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20 15:24:35| 人氣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影評_轉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遇見好男孩》縱慾禁慾絕妙洗牌
文 / 李幼新
肯‧洛區電影《蘇格蘭之吻》中,巴基斯坦裔的男主角飽受婚姻、愛情不能作主的傳統束縛折磨,外加父親早年移民白人社會遭到歧視、打殺的新仇舊恨歷史創傷,遇上了白人女主角的職務被天主教對婚前/婚外性行為箝制的連累,何況天主教與穆斯林都不允許自家人跟異教徒結褵,原本應該都受尊重的「多元文化」與「女性主義」竟在跨越種族與宗教的愛情上背道而馳。最壞的時候,男主角被迫在毀滅家庭與傷害女主角之間取捨;最好的時候,男主角的妹妹對外用多元文化抗衡白人沙文主義、在家用女性主義背離父權操控。收場竟是男女主角無父、無君、無神論,導演為「上一代仇恨禍延子孫」的新生代找到了出路。

C. Jay Cox編劇、導演的《遇見好男孩》(Latter Days)則是讓最保守的摩門教(基督教摩門派)與最淫蕩的男同性戀由衝突、對立而互相走向對方。兩部電影同樣不可能也不打算讓所有的保守派都頑石點頭(否則太一廂情願),值得對照閱讀。《遇見好男孩》的開場是所謂的異性戀男孩敲錯門(誤上賊船?嘻嘻……)被容貌俊美、身材均稱的克瑞斯硬拉著來一段男男性愛的美妙體驗。襯著輕佻音樂,生動情趣,乍看不用大腦、細想方才佩服本片的深入淺出:任何人都未必是絕對的異性戀,只因為沒有經驗過,誰敢斷言自己真正的偏好?

看好純美的男孩艾倫跟幾位同是摩門教的夥伴搬來克瑞斯與黑人女孩茱莉的住處毗鄰。茱莉問那些摩門男孩:「黑人能不能加入摩門教?」對方尷尬回答1978年以後有了黑人摩門教士。由此可見,世上任何僵化教條都可以鬆動,任何頑固偏見都可能打破。

男孩子們打球,茱莉也要一起玩。女孩就不能跟男孩子們球賽?她既挑釁成規,又強調她是黑人(意思是體能比白人棒、擅長運動)。導演的聰明與巧妙在於既「質疑」習俗不妥,又「提醒」變通有理,更讓觀眾自行往(男)同性戀議題延伸:女孩或許賽球比不過男孩,但黑人的運動競技遙遙領先白人,就像你是同性戀但也是我的朋友(或家人),我是不是要接納你呢?

片中類比豐富,多采多姿。克瑞斯向那夥摩門男孩表示:「你們來到我家,竟恨同性戀。」那些人說因為「上帝恨同性戀」,在毀不毀滅伊拉克事件上,法國與美國不同調,所以(美國人)恨法國人,卻說成「上帝恨法國人」。再追究「上帝」,並且只是一部分美國人而非全人類,甚至僅僅某一時期而非永遠恨法國人。所以嘛,明明上帝沉默、人類意見不一,卻要假借上帝名義排斥異己,本片表面上諷刺美國人不該抹黑法國人,骨子裡是要你我醒悟「上帝恨(男)同性戀」根本就是鬼話胡扯。

茱莉的黑種/女性跟男孩子們的白種/男性,竟然旁敲側擊出同性戀恐懼症的愚蠢。同性戀的克瑞斯與摩門的艾倫則在縱慾與禁慾間辯證出sex越壓抑反倒讓你越淫蕩。本片多面向的「對比」,既揭發了同類間的內部矛盾(摩門男孩中,有人受不了摩門不准看電影、不准聽音樂的種種禁忌,更有人暗戀艾倫,比男同志更男同志),又不乏妙喻(艾倫似白色衣服、克瑞斯像彩色衣服,清洗時不宜混在一起),更在克瑞斯三番兩次探訪生命末期男同志時的青春VS.暮年、悲觀VS.樂觀(尤其對方要像瓶花一般活到最後一刻方才扔棄的生命韌性)、生VS.死……烘雲托月。克瑞斯在PUB熱舞「熱」得脫衣,艾倫在冰天雪地的家鄉浴室脫衣割腕,冷/熱、血/汗、活力/死亡,映照得出色。摩門一夫多妻制,比起克瑞斯的無數sex伴侶,異中見同,克瑞斯幼年被父親遺棄,如今在成年的艾倫身上歷史重演。音樂超越男女、黑白(種族)、同性戀異性戀、人我,或許是本片的結論。扮演艾倫的Steve Sandvoss俊美得乖,活像雷奈電影《穆里愛》裡的讓巴提斯特狄艾黑;扮演克瑞斯的Wes Rasmay俊美得野,好似貴里尼電影《愛情神話》裡的海拉姆凱勒。請別忘了,乖男孩也能使壞,野男孩也會痴愛。

台長: Sam
人氣(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