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04 23:18:35| 人氣3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明天過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天,去看了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
感觸良多,特別是一開始Sam坐飛機遇到亂流時的經驗,
我常遇到,所以,我也跟著緊張了一下 |||


ㄟ...言歸正傳。我是想說說我的心得的啦...
劇情。不用再詳述,上網看看就有...反正就是和全球暖化、冰河期提前來臨有關
特效作的不錯。

我想,故事故意都在美國 這點...
也許是我想太多
不過美國為了經濟利益而枉顧京都條約(請自行查閱資料)
而片中的副總統也說「你知道嗎?我們的全球經濟也和環境一樣,脆弱不堪....」
真是和京都條約的罔顧有著相互呼應...
所以他們國家發生天災人禍、慘絕人寰也無可厚非吧


另外關於流程的問題
一般災難片都是由慢到快 而明天過後則是由快到慢

我覺得這也是他蠻吸引我的地方
一般災難片舉例如火山爆發
到最後片段才開始其菁華
讓人有緊張 暢快(發生時)與如釋重負(發生後)
這是在很短的時間發生的事情
而觀眾在看完後可以帶著輕鬆的心情離開電影院

但明天過後則是前半段大肆破壞
到後面的劇情慢慢沉澱 沉澱..
讓觀眾能思考 回味
不過也有考慮到觀眾會覺得太悶了
於是到最後卻又來個-150度冷氣團急降急轉直下的片段
(讓我在戲院裡,也跟著冷了起來...)
讓劇情張力再度爆發出來
我覺得是個精采的地方
(特別是急速結冰的部分)

另外我覺得另一點和一般災難片很不同的是
一般災難片是天災等不可抗拒之因素 如龍捲風 彗星 火山爆發
但明天過後講的卻是人禍...
因為人類的無知而引來種種反撲

但是這種負擔對於身為我們人來講似乎太沉重了
沒有一個導演希望觀眾帶著沉重的心情離開電影院
(沉重與感動是不同的)
因此最後導演以「地球變清澈了」來降低觀眾的沉重感
(我猜,最後一幕的意義應該是醬子吧...)
但觀眾也不是白痴 所以他們仍然帶著另一份心情回去--認同感
也許觀眾們看完這部電影會少吹點冷氣...等等
我想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元素之一
當然他們賺到錢 我們賺到寓教於樂
我覺得蠻好的

再說..附標題不就是Where would u be嗎?
我想應該很明顯暗示主軸是放在災難過後了吧?
可惜我覺得結局總統的演講弱了一點..
ID4出戰前總統那段演講可是令人振奮的很啊!

但是小小的美中不足的是....我本來還以為會有一個後續性的結局(例如人類同心協力,齊心重建家園...以及履行京都協議等的補救性措施的畫面出面)
但是....
竟然就在太空人的驚呼中,以及一顆北半球結冰的地球畫面上,劃上個句號,讓習慣有個完整結局的我,感到有些遺憾



基本上...這片子還不錯看。很讓人省思,同時,特效的部分,也是個大賣點


ps. 劇照部分...來自福斯的官方網頁

台長: 勇敢作自己
人氣(3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