944年5月,182,000名克里米亞地區的韃靼人被驅逐至烏茲別克斯坦;車臣人(393,000)和印古什人(91,000)也在1944年被徹底驅逐至哈薩克。

作戰失敗的原因

巴巴羅薩作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蘇聯和紅軍的抵抗能力和意願。同時德軍的戰爭計畫並不一致,計畫的後勤準備也不完善。
德軍在1941年底發現自身面臨的情況是:紅軍的力量逐漸增強、然而德軍的戰力卻因為某些因素而逐漸減弱。這主要是因為部署區域的過度延伸、運輸的困難影響了補給和調度、惡劣的氣候、以及各部隊經過半年征戰後的磨損造成的。步兵部隊的兵員短缺現象從1941年9月出現後便一直未獲改善,反而隨著時間越加惡化。一直到戰爭結束為止,德國陸軍都處於步兵短缺和補給支援缺乏的窘境。

低估蘇聯的潛力

德國大為低估了蘇聯紅軍的動員潛力:紅軍的主要動員人數(已經受過訓練、可以在短期內參戰的單位)比德國所預估的高出了兩倍。到了8月初時,大量原先被殲滅的單位已經被新服役的單位替代。這個事實幾乎就代表了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德國必須暫緩作戰行動一個月以等待新的補給,等他們再度展開攻勢時,距離秋季泥濘期的開始只剩下6個星期了。在另一方面,紅軍也即時替補了之前的大量損失,當師級部隊在戰前徵召的士兵陣亡後,新的士兵馬上加以替補,戰爭中蘇聯每個月幾乎都徵召了超過50萬人從軍。蘇聯在短期間內動員大量部隊(雖然經常是訓練不足而裝備缺乏)的潛力最終使蘇聯得以撐過關鍵的前半年,而德國對蘇聯潛力的低估則導致了巴巴羅薩作戰計畫的不切實際。
同時,蘇聯情報單位正確的分析出日本不會加入對蘇的戰爭,這使得蘇聯能夠將駐紮在遠東的部隊抽調回東歐戰場支援。
即使德國真的達成了作戰原先的目標—推進至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戰線,戰爭也不太可能就此結束。蘇聯在東部依然有著廣大的領土,同時蘇聯也已經將戰爭工業遷移至乌拉尔山脉、中亚、和西伯利亚了,因此戰爭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後勤計畫的缺陷

巴巴羅薩作戰的目標從一開始便相當不切實際。戰爭開始於乾燥的夏季,是最適宜德軍行動的季節,德軍在最初數週裡突襲並殲滅了大量的蘇聯軍隊。但當理想的季節過去、嚴酷的秋季和冬季來臨時,蘇聯軍隊已經回復一定實力,而德軍的攻勢則開始遭受阻撓。德軍在經歷漫長的戰鬥後卻無法取得足夠的補給;石油的缺乏也註定了德軍不可能達成預定中的目標。
這種困難甚至在戰爭之前便已經被德國的後勤單位所察覺,但他們提出的警告卻被德軍高層所忽略。整個德國的計畫是根基於一個不切實際的假設上:5週內紅軍便會徹底崩潰,到時德軍將能取得完全的戰略自由,只需替少數機動單位補給必要的石油便能佔領整個國家,因此並不需要擔憂5週後的補給問題。
德國的步兵和裝甲部隊在第一週裡快速推進了300英哩,但他們的補給線卻很難跟上進攻的速度。由於鐵路轨距的差異,俄國留下的鐵路網也無法加以使用,除非等到相同軌距的火車生產出為止。鐵路和公路上速度緩慢的運輸載具也成為蘇聯游擊隊的理想攻擊目標。補給的缺乏嚴重延緩了德軍閃擊戰的進度。
德國在後勤上的計畫也嚴重高估蘇聯鐵路運輸網的可用狀況。在波蘭的道路和鐵路狀況尚稱良好,但深入蘇聯領土的部分則情報有限,地圖上標示深刻的道路在實際上往往只是粗操的塵土道路,或甚至根本沒有鋪設完成。

氣候

在整場戰爭中,或許沒有其他因素如同天氣一般被後人如此誤解其影響。氣候是戰爭中的「中立」角色,對於氣候準備最佳的一方將能獲得最多優勢,而忽略準備的一方則會嘗到其後果。對於紅軍力量的低估使得德軍面臨氣候不利的威脅。
一項由美國進行的軍事研究指出:希特勒的計畫在嚴酷的冬季氣候來臨前便已經失敗;他對於快速勝利的可能性抱持太大的自信,乃至於他對戰爭會拖延至冬季根本沒有心理準備。在入侵的前5個月裡德軍總共遭受734,000人死傷(約為總人數3,200,000的百分之23),到了1941年11月27日,德國陸軍的軍需部門將軍Eduard Wagner宣稱:「我們已經到達人力和物資資源的極限了。我們即將面臨寒冬的危險威脅。」
但德軍仍然沒有準備應付嚴酷的氣候和蘇聯運輸網路的惡劣狀況。在秋季,惡劣的路面狀況延緩了德軍的進展。蘇聯的地面在夏季時是鬆散的沙地、在秋季時是黏稠的泥濘地、到了冬季地面則會被大雪所覆蓋。德軍戰車的狹窄輪距使其在泥濘地行動時非常缺乏附著力和漂浮力。相較之下,新的蘇聯戰車如T-34和KV系列重戰車的設計都考量了這些問題。德軍有600,000匹用於提供補給和運輸火砲的西歐馬,但體型龐大的馬匹在這種氣候下卻很難發揮作用。而紅軍所使用的體型較小的矮種馬則更適合當地的氣候。
德軍對於1941年秋季和冬季的嚴酷氣候幾乎毫無準備。德國已經擁有足夠的冬季裝備,但由於交通運輸能力的限制,卻沒有辦法將這些裝備完全發放至前線。結果導致軍隊無法取得適當的冬季裝束,有些士兵們還將報紙塞進夾克來保暖,而當時的氣溫卻已經低達-30°C。為了運作暖爐和暖氣,德軍士兵不得不將已經非常缺乏的汽油用來當作燃料。而蘇聯士兵卻配備了溫暖而加襯的大衣、有襯底的軍靴、以及覆蓋毛皮的帽子。
一些德軍武器配備在如此寒冷的氣候下也無法正常運作。普通的潤滑油在極低溫下無法發揮效用,導致戰車和卡車引擎故障、機槍等自動射擊武器無法正常開火。為了將砲彈裝填進戰車的主砲裡,戰車兵還必須先以小刀刮下黏附於砲管內結凍了的潤滑油。蘇聯軍隊則較少受到這些問題所苦,因為他們早已經歷當地的寒冬許多年了。德軍必須將毛毯覆蓋於飛機引擎上以免引擎結凍。而運作所有戰車和卡車所不可或缺的汽油也會因為寒冬而結凍。大多數蘇聯卡車和舊式戰車同樣使用汽油,但新生產的戰車則已改使用不會結凍的柴油了。
對於俄國冬季作戰的一個普遍錯誤認知是:所有軍事行動都會因為泥濘、大雪而停止。但事實上軍事行動只是被這些因素所緩慢,差別只在於德軍遭受的緩慢程度較大、而準備充足的蘇軍遭受的影響較小罷了。蘇聯在1941年12月展開的反擊,在某些地區將德軍擊退遠達100英哩,證明了只要準備充分,在冬季嚴寒下仍有可能進行機動性的作戰。
當嚴酷的冬季開始後,希特勒擔憂德軍會重蹈拿破崙當年從莫斯科匆忙撤離的覆轍,於是下令德軍部隊必須死守他們的據點抵禦蘇聯的反擊。這個命令後來被稱為「守住或是死亡」命令。這個命令即時挽救德軍戰線免於崩潰,但卻也造成德軍蒙受了大量的死傷。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5%B7%B4%E7%BE%85%E8%96%A9%E4%BD%9C%E6%88%B0


盟軍登陸成功的主要原因有:

1,成功組織了戰略欺騙,使德軍統帥判斷錯誤。
2,因爲盟軍在登陸戰役投入的兵力是德軍防守兵力的10倍以上,盟軍掌握了絕對的制空權,制海權。
3,盟軍有充分的物資准備和周密的偵察保障。據說,盟軍爲了這次登陸戰,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物資准備。
4,盟軍在登陸戰前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模擬訓練,大大提高了戰鬥力。
5,由于惡劣的天氣影響了盟軍登陸的時間,使德軍放松了警惕。
6,德軍總共的140個師團,防守諾曼底的只有4個師團,兵力不夠。
7,德軍因爲戰役指揮不能支配空軍和海軍,致使三軍不能很好的配合戰鬥。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把納粹德國推向了滅亡的道路,納粹德國最後的失敗不可避免。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82805752.html

諾曼底登陸戰役(1944年6月6日 - 1944年8月25日)

雙方兵力:
盟軍:2876,000 (7月25日)
德軍:1380,000(7月23日)

傷亡
美國: 29,000 人陣亡, 1016,000 人受傷或失蹤;
英國: 11,000人 陣亡, 54,000 人受傷或失蹤;
加拿大: 5,000人 陣亡, 13,000 人受傷或失蹤;
法國: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蹤
德國:23,019人 陣亡, 67,060人 受傷,198,616人 失蹤或被俘

諾曼底登陸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6時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盟軍計劃在1944年6月6日展開,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雖然這場戰役離現在六十多年,但諾曼底戰役仍然是目前爲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自由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的士兵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
進攻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樸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盟軍的准備

自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巴巴羅薩作戰),蘇聯紅軍便一直單獨地在廣大的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戰,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納粹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于蘇聯的建議,英國的響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迪耶普戰役)。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于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盟軍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曆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鬥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麽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千米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爲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于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于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裏。幾經權衡比較,盟軍選擇了諾曼底,于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君主爲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爲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
爲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鬥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余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鬥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欺騙
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響。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幹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僞裝部隊及船只的集結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裏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仍認爲是牽制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禦盟軍的登陸。同時,還找到一個和蒙哥馬利長得極像的叫詹姆斯的人在北非冒充蒙哥馬利,使得隆美爾以爲蒙哥馬利一直在北非。

演習及防備
逼真的戰前訓練,由于登陸作戰是一種極爲複雜的作戰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了反複多次近似實戰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盡快掌握相關的作戰技能,提高了部隊戰鬥力。戰後參戰人員對戰前訓練及訓練基地給予了高度評價。

盟軍的進攻計劃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爲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裏,縱深100公裏。計劃首先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登陸部隊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占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納-馬恩省河推進,直取巴黎。

英軍戰區(第二軍團)
•第6空降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奪取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師及第27裝甲旅進攻寶劍海灘。
•第50步兵師第8裝甲旅登陸黃金灘頭。
•加拿大第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2裝甲旅登陸朱諾海灘。

美軍戰區(第一軍團)
•第1步兵師及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遊騎兵部隊負責進攻奧克角。
•第4步兵師及第90步兵師在猶他海灘登陸。
•第101空降師在猶他海灘後方空降,支持登陸部隊。
•第82空降師負責攻擊小鎮聖-梅爾-艾格裏斯。

海軍編爲兩個特種混合艦隊:
西部艦隊,主要由美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艘其它軍艦,1700多艘登陸艦艇,司令爲美國海軍少將柯克,在貝爾法斯特集結,由美國戰術空軍第9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3個編隊:U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4步兵師在猶他灘頭登陸,O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B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東部艦隊,主要由英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它軍艦,2426艘登陸艦艇,司令爲英國海軍少將維安,在格裏諾克集結,由英國戰術空軍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4個編隊:G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50步兵師在黃金灘頭登陸,J編隊負責運送加拿大第3步兵師在朱諾灘頭登陸,S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3步兵師在寶劍灘頭登陸,L編隊負責運送第二梯隊英國第7裝甲師在黃金灘頭登陸。
海軍還以7艘戰列艦,2艘淺水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持大隊,爲五個灘頭提供艦炮火力支持。

德軍的准備工作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又5個旅,約占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爲兩個集團軍群,共四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爲謝瓦萊裏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爲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總共有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型坦克營,其中6個裝甲師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德軍統帥部認爲坦克不適宜于在海灘使用,所以部署在海灘附近地區的裝甲部隊僅有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只有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海軍兵力爲驅逐艦5艘,潛艇49艘,遠洋掃雷艦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爲第3航空隊,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鬥機160架。與盟軍作戰飛機數目相比,處于1:30的絕對劣勢。在諾曼底地區守軍爲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又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鬥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鬥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禦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築了若幹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1944年3月德軍部署在法國的裝甲部隊只有一個滿員的裝甲師,即第21裝甲師。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這一指示,將原駐聖洛的第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國爲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裏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
海岸炮兵方面,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裏角地區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有3門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區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于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爲挪威將是盟軍優先奪取的地區,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臺。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群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臺,這一工程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只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因此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只是徒有虛名而已。
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後,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法國的沿海防禦情況,並特別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布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爲"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布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構築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面的開闊地區,則布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布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空降

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並從側後攻擊德軍海岸防禦陣地,配合海上登陸。由于在最初的1~2天裏,盟軍只登陸6~8個步兵師,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後,才將裝甲師投入作戰。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德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于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第6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鬥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傘兵們迅速占領了這些橋梁並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鬥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余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美軍第82和 第101空降師就沒那麽幸運了。由于沒有經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複雜,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那些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于裝備沈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後,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很多人在D日後的很多天仍在敵後獨自戰鬥。82師在6日早上占領了聖-梅爾-艾格裏斯,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整個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
盡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說明艾森豪威爾威爾的觀點是正確的。盟軍的空降,在登陸的最初時間裏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通路,摧毀了德軍的炮兵陣地,破壞了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制了德軍的預備隊,使德軍處于被動局面。爲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登陸作戰

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Sword Beach)緊鄰奧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 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Caen),便位于海灘南邊9英裏處。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于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朱諾海灘
以庫賽葉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爲中心向兩側伸展的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區,寬約6英裏,德軍的輕裝步兵便部署于海灘沙丘後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盟軍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登陸作戰一開始便極爲慘烈,有三分之一的盟軍登陸艇慘遭德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加拿大的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德軍火力無情的攻擊,使得首波進攻部隊的傷亡率高達50%。接近中午時分,加拿大部隊才占領了沿岸的城鎮,向內陸挺進,並與來自黃金海灘的英軍會師。參與裘諾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爲1,200人。

黃金海灘
黃金海灘(Gold Beach)是整個登陸行動的中心點,登陸的時間則比猶他和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晚了一個小時。由于漲潮和海相不佳的緣故,盟軍無法徹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礙物,這也使得想迅速搶上灘頭的英軍陷入苦戰。德軍在濱海小城利維拉(La Riviere)和阿梅爾(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還在離海岸500公尺的內陸設置了四門155公厘的重炮,直接瞄准海岸。英軍在皇家海軍艾傑克斯號(HMS Ajax)的強力炮火轟擊下,終于摧毀這四門重炮,壓制了德軍的防衛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軍順利登陸,並迫使防守的納粹部隊往內陸撤退6英裏。英軍僅有400名官兵傷亡。

奧馬哈海灘
6英裏寬的奧馬哈灘,是所有登陸地點中面積最大的搶灘地點,也是德軍防守最嚴密的據點。此灘不但海中和岸上滿布地雷,有高30公尺的峭壁盤踞,更由作戰經驗豐富的德軍第352步兵師把守。負責搶攻這個灘頭的美軍第1步兵師,可說是諾曼底登陸中戰況最爲慘烈的一旅,29輛水陸戰車中竟有27輛遭擊沈,而當資深官兵踏上這片沙灘時,不是當場陣亡就是身負重傷。雖然傷亡率高達50%,盟軍幸存的殘余部隊仍然在重新集結後繼續奮戰。在海軍艦艇的重炮火力掩護下,步兵終于得以穿越灘頭開始攀登峭壁,加上空降敵後的傘兵部隊從後方包夾德軍,盟軍終于在當天中午時分攻破德軍的防線。美軍于6月6日在奧馬哈登陸時已有2,400名官兵傷亡,但在入夜時,盟軍登陸人數也已達到34,000之多。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Utah Beach)位于卡倫坦(Carentan)灣的西側,是一處寬約3英裏、被覆著低矮沙丘的沙灘。盟軍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英裏,不過還好德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攻擊行動展開後,僅僅三小時內,盟軍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于敵後的空降部隊碰頭;而到了當天午夜,盟軍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目標,更向內陸推進了四英裏。在所有登陸作戰中,猶他灘登陸是傷亡人數最少的一場戰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德軍反應

在D日組織反擊只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四號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爲倉促出動,准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天下午,師長費希丁格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發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第2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機正從頭頂飛過,爲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後續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爲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後夾擊己部,驚慌失措不戰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後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麽反擊了。
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爲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曆史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渡過了。
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群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借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爲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可惜這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公裏外趕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6月7日整個白天在盟軍海空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反擊。

登陸之後

在盟軍登陸後,在七天裏共登陸士兵32.6萬,物資10.4萬噸,並繼續向歐洲大陸運送更多的人員、物資、裝備和補給。

時間表

•6月5日/6日 - 美國第82空降師(迪特律行動)和第101空降師(芝加哥行動)以及英國第6空降師(湯加行動)空降
•6月6日 - D日搶灘登陸
•6月25日至29日 - 埃普索姆行動,進攻卡昂西部,被德軍擊退
•7月7日 - 占領卡昂
•7月17日 - 加拿大皇家空軍噴火式戰鬥機掃射擊中隆美爾的汽車,令他受重傷
•7月18日至20日 - 古德伍德行動開始
•8月3日至9日 - 總計行動,一個俘獲德軍裝甲部隊的陷阱,開始
•8月16日 - 龍騎兵行動,一個登陸法國裏維埃拉的美法聯軍行動,開始
•8月25日 - 盟軍攻占巴黎

影響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徹底粉碎了德軍企圖以西線部隊挫敗美英登陸後再抽出50個師轉用于蘇聯戰場的如意算盤。到了1944年8月,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清楚,德國的最後失敗已不可避免。而諾曼底的勝利,就是敲響了納粹德國的喪鍾。同時也爲全世界的解放打下了基礎。隨後盟軍的一系列勝利都是以它爲基礎的。
2004年6月6日,美國總統布什,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克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了紀念諾曼底登陸勝利60周年慶祝儀式。
http://baike.baidu.com/view/26467.html

阿登戰役

阿登戰役曆史上也稱突出部戰役。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1944年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傷亡10萬人,損失坦克和重炮約700輛、飛機1600架。盟軍損失約8萬余人(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其中7.7萬人是美國軍人。阿登戰役之後,希特勒再無後備力量可以補充,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檔盟軍的前進了。所以阿登戰役當之無愧地被後人稱爲曆史的轉折。
1944年諾曼底登陸成功後,由美、英等國軍隊組成的盟軍迅速向西線防禦的德軍發起了進攻。1944年深秋,戰線向德國本土逼近,德國面臨絕境,爲扭轉這一局面,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在西線發動一場使盟軍猝不及防的攻勢,奪回主動權。爲此,從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統帥部十分秘密地著手制定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阿登反擊戰計劃。
這個計劃被命名爲“萊茵河衛兵”。該計劃的主要設想是: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突破盟軍防線,在列日與那慕爾之間強渡馬斯河,奪取盟軍的主要補給港口安特衛普,把盟軍一分爲二,切斷美軍第1集團軍和英軍第21集團軍群的後方交通線,並制造第二個敦刻爾克大撤退,穩定西線形勢。然後再轉過頭來對付東線蘇聯。
西線總司令龍德斯泰特元帥和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雖然對元首野心勃勃的計劃大吃一驚,但勸說無效後也不敢再多言。最後計劃包括每一個細節甚至炮轟時間都是希特勒在大本營制定的。11月3日,元首的特使約德爾上將趕到設在西線克雷菲爾松樹林的B集團軍司令部,將“萊茵河衛兵”的詳細作戰計劃交給龍德斯泰特和莫德爾,上面還有元首的親筆警告:“不得更改”。
希特勒選擇的反攻地點在德國、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交界處,就是4年半之前(1940年)德軍突破法軍防線的阿登山區。這個地區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喬治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北側由第1集團軍負責,南翼有第3集團軍負責,兩個集團軍之間大約85英裏寬的艾弗爾山到蒙紹的防區由第1集團軍所屬的第5、第8兩個軍共6個師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認爲該地區是“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我們會發起突襲。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決心不顧一切地推行這項計劃”。他甚至認爲,“在西壁防線前面證明不可能的事(指打敗西線盟軍)通過從西壁防線內的進攻,將成爲可能”。他的計劃不可謂不大膽,如果他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後盾,或許他能成功。但是他沒有。
爲實施這個計劃,德國政府發布了關于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應征年齡從16歲到60歲,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經過6至8周的短期訓練後,調往西線,加入了攻擊部隊。12月初,德軍共集結了20個師,由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狄特裏希指揮的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轄有4個黨衛軍裝甲師、5個步兵師。大約有640輛坦克。中路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轄有3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大約有320輛坦克。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7集團軍,轄4個步兵師。其任務是負責掩護第5裝甲軍團的側背,保障中央進攻。
盟軍在西線共計有87個師,其中25個裝甲師。然而在阿登一線卻只有6個師的兵力。而且盟軍高級指揮官們對德軍反攻的可能性預料不足,認爲目前德軍的處境已不可能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戰了。
德軍在進攻前實施了“格賴夫”的作戰計劃。“格賴夫”一詞在德語中指神化中那種鷹頭獅身長有翅膀的怪獸,如果就它在盟軍中造成的巨大而驚人的混亂而言,這個名子取得十分恰當。德軍組織了一支約2000名的會講英語的突擊隊,由黨衛軍中校斯爾策尼指揮。斯爾策尼擅長冒險,曾使用滑翔機從一個山頂監獄搭救出意大利獨裁者墨索裏尼。斯爾策尼的突擊隊扮成美軍,乘坐美軍的吉普車深入盟軍防線內部,他們分成小隊到處切斷電話線,倒轉路標,使守軍的預備隊走錯方向,挂上紅布條表示路上埋有地雷,盡其所能地制造混亂。美軍被這少數德國兵的活動擾得驚恐不安。因爲他們造成一種印象,好像不知道有多少這種單位在美軍後方活動。爲搜索這些德國小分隊,美軍到處攔截車輛來實施檢查,50萬美軍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盤問,幾百名士兵在答複問題時因使人感到懷疑而被拘捕,連身爲12集團軍群司令的布萊德雷也不例外。
然而,這一計劃的第二步,即用一個完整的裝甲旅——第150裝甲旅,駕著美式坦克,穿著美軍制服,長驅直入並占領馬斯河橋的設想卻未能實現。12月16日,德第66軍的一名軍官,在從軍部駕車去前線時被俘,隨身攜帶的幾份該計劃的作戰命令落入美軍手中,從而使美軍及時作出了反應。
12月16日拂曉,德軍分兵分三路突然出擊。密集的大炮對幾乎所有的美軍陣地猛轟,蜷縮在睡袋中的美軍士兵從睡夢中驚醒,連滾帶爬地鑽入掩體,驚恐中不知發生了什麽事。緊隨著炮火,幾百架探照燈又罩住了美軍陣地,爲在暗夜中發起進攻的德軍提供照明。在混亂中,德軍突擊部隊在坦克的掩護下向美軍陣地發起了猛烈攻擊,美軍陣腳大亂,損失慘重。
本次作戰中最重要的是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的快速突破,因爲它最接近馬斯河上的重要地段,因此空降部隊用在這裏是最有價值的。但是自從1941年克裏特島空降戰役之後,德國傘兵部隊都被當作地面部隊使用。僅僅在作戰前數周,德軍才勉強湊出編成一個傘兵營。由海德特中校率領。然而海德特卻發現,這些是有一半沒有空降作戰經驗的傘兵,而配合他們的運輸機也缺乏編隊飛行的經驗。只有三分之一的飛機勉強到達目標區——大部份因飛行員的失誤被投落在德軍自己的防線後方——而且到達目標區的傘兵空降的十分分散,所以海德特只能集中兩百人,無法完成原定的任務。數天之後,疲憊的海德特向美軍投降。
右翼狄特裏希的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突破了美軍防禦後,迅速插向斯塔佛洛,抵達昂布萊夫河上的一個渡口,挺進約30英裏。其黨衛軍裝甲師先頭縱隊“派佩爾戰鬥隊”抵達並占領了渡口。然而,這只縱隊迅速插向斯塔佛洛時,對近在咫尺的存有250萬加侖汽油的美軍的燃料庫及重要橋梁竟沒有能夠及時奪取,以致美軍增援部隊利用其設置障礙(燃燒汽油、炸毀橋梁),阻住了其前進的道路。差勁的路況,嚴重交通阻塞和缺乏油料妨礙他們的推進。臭名昭著的“派佩爾戰鬥隊”,屠殺了幾批已經解除武裝的美軍戰俘和比利時平民(包括馬爾梅迪大屠殺)。第6黨衛隊軍裝甲集團軍在艾森伯恩山嶺進攻遇到美軍第2步兵師和第99步兵師的頑強抵抗,延緩了他們的推進。戰鬥至12月18日,德軍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的中部和右翼的進攻行動基本被阻止住。
美軍在戰鬥打響後的開始兩天裏,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美軍第1集團軍仍推測德軍意圖是對北面戰線上美軍對魯爾水壩地區攻勢的反擊。直到17日早上,盟軍主要司令官們才承認德軍全面進攻已經開始,美軍第7裝甲師南下聖維特進行增援,第3集團軍的第10裝甲師一部則北上進入受威脅的地區。盟國遠征司令艾森豪威爾急調第82和第101空降師火速趕往巴斯托尼——聖維特一線進行增援,阻止德軍西進。加文將軍指揮的美第82空降師被派往聖維特防線,而麥考利夫將軍指揮的第101空降師則馳援巴斯托尼。
在中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進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個鉗形攻勢包圍了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並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這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損失。增援的美軍第7裝甲師趕到小鎮聖維特,一處極重要的道路彙集口,包括第106步兵師殘部,成功抵擋了德軍的進攻,德軍第58裝甲軍、第66軍在聖維特及其以南地區發動了新的強大攻勢,12月21日迫使美軍第7裝甲師後撤。德軍原計劃在12月17日占領聖維特,德軍進攻的時間表遭到重大拖延。18日,曼特菲爾的第5裝甲集團軍第47裝甲軍進抵公路交通樞紐巴斯托尼,美軍被迫退守巴斯托尼和諾維爾一線。
左翼布蘭登堡指揮的第7集團軍所轄的4個師均渡過奧爾河,其中第5傘兵師突至12英裏處的維爾茨,在南側爲中路部隊建起了一道壁壘,小有進展。但第7集團軍在美軍的頑強阻擊下前進緩慢。
至12月20日,當面防守的美軍已基本制止了德軍在突破口南北兩個“肩角”的進攻,德軍的進攻部隊已形成一支寬約100公裏、縱深30至50公裏的突出部,並繼續向前推進。
19日,艾森豪威爾在凡爾登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商討對策。會議決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針。具體部署是: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北上攻擊德軍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團軍向北靠攏保護巴頓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必須頂住從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區的德軍,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堅守陣地,並准備由北向南反攻,與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合圍德軍。
德軍曼陀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在20日包圍了巴斯托尼的美軍第101空降師後,第47裝甲軍以兩個裝甲師又繼續向馬斯河沿岸進攻。德軍南面戰線上的第7集團軍右翼的第5傘兵師繼續向前推進,並構成了對美軍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圍。第5裝甲集團軍進展迅速而第6裝甲集團軍的攻勢遠遠落後。希特勒決定把原計劃由第6裝甲集團軍但任的主要進攻任務轉移到第5裝甲集團軍。
12月22日,巴頓率美第3集團軍從南面發起了攻擊。德軍也在當天要求被圍在巴斯托尼的美軍投降,但只得到第101空降師代理師長麥考利夫一個詞的回答:“有病!”(英文原文:「Nuts」,也可譯爲“該死!”)。這個美國俚語含意頗深,從此在二戰史上傳爲美談。巴斯托尼成爲阻擋德軍推進的一個釘子。德軍只得饒過巴斯托尼向前推進。18000名美軍死守孤城,抗擊德軍的進攻。直到聖誕節德軍也沒能突破第101空降師的防線。由于作爲交通樞紐的巴斯托尼被美軍占據,導致德軍的後勤供應大量被堵塞在道路上,使突出的德軍裝甲師腹背受敵,補給困難。巴斯托尼防禦戰成了盟軍整個防禦計劃取得勝利的決定性環節。第101空降師因此獲“優異集體嘉獎”,這是二戰期間美國陸軍唯一的全師獲此榮譽的部隊。
12月24日,巴頓的第3集團軍摧毀了德第7集團軍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進攻的屏障依托。緊接著,巴頓命令加菲將軍的第4裝甲師“拼命狂奔”,全力解救陷入德軍重圍的巴斯托尼。12月26日淩晨,加菲的第4裝甲師的戰鬥群突破了德軍對巴斯托尼的包圍。次日,大部隊沿打通的道路駛入城內,加強了該城的防禦力量。25日以後,德軍又重新開始了對巴斯托尼的爭奪戰,許多師陸續被調到這一地區投入攻城戰。
24日開始,天氣逐漸轉晴,盟軍的飛機大批出動,對敵人運輸道路進行地毯式轟炸,使德軍後勤供應機構幾乎癱瘓。與此同時,盟軍的空軍對已前出到塞勒斯的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的第2裝甲師及裝甲教導師猛烈轟炸。塞勒斯是德軍推進的頂點,距馬斯河只有5英裏。于是中部戰線形成了一個凸出部(阿登戰役因此又稱爲凸出部戰役或凸角之戰)。在聖誕節那一天,德軍第2裝甲師與剛趕到的美第1集團軍之第7軍第2裝甲師爆發激戰,到該天結束,德軍第2裝甲師陣亡2500人,1050人被俘,損失81輛坦克(原有88輛)。是役美軍第2裝甲師獲得了“活動地獄”的稱號。26日,德軍遂開始後退。德軍強渡馬斯河的希望落空了。
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多架飛機對盟軍機場進行了幾個月以來最猛烈的轟炸,盟軍的260架飛機被毀。接著,德軍地面部隊向巴斯托尼發起了圍攻。
1945年1月3日,盟軍轉入反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由巴斯托尼向東北出擊,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由北向東南出擊。德軍也在這一天對巴斯托尼發動了最猛烈的攻勢,從而展開了阿登戰役中最激烈的戰鬥。雙方血戰了5天,最終德軍仍未能拿下這個重鎮。雖然德軍停止進攻,但仍然控制著在盟軍防線上的突出部,盟軍在攻勢剛開始時,在嚴寒天氣以及德軍抵抗之下進度受到限制進度十分緩慢,多數德軍以邊戰邊撤的方式成功的撤離戰鬥區域,因爲油料的缺乏使德軍大多數的裝甲車輛被放棄。
1月8日,希特勒終于下令德軍撤退。1月12日,蘇軍在東線提前發動進攻配合作戰,希特勒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兵力到東線作戰。盟軍迅速乘機推進。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勝利會師,到1月28日,德軍被徹底趕回到原來的陣地。
阿登戰役是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17200人死亡,34439人受傷,16000被俘,損失坦克和重炮約700輛、飛機1600架。盟軍損失約8萬余人(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其中7.7萬人是美國軍人(死亡和失蹤29751人,受傷47129人)。從戰略上來看,希特勒使用了西線主要的機動兵力,並受到了極大的損耗,阿登戰役之後,德軍再無後備力量可以補充,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檔盟軍的前進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40224.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3,093)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軍書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俄羅斯軍情瞭望》
此分類上一篇:《二戰的回顧與省思》

日本藤素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03:07:08
阿楨
就算日本打贏中途島戰役 也只能再完成一兩個小目標 2019-11-22 觀察者網

  日本打贏中途島戰役會怎樣?很多讀者都指出,第一艘埃塞克斯就在1942年12月31日服役了。之後20多艘埃塞,隨隨便便就碾壓了。
  然而,光說國力的差距,固然正確,卻有點大而化之。
  首先,給日本比較有利的假定,就是中途島3:0(其實,如果美沒有破譯情報,撐死打個2:0)
  但日本也不是超人,從勢均力敵的珊瑚海海戰來看,從飛龍對約克城的攻擊來看,日軍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4打3、2時日軍大約要損失2或1艘航母。
  換言之,在1942年6月到1942年7月中旬,最理想的情況日軍也只有3艘主力航母可用。
  歷史上1942年7月中旬,珊瑚海受創的翔鶴/瑞鶴完成了修理與補充,使可用的主力航母達到5艘。但兩艦實際參與戰鬥要到8月底的東所羅門海戰。假定中途島海戰日方也要花兩個多月補充戰損,那麼到8月中旬才可能達到6艘。
  問題來了,中途島被攻佔後,2000多公里的距離,決定了它對壓制夏威夷毫無幫助,當然,日軍一時掌握制海權,可以干擾美軍的運輸,但根據前面的假定,日軍剩下3艘航母,如果用來圍困夏威夷,守衛中途島,就會自己陷入困境:面臨空中和水下的危險;從歷史上瓜島戰役的情況看,日本陸軍能撥出來投送的兵力,也不足以攻下夏威夷群島。
  日軍如果判定短期無法進行“夏威夷攻略”,那麼可選的方案只有南太平洋。
  而且打下來,還沒什麼用……美澳交通線根本沒那麼容易切斷,無非靠東靠南繞一點路。
……
  回應
從偷襲珍珠港,南雲拒絕對航母/油庫和維修廠轟炸那一刻起,日本就註定要完蛋了
二戰時日本能源80%靠進口,東南亞航線都是由美控制,日本冒一次風險進攻中途島,以島為跳板可以和美國太平洋艦隊正面抗,能源命脈就不受美國控制,打了可能贏,不打就肯定輸
日美的綜合國力/工業差距太大了,戰役方面再多的勝利也無法扭轉戰略上的巨大差距:只要太平洋戰端開啟,日本必敗!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https://mil.news.sina.com.cn/history/2019-11-22/doc-iihnzahi2553142.shtml
2020-05-05 08:58:23
阿楨
邱吉爾是個什麼人?—早午晚飲酒慰藉暗黑「循環人格」

最近《黑暗對峙》(Darkest Hour,台譯《最黑暗的時刻》)上映後,一些人入場看後略感憤怒,感覺被戲名欺騙了,因為電影都不去細緻刻畫邱吉爾如何在二戰跟侵略者希特勒對峙、對決,香港的戲名太有「標題黨」之感,這算甚麼「黑暗對峙」呢?
筆者的看法完全相反,邱畢生總是在跟一些黑暗的事情對峙,包括:那隻黑狗、那杯香檳酒、那個英國政壇、那位魔頭希特勒。有人認為,酒精很可能加深他的精神病症狀,那隻黑狗是他的躁鬱症,使他長年陷入「循環人格」之中。
邱父幸死於精神錯亂,家族成員亦不乏精神病史,而他畢生卻成功抵抗纏繞不休的精神問題。
是故,邱吉爾與「黑暗對峙」能貫穿他的所有:他的生活,他的政局,他的對手。一部講述邱吉爾的電影,簡直要讚賞如此有神髓的戲名,說穿了屬於他的人生,都在跟所有事情對峙和奮戰。


躁狂抑鬱創造的天才- 每日頭條

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中,多從事創意性質的的工作,如設計師、作家、音樂 ...歷史名人如牛頓、達爾文、梵谷、林肯、邱吉爾等都患過抑鬱症。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77
2021-05-12 08:47:39
阿楨
不沉航母?美媒:中國南海人造島很強,76炮放樓上(圖) 2022-10-28 軍武雜談

中國在南海擁有數座島礁機場,能夠起降預警機、反潛機、轟炸機和重型戰鬥機等,最近美國網站《戰區》稱為中國的“不沉航母”。中國修建了“炮樓”,樓上架設76毫米和30毫米速射炮,並配火控設備,能攔截飛行器和巡航導彈,攻擊島礁的外來艦船。還可以看到車載相控陣雷達系統為陸基車載中遠端防空導彈系統提供目標的火控資料。

在二戰中,炮樓為何在歐洲戰場不常用(楨:? ),而亞洲戰場卻隨處可見?2022-08-02

二戰中歐洲戰場是有炮樓,而且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在冷兵器時代,炮樓一直都是相當有力的防禦工事,直到火炮的出現,炮樓的優勢越來越小了。發展到二戰之時,歐洲的炮樓就被發現便被炸坍。日軍在我國修建了幾千座炮樓,這是因為日軍看到了我國武器裝備短缺並且落後的劣勢。
  相關新聞資料
二戰期間德軍的炮樓到底有多麼強大?比日軍修建的更要堅固。 2019/06/07

二戰爆發之後,德軍裝甲部隊,在歐洲大陸上肆意橫行。作為反擊,會派遣轟炸機襲擊德國,德國修建了8座炮樓。雖少但卻很高大堅固,樓高35米牆厚2.5米。樓頂安裝4座105毫米高射炮,數門37毫米高射炮。炮可以360°旋轉,能構建全方位的防空網。
2022-12-12 08:42: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