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1-19 14:36:11| 人氣6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南亞歷史種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裡所述,並非翻書查考所成,只是筆者印象所及,隨口談談。看倌若有興趣,查考專書為佳。

南亞原住民早在六千年之前,就開始種植稻作,在印度河流域形成了城市文明。然而,雖然與中國一般,具有歷史學家所稱的「大河水利需要」與「蠻邦入侵壓力」兩大中央集權要素,但南亞卻在多數時期更像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未曾真正形成統一的文化意識(所謂華夏或中國),也極少自本土形成真正的大帝國(笈多、孔雀等少數例外,也僅佔印度半島的一半面積),從而亦無力形成合力,抵擋自西北方向而來的游牧民族。其結果是印度歷史,即是被征服的歷史。印度古蹟,也多是毀敗的廢墟。而一樣是廢墟,卻不像中國的發「思古之幽情」,而僅僅就是廢墟而已。

西北入侵的各民族,與印度本土文化不斷互動,沈積了多樣的血統與宗教文化。自第一波消滅了印度河本土文化的阿利安人,推動了種性制度的深化發展與定型,到其後的希臘、波斯,促成錫克教、耆那教等的發展,且都被整編進種性制度之中。但自七世紀開始滲透、且由來自烏茲別克一帶的蒙兀爾帝國所促進的伊斯蘭教勢力,則未被種性制度所馴化,加上政治力量的作用,埋下了日後衝突的因子。

到英國統治南亞的時候,印度次大陸的政治宗教情況甚為複雜。有伊斯蘭教貴族階級統治印度教下層民眾的地方,例如朗勃拉邦。也有印度教上層階級統治穆斯林群眾的地方,例如喀什米爾。當時整個南亞已有大約有近三分之一人口屬於穆斯林、其他主要為印度教徒。在南亞的民族獨立運動風潮中,穆斯林的可觀數量、以及在東西兩地相對集中的形勢,乃使穆斯林領導階層可以進行群眾動員,達成印巴分治。今日輿論多謂英國當局刻意分化,應有厚誣之嫌。

然而,雖謂相對集中,但種族主義、宗教認同之動員,亦使印巴分治當時,造成數以千萬計的人口遷徙、屬以十萬計的族群虐殺,此一「血海深仇」,乃使印巴獨立以後之關係,難以緩和發展。

需注意的是,印度自國大黨建國以來,即跟從甘地的訓誨,強調俗世主義,不宣布國教,而認為南亞諸國應形成統一的多種族、多宗教國家。迄今印度國內仍有一億以上的穆斯林,且其公民權利皆與一般民眾無異。直至1990年代,強調「本土化」、口號類似於台灣民進黨的印度人民黨(BJP),才將印度教的獨尊地位推上台前。至於巴基斯坦,則立國精神即為伊斯蘭,國內其他宗教人口亦極為有限,僅佔百分之二三。

巴國宗教雖然統一,但內部種族亦極為破碎。目前的巴基斯坦使用的國語烏爾都語,發音與印度國語北印度語大體一樣,只是字母不同,但巴基斯坦本身亦有許多其他語言人口;更別提東巴的「孟加拉語」。

至於當今的印度本身,除了佔人口43%左右的北印度語使用者,還有其他許多不同的語種,例如孟加拉語、旁遮普語、泰米爾語等等。這些語言不止發音、連字母亦頗不同。以致於印度鈔票上得印上十五種語言,才能滿足各主要種族的要求。

就當今的印度而言,前所謂朗勃拉邦與喀什米爾,是兩個不同但相似的案例。朗邦位於印度次大陸南部,當時印度諸土邦可以自由選擇加入巴基斯坦、印度,或者宣佈獨立。朗邦王公既然屬於穆斯林,但地緣位置卻頗為孤立,不利於與巴基斯坦合併,因此乃選擇獨立一途;但宣佈獨立後數週,此一獨立國家即被印度當局的武力所征服。

相對來說,喀什米爾則是下層群眾已受到伊斯蘭國家的獨立運動所鼓舞,上層王公卻無意於加入與己宗教不同的巴基斯坦。原意獨立建國,但由於並無武力以抵擋來自巴國的穆斯林群眾的武力滲透,乃不得已宣布與印度合併------但巴國民兵既已動員,遂趁勢佔領喀什米爾約三成領土,形成今日的僵局。

喀什米爾問題之難解,亦與印巴兩國的立國精神相關。印度強調包容,但容不下喀什米爾的獨立、更不容該地為巴國所併吞。巴基斯坦則強調使喀什米爾穆斯林免受異教徒統治的使命。兩國並以地緣戰略包裝此一歷史情由,聲稱此地為地緣戰略高地,雖然防衛此地,只是徒增士兵之傷亡,無益國計民生。

今日,兩岸關係懸而未解,其實亦是歷史因素所造成。部分美、臺、中國人士卻還將此一問題,以「地緣戰略」之思路生搬硬套,實為治絲益棼。

台長: 沙包
人氣(6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