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9-18 21:52:16| 人氣7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三民版高中國文課本第二冊第二課作者介紹~傅佩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組 員:
林宣廷(15)、邱楚雯(17)、張瑜芸(21)、黃詠涵(31)、郭姿(24)、周孟親(8)、黃宇捷(30)婕婕


目 錄
為青年開啟心靈之窗的傅佩榮p. 1~6
短文分享 p. 6~7



為青年開啟心靈之窗的傅佩榮  
在台灣,人們或許不太了解哲學究竟在學些什麼,但是一定都知道有個哲學教授叫傅佩榮。而談起哲學,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也都是傅佩榮教授,彷彿哲學就等於傅佩榮。正因為他樂於將自己所學所思跟所有人分享,所以教書二十年來,不論是寫書、做研究,或是進行演講,都在推廣他在哲學與儒學上的體悟和研究心得,許多人因為讀到、聽到他關於人生、宗教、教育的種種精闢獨到的見解而豁然開朗,開啟了心靈的另一扇窗,粗估每年至少有上萬人聽過他的演講。傅佩榮教授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傅佩榮祖籍上海,但出生在台灣。在桃園縣觀音鄉長大的傅佩榮,從小就非常調皮,有次因為學人口吃,學著學著,自己竟然也就口吃了,不論怎樣都變不回來,從此之後,調皮的傅佩榮變得非常非常自卑。口吃的時間前後長達九年,在這段期間內,因為受盡鄰居朋友的嘲弄,人際關係不好,所以把生活的重心轉而放在唸書上面,拼命唸書的結果是,他國高中都保持最優異的成績,甚至大學聯招成績還可就讀台灣大學中他所屬類組的任何一系。
一段長時間口吃的經歷雖然慘痛,卻使得他從調皮的孩子轉變成一用心唸書的學生,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從此他養成了「同理心」的功夫。傅佩榮表示,正因為受盡嘲弄,讓他非常痛苦,故他醒覺到,自己對他人的心情及需要應該隨時加以考量才是,別讓自己犯跟別人一樣的錯誤。這份同理心的功夫對他日後的教學與演講都至為重要,學生及聽眾能聽懂他講授的內容,全因他考慮到學生及聽眾的感受與需要,而想辦法把深奧的道理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並時時注意聽者的反應,適時改變教學或演講的方式。
談到傅佩榮的家庭背景,傅佩榮表示,他父親的工作是管理燈塔,工作非常辛苦,但一直十分盡責,讓船隻得以平安往返。他母親則是標準的農婦,辛苦料理家中的一切,讓家人都無後顧之憂。兩人的信仰十分虔誠,每天早晚都誦經祈禱,無一日停歇。但好景不常,傅佩榮的母親沒多久就因故癱瘓了,他的父親此時一人肩負起照顧母親的責任,數十年如一日。兩人偉大的操守人格及宗教情懷,甚至日後病榻旁的患難真情,都深深的影響著傅佩榮,他日後奉獻一生在研究人生、宗教、教育哲學上,原來也是有跡可循的,他的家庭確實對他造成了極為正面且積極的影響。
  傅佩榮就讀大學的第一志願就是讀哲學,但當時台灣大學哲學系的老師只有一位是博士,輔仁大學哲學系則有八位博士,故他選擇就讀輔仁。就讀期間,成績仍如往常一般優異,除了優異的學業表現外,在服務精神上亦不落人後,大學期間他與同學們辦了一個合唱團「哲聲」,專門到痲瘋病院唱歌給病人聽,當時,痲瘋病人是被社會完全隔離的,非常可憐,這群輔大哲學系的學生常去陪伴他們,而不是單單留在教室、校園間大談種種哲學概念,委實令人敬佩。除了痲瘋病院外,孤兒院也是他們的服務對象。傅佩榮的大學生活真可說是多采多姿。此外,大學時代的傅佩榮為了補貼家計,自己甚至開始嘗試翻譯外國著作,至此我們方知,原來傅教授聞名遐邇的翻譯功力是早在大學時代就開始訓練的。
  研究所階段,傅佩榮就讀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原本一直在西方哲學領域專研的他,因方東美先生的啟迪,開始對中國哲學產生興趣。傅佩榮指出,研究中哲著作,文義的了解是必要前提,但卻不要單單執著於文義,而應更進一步直探其中義理。此階段的關懷轉向也促使他日後就讀耶魯大學博士班時,以儒家的形像學來撰寫博士論文,更進一步地,學成歸國後,傅佩榮也不間斷地研究、傳講中國哲學的意蘊。
  碩士畢業,當完兵後,傅佩榮回到台大哲學系擔任講師,兩年後,取得獎學金出國留學,傅佩榮選擇到耶魯大學讀宗教哲學博士班,在博士班就讀的四年期間,傅佩榮憑著一股不讓人看輕的決心與堅強意志,成功的克服了種種留學的艱難,各項考試也都以極為優異的成績通過。而他就讀博士班期間,所研究的除了宗教哲學之外,還有儒學、中國哲學等。在耶魯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旋即又回台大哲學系教書,作研究。據傅佩榮表示,他的教授生活有四件重要的事,時常提醒自己注意。
一、 教學:要求自己務必盡責。
二、 研究:集中關注在儒家與宗教哲學。
三、 寫作:期能將自己對於哲學的研究心得廣佈、使之普及化。
四、 演講:務要將心比心。
  有些學子在聽了傅教授的演講及著作後,就以哲學為志向,不過傅佩榮卻希望有這種情形的學生要好好考慮清楚,因為,雖然演講或書本的道理動聽,但在那背後許多的努力跟淚水他們卻沒看見。哲學在今日以功利價值為導向的台灣社會中畢竟還是普遍被輕視的領域,哲學系學生們的就業市場確實沒有一般人寬廣,雖然能賺多少錢並不是重點,但傅佩榮表示,學生最好還是在充分了解自己志向所牽涉的一切事實後再說,會比較務實一點。
  生命教育已經如火如荼的在台灣開展起來了,傅佩榮也提出一些他的建言,他表示,諸如苦難及生死等等重大的生命問題,都是生命教育必須予以回應的,而我國的儒家哲學在這些方面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畢竟承襲中國文化的我們,對儒家義理的接受度還是比較高一點的,因此生命教育的基礎理論最好能多多參考中國傳統思想,特別是儒家。他還表示,生命教育的開展應該要兼顧四個進路,即一、生理上的進路:在健康上照護自己,使自己覺得舒適。二、心理上的進路:形塑健康的心理。三、宗教學的進路:對生死的探討以及第四、哲學的進路。
  最後,傅佩榮也對現在的教育提出幾點反省,他表示現在大學的退學率太低,學生入學困難但畢業容易,常常畢業後什麼都沒學好。據他表示,通識教育最好還是要圍繞著人文思想才能真正發揮功用,例如哲學,它教導的不是一個專門的技巧技術,但它卻提供了我們整體而根本的反省的訓練,而這是每個人,不論學什麼從事什麼行業都需要的緣故。最後,傅佩榮對生命教育的落實也有很好的提醒,他表示生命教育最好不要成為既定的課程,因為課程的編寫與制定恐怕難以統一,如此一來,擁有同等資歷與訓練的教師難聘,況且課程的統一編寫可能會遇到極大爭議,反而難以推行,因此最好採取專題講座的方式,每週外聘講員來對學生演講。最後他還指出,在人類的社會中,有兩領域的原則是絕不能放棄的,分別是宗教以及教育,而這點提醒正和諸多生命教育的提倡者一樣,其主張都是若合符節的。
有人說:”管理就是帶領一群人朝同一個目標邁進”,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則認為 ”管理就是讓人力資源產生最大的生產力” 今天姑且不論這些定義是否夠正確,它畢竟只是一個定義,但是管理是一門活的學問,只知道定義並沒有太多的用處,所以我舉一些例子來解釋一些我目前所了解到的層面
傅佩榮教授將人文事務分成三種:”器物””制度””理念”,套用他的分類法,把管理看做一種”制度”,包括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東西都算作是人文事務中的”制度”,但是制度其實是建立在”理念”之上的,所以管理總歸到最後,其實學的就是概念,人管來自理念,資管也建立在理念之上,好的理念可以產生好的制度,錯誤的理念也就造成了錯誤的制度,所以稍微有看過一些著名企業家事蹟的人,都可以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有很正確的理念”,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可以風光一時卻無法持久,有的人可以在商場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始終立定腳跟(像是奇異前總裁Jack Welch),再引用一位國內管理界大師的看法:”如果把整個社會看成一條河流,那麼管理就是中游,社會學就是上游”,這也就是為什麼國際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發表社會學論文的數量比管理學論文還要多。
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想表達:管理只是”應用理念處理事情的過程”這類事情中的一種,像是寫文章也算是把作者理念付諸於散佈給讀者的社會習慣(制度),工業製造也只是將物理化學的科學理論付諸於”工業生產”這個制度,所以我們不應該把重心完全放在”管理”這兩個字上面,更應該了解背後那個”理念”像是LINUX系統發明人托瓦茲,他的管理方法可能很多,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他背後那個”JUST FOR FUN”的理念的話,我們永遠也搞不懂他為什麼會這樣做;中國的禮教典籍難以計數,卻可以用一本四千多字的易經蓋擴全盤;一個企業會有很多個部門,但是只有一個願景,管理的制度是企業的部門,理念就是願景

生命教育的內涵
我們對生命表示敬意, 認真活在當下,
並且對未來充滿期許,
希望在生命的每一個轉彎處,都能發現自己的努力,
進一步指向生命的美好拼圖
~~~摘錄自傅佩榮教授著<享受生命>~~
成功就像一座平衡的秤,一邊是努力,一邊是快樂;付出的多,收穫的也多。…傅佩榮…
成功的人生並不在於握有一手好牌,而在於把一手壞牌打得可圈可點。---「成功人生」…傅佩榮…
聯合報曾報導今年二十歲的李信漢抗癌成功的故事。李信漢於八十三年罹患了骨髓性血癌,前後多次進出醫院,深為癌症所苦。高雄長庚醫院社福課為了鼓勵信漢,透過中國喜願協會的幫助,為他要到了偶像麥可喬丹的簽名照與籃球,喬丹還特別寫了一封信給信漢,表示他會為信漢祈禱,給他信心、愛心和支持。對於喬丹遠傳而來的愛,信漢感動極了,此後,他拾回了對生命的希望與信心,於是精神大振,病情也逐漸好轉。後來他不需再住院,每次回院所做的血液檢查,一次比一次正常,醫生們都認為信漢締造了醫學上的奇蹟。
由這個故事,我們看見了「自信」的威力,連最可怕的癌症病魔都能屈服,當然也能破解其他人生困境。我們深信康德的名言「因為我願意,所以我能夠!」培養自信,是你應世最重要的「關鍵能力」。
建立信心有許多方法,消除自卑感,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是十分重要的。人會有自卑感,往往是對自己的期望太高,達不到目標時,自然感到失望、不如別人。受挫、沮喪的情緒,足以淹沒事實的真相與自我的評估能力。所以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訂立一個合理的目標,逐步去達成,在努力與實現的過程中,就能找回信心。
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並且坦然、誠實地去面對它們,是一個成熟人格必須具備的條件。愈能瞭解自己、面對自己缺點的人,才能進一步修正它、克服它,也才有脫胎換骨的機會。成功地轉換自己的缺點為優點,就能為自己帶來充足的自信心。
有一個小型車的廣告,特別舉出小型車的兩大優點:一.可以讓轉彎轉不過去的大型車瞪眼。二.可以讓停不進車位的車子搖頭。賣車的人懂得如何包裝產品,促銷產品,所以可以達到相當好的業績。研究一下他們所採用的廣告策略就是「強調優點」。同樣的,每個人都有優點,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除了欣賞學習別人的長處外,對自己的優點應加以強化與肯定,相信自己是可以塑造的,勤加努力,發揮優點,你我都可以成為明日之星。
一般缺乏信心的人,有一種通病,那便是不敢嘗試新事物,活動力較弱。所以勇於嘗試,加強自己的表現能力,是培養自信的良方。缺乏自信者,應採「漸進式」的突破方法,不斷督促自己,鼓勵自己,勇於嘗試,樂於學習新事物,常保對人事物的好奇心。在適當的場合,適度地表現自己,當你體會到表現過程中的成就與樂趣時,你就可以逐漸成為一個勇於表現的人,而自信心就從一次次的良好表現中建立起來了。
青春年少是一個人煥發生命光彩的時刻,擁有自信,即能熱愛生命、瞻望未來。自信、樂觀、學習,該是年輕生命的特質,同學們:用更寬廣的人生態度去看世事萬物,許自己一個光明的未來吧!
短文分享 (參考書籍 活出自己的智慧-傅佩榮)
人的生命是不斷的選擇所構成的,
凡是被選中的東西就具有某種價值。
而人在尋求價值時,心靈才會不斷成長。
「價值」是個抽象的名詞,很難解釋清楚,但是又為人人所欲求。比較常用的是形容詞,以之描寫某樣東西值得我們選擇與珍惜。環顧四周,幾乎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成為「有價值的」。專家提醒我們:新世紀是重視環保的時代,垃圾將成為極具價值的東西,會帶來可觀的財富。以財富來界定價值,所掌握的其實是價格。價值可以包含價格在內,但是價格卻不能壟斷價值。譬如,一個人買了幾幅名畫掛在家中,心中想的是這些畫可以保值與升值,而忘記了其中所蘊含的美感價值。這樣不僅是買櫝還珠,而且是暴殄天物。反之,一個人可能身無分文,卻依然可以欣賞「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簡單來說,人的生命是不斷的選擇所構成的,凡是被選中的東西就具有某種價值。但是,由於群體與環境的制約,個人常在習俗的壓力下或迷糊的狀態中從事選擇,以致對於價值缺乏深刻的體會,因而錯失了人生的精彩內容。根據倡導「意義治療學」的佛朗克(V.E.Frank)醫師的說法,人在尋求價值時,心靈才會不斷成長。他進而指出三種呈現價值的方法,本文以下對此略作引申。
一. 由「創作」所呈現的價值
「創作」一詞常用於文學與藝術的作品上。寫一首詩,譜一首曲,誠然是少女人的傑作;但是,在眾人面前說一段話,或別出心裁改變現狀,則是人人可為之事。這種由自己所造成的新狀態,都會呈現某些價值。
這種價值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它不能淪為手段或工具,至少不能「僅僅做為」手段或工具。譬如,上班族工作可以是為了賺錢,也可以是為了工作本身值得。若是前者,則無法獲得由創作所呈現的價值,甚至把自己也當成了賺錢的工具。為了生活而辛苦工作,又怎麼談得上價值呢?
二. 由「體驗」所呈現的價值
對於藝文作品,我們雖無創作能力,卻絕對有欣賞能力。體驗的範圍很廣。譬如在念書時接觸真理,在聆聽音樂時品味美感,在助人時覺得善行之可貴。敞開心胸,則一切活動都有源源不絕的生趣與意蘊。
在此,關鍵是「發現」。佛朗克「意義治療學」的基本觀點是:人不能「強加」某種意義給自己的生活,也不必指望別人「提供」某種意義; 人必須「發現」生活本身所固有的意義。「體驗」就是與這種發現互為表裡的。人在群體中,常有束縛之感,若是不能充分利用群體所累積的文化資產,使它成為自己發現生活意義的豐富資源,那不是太不聰明了嗎?
三. 由「態度」所呈現的價值
若能以正確態度去面對生活,價值也將不虞匱乏。佛朗克曾經開導一位因喪偶悲慟逾恆的老人。他勸這位老人說:「你應該覺得高興,因為你的太太比你早逝而不必承受這種喪偶之痛。」意思是:如果老人先死,則其妻亦將痛苦不堪;現在其妻先死而免於此苦,豈不應該為她高興?一念之轉,使人豁然開朗。
所謂「正確的態度」,是指:一,按正常方式避開苦難;二,若無法避開,就安心承受。承受苦難是錘鍊人格的機緣,將使人變得成熟而有深度。具體而言,這就是「我若無法改變命運,至少可以改變我對命運的態度。」擁有正確的態度,則生活本身的每一細節都值得觀賞。
以上是三種呈現價值的方法,其共同點有二:一是真誠,絕不虛偽。價值不離主體,若無真誠則只是遊戲與作秀,只是主體在幕後昏睡而已。二是勇敢,因為任何抉擇都必然有得有失。價值無法平白呈現,並且選擇其一就必須放棄其他的「可能性」。這裡沒有普遍適用的範本或教科書,只有人生歷練所孕育成的智慧。處於價值隱晦的今日社會,佛朗克的見解無異於解圍的線索,值得我們認真對待並且具體運用。




工 作 分 配 表
收 集 資 料 - 黃宇婕 邱楚雯 黃詠涵
打 字 - 周孟親
最 後 總 編 輯 - 林宣廷
上 台 報 告 - 張瑜芸 郭姿宜

台長: 國文老師’
人氣(7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