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21 09:42:23| 人氣8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設計與創新教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篇新聞其實是理查和明志技術學院設計管理系系主任林恆毅先生之間的信件往返內容,林主任站在設計教育的第一線上,正對國內的設計教育貢獻其一己心力。他提供一篇最近由Career雜誌發表的文章,當中對國內設計人才的質與量提出警訊。為此,我們同學之一;蔡承志先生對林主任提出對明志學生在業界發展前途的關心,林主任對於明志人的特質給予這樣的評價,他認為大公司比較喜歡大學畢業生因為認為大學生比較有創意,但明志畢業生在中小企業頗受歡迎,因為抗壓性好且任勞任怨,未來明志會陸續發展完整的二、四技,明志畢業生的發展前途是可期待的。
不過理查認為國內產業環境改變,傳統中小企業經營模式必須面臨昇級的需求,要能夠繼續在台灣存活的中小企業,必須轉型為量少質精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因此不論是大企業小公司,對於設計人才的能力要求都會強調創新能力以及國際視野。明志一直以來都以培養「勤勞樸實」的畢業生為使命,明志的學生以耐操耐磨受到中小企業主的青睞,不過如果台灣的產業環境已經產生上述的質變時,明志又忽視外界大環境對創新能力的需求時,令人憂心即便明志學生仍然保有耐磨耐操的特質時,也不容易在未來台灣產業生態下受到重用,因為無法做到產業昇級的公司,不論是大型公司或中小企業,一定會沒辦法在台灣存活,那屆時明志人還有什麼職場的競爭優勢呢?
林主任對於理查的疑慮提出以下回應,他認為大環境在改變,因此很難講到底教出何種學生才會符合社會育市場需求,他主張最主要仍是觀念與態度的問題,雖然能力是很重要沒錯,但是對於環境的適應與自我學習成長的動力,才是未來競爭時的最佳利器,因此只要具備正確的觀念與實事求是的執行力,相信要找到成功之路,應該不會太難。
理查相當同意林主任的觀點,學生正確的態度與觀念才會是決勝的最後關鍵,若只是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或許在五年十年內他可以游刃有餘,但現在大環境變化太快,一旦改變,以前學校所傳授的知識就會落伍被淘汰了。
不過,要營造什麼樣的學習風氣或環境,才能蘊育出學生具有這樣的態度與觀念呢?國內學生以往接受到的都是以被動學習的模式,老師教什麼學生才學什麼,這不是單只是明志的問題,而是台灣全部教育體系的毛病,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與習慣,而教育者也習於傳統的教學模式,甚少見到有老師有能力改變這樣的僵固觀念。
理查在英國學習時受到相當大的衝擊,不是說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外國人學問比我們好,而是他們教授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薰陶與培養,是完全採取放任態度,不會主動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研究,但是學生只要有問題找教授討論,教授們卻又能提出精闢且有深度的「提示」,不是答案喔!教授最多在期末或畢業時把好關卡,對於不夠資格畢業的學生就只有當人一途,所有的學習責任都在學生本身。我相信高等教育以如此放任的教學態度,不是光靠單一學校的校風所能支撐的,在台灣如此做,這所學校就可能變成放牛學店,國外之所以可以這樣做,可能跟其自義務教育起就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態度有直接的關係吧。
理查相信鼓勵學生主動收集資料、發掘問題、找尋答案、檢討辯證真理,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不二法門,不過當台灣小學試著改變傳統填鴨式教法;採用這樣新式的教育模式時,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群掌握不到重點的老師、學生、以及家長,常聽到老師抱怨新的教法造成他們準備教材的辛苦及負擔,學生覺得自己像白老鼠被人實驗,家長則為了學校出了千奇百怪的家庭作業而而疲於奔命,理查想「文憑主義」的成績至上觀念仍然沒有被打破,要不家長也不會幫子女做作業,期望用超乎學生能力的作業來爭取較高的分數,而身為評價者的老師卻未能制止這樣病態的發展,將學習過程導向一個較為健康的發展。因此台灣即便是在教學法上模仿了外國,但在教學精神沒有改變;不懂得尊重及發揮學生能力及性向的差異的情況下,我們的教育體系仍然只學到了國外的表面皮毛,骨子裡仍然沒有打破「單一標準」的教育餘毒,我們更不敢奢望教育出來的學生能保有創意或創新的能力,因為台灣教育將每一個體的表現都統一化(unify),用單一評量標準對待,與一般人不同的的差異點(differentiation)又如何能被較寬容地對待且保留呢?而這樣尊重差異的精神事實上也不是國外的產物,孔夫子的「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就是這樣教育精神的濃縮與精華,只是我們只把孔夫子當聖人膜拜,把他的話背起來(國中生都要背論語),卻不是實踐在真正的教育之中,難怪孔夫子在當時會鬱抑不得志,只能週遊列國,後世雖然把他當聖人膜拜卻不能真正落實他的理念,實在是很諷刺的事情。

台長: 理查
人氣(8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 個人分類: 設計思潮 |
此分類下一篇:一個設計逃兵從右腦到左腦的心路歷程
此分類上一篇:體驗行銷與設計活動的關聯性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