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23 20:05:45| 人氣2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想像力有設計研究與方式或案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想像力   Imagination

 
 
 
 

有了精確的實驗或觀測作為研究的依據,想像力便成為自然科學理論的設計師。

- 廷德爾 -

 
 
 
 

豐富的想像虛假的線索好奇心激發思考

 
 

討論能激勵思想受條件限制的思考提要

 
 
 

 

豐富的想像  Productive thinking

在本章和下一章裏,將簡單討論『想法 idea』怎樣在頭腦中產生,以及那些條件有利於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這裏,我也照其他章節的辦法,把一個完整的題目武斷地分開,以便對有關過程進行批判的考察。因此,本章所包括的很多材料應視為與『直覺』一章有關,而下一章內容的大部分也同樣適用於『想像力』。

        杜威 (John Dewey) 把『自覺思維』分解為下列幾個階段。首先,對某種困難或問題有所意識,從而連成刺激。繼而,一個想像的解決方法躍入自覺的頭腦。理智現在才開始作用,對這一想法進行考察,決定取捨。如果想法被摒棄,我們的思維活動則回到前二階段,並重複方才的過程。我們必須懂得,重要的是:想法的形成不是有意識的、自覺的行為。它不是我們所做的事,而是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

        在平常的思維過種中,我們就是這樣不斷地考慮這些想法,連接了各個推理的步驟。而且,我們對此習以為常,竟渾然不覺。以往的經驗和訓練在頭腦中形成聯想,通常,我們就從回憶這類聯想的過程中,直接產生了新的想法及新的配合。但是,偶而在腦際也閃過某種特別獨創的想法,但並不以過去的聯想 (至少不以一開始就很明顯的聯想) 為基礎。我們可能突然看到了好幾件事物或好幾個想法之間的聯繫;或者,可能躍進了一大步,而不是像通常那樣,當一對或一組想法之間的聯繫業已確立,或顯而易見時只邁著小步子。這種大突變不僅僅在我們考慮問題時發生,而且在我們並不思考什麼問題也經常發生,或甚至在我們做著別的事情的時侯;在後兩種情況下,突變往往十分驚人。雖然這些想法與那些幾乎不斷出現而且不那麼令人興奮的想法之間,也許並無根本上的區別,而且也不可能截然區分,但是,為了方便起見,我們要在下一章以『直覺』為題把兩類想法分別加以考慮。本節將把注意力集中於創造性思維的一般特徵上。

        杜威提倡他稱之為『思考性思維』的東西,即反覆思考一個問題,給予有步驟的和連貫性的思考,以區別於在腦海中自由運行的各種念頭。也許後一種情況最確切的名稱叫『夢 想』。夢想也有它的用處,下面就要談到。但是,思維可以是思考性的,卻又是效率不高的。思想家出於急躁或惰怠,可能對產生的想法審查得不夠精確,也可能在得出結論時操之過急。杜威說很多人或是由於他們受不了那種精神上的不愉快,或是由於他們把疑惑狀態看成是一種低劣的表現,而不能容忍這種狀態。

        『要真正做到多思,我們必須甘心忍受並延續那種疑惑的狀態,這是徹底探究的動力,這樣就不致於在未獲充足理由之前,接受某一 想法或肯定某一信念。』也許,一個訓練有素的思想家的主要特點在於,他在佐證不足的情況下不輕易做出結論;而未受訓練的思想家則很可能這樣做。

        有意識地創造想法或支配創造性想法,是不可能的事。當某種困難刺激頭腦時,想像的解決方法簡直是自動地躍入意識。這些方法的多寡或優劣,取決於過去對該問題的經驗和訓練的種度。我們能有意識地去做的,便是這樣來訓練自己的頭腦,自覺地把思想引導到某一問題上,考慮這個問題,並審查半自覺的頭腦所想出的各種建議。 杜威說:思維活動中智力是在建議提出後,它對建議所採取的行動。

        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我們知識的寶藏越豐富,產生重要想法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如果具有各種相關學科或者甚至不太相關學科的廣博學識,那麼,獨創的見解就更可能產生。正如泰勒 (E.L. Taylor) 博士所說:『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擁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有獨創性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常常是興趣廣泛的人,或是研究過他們專修學科之外的學科的人。獨創性常常在於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或 想法之間的聯繫或相似之點,而我們原來以為這些對象或想法彼此沒有關係。

        在尋求獨創性的想法時,放棄杜威提倡的那種有方向、受理智支配的思維活動,而任自己的想像馳騁,即『夢想』,有時是有益的。哈定 (Harding) 說所有獨創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她對幻想解釋如下:『就一個題目進行幻想,... 就是有意使思想消極地集中在這個題目上,使其順著思緒發生的軌道行進,只有在一無成果時才停止;而一般來說任其自然形成,自然分支,直至產生有用而又有趣的結果。』普朗克 (Planck) 說:『人們試圖在想像的圖紙上逐步建立條理,而這想像的圖紙則一而再、再而三地化成泡影,這樣,我們必須再從頭開始。這種反覆的過程對最終勝利的想像和信念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沒有純理性主義者站立的位置。』

        在作如此思考的時候,很多人發現:把思想具體化,在腦海中構成形象,能激發想像力。據說,馬克斯威爾 (Clerk Maxwell) 養成了把每個問題在頭腦中構成形象的習慣。埃利希也大力提倡把想法轉為圖形,這點我們可從他給自己的 『側鏈學說』畫的圖看出。圖畫的比喻在科學思維中能起重要作用。德國化學家 凱庫勒 (Kekule) 就是這樣想到苯環的,這個想法使得有機化學徹底革新。他敘述了他是怎樣坐在桌前寫他的化學教科書的:『但事倩進行得不順利,我的心想看別的事了。我把坐椅轉向爐邊,進入半睡眠狀態。原子在我眼前飛動:長長的隊伍,變化多姿,靠近了,連結起來了,一個個扭動著,回轉著,像蛇一樣。看,那是什麼?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輕蔑地旋轉。我如從電掣中驚醒。那晚我為這個假設的結果工作了整夜。... 先生們,讓我們學會做夢吧!』

        然而,物理學已經發展到這樣的階段:某些現象只能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再也不可能用機械的比擬來表示了。

        在研究傳染病的時候,有時最好像貝爾納那樣,採取生物學的觀點,把致病微生物看作是為自己生存而不斷掙扎的物種;或者,乾脆像畢生致力於斑疹傷寒研究的津澤對這種疾病採取的辦法那樣:在想像中,把疾病人格化。

        特別是在物理學和數學中,尋求普遍性結論的一個重要誘因,是對論據之間的條理與邏輯聯繫的喜好。愛因斯坦說:『沒有什麼合乎邏輯的方法能導致這些基本定律的發現。有的只是直覺的方法,輔之以對現象背後規律的一種愛好。』

        喬治 (W.H. George) 說,當觀察者看到他視野內的物體所構成的圖案有一個空缺時,他產生了一種緊張的感覺。等到填補了空缺,圖案的各部分各適其位時,觀察者感到輕鬆、滿意。普遍性的結論在完成任何一項任務時所體驗到的滿足心情,是另一種可以用此種概念解釋的現象。這種心情也許與任何有關報酬的事物毫無聯繫,因為它也同樣適用於那些不重要的事務,如填字遊戲、爬山或讀書。當有人不同意我們的觀點,或是出現違反我們信念的事實時,我們感到一種本能的氣惱,其原因也許就是由於他們破壞了我們已經形成的圖案。

        人的頭腦在事物中有追求條理性的傾向,這一點並未逃過培根明察秋毫的慧眼。他警告我們要謹防這種傾向把我們引入歧途,使我們誤信自己看到了一種高度的條理性與均衡性,而實際上卻沒有這麼高的程度。

        當人們正作出新想法以後,就要予以判斷。以知識為根據的推理,對日常生活和科學上的簡單問題,通常足以敷用;不過,在研究工作中,要作出有效的推理,可用的知識往往不足。這裏,人們只能仰仗『感覺』或『鑒賞力』。哈定說:『如果科學家一生注意細緻的觀察,訓練自己注意尋求類比,使自己具備有關的知識,那麼,這個『感覺工具』... 就將成為神通廣大的仙杖 ... 在創造性的科學上,感覺起了主導的作用。』

        寫到想像力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時,廷德爾 (Tyndall) 說:『牛頓從落下的蘋果想到引力的問題,這是有準備的想像力的一種行動。根據化學實驗,道爾頓 (John Dalton) 富於建設性的想像力形成了原子理論。戴維 (Humphrey Davy) 特別富有想像力;而對於法拉第來說,他在全部實驗之前和實驗之中,想像力都不斷作用和指導著他的全部實驗。作為一個發明家,他的力量和成就,大都應歸功於想像力給他的激勵。』

        想像力之所以重要,不僅在於引導我們發現新的事實,而且激發我們作出新的研究,因為它使我們看到可能產生結果的事物。事實和想法本身是死的東西,是想像力賦予它們生命。但夢想和猜測若無推理使它們作有教的運用,也只是胡思亂想而已。在奔放的想像力中捕捉到的模糊概念必須化為具體的命題和假設。

 
 

 

 
 
 

 

虛假的線索  False trails

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想像力雖是靈感的源泉,但如不受到訓練,也可能釀成危險:豐富的想像力須用批評的精神與判斷來加以平衡。當然,這決不等於說要把它加以壓制或扼殺。想像僅能使我們步入未知的黑暗世界,在那裏憑借我們攜帶的知識之微光,可能瞥見某種似乎有趣的事。但是,當我們把它帶出來細加端詳的時候,往往發現它只不過是塊廢料,一時閃爍引起人們注意罷了。看不清楚的東西常常具有古怪的形狀。想像既是一切希望和靈感的源泉,而且同時也是沮喪失望的緣由。忘記這點就會招致悲觀絕望。

        不管其起源如何,多數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法拉第寫道:『世人何嘗知道:在那些通過科學研究工作者頭腦的思想和構建理論當中,有多少被他自己嚴格的批判、非難的考察,而默默地、隱蔽地扼殺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得以實現的建議、希望、願望以及初步結論,跟原先出現在腦中的思想比起來還不到十分之一。』任何有經驗的研究人員都能證明這些話。達爾文甚至走得更遠,他說:『我一貫力求保持思想不受拘束,一旦某一假設被事實證明錯誤時,不論我自己對該假設如何偏愛 (在每一課題上我都禁不住要形成一個假設),我都放棄它。』我想不起有那一個最初形成的假設,不是在一段時間過後就被放棄,或被大加修改的。

        赫胥黎說:『用醜惡的事實屠殺美麗的假設,是科學的最大悲劇。』伯內特告訴我說,他想出來的『巧主意』絕大多數都被證明是錯誤的。

        犯錯誤是無可非議的,但要能及時覺察並糾正。謹慎小心的科學家既犯不了錯誤,也不會有所發現。懷德海 (Whitehead) 這點說得好:『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戴維說:『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示而作出的。』在發現想法有錯誤並作出適當的反應,一個訓練有素的思想家,比起沒有受過訓練的人,有極大的有利條件。前者不但從成功中得益,而且也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杜威說:『使一個不慣於思考的人感到沮喪煩惱的事,... 對於訓練有素的探究者來說,是動力和指針...。它或是能披露新問題,或是有助於解釋和闡明新問題。』

        一個有創造性的研究工作者,往往不怕擔風險犯錯誤,而且,在報告自己的發現前,進行嚴格的試驗,尋找錯誤。不僅在生物科學中是這樣,而且在數學上也是如此。 哈達馬 (Jacques Salomon Hadamard) 說,優秀的數學家經常犯錯誤,但能很快發現並糾正,還說他本人就比他的學生犯更多的錯誤。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巴特利特 (Frederic Bartlett) 爵士在評論這一說法時提出:測定智力技能的唯一最佳標準,可能是檢測其摒棄謬誤的速度。 』利斯特曾說:『我能想像到的人之最高尚行為,除了傳播真理外,就是公開放棄錯誤。』

        喬治指出,即使是天資出眾的人,他們的『假設』之出生率雖很高,但也僅能超過其死亡率而已。

        很多人認為普朗克的量子論,甚至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科學的貢獻更大。普朗克獲得諾貝爾獎時說:『回顧 ... 最後通向發現 (量子論) 的漫長曲折的道路時,我對歌德 (Goethe) 的話記憶猶新,他說,人們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錯誤。』

        愛因斯坦在談到他的廣義相對論的起源時說:『這些都是思想上的謬誤,使我艱苦工作了整整兩年,直到一九一五年我才終於認清它們確實是謬誤。... 最後的結果看來近乎簡單;而且任何一個聰明的大學生不會碰到太大的困難就能理解它。但是,在最後突破、豁然開朗之前,那種在黑暗中對感覺到了、卻又不能表達出來的真理進行探索的日子;那強烈的願望,以及時而充滿信心、時而擔憂疑慮的心情 ... 所有這一切,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也許賀姆霍茲 (Hermann von Helmholtz) 所寫的,是關於這些事最有趣、最能說明問題的故事:『一八九一年我解決了幾個數學和物理學上的問題,其中有幾個是奧伊勒 (Euler) 以來所有大數學家都為之絞盡腦汁的。... 但是,我知道,所有這些難題的解決,幾乎都是在無數次謬誤以後,由於一系列僥倖的猜測,才構成順利的例子,再逐步概括而被我發現。這就大大削減了我為自己的推斷所可能感到的自豪。我欣然把自己比做山間的漫遊者,不諳山路,緩慢吃力地攀登,不時要止步回身,因為前面已是絕境。突然,或是由於念頭一閃,或是由於幸運,他發現一條通向前方的新蹊徑。等到他最後登上頂峰時,他羞愧地發現,如果當初他具有找到正確進路的智慧,本有一條陽關大道可以直達頂巔。在我的著作中,我對讀者自然隻字未提我的錯誤,而只是描述了讀者可以不費氣力攀上同樣高峰的路徑。』

 

 

 
 
 

 

好奇心激發思考  Curiosity as an incentive to thinking

同其它動物一樣,我們與生俱有好奇的本能。好奇心激發青少年去發現我們生活的世界:那些堅硬、那些柔軟、那些可動、那些固定,發現東西向下墜落,水具有稱之為液體的特性,以及其它一切我們適應環境所必需的知識。據說,尚未具備精神反射的嬰兒,不像成年人那樣表現出『攻擊-逃避』的反應,他們的行為反倒截然相反。 到入學年齡時,我們通常已經過了這個發展階段,那時,大部分的新知識是通過向別人學習,亦即:或是觀察別人,或是別人告訴我們,或是閱讀,而積累而得的。我們已經具備了有關我們生活環境的實用知識,我們的好奇心若不是成功地轉移到智力方面的興趣上,那麼它會開始減弱。

        科學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現在探索他所注意到的事物,但尚無令人滿意的解釋出現或其相互關係的認識。所謂『解釋』,通常在於把新觀察或新想法跟已被接受的事實或 想法聯繫起來。 一種解釋可能只是一種概括,它把一大堆資料連結在一起,成為一個有規則的整體,可以和現存的知識與信念聯繫起來。科學家通常具有一種強烈的願望,要去尋求其間並無明顯聯繫的大量資料背後的原理。這種強烈願望可被視為成人型的或昇華了的好奇心。熱衷於研究工作的學生往往是一個具有超乎常人好奇心的人。

        我們已經看到,認識到困難或難題的存在,可能就是認識到知識上令人不滿意的現狀,它能夠激勵新想法的產生。不具好奇心的人很少受到這種激勵,因為人們通常是通過質疑其過程為什麼如此,如何作用,某物體為什麼採取現在的形式,如何採取,從而發覺難題的存在。當有人提出問題時,我們要努力自我克制不去回答這個問題。這一事實證明,問題就是激勵的泉源。

        某些純粹主義者主張科學家只應知其然而不應知其所以然。他們認為:欲知其所以然就意味著,在事物的背後有著理智的目的;各種活動受著超自然力量的支配而達到一定的目標。這是『目的論 [譯註:一種唯心哲爭理論, 認為任何事物均為其自身的目的或某種外在的目的所支配和決定] 的觀點,已為現代科學所鄙棄。現代科學力求認識一切自然現象的發展過程。布呂克 (von Bruecke) 曾說:『目的論是一位任何生物學家缺之不能生存的女郎;然而生物學家卻羞恥在公共場合與她為伴。』

        在生物學上,完全有理由問其所以然,因為一切事件都有其緣由,因為生物體的結構和反應通常都履行其生存價值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是有目的。提出『為什麼』能有效地激發對其可能的緣由或目的之想像。『怎麼樣』也是有用的問題,可引起對其發展過程的思考。

        科學家的好奇心是永遠滿足不了的,因為隨著每一個進展,正如巴伐洛夫 (Pavlov) 所說:『我們達到了更高的水準,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見到了原先在視野之外的東西。』這裏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看看好奇心怎樣促使亨特進行實驗從而導致了一項重要的發現。

        一天,亨特在倫敦郊外的里士滿公園看見一隻鹿的鹿角仍在生長。亨特好奇的想知道如果切斷頭部一側的血液供給將會發生什麼情況。他做了一個實驗,繫緊一側的外頸動脈,頓時,相應的鹿角冷了下來,不再生長。但是過了一會兒,鹿角又暖了過來,繼續生長。亨特查明,繫帶並未鬆,而是鄰近的血管擴張了,輸送了充足的血液。側支循環的存在及其擴張的可能就是這樣發現的。在這以前無人敢用結紮法治療動脈瘤,怕引起壤疤,而現在亨特看到了治療的可能性,他用結紮處理動脈瘤。就這樣確立了今天外科上稱為亨特氏法的手術。強烈的好奇心似乎是亨特背後的推動力,奠定了現代外科學的基礎。他甚至出錢讓一個外科醫生到格陵蘭漁場去替他觀察鯨魚。

 

 

 
 
 

 

討論能激勵思想  Discussion as a stimulus to the mind

學術討論常有助於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與同事或與外行們討論問題。可能在下列某一方面有所幫助。

(1) 別人可能提出有益的建議

別人很難直接指出擺脫困境的解決方法,因為他不可能比研究該問題的科學家擁有更多的專門知識。但由於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他可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提出新方法。甚至外行人有時也能提出有益的建議。例如,採用瓊脂作細菌學中的固體培養基就是柯赫 (Robert Koch) 的同事赫西 (Hesse) 的妻子建議的。

(2) 一個新想法可能由兩三個人集中他們的知識或想法而產生

也許其中任何一個科學家單獨都不具備必要的知識,可以得出將他們大家的知識結合起來所能得到的結論。

(3) 討論是披露謬誤的寶貴方法

以錯誤知識或不正確推理為基礎的想法,可以通過討論而得到糾正:同樣,盲目的狂熱可以被遏制,並及時受到制止。一個無法與同事談論自己的工作或與世隔絕的科學家,常因追蹤錯誤線索而浪費時間。

(4) 討論和溝通觀點往往使人振作,給人激勵和鼓舞,特別在人們遇到困難,感到煩惱的時候。

(5) 討論的最寶貴作用在於幫助人們擺脫那些已經形成、但事實證明是無成效的思想習慣;也就是說,擺脫受條件限制的思考。受條件限制的思考現象將在下一節討論。

        討論必須在互相幫助,互相信任的氣氛中進行,人們必須作自覺的努力,以保持開放的、善於接受他人意見的頭腦。參加討論的人數通常以不超過六人為宜。在這樣規模的小組中,沒有人會怯於承認對某些事物的無知,並從而糾正自己的錯誤,因為在知識高度專門化的今天,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自覺無知和學術上的誠實,對研究人員來說,是兩個重要的品德。自由討論需要一種絕不因為是權威,或甚至受尊重的意見,而有所拘束的氣氛。羅伯遜 (Brailsford Robertson) 講過大生化學家洛布 (Jacques Loeb) 的故事。當課後一個學生間洛布問題時,他作了很特別的回答:『我回答不出你的問題,因為我自己還沒有看過教科書的那一章。不過你明天來的時侯我已經看過了,也許能夠回答你。』

        學生常常錯誤地認為自己的老師無所不知,他們不知道教員要花很多時間準備功課,除了講課講到的那個題目外,他們的知識往往就不給人那麼深刻的印象了。不僅一個教科書的作者不能把書中的全部知識裝入腦中,而且,一篇研究論文的作者也要不時參看自己的論文,來回憶他自己所做的研究細節。

        在實驗室三五成群共進午餐,或共用午後茶點是個好習慣,可提供大量機會進行一些非正式的討論。此外,舉行略微正式的討論會或午茶會,在會上研究工作人員可提出在研究之前研究之中以及研究結束後,他們各自發現的問題,也是有益的做法。同一機構或部門的研究工作人員交流各自的興趣和問題,對於促成一種激勵思想的工作氣氛大有好處。熱情是具有感染力的,並且又是防止意志消沉的最好保障。

 

 

 
 
 

 

受條件限制的思考  Conditioned thinking

心理學家注意到,我們一旦犯了錯誤,比如把一大串數字加錯了,往往有一再重複這個錯誤的傾向。這種現象被稱為 固執性錯誤。思考問題時情況也一樣,我們的思想每採取某種特定的思路,下一次採取同樣思路的可能也就越大。在一連串的思想中,一個個觀念之間形成了聯繫,這種聯繫每利用一次就變得越加牢固,直至最後,這種聯繫緊緊地建立起來,以致它們的連結很難破壞。正像形成條件反射一樣,思考受到條件的限制。我們很可能具備足夠的資料來解決問題,然而,一旦採用了一種不利的思路,問題考慮得越多,採取有利思路的可能就越小。正如尼科爾所說:『面臨困難的時間越長,解決困難的希望越小。』

        思考還因向別人學習而受到條件的限制,這種學習可以是通過別人的口授,也可以是閱讀別人的著作。在第一章裏我們討論了不加批判的閱讀對創造性的不利影響。確實, 一切學習都使思想受到限制。然而,我們這裏所關切的條件限制的影響,是不利於我們達成獨創思想的那些因素。這就不僅僅牽涉到學習錯誤的觀點,或受錯誤觀點所限制,因為,正如我們在第一章中所看到的:閱讀,即便是閱讀真理,對於獨創精神也可能有不利的作用。

        使我們的思想擺脫條件限制的兩個主要方法是 (1) 暫時的擺在一旁,以及 (2) 討論它。如果把問題擱置數天或數週再回到問題上來,這時,舊有的聯想或部分地被遺忘,或變得淡薄。而且,我們常常得以從新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從而產生了新的 想法。把寫好的論文擱置一旁數週的做法,很能說明暫時擺在一旁的好處。等到回過頭再來看的時候,先前被疏忽的缺陷暴露得十分明顯,恰當的新見解也可能躍入腦際。

        討論對於突破固定的陳舊思路有很大的幫助,在向別人,特別給一個不熟知本學科的人解釋問題的時侯,必須闡明並詳述那些過去被接受的方法,這樣就不能再採用熟悉的思路。常有這樣的情況:在講解的時候,對方 未發一語自己就想到了一個新念頭;講課時也有這樣的情況,因為當教師在作講解的時候,他自己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了。對方的問題,那怕是無知的問題,也可能使講述者打破已形成的思想聯繫,即使只是為了釐清這一建議的不具效用,也可能使得講述者看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或是看到先前未曾注意到的某些現象或 想法之間的聯繫。提問題對思想產生的影響可比喻為撥火助燃,它擾亂了原有固定的安排,帶來了新的配合。由於擾亂了固定的思路,與不熟悉本學科的人進行討論可能幫助更大,因為親近的同事之間很多思想習慣都是共同的。撰寫評論問題可能與講課一樣有幫助。

        受條件限制的思考這一概念還有一個有益的應用,即在無法解決某一問題時,最好從頭開始,若有可能,採用新的方法。例如我曾企圖尋找引起羊腐蹄病的微生物,研究數年而無所得。我一再失敗,但每一次我都用同樣的方法重新開頭,也就是說,試圖使用顯微鏡來選擇有機體病原,然後在培養物中分離出來。這個方法似乎是最合理的方法。但是,僅在嘗試了一切可能方法而不得不予以放棄時,我才想到了一個解決該問題的根本不同方法,即用各種培養基試驗混合培養物,以便找到一種能致病者。按照這個方法,我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提 要  Summary

創造性思考源自對困難的認識,解決問題的想法躍入腦海或被摒棄。思想中新的組合來自合理的聯想、幻想,或有時來自偶然的遭遇,想像力豐富的頭腦產生多種且多樣的配合。在證據不足的時侯,科學的思想家不急於做出判斷,而是繼續保持懷疑的態度。想像力很少使人得出正確的答案,大多數的 想法必會被丟棄。研究工作者不應害怕犯錯誤,只要錯誤能及時得到糾正就行。

        好奇心如不轉到智力方面,則在童年之後就會衰退。作為研究工作者,他的好奇心通常用於尋求對那些尚未理解現象的解釋。

        進行討論常常有助於創造性思考,研究機構中每天進行三五成群的非正式討論,很有好處。

        一旦我們對一組資料進行了思考,則往往每次都會採用同樣的思路,這樣,就容易重複不利的思路。有兩種辦法可以幫助我們思想擺脫這種條件的限制;一是把問題暫時擱置起來;一是同別人討論問題,最好同不熟悉我們工作領域的人進行討論。

 

台長: SAMMy
人氣(2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資料收尋專區 |
此分類上一篇:12/29上課搜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