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03 20:17:25| 人氣6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103:柏林穹蒼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6年的柏林影展定二月九日起舉行,影展的海報也正式公布了,乍看之下,你會以為那不過是一隻熊,搭配九種色塊的結果,但是仔細再看,你才會明白除了右上角純椊只是一張色塊之外,其他八塊,都是影展旗下不同映演單元的主題海報,這八張海報共同串組起來的一張大海報,就是2006年柏林影展正式海報。

八張小海報合組成一張大海報,其實只說明了一件事:德國人很自豪,他們的影展夠大,八個單元各有特色,才能玩這種以柏林市標熊的圖案配搭九宮格的遊戲;同樣地,八個影展單元也都已各自發展出特色,才能如此齊一號令地以柏林影展為尊,展示他們對電影的熱愛,因為只有八張圖都湊在一起,才可以完整地浮現出熊的模樣。

歐洲三大影展中,我去柏林的次數最多,印像也最深刻,原因是有一次氣候只有零下十八度,走上街頭,寒風一吹,你會覺得自己好像根本沒有穿褲子。

還有一次則是先到香港,再到柏林,結果行李掉了,除了身上的西裝之外,別無任何大衣外套和換洗衣服,天寒地凍中,只能趕緊就近採買。

第一次去柏林時,德國還沒有統一,柏林圍牆都還在,但是影展有些活動已經在東柏林舉行,所以還是得拿著護照,穿過面無表情的東德軍人崗哨,才能進入波茨坦廣場,參加影展活動。

還記得那一年是專程去看香港導演舒琪的紀錄片《沒有太陽的日子》 的首映,社會體制還沒有民主概念的東德人怎麼來看待中國人和香港人在六四事件上爭取民主的抗爭事件,當然是很有意思的事。但是,那一回印像最深刻的卻是一牆之隔,兩個世界,西柏林車如流水馬如龍,東柏林卻是街道空曠,人煙稀少,家家戶戶都緊閉門窗,經濟果真是決定民族統一的重要推手。後來,我乾脆也爬上布蘭登堡廣場前的圍牆,跟著去敲挖冷戰的歷史遺跡…。

我也曾在柏林和大師導演奇士勞斯基共同搭乘一部電梯,盯著他那有如貓熊般的黑眼圈,還有一身黑皮外套的勁裝打扮,但是我忍著沒有上前找他簽名,沒有逼著他講一些應酬話,就是靜靜地在將大師的神采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還有,還有,我不但曾和貝托魯奇隔著一排座椅,看著他的新作品《小活佛》;還親眼看著法國大導演亞倫.雷奈懶得和媒體記者應酬,自顧自地找著自助餐的食物,大快朵頤n,當然,我也曾和音樂大師普瑞斯納擦肩而過,因為那時候,有眼不識泰山,不知眼前這個胖子就是曾經寫下《藍白紅》三部曲的動聽音樂的奇才。

柏林影展充斥著太多如今想起來都會啞然失笑的回憶。

還記得那一年的茱莉亞.羅勃茲才剛演了《鋼木蘭》,人都還沒紅,所以才能近身地看著她走進明星保留席,欣賞自己的電影;至於影帝湯姆.漢克斯則是為了宣傳他的新作《費城》來到柏林,耐著性子,端著笑容和每位採訪記者合影,他那談笑生風的神采,至今都還是那麼難忘;至於獲頒終身成就獎的蘇菲亞.羅蘭走進放映大廳,全場就掌聲雷動的歡騰場面,真的宛如女王駕臨。我也是在柏林遇到了姜文,因為細數他在《未代皇后》和《本年命》的演技,而結成好友…。

大家比較熟悉的柏林影展是以金熊獎和銀熊獎為給獎標的的「競賽單元」,參展的影片和影人也一直都是國際影壇關切及媒體報導的焦點,今年已經有德國導演Oskar 根據 Michel Houellebecq 的暢銷小說改編的作品《基本粒子(The Elementary Particles)》及 Hans-Christian Schmid所拍的驅魔故事《 Requiem 》,另外還有波士尼亞導演Jasmila Zbanic 的《Grbavica》,澳洲導演Neil Armfield的《 Candy》 、美國導演Stephen Gaghan的《諜對對(Syriana)》, 以及泰國導演Pen-ek Ratanaruang的《Invisible Waves》確定入選參加競賽。

至於大師Terrence Malick的《The New World》和陳凱歌的《無極》則是參加了 out of competition的觀摩放映。

柏林影展換了主席Dieter Kosslick後,給人的感覺是更有組織,更有紀律,其實,去過柏林影展的人都會對當局辦事的簡潔明確,留下深刻印像,畢竟在冰天雪地的初春季節辦影展,頭腦真的就是會比其他人要清醒一點的。

柏林影展另外還有「Panorama」影片大觀,以商業娛樂電影為主; 「Kinderfilmfest」則是歷史悠久的兒童影展,看電影的十之八九都是小朋友,我曾親眼看到台灣電影《魯冰花》的導演楊立國被可愛的柏林兒童包圍問問題的盛況。「Perspektive Deutsches Kino」算是德國電影的生態檢驗站;International Forum of New Cinema 則是努力引介國際影壇新興勢力的重要觀測站;Retrospective則是動員能力,找片能力一級棒的回顧展;「Berlinale Talent Campus」經常有大師開講,對年輕人有一定的啟蒙力力量;至於European Film Market 則是我的好朋友徐進榮每年必去選片的最佳片庫了。

張藝謀和李安都是從柏林影展發跡的,柏林影展的慧眼賞識,使得他們的成名途徑比別人順遂了許多,重要的國際影展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發掘人才,發掘一鳴驚人的好看電影,今天看到柏林影展的海報,當然也就看到了他們在新世紀的企圖心。

古人不便遠行,所以習慣神遊或臥遊,這九幀大大小小的柏林海報,猛然又帶領我的思緒飄回到了曾經風雷,曾經瘋狂看片及寫稿的採訪歲月。年輕就是要瘋狂,年輕就是要燃燒,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台長: 藍色俄羅斯
人氣(6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