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24 15:53:54| 人氣5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孤寂且熱情的號角-談湯瑪士.斯坦哥(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孤寂且熱情的號角-談湯瑪士.斯坦哥,兼論他的靈魂導師-克里斯多福.卡密達

爵士樂是從苦痛中生成,然苦痛是美麗的。生命有兩個面向:輕盈(light)與黑暗(darkness),我想我們正處於苦痛的這一邊,而深刻體驗苦痛一直是我最重要的靈感來源。戴維斯和寇川的音樂,還有我感到最親近的人,總是令人感到悲傷的。~湯瑪士.斯坦哥

談湯瑪士.斯坦哥(Tomasz Stanko),這位今年已六十二歲的波蘭爵士第一號小喇叭手,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倒不是他在爵士樂界沒有什麼特殊貢獻,無話可談;或是搞激進、前衛,有想法但曲高和寡,沒有市場。

加上斯坦哥的身材實在瘦小,在深度又大片的鏡片後,還藏躲著一副貓頭鷹般深邃的眼睛,拿著小喇叭的身影,和黑暗王子邁爾斯,或是帥哥卻相較,確實讓人不相信從這樣的身軀中可以吹出怎樣令人驚艷、難忘的聲音。

相反的,斯坦哥打從五零年代末期從波蘭爵士樂壇闖蕩,至今已超過四十年,尤其在九零年代中期,開始與知名廠牌ECM合作,經由製作人的安排與企劃,連續多張錄音都獲得樂評與市場好評,2002年更擊敗德國鋼琴手Misha Mengelberg,拿到由21個國家的爵士樂評所票選出的歐洲爵士大獎,去年中(2004)還帶團巡迴美國演出,算是個老來俏的人物。

此外當然不能不提斯坦哥六二年就自組被樂評人認為是歐洲第一個自由爵士樂團「爵士寵兒(Jazz Darlings)」,還與波蘭爵士樂教父級人物「克里斯多福.卡密達(Krzysztof Komeda)」合作巡迴歐洲,並曾多次被選為首席小喇叭手等顯赫資歷,能吹又能作曲。更有樂評認為斯坦哥是「繼邁爾士.戴維斯、查特.貝克及唐.切瑞(Don Cherry)等老一輩天才殞逝之後,這個世上最扣人心弦的一隻小喇叭!」

只不過斯坦哥位居東歐波蘭,在這個曾被俄共管制而禁絕爵士樂演出的國家,雖意外發展出獨有的自由爵士傳統,不同於西歐或北歐等國、深受美國傳統爵士樂影響,但也意味斯坦哥的作品,從六零年代開始就堅守「自由、即興」風格,一開始就未與主流銜接,既無邁爾士戴維斯開創與引領市場的機先,也缺少查特貝克的一貫抒情路線,斯坦哥「緊密且扣人心弦」的小喇叭音色,自然就缺乏廣大市場的熱切回應。

加上斯坦哥早年的諸多錄音,至今雖多數已重新數位發行,但仍多侷限在當地廠牌,一般通路並不多見,除了近年加入ECM後的作品,要完整了解斯坦哥的創作脈絡,除仰賴網路自力救濟外,恐別無他法。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是從斯坦哥七五年底與鼓手Edward Vesala為ECM錄製的《(Balladyna)》,或是九六年與Bobo Stenson等老先爵合作、並廣受好評的《(Leosia)》開始,注意到這位長年隱居在東歐鐵幕內波蘭的爵士小喇叭手斯坦哥,然後才回溯尋找,慢慢發現斯坦哥闖蕩爵士樂四十餘年的歷程與轉變。


關於斯坦哥

斯坦哥一九四二年生於波蘭東南方的Rzeszow小鎮,父親是律師、母親則為教師。受到也是小提琴手的父親影響,斯坦哥一家人移居到Krakow後,進入小學就開始學習鋼琴和小提琴,高中階段則對藝術史和印象派畫家感到興趣。一九五八年,斯坦哥十六歲時,因親臨美國爵士鋼琴手戴夫.布魯貝克(Dave Brubeck)四重奏造訪波蘭的現場音樂會,加上從廣播節目「美國之音」上聽到邁爾士.戴維斯及查特.貝克的吹奏,促使他決定開始學習小喇叭,走上當時在鐵幕時代中,並嚴格禁錮但卻象徵自由的爵士樂這條路。

儘管波蘭早自一九二零年代初期開始,爵士樂就在首都華沙、Krakow和Poznan等地發展,演奏的多是搖擺樂時代的蓋西文(George Gershwin)等美國作曲家的作品。但二次大戰後波蘭陷入共產鐵幕,特別是俄共時期的史達林,開始強制壓制象徵「自由」的爵士樂的演奏,只有首都華沙有少數樂手躲在地底下的洞穴裡,或是私人小屋內,進行非正式且私秘的演出,這段躲藏史在波蘭爵士樂史上,被稱為「地下墓穴時期(the catacomb period)」。

儘管受到壓制,但當時的年輕人卻以幾近「宗教救贖」般的熱情,熱切的在爵士樂中尋找「自由的真諦」,斯坦哥自己就曾多次表示:「對我們而言,象徵自由的爵士樂,是完全與共產主義相對的!」在多張斯坦哥與卡密達在五零年代末期錄製的專輯中,就可窺見這段樂手在密不通風的酷熱地底,裸著上身「尬爵士(Jam Session)」的身影,那股熱情其實就像台灣在解嚴前,黨外人士把不敢發出的聲音、無處傾吐的痛苦,透過刊物在地下流竄,煽動、批判,這股力量確實是沛然莫之能禦。

事實上這段長達近十年對藝術、文化的禁絕,直到一九五三年,史達林死後才逐漸開放,但這段「最壞最黑暗」的時代,卻也對波蘭爵士樂發展起了「最好也最光明」的深遠影響。例如隨後在一九五六及五七年陸續創辦的「華沙爵士童子軍音樂節(Warsaw Jazz Jamboree Festival)」,如今已成為歐陸最古老的爵士音樂節之一;而斯坦哥在六二年與鋼琴手Adam Matyszkowicz、貝斯手Jacet Ostaszewski及鼓手Wiktor Perelmuter組團成立的「爵士寵兒(Jazz Darings)」,甚至被德國樂評Joachim E. Berendt認為,是歐洲第一個玩自由爵士的樂團。

回到斯坦哥學習爵士樂之路上,五八年他立志要玩爵士小喇叭後,除了進入音樂學校就讀,也幾乎每晚親臨當時已頗有知名度的卡密達、Andrzej Kurylewicz等樂手參與的「尬爵士」現場,這樣的氣氛使得斯坦哥學習小喇叭之路得以快速成長,也逐漸和其他樂手熟稔,不過此時的斯坦哥只浸吟在爵士樂的環境中,並未找到自己的聲音。

一九六一年時,斯坦哥的一位美國友人送他歐涅特.寇爾曼(Ornette Coleman)的兩張專輯:《明天是個疑問(Tomorrow is the Question)》及《歐涅特.柯爾曼的新音樂(The New Music of Ornette Coleman)》,反覆聆聽這兩張在爵士樂史上被標示為「自由爵士」先驅之作,斯坦哥深有所感,摸索出自己要走的就是這樣的音樂。因此隔年(六二年)他組了個人的第一個樂團「爵士勇者」,在演繹標準曲時也嘗試將「柯爾曼般的自由爵士」灌注進去,只是斯坦哥多年後回想起時,坦承「不太成功,因為我們仍深受和聲影響!」

儘管如此,「爵士勇者」仍因贏得爵士樂大賽冠軍、斯坦哥更被選為最佳小喇叭手等因素,逐漸在波蘭爵士樂界展露頭角,斯坦哥更因緣際會的在「六三年爵士童子軍音樂節(Jazz Jamboree Festival)」時,取代原打算出場的丹麥籍小喇叭手Alan Botchinsky,臨時上陣代打首次正式與卡密達搭檔公開演出,此次演出也開啟了兩人短暫但卻影響深遠的合作關係,也留下多張被認為是波蘭爵士樂史上的經典作品。

這時期的斯坦哥除了自組的「爵士寵兒」,跟隨卡密達及Andrzej Trzaskowaki五重奏,屢次隨團到比利時、北歐、及南斯拉夫、捷克和挪威等國的海外演出,除海外知名度日增外,更重要的是讓才二十歲出頭的斯坦哥,認識到多位已具備「獨特聲音」的樂手,如Albert Mangelsdorf、Tony Oxly、Don Cherry等,交流與學習的結果,斯坦哥已多次被選為年度最佳小喇叭手,奠定他在爵士樂界的地位。

斯坦哥與卡密達的合作關係一直持續到一九六九年,直到卡密達因為在電影配樂方面有卓越表現,在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引介下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卻不幸發生車禍過世才不得不中止。斯坦哥曾說過,「卡密達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我人生的導師(guru)」,因此卡密達的早逝對他而言無異是個沉重打擊,儘管之後斯坦哥仍持續獨自在爵士樂界闖蕩,但從個人日後的作品裡,都可聽見卡密達的作曲概念及陰鬱音色,深刻的留在斯坦哥身上。

強忍悲痛的斯坦哥之後先是在六九年至七三年間,與薩克斯風手Zbigniew Seifert、Janusz Muniak及貝斯手Bronislaw Suchanek、鼓手Janusz Stefanski合組了五重奏,灌錄了包括《給卡密達的音樂(Music for K)》在內的三張專輯,斯坦哥對此時期的作品,認為「在音樂上仍延續卡密達的概念,只是使用我自己的元素。」

至於七三年與芬蘭鼓手艾德華維薩拉(Edward Vesala)合組的「斯坦哥-維薩拉五重奏」,則明確標示一個新的開始,留下包括首度在ECM灌錄的《Balladyna》,以及在維薩拉協助下,晚間冒險潛入印度泰姬瑪哈陵,在一小時內錄製完成的小喇叭獨奏專輯《來自泰姬瑪哈陵與卡拉洞窟(Music from Taj Mahal and Karla Caves)》。

離開維薩拉後的八零年代斯坦哥,開始「與電為伍」。除自組「自由電(freelectronic)」樂團參與貝斯手Gary Peacock在ECM的《來自過往的聲音(Voice From the Past)》演出,之後也陸續與鋼琴手Cecil Taylor合作。不過此時的斯坦哥卻也面臨到「內外交相賊」的困頓,包括婚姻的破裂與祖國波蘭再度陷入共產體制的禁錮,影響他和外界互動與交流的機會,斯坦哥更坦承當時是「生命中的黑暗時期」,都靠酒精和藥物來麻醉自己,每天一早醒來還要先幹掉半瓶伏特加,然後頹廢度日。

所幸在九零年代來臨前,還沒有被酒精與藥物擊潰的斯坦哥,再度甦醒、重新出發。也敗政治氣候開放之賜,再度與歐陸爵士好手合作。特別是在ECM製作人Manfred Eicher知遇下,九四年與鋼琴手Bobo Stenson、貝斯手Anders Jormin及鼓手Jon Christensen搭檔,以一部六零年代的波蘭電影《天使的母親喬(Matka Joanna od Aniolow)》作為創作靈感來源,灌錄這張向導演Jerzy Kawalerowicz致敬的專輯《母親喬(Matka Joanna)》後,斯坦哥這十年來維持旺盛的創作能量與開拓的音樂視野,陸續在ECM旗下發行多張專輯。

值得注意的是斯坦哥除與爵士老將合作,八年前開始更跨越年齡鴻溝,與當時年僅十六歲的三位波蘭年輕新秀「簡約原音三重奏(Simple Acoustic Trio)」,共組了「湯瑪士.斯坦哥四重奏」,經過逐漸磨合後,近年來接連灌錄的兩張專輯《事物的靈魂(Soul of Things)》及《懸蕩的夜晚(Suspended Night)》,都獲得樂評與市場熱烈回應,甚至在零二、零四年,兩度率團巡迴「大眾口味」最保守的美國,讓已在爵士樂壇闖蕩逾四十年的斯坦哥,才首度嘗到成名的滋味。今年三月更將三度率領四重奏樂團,巡迴美國12個城市,也會在紐約著名的「鳥園(Birdland)」俱樂部連演四晚。


作品淺介

德國知名爵士樂評Joachim E. Berendt曾表示,斯坦哥是世界上極少數可全場獨奏、卻不需要任何其他節奏樂手伴奏的爵士樂小喇叭手,更重要的是一點也不會讓人覺得枯燥,還可以吹奏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聲音。有人則認為「黑暗、沉重及音樂中背負了波蘭民族的悲傷」是他音樂的一貫特徵。

筆者還深刻記得自己多年前在人潮擁擠的南下自強號列車上,以隨身聽站著反覆聆聽斯坦哥七五年與維薩拉合作的作品《Balladyna》,那股小喇叭聲響營造出的狂飆與陰鬱的氣氛,對比車廂內混濁的空調與燥熱,至今仍散之不去。

斯坦哥坦言早逝的卡密達對他的影響深遠,特別是在抒情樂曲表達方式、結構想法、不對稱的使用及和弦等方面。斯坦哥早期的作品標示著「自由爵士傳統」,不過因深受卡密達影響,聽者多認為與正港的「自由爵士」相較,斯坦哥這時期的作品較恰當的說法,其實比較貼近波蘭前衛的抽象實驗主義,常見在長達十餘分鐘的作品中,任由樂手在主題外發揮與互動。

斯坦哥所認為的自由爵士是種「概念(idea)」,而非著重在「形式(style)」,所以儘管斯坦哥被貼上標示著自由爵士大旗,聽者還是可以在斯坦哥「解放性(liberated)」的音樂中,聽出獨特的抒情性。

斯坦哥也自承,「一開始我是個自由樂手」,在歐涅特寇爾曼、喬治羅素(George Russell)及希索泰勒影響下,「我的音樂是源自自由爵士的。」不過經過四十餘年闖蕩與嘗試,近期的斯坦哥漸而走向在「自由」精神之下,融入「傳統」。

因此綜合分析,斯坦哥的作品依風格及合作對象,在時序上洽可約略分成四個時期。第一階段是與卡密達短暫但卻是奠定基礎、影響深遠的搭檔演出;之後是在卡密達死後自組樂團,並與維薩拉搭檔的;之後是八零年代至九零年代中期,廣泛與其他領域接觸,包括電子樂、電影電視配樂;近期則是在九五年後,開始與「簡約原音三重奏」合組的四重奏,從自由前衛走向更具概念與即興,但卻也更和藹可親的斯坦哥。

(一)六零年代:風格摸索

斯坦哥早在六零年代初期就開始參與卡密達的專輯錄音,雖然合作時間不長,但因卡密達創作量豐沛,仍留下多張爵士音樂節現場、劇場及電影配樂等錄音作品,其中與卡密達合作的《亂視(Astigmatic)》,及《給卡密達的音樂(Music for K)》兩張專輯,被認為是波蘭爵士樂史上十大經典之作。

這時期的斯坦哥並未在創作上顯露頭角,反倒是在演繹卡密達作品的同時,努力在小喇叭音色與樂句處理上,承繼他的偶像「卻貝克」及「麥爾斯戴維斯」,t吹得細緻綿密、絲絲入扣;不過當然也學習到卡密達如何擅寫質樸優美的主題、編出緊湊且富戲劇張力的曲子,並且在樂句的起伏中創造自己個性的能力。

在《亂視(Astigmatic)》專輯中,長達十餘分鐘的標題曲一開始,鋼琴手卡密達的即興琴音就令人驚喜,之後再與小喇叭手斯坦哥在緊密互動的綿密樂音中,一路狂飆到底,聽者在似乎缺乏固定結構的曲式中,體驗到被撕扯的快感,在綿延不絕的樂音中,窺探六零年代初期才在爵士樂發源地美國萌發的自由爵士,如何地跨越地域限制,在閉鎖的東歐禁地聲張。

(二)七零年代:飽嚐自由爵士的歡愉

在參與卡密達樂團時期,斯坦哥就自組了「爵士寵兒」樂團,六九年至七三年間更與另外四名波蘭樂手完全玩自由爵士的概念,但並未留下錄音,直到在卡密達過世後隔年,才掛頭牌灌錄了《給卡密達的音樂(Music for K)》專輯,以五首融合歐陸古典音樂及前衛爵士風格作品,向影響他深遠的卡密達致敬。

在這張專輯中,斯坦哥仍多承襲卡密達在曲式所採取的開放態度,率領另外四名團員,屢次在不同情緒與節奏的段落中,相互即興發揮,特別是長達十五分鐘的專輯同名曲〈Music for K〉,即可聽見斯坦哥的小喇叭鋪陳出一股濃重且徘徊不去的號哭與悲鳴,構建出令人低迴不忍的景致。

斯坦哥在七四年後離開波蘭,開始與北歐芬蘭的前衛爵士鼓手維薩拉合作,隔年首度在ECM旗下灌錄《Balladyna》,演奏自己的多首作品,這張專輯也是筆者自己多年前首度購入的斯坦哥專輯,猶記得當年曾於一列擁擠不堪的南下列車上,在三百多公里的旅途中,以站姿藉著一台CD隨身聽,反覆聆聽這張作品,即使衣著外的列車空調悶得令人作嘔,但耳機裡持續傳出冷冽但又狂野的小喇叭聲,搭配維薩拉與戴夫賀蘭(Dave Holland)的貝斯,體外與耳內對比出生理與心理的反差之大,至今仍纏繞心中。

斯坦哥與維薩拉合作期間留下不少風格獨特且深具創意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勇闖泰姬馬哈陵灌錄的小喇叭獨奏,還曾參與貝斯手蓋瑞皮考克(Gary Peacock)的專輯。

台長: 小玫瑰
人氣(52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