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29 09:45:47| 人氣2,5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92下第二次段考第六組報告~廖鴻基介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介紹

本名:廖鴻基
出生地:台灣花蓮
生年:46年11月11日
現職:漁民
經歷:縣議員助理
曾獲文學獎項: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1993)〈作品→丁挽〉,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1995)〈作品→鐵魚〉,吳濁流文學獎(1996)


文學的廖鴻基
蔣動說,他的散文有寫小說的意圖、情節、懸疑、對話、戲劇張性的張力,構成強烈的小說傾向。
文學的廖鴻基
老討海人問他:「少年家,為什麼出來討海?為著魚,還是為著海?」他回答說:「為著魚是生活,為著海是心情。」如果將海洋從廖鴻基的生活裡抽離,就不會有文學的廖鴻基。海上的生活經驗,豐富廖鴻基寫作的素材,《討海人》裡他創造「海湧伯」這個老討海人,一生浪裡來、浪裡去,如同大多數的漁人,大半輩子都在海上度過,和他們的宿命搏鬥。
  廖鴻基書寫海洋、書寫魚人、書寫他海上的心情和生活,為台灣蒼白的海洋文學激起令人驚豔的浪花。浪潮已起,不可阻攔。對他、或對其他人、我們期待有更多波瀾壯闊的海洋文學出現,繼續序驚濤拍岸。 
拉過漁網的手,再提起筆來寫字,筆身的重量何止千斤重於魚獲,然而,握起筆的剎那,滿溢的情感忍不住由筆尖汩汩渲洩出來,再也無法遏止於是廖鴻基把他對海洋的情感,毫無掩飾地潑灑在稿紙上,成就了一篇篇動人的文章。從《討海人》、《鯨生鯨世》到《漂流監獄》,廖鴻基書寫海洋,讓人驚豔與驚動,他的作品受到重視,反映了了長久以來台灣海洋文學的貧乏。

討海人群像
「海湧伯」是他創造出來的角色,這個教導他如何灑網、收網、如何操船駕舵、如何鏢魚的老討海人,正是許多漁人的縮影。廖鴻基寫的就是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和他的朋友的總合。
守護海洋的廖鴻基
續海洋資源的調查與記錄,以及推廣保護海洋環境的觀念,這不僅是尋鯨工作的延伸,同時肩負了保護海洋的責任。
討海人談海洋生態—航向海洋的廖鴻基
在一個微雨的下午,基隆這個海港慣常的天氣,人們紛紛走進誠品書店在基隆的新據點。
「這是一個海洋城市,所以要成為一個以海洋為主題的書店」這是誠品對自己的期許,上了二樓,看到工作人員正在佈置海洋的主題書展,佔最顯眼位置的是廖鴻基一系列的散文與小說,我想大概不只是因為誠品要邀請廖鴻基演講,而是在本土的海洋文學中,他已經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演講開始,他用幻燈片在書店的牆上開了一片風景,海洋的氣息頓然湧出,他斯文的模樣令人很難跟討海人的強悍連在一起,但是一講起海上的人事物,流露出的熱情,你可以感到,他就是一個從海上來的人。
台灣的海洋生態
台灣真的不大,開車六十公里的時速,不到二十四小時就可以繞一圈,但是不因為小而有損於自然資源的豐富,廖鴻基認為台灣的發展長久以來重陸地輕海洋,重經濟輕環保,雖然台灣是個四面臨海的美麗之島,大多數人卻並不了解環繞在四週的寬廣海域,我們的祖先原本就是渡海而來,由文化遺址中的貝塚就可得知,祖先在生活上是多麼善於利用海洋資源,但是到了現在,身為後代的我們卻漸漸忽略、遺忘了海與人的依存關係。
台灣西岸是大陸棚地形,地勢平緩,東岸則是大陸棚的邊緣,地勢陡峻,離岸不遠就陡降幾千公尺之深,東西岸地形的差別,導致洋流的複雜性,黑潮由南往北流,帶來奇蹟似的海洋資源,洋流本身只是貧瘠的海水,但溫暖的黑潮把營養鹽換到水面,與低溫的沿岸流摩擦,溫差與潮流的翻動帶來複雜的海洋生態系。生態系越複雜,就意味著生物種類越豐富,很少人知道,台灣這個蕞薾小島有兩千三百多種魚類,佔全球魚種的十分之一,鯨魚種類佔全球的三分之一,甚至每一、兩個禮拜就會發現新品種,台灣海域這樣豐沛的生命力,是上天賜予最珍貴的禮物。
台灣人吃魚的數量也是數一數二的,可是多少人不清楚盤子裡裝的是什麼,甚至不知道目前沿海已補不到多少魚了,現在大家所吃的魚大部分是漁民向大陸魚船買來的,我們看著外國美麗的海洋景觀羨慕不已,卻不知台灣也有,只是我們不懂得珍惜。
漁夫作家的海洋之旅
廖鴻基描述第一次出海的經歷,是在一艘鏢鯕魚的漁船上,那天東北季風呼呼作響,船身起伏不已,他已經暈船暈得很難受,船長叫他進艙裡休息,朦朧間突然聽到甲板上有人大叫,他趕緊上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那是令人激動的場景,船上所有人因為看到魚群而歡呼大叫,卻仍然堅守在自己的位置,奮力合作,當獵物慢慢地拉上來時,是一隻很漂亮的白肉鯕魚,廖鴻基說捕魚是一個美麗的過程,令人著迷,這就是討海人的生活。
捕魚的方式很多,廖鴻基最欣賞的是鏢魚,這不是靠任何科學儀器幫忙,這個技巧需要長期的培養,三至五年才能站在鏢魚台上,十年才能拿鏢竿,穩且準的射魚,是力與美、血腥與陽剛的結合,這也是比較健康的方式,廖鴻基認為這至少是公平的,人與生物的爭鬥,本就不應有太多的科技優勢,鏢魚是一種文化與氣質,就像原住民的狩獵一樣,服膺生態永續的法則。
廖鴻基一開始決定當漁民時,當然引來眾人的勸阻與懷疑,好好一個青年人為什麼要走上捕魚這條辛苦的路,剛上船時,也是吃了不少苦頭,暈船就暈了半年,但是喜歡海洋的意志力讓他堅持下去,漁民的生活常常得半夜起來出海,幾個禮拜都在海上,睡眠不足是正常的事。
在海上獲得的感動,在不捕魚的時間裡化成如波浪起伏的文字,拉魚線的雙手寫出的自然帶著最寫實的海上風味,讀著他的書,我們彷彿聽見了海浪的呼嘯,感受到魚群的游近,看到了漁民站在船頭矯健的身影,還有討海人的堅毅與勇敢,帶著絲絲鹹味與苦味的命運。
投身於鯨豚保育
九六年後廖鴻基就不再捕魚了,他說是因為與海洋 的接觸變得貧乏,漁獲一年不如一年,剛開始海洋對他而言像情人,五年後,那感覺更像母親,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靈。漁獲量的下降,讓他感到海洋好像受傷了,這個想法讓他走上海洋保育的路,他不希望十年後海洋資源會消失。選擇以鯨豚為主,是因為在出海的過程中,他感受到看鯨的感覺是溫暖的,想紀錄下來,告訴下一代有這麼美麗的動物存在,所以募了一筆研究經費,成立「尋鯨小組」。
PS. 「尋鯨小組」:廖鴻基與黑潮基金會一肩扛起保護鯨豚與海洋環境的責任,基金會成立之初,唯一的缺點就是人少事繁。目前台灣還沒有大型鯨的海上生態資料,所以尋鯨小組在成立黑潮基金會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建造新的研究船。如今新船終於入港,象徵尋鯨小組將進入一個新的開始。
繼續為海洋而努力
在推動賞鯨的過程中,不是這麼順利的,沒有學者身份的他,在資源上一直處於缺乏的狀況,而也有人質疑賞鯨是否會打擾鯨豚的棲息,廖鴻基認真地面對這些問題,他認為賞鯨過程中,船是被動的,鯨豚會認得不同船隻的引擎聲,不友善的船隻根本無法找得到他們,也追不上,不需要擔心這個,但是台灣的確需要制定一套與野生動物接觸的制度,要適合台灣的環境,而非隨便拿國外的制度硬套進來,這樣不過是虛應故事而已,例如令人聞之色變的流刺網,也叫做死亡之網,沒有公權力認真管制,一年超過兩萬隻鯨豚死在流刺網上,鯨豚是種低生殖率的生物,不能任由這樣下去,因此要加緊呼籲各界重視這個問題。
廖鴻基目前成立了黑潮海洋環境保護協會,致力於推廣賞鯨活動與鯨豚生態調查,最近獲得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經費繼續進行保育相關活動,但是長期下來仍需要大眾的支持,這樣的討海人不論做什麼都帶著海中磨鍊出來的毅力與勇氣,他是一個漁夫,是一個作家,如今,更是一個捍衛海洋的鬥士。
他自己就是一座橋樑
晚上,廖鴻基家燈火通明。有東華大學和花蓮師範學院的研究生來採訪漁民,他們是參加黑潮基金會舉辦的海洋解說員訓練認識廖鴻基的,透過他,這些學生對海洋發生了興趣,有的記錄漁民生活史,有的將賞鯨活動做為生態旅遊的研究題目。廖鴻基幫這些學生約了幾名漁民做採訪,所有的人圍在桌前,熱茶、香煙,一下子就把漁民的話匣子打開了。
現在台灣近海的傳統漁業正遭遇許多問題,例如漁撈設備的懸殊和外來大型漁船毫無節制的捕撈,再加上日愈嚴重的海洋污染,種種因素,使得傳統漁業面臨枯竭和漁產資源極不公平的競爭。廖鴻基感慨說:「不出二十年,台灣近海漁業將完全消失,但是到現在為止,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
討海人的消失,恐怕是台灣海洋環境惡化的一個警訊。


一輩子的海洋人
黑潮基金會剛成立未久,人少事繁,廖鴻基卻忙得很帶勁,以此為樂,樂此不疲。不久前他獲得台北市政府頒發的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正著手進行他的寫作計畫「尋找一座島嶼」的書寫;「多羅滿」新船入港,接下來即將開始一連串的海洋義工與解說員的訓練,陸地上的文書作業雖然繁瑣,到了海上,一切就海闊天空了。
討海人要有討海人的命,廖鴻基選擇了海洋,等於選擇了他的命運,他說,他願意一輩子都是海洋人。
資料來源: 賴偉傑、張尤娟
廖鴻基的觀點
◎別再將海豚當代罪羔羊
海豚要吃魚就好像人必需吃飯。的確,我們是當上帝當太久了,我們至今還未學得與地球上所有生命同生共榮的必要性,我們也並不懂得愛惜資源、尊重生命等同於自救的道裡。
◎黑潮觀點--拒吃[魚勿]仔魚
我們曉得,沒有小魚就沒有大魚的簡單道理。而我們吃<魚勿>仔魚竟然吃了一百多年,那樣無骨、無刺胡里胡塗的吃掉了我們的海洋生機。<魚勿>仔魚雙拖網漁具發明後,很快的,日本漁業當局了解這是一種嚴重破壞沿岸魚類資源的不當作業,所以,日本早已停止使用<魚勿>仔魚雙拖網作業。
作品介紹





討海人
概要:收錄十六篇關於海洋的短篇作品,以及四篇評介性文章,其中「三月三樣三」曾獲一九九六吳濁流小說正獎,「鐵魚」獲一九九六時報文學散文類評審獎,「丁挽」則獲一九九三年時報文字散文類評審獎。
廖鴻基以專業漁夫身分寫海洋,寫漁人的辛苦,常能把置身大海,生活於海洋世界的感覺,以單純的文字描繪出來。以海洋為題材,並且親身與大海融為一體,是本書作者廖鴻基企圖建立海洋觀點的台灣新文學範例,台灣四周環海,卻遲遲不見親海文化,或許是大家都忽略了海洋與我們密切的關係吧!作者了解海性,也了解魚性,還能靠海洋維生,他筆下的白帶魚、海湧伯,是那麼的鮮活而實在,不禁讓人聯想到西方的「老人與海」,那是屬於海明威生活哲學,個人情操的探索,反觀廖鴻基筆下的漁民與海洋,則重描寫捕魚人的辛苦,以及魚性的探究。

漂流監獄
概要:作者長年生活在大海,以其獨特的海上經驗來彙編海、想像海、預言海,繼《討海人》、《鯨生鯨世》後,本書是作者第三部以海洋為題材的創作。 船隻是一只漂流海面的容器,像一座監獄,限制了漁人的活動範圍、但卻又自在遨遊大海,海洋、漁人、魚和鯨因這艘漂流監獄而牽連出迥異於陸地文化的深刻對應關係。

台長: 國文老師’
人氣(2,50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