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介紹:
一、基本資料:
姓名: 張藝謀
1950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於中國陜西省西安市
1957~1962西安市通濟坊小學
1962~1966西安市第三十中學
1968~1971陜西省乾縣插隊(上山下鄉)
1971~1978陜西省咸陽國棉八廠 工人
1978~1982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1982~ 廣西電影制片廠攝影 導演
二、張藝謀導演的作品:
1987年 《紅高粱》
1988年 《代號美洲豹》
1990年 《菊豆》
1991年 《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2年 《秋菊打官司》
1993年 《活著》
1994年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1996年 《有話好好說》
1998年 《一個都不能少》
1999年 《我的父親母親》
2000年 《幸福時光》
2002年《英雄》
2003《十面埋伏》
2005《千裡走單騎》
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尚未上映)
張藝謀執導的處女作【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融敘事與抒情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獲得第38屆柏林影展金熊獎,中國影片揚名國際,由此開始真正走向世界。
1988年張藝謀執導【代號美洲豹】,92年,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以紀錄片的手法敘事,用單一的線索和放大鏡式的觀察,表達對事件的思考和觀念取向,影像風格極為樸素,將大明星用塵土和老鄉的衣服包裹起來卻造出新魅力。
94年的【活著】透過一個小人物的辛酸遭遇來反映整個社會的歷史風貌,刻畫人物深刻細致,在電影界頗受好評。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和策劃,張藝謀找到突破點,在【有話好好說】中描述都市人的故事,導演風格等各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1998年,張藝謀回到影壇拍攝【一個都不能少】,該片中的演員全部都是當地的學生、教師及幹部,沒有一個演過戲,【一個都不能少】片上映後極獲好評,證明張藝謀所說的「任何人都能當演員」,該片也讓張藝謀二度摘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再次展現「影壇怪才」的才華。
1999年,張藝謀執導由章子怡主演的【我的父親母親】,敘述一個純樸的愛情故事,上映兩周票房便突破400萬成績,該片同時奪下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百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柏林影展銀熊獎。2000年【幸福時光】是他第二部以現代時空為故事背景的電影,一個以小人物為主體,充滿眼淚、歡笑,五味雜陳的動人故事。
2002年張藝謀的武俠鉅作【英雄】將其導演生涯推至最高峰,耗資十億台幣,集結當代首席華人巨星,包括功夫皇帝李連杰、坎城影帝梁朝偉、柏林影后張曼玉,以及現今在好萊塢行情炙手可熱的章子怡和甄子丹。張藝謀不但是首次執導武俠片,也是參與跨國製作的頭一遭,有別於【臥虎藏龍】著墨的南方俠士情懷,【英雄】一片散發著大漠黃土、金戈鐵馬的北方豪情。
【英雄】以全新角度去詮釋「刺秦」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但劇本結構另闢蹊徑,懸疑曲折,引人入勝。全片足跡踏遍中國奇岩美景,遠赴敦煌、內蒙古、九寨溝及浙江等地勘景攝製,在世界級頂尖的音樂、攝影、美術、動作及特技的配合下,展現千軍萬馬的磅礡氣勢,以及東方武術獨有的勁道與美感,其中細細刻劃的英雄壯志、兒女情長,和濃重奔放的色調,一新全球觀眾耳目,為中國電影寫下新的里程碑。
拍完【英雄】後,張藝謀祭出他備受矚目的第二部武俠鉅作【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將時代轉至大唐盛世,「飛刀門」幫主之女(章子怡 飾演)委身在舞館賣藝,盼望有朝一日能為滅門血案和慘死的父親報仇,而與追查「飛刀門」餘孽的金捕頭(金城武 飾演)和劉捕頭(劉德華 飾演)譜出一段難解的三角戀情背,令人無法置信的陰謀與危機蠢蠢欲動,在漫天的雪花飛舞之中,大唐官府與「飛刀門」都亮出底牌,驚天動地的故事磅礡上演。當激情化為仇恨,當忠誠變成背叛……愛,是最致命的暗器!
【十面埋伏】是一部武俠片,也是一齣愛情電影。觀眾會看到三個人為愛折磨、為愛痛苦、為愛奉獻一切的精神,他們的愛帶給他們莫大的內心充實。【十面埋伏】關心的,是相愛、為愛作出犧牲而死去活來的過程中,人本身的精神力量。
評論:
或許一般觀眾開始也是和生子一樣的想法,就是將老父帶回村裡安葬,為何母親執意要眾人大費周章去將遺體抬回來?擋棺布不就是一張布,為何母親卻是翻出已不堪使用的織布機日以繼夜執意親手做?母親對父親多年來扎實且深厚的情感,若觀眾感受得到,父親過世後老母想為他所作的,眾人看來也不再是那樣不可理喻。過去的人面對男女情感總是羞澀又靦腆,甚至大多非為自由戀愛,而招娣發自於內心對身為"讀書人"的長余感到景仰後昇華為愛慕,現代的眼光看這樣的戀愛或許單純,但他們卻是立下永恆愛戀的根基。然而現代人談戀愛總交錯著家世、財力、長相、個性甚至面子一大堆雜七雜八的許多複雜因子,但婚姻結構反而薄弱。長余對感情顯得反應遲鈍,招娣對承諾也顯得又傻又笨,過去的人就是那樣純,純得令人感動。生子在母親的回憶裡感受到母親對父親那份無法取代的愛,也體認到從縣城回到三合屯路對母親是有多麼的重要。這條路代表著父親出來三合屯的路、父親被人帶走的路、千盼萬盼等待父親回來的路、父親最後一去不回的路。中文片名"我的父親母親"原意是生子回憶父母親的初戀動人故事,但英文片名"The Road Home"卻也是極為精準的角度以這條山路為主題揭開序幕。
中國人從古時候對於當老師的人都是特別的景仰,或許是幾千年來都是以"孔子"思想為中心。透過張藝謀細膩描述"先生"初至三合屯所受到村民極為敬重的對待,即道破了中國人的思想和傳統。其實張藝謀對於描繪中國傳統極為拿手,早期與鞏利合作的幾部像"活著""大紅燈龍高高掛"等等,在國際間都有極高的評價。這部"我的父親母親"當年獲得柏林影展柏林銀熊獎,同年的另一部"一個都不能少"也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這些電影的共同點就是啟用新演員外,大多描述市井小民的故事,不管是中國人好的壞的習慣,毫不扭捏地將中國人的核心觀念及作風刻劃出來。但反觀"英雄"及"十面埋伏"這種比較取向於商業大製作的電影,啟用演員皆為知名的偶像明星,若在劇情結構上令觀眾不滿,至少還有明星可看的商業價值。然而這些電影各國觀眾及影人反應不一,除了花俏的音效及影像滿足了影音發燒友外,基本上在Ethan看來沒啥價值。最近張導這老毛病又犯了,執導"滿城盡帶黃金甲"除了每天讓媒體把焦點放在鞏利擠奶之外,再來就是啟用周杰輪。當話題一直圍繞在這兩個焦點上時,想必此片配上"英雄"和"十面埋伏"順理成章湊成"張藝謀胡搞三部曲"。
劇情大綱:
玉生父親去世,年老的母親招娣憶起淒美動人的初戀。年輕時她是遠近馳名的美人,暗戀著淳樸幽默的駱老師,她以家傳青花碗為記,為心上人送飯,終於打動了他的心。然而駱老師莫名地被打成右派,然後被帶走。招娣拖著疲累的身軀遠行找尋,幾經辛苦,有情人終成眷屬,自此相愛四十年。丈夫舉行葬禮,招娣看見兒子似是故人的影子,亦看見年輕的自己…
劇情探討:
整部片都在敘述招娣,一個在中國傳統封建下的女子,如何掙脫傳統枷鎖,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以及深刻地刻畫她對愛的執著,雖然本片沒有駱老師和招娣之間的親密接觸,但是卻可以從女主角很多細支末微行為中了解出來。沒有波濤洶湧的火熱愛情,取而代之的是 綿綿細如流水的款款深情,在這裏,中國式的愛情沒有在牽手,沒有擁抱,沒有親嘴,沒有在草原上相互嬉戲打滾,更沒有「我愛你」這類言語,中國式的愛情是內斂的,是默默付出的,表面雖然平靜,沒有擁抱,沒有感謝的言語,只有微微的笑,但是,內心卻是沸騰的,充實的。
而這部片的好,就是在他真的讓觀眾感受到了導演的用心,極其細膩的表現手法慢慢地帶出招娣這個女子,如何用自己的雙手抓住幸福
在招娣和駱老師第一次見面時,就可知道招娣已經對駱老師產生興趣,情竇初開。當時駱老師被一群人迎接進村莊,招娣一直很想仔細看看駱老師。之後,招娣會為了想聽到駱老師的聲音,或者是看他一面,而特地繞遠路到學校旁打水,而且也常常駐足在學校前面。還有,招娣為了想讓駱老師發現自已,打聽駱老師拿工飯的習慣,便將自已的工飯放在駱老師會拿的地方。
片中縣城到村莊的道路為導演表達招娣對愛情執著的地方。一開始片中提到的,年邁的招娣堅持要用傳統方法將駱老師的屍體從縣城抬回村莊。然後開始漸漸說明為何招娣要如此的堅持,這時我們也才知道,駱老師是從這條路來的,而且招娣和駱老師也因為這條道路的關悉,曾經因此被拆散了好久的時間。招娣也因為駱老師的離去,靜靜守候了這條道路好多年。此外,這條路配合四時節氣春夏秋冬而有綠紅黃白不等顏色的變化,又隱然暗合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不等的心情,取景已達藝術境界。
其中,駱老師送給招娣的髮夾,女主角因為一時的不小心而遺失了,女主角為了要找到這支髮夾,花了好幾天去尋找,從這也可知道招娣對愛情的執著。雖然在旁人看來,這只是一條平凡的曲折小路,但他卻見證了招娣與老師2人愛情。雖然2人對對方的濃稠愛戀並無真正非常外放的表現出來,但透過些溫馨的小舉動,如送髮夾,做餃子,清理小教室,老師偷跑回來,守了佳人半宿,在在說明了不比時下年輕人差的熱烈的愛情。
劇情中的”紅布”為貫穿整部電影的物品。因為紅布需由村內的年輕女性來織,帶出招娣,而紅布也因是要放在新學校,帶出駱老師。兩個人都因為紅布而被引出來。而至老師死後,招娣才會排除眾議,一定要親自給先生織塊”紅”,或許是想延續這份情吧 !
片中季節變化,反映出了情節的高低起伏。秋天時,駱老師進入了村莊,招娣對駱老師的愛情漸漸發芽,學校裡面充滿了讀書聲。冬天時,駱老師被帶走,招娣站在雪地中苦苦等候和回到現實時駱老師的去世。最後春天時,駱老師正式回到村莊,招娣的等待有了回應,兩人歷經波折終於有了結果。那條路有秋景和冬景之分,可是無論那種景色,招娣身在其中都十分起眼突出,駱老師亦如是。還有,招娣打翻餃子一幕的前後分別,後面的畫面色彩明顯比之前暗淡襯托女主角的失落心態。而在片中有一段描寫的令人印象深刻,招娣發現老師回來,他在雪融融的大地中,奔向小教室,而當時傳入耳的正是老師與學生們琅琅的讀書聲 ” 春天來了……….. ”,頓時與外頭的冰天雪地成的強烈對比,而招娣那原本如外頭那積雪厚重的凍雪的心情,也忽然來了春天的第一道暖風吹融了寒雪,開始了生機勃勃的春天,而課文中所指的春天,同時其實也是指招娣的春天。
本片更利用了黑白畫面和彩色畫面的時間背景。一反常態,導演用黑白畫面說現在,用色彩說過去,代表著招娣過去的美好記憶,人生因為有了駱長余而有了色彩,而”黑白”則是因為長余的離世,使得招娣地人生忽然就像那只青花碗似的破個粉碎。父母那段愛情故事是兒子想像出來的,本著「回憶是最美」的原則區隔出以前和現在的時間。然後利用蒙太奇的表現手法,讓最後一幕顯得格外感人。而片中導演的拍攝手法是屬於鏡框式拍攝手法,即是使用”現在”+”過去”+”現在”的方式進行,透過時間的轉換來做巨大的不同,而這種方法使用的相當的普遍,例如朱自清在父親那一文即使用此手法,比起平鋪直述,更能替讀者與觀眾帶來更大的震撼。
張藝謀一向懂得自平實、直接、簡單的筆觸把社會上的不平事於戲中道出,但又不會模糊觀眾的焦點,這次用作描寫愛情故事一樣湊效。父親去世,母親執意把遺體抬回三合屯,原因是她想陪父親最後一次走過那條道路,那條見證他們倆得來不易的愛情的小路。父親逝世帶給母親的遺憾(蓋棺布、讀書聲),令人心酸。兒子回憶父母的愛情故事,同樣引人入勝。章子怡飾演的農村姑娘招娣,戀上新來的教書老師,她暗地為他做很多事,青花瓷碗盛的公飯、那碗吃不了的餃子、雪中呆等,清理久無人用的學堂,是一個痴情女子的傻瓜行為。張藝謀就善於把這些傻傻的行經拍成一個很美的農村故事。整個故事沒有哀怨、沒有鬼哭神唬,這不是一個天地動容的愛情故事,只用細微的地方就足夠感動。導演並不是不信緣份,而是真真正正不去執著。這從招娣不見了髮夾,找了幾天沒找到,某天卻發現丟在家門而已。雖不敢說張藝謀看透了愛情,但應離本義不遠了。此外,他又把經常有的政治意識撇除在,駱老師離開的原因是他被打成右派。導演並沒有為此大事舖張,只在輕輕帶過,反而用此襯托招娣痴心的一面。因此,整段往事令人看得很舒服,適時的幽默,更添本片神采。
心得:
初戀的回憶,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覺,而當生子的父親已經過世,年邁的母親講述她魂牽夢影的初戀時,生子不但體會到那初戀情愫的淒美動人,甚至還分明讀出對美妙人生的執著追求。
一直有不少電影都企圖說一段刻骨銘深的愛情故事,張藝謀卻成功地把一個通俗的愛情故事典雅化,很多導演都很執著說一段愛情故事如何開始、為甚麼會開始、如何刻骨銘深、外間如何反對,堆砌情慾,過份著重「緣份效應」,令此類愛情片變得制式化. 張藝謀想表現的是一種純真的愛,善於把這些傻傻的行經拍成一個很美的農村故事。整個故事沒有哀怨,也不是一個天地動容的愛情故事,只用細微的地方就足夠感動.。在主流電影充斥的現在,這部電影展現的是含蓄內斂的情感,不同於一般在好萊塢所看到的愛情文藝片。
當中沒有那些激烈動人的愛情,也沒有情感歷程中的擁抱或接吻,只有淡淡的情誼以及一段一見鍾情而且不顧一切的愛念,含蓄但又掩蓋不了心動的喜悅,在行為上表露無遺。不需要什麼「一生一世永遠愛你」的膚淺承諾,也沒有露骨及大膽地說「我愛你」的場面。只是幾句友好的問侯,一句「你穿起那件紅衣裳真好看」,一支在他倆視為定情信物的髮夾,修補過的青花碗,還有盡心盡力的去織布煮飯,在心上人送學生回家的道路上等候,特地繞路到前井打水,又把水倒回井中,只希望和心上人有更多時間見面。招娣的種種行為,已把她的少女情懷綻放出來,把這段將開花始果的愛情放進我們的心裡.對於他們來說, 愛是包容,即使駱老師因為不得已,而對招娣說出善意的謊言,招娣也不怪罪駱老師。愛是細心,在駱老師來的第一天,駱老師就注意到招娣的紅棉襖,並且特地買了一隻紅髮夾與紅棉襖相配。愛是體貼,招娣怕駱老師會餓著,即使是一路的奔跑,也希望駱老師可以吃到她做的蒸餃.愛是一種付出,就像片中招娣費心的為駱老師做飯,為的只是希望他能吃上一口…
這種純真的愛戀或許存在過, 但似乎是出現在國高中時代,那個欲含苞待放的年紀.但七年級生的我們,表達的方式又更為直接不同於那個年代的人。不管是英雄也好,我的父親母親也好,色彩很絢麗很有特色,完全是他的風格.且他對於色彩的運用給予故事的表達很大的幫助,像是招娣打翻餃子一幕的前後分別,後面的畫面色彩明顯比之前暗淡襯托女主角的失落心態,那條路有秋冬景之分,可是無論那種景色,招娣身在其中,都十分起眼突出,且特別的是,導演用黑白畫面說現在,用色彩說過去那段愛情故事,也許是兒子本著「回憶是最美」的原則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