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15 01:11:20| 人氣6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給自己的思考。或:體內的兩部機車引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日到馬大講座。這已是第五次,實在不想再像從前那樣談些閱讀經驗與淺薄的寫作故事,便把最近思考了好一段日子的“成果”用上。記於此,作為將來想得更深入,或更不屑於回顧的印記。這其實是演講稿。

越來越不滿足於用一些虛幻的形容或意象去概括這些想法。我們停留在這似是而非的階段太久了,久得只在用不同的字眼,去描述同一件事。我在訓練自己,把話說清楚,也好讓自己明確尋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要面對的困難,及想邁進的方向。首先,我要先弄清楚,我不明白的事情是甚麼。我在尋找說服得了自己,或自己真心相信的事例。

放下偏見與抵抗。每一次的反思,都要想辦法離核心再近一點。即使核心只是一粒被解盡的洋蔥頭,我也是要走進去看一看的。

海明威說,沒有想到明天可以寫的內容,那我今天就不停筆。我想這種訓練也是:沒有想到明天思考甚麼,那今天就不能停止思考。這或許也是一個,不斷撿起,並不斷拋棄的過程。

主題:寫作人內心,兩種體系(讀者vs作者)的建立

■part (一):從《夢》書的出版說起

上星期接受副刊專訪,談及與同輩友伴一起出書之意義,結果出現小爭議:我們看來都不怎麼看重這本書(第一本書),那這樣出書,是否過於“輕率”。潛台詞:你如此不看重,那為何要出這樣一本書。或:既然出了,那為何要去否定它。

出書的想法:《夢寐以北》對我而言有兩種意義:其一,純粹的記錄;其二,標誌著某個階段的內心中,“讀者體系”的完成。

專業讀者看來,《夢》有太多的不足。它的定位有點尷尬,有點不上不下。它對作者本人的意義較大。它是某段生命的記錄/回憶。可這不符合我心中“好書”的定義。好書不能只有“紀錄”或“回憶”的功能。

我其實更看重第二部份的意義:讀者體系的建立與完成。“完成”這字眼或還值得商榷。它其實是一個不斷“被完成”與“持續進行”交叉發生的過程。

接下來要進一步解釋:何為作者體系、何為讀者體系。


■part (二):寫作人內心的兩部引擎

起初我用了“體系”這詞。後來又想到“系統”。再來便想到“引擎”。現在更偏愛引擎,因為若說體系,必有其分支和主幹。那部份我還無法很仔細地整理出來。第一步,先把這種自覺厘清楚。

偏向用引擎是因為,我覺得這是我們這樣的寫作人,體內的兩種寫作動力。或者說,在你寫文章時,體內的這兩架引擎如何左右你的文思。有時它們各自使力,半斤八兩。有時它們只有一個,會更佔上風。

我如此看重是因為,覺得自己作為“讀者”的部份已有了點瞄頭。而“作者”的部份,大多時候都是模糊而粗糙的。

【讀者引擎】
這更多是過去的閱讀經驗讓你逐步建立起來的,對文本的分析能力。它的成果,便是所謂的“讀感”。你可以運用你所有習得的文學技巧或常識去解讀一個(狹義上的)文本。舉例來說:如果這架引擎開動了,那你在分析一篇小說時,可能不會太在意裡頭的道德批判。

【作者引擎】
這更多是摒棄純藝術考量的,而直接進入某種對生活與自我的發現。這是一種具體的眼光。其中包括我們對存活的這世界/社會的各種看法。它的核心問題是:你怎樣評價這個世界。比如說,你的寫作,必定無法避免地碰觸對人性、人種、性別……,或對比如公平、美/醜之類的看法。這裡頭其實是你,這生而為人的,價值觀或人生觀的再現。它同時也代表了“人格”養成的過程。

《夢》,自然是第一部份,即讀者引擎的反芻。這對我而言,自然是不足夠的。我理想中的那本書,我把它規定為“小說”。這本小說,必須有能力背負我,作為一個“人”,對世界、人世的思考與判斷。而不僅僅只是一些重复的,口耳相傳的“故事”。故事只是方法。

這就是《夢》的出版不會讓我太激動的原因。我甚至不曾幻想過它被印刷出來後的樣子,自然也不會擔心它與想像中的,一本散文集該有的模樣有多大差別。我大概,真是沒有考慮過這點的。

而這種對自己作品的誠實判斷,恰恰是更慎重對待自己整個書寫生命的方式。

但它還是“對得起”一般讀者的。至少那些文章我都選過了,那已是我那階段所能捧出的,最好的東西。


■part (三)用香港對談的經驗來進一步辨識兩架引擎的不同

寫作到了某個階段(詩、散文與小說都一樣的),就不太滿足於只用抒情、煽情、籠統的方式去概括,或靠近文學(甚至靠近生活)。

從前我強調,文學是種“生活態度”。這是大方向。那現在我要更進一步的去厘清,在我心裡,它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態度。這裡頭必然觸及價值觀的判斷。

我與胡在香港的講題是:小說家在乎的事。這是我們兩個共同協商後,決定下來的題目。有趣的是,到了會場,真正演講時,我們同時否認我們是小說家。我的否認當然更堂皇:我連獨立的小說集都沒有,像樣的小說也沒有出來,豈敢自稱為小說家。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在開始寫小說的人。

胡也是否認的。她其實去年出版過第一本小說集,且一出版就備受矚目。她否認是因為,她覺得“小說家”這稱號不能自詡。而且對這稱號備感敬重。

結果,我們決定談的,是自己喜歡的小說家,以及他們在乎的事。

(我另外想到:小說家是不能自封的。不像“詩人”更多是屬於一種“狀態”,你不寫詩,還是可以自詡為詩人。可小說家不能。你很難說小說家是一種狀態,因為他太靠近生活,“種類”也太廣泛了。小說家只有在寫小說的那刻,才能稱作小說家。)

(主持人馬則在講座中回應,我們或許太陷入中文的詞彙魔障中。中文的“家”,比如“成一家之言”,總是更沉重一些。英文的novelist,詞意原來就只是一個“寫小說的人”。)

☉先簡述我的演講內容:
戲言:天真而善良的人,寫詩;天真而不善良的人,寫小說。
我更看重的,其實是“天真”二字。小說家們天真,因為他們肯相信一些事。而他們所相信的事,便是他們所在乎的事。

生活充滿暗喻,也充滿暗諭。前者可能屬於人為的刻意,後者則更多是天意,或冥冥中的某種安排力量起了作用。因為是“暗”,我喜歡的小說家們便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靠近”它(靠近那些人生的暗示)。說是“靠近”,即表示當中有個距離,也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而小說家要做的事,便是把當中的“距離”與“不明白”寫下來。重點在於:這些小說家們,必須精準地、清楚地把自己所不明白的事寫下來。(有點像海明威的“雪山理論”,即把你已經知道的都刪去,但他的理論太深奧,有的部份我還想不明白,只能說相似)

在我心裡,小說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它反而一再向你揭示:小說家的疑惑。所以我喜歡的小說家們(必須一再強調:是我所喜歡的小說家們。因為未必所有的小說家都這樣),都在小說中經營著一種神秘與模糊的氛圍。這些小說家都有一種“在”與“不在”的魅力。這樣的小說貼近現實,可又於現實保持著距離感。也就是這距離感,把小說與新聞分開。

我舉的例子包括:《餘燼》的馬芮、alice munro、赫拉巴爾、西西,來不及談海明威。當然還有,但考慮到時間。應該還包括:某個階段的沈從文、馬奎斯,甚至莫言。

☉胡的演講內容
小說或寫作對她而言,是一筆一筆,一句一句地把從生活中流失的integrity要回來。Integrity這字很難找到中文的名詞代替,姑且可稱為“人的完整性”,或真誠、真心。所以,寫小說是用虛構的方式,去討回/靠近自我的真實,或它讓“我”真正變成一個表裡如一的人。

小說亦是對生活的復仇。“正義有時候,僅止於復仇。/復仇有時,止於揭露。/揭露他人,揭露我。”它也像是一種懺悔。而沒有一種懺悔,不帶有自辯的色彩。

她也舉了南美女作家Toni Morrison的《Be Love It》裡頭對公平的看法為例。

進一步分析我們的內容,結果是:

☉我
讀者引擎在啟動。我談的,是想像小說外在的問題:你怎樣去看小說,或:小說對你而言,意味著甚麼。

☉胡
作者引擎的操控。她談的,是小說內部正在經營的事:你想通過小說,去完成或達到甚麼目的。


■part(四)總結:作者引擎對“我”的重要

☉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摸索。得努力找個切入核心的方向。
☉這其實也是建立“人格”的過程
☉最基本的,是要保持對“文字”的敏感。不要跌入慣性思考的窠臼中。也才能避免粗暴地以簡單文字,去謀殺了正要冒頭的感覺。

☉從文學的基本常識,上昇到確認“文學是一種生活態度”,這是一個倒三角形的圖案。文學常識、文學的鑑賞能力、寫作能力,都在最下層,最基礎的尖端部份。最寬廣的上層,即是“文學是生活態度”的範疇。而這兩者中間,是對整個生命(精準,且對所有概括性的修辭保持警惕)的看法,也正是我正要進入的訓練。
☉要做到那點,“理論”,或“方法”是很重要的。這就是我們偶爾必須附著於學術(我把這當成“有系統地觀察”,但也要提防過於方便的擷取別人的研究成果),就變得必要了。它至少讓我們掌握一些敘述概念的詞彙,或工具。掌握了工具,就有了使力的權力。而當然,如同武俠小說中對於利劍、玄鐵劍、木劍,到最後無劍亦是劍的使用,這工具,也是能隨著境界的提昇,而有所變換的。

☉這才算是,一個作者,回應世界、時代的方式。在這些回應上,打入自己的印記。

比如說寫“愛”。那愛裡的恨呢。恨裡的妒。妒裡還有……。這比喻有點形而下,但它或許多少表達了我要弄清楚那洋蔥頭核心的意思。不能只停留在愛裡。雖然這樣一指就見俗氣,但還有不俗的呢,還有許多遇上的事呢。不能停止在俗/不俗的困境裡(況且,如果我們真誠地在於自己對話,這俗或不俗的觀念,還有必要存在嗎。就像,你會因為自己乳頭上的一根毛而害臊嗎)。否則只會變成後退的借口,除非我不是一個懶人。可我真是。所以要刻意訓練。這階段,應該已到了能理解“刻意”的好壞與能承擔其風險的年紀。

其實,現在要說、能說的,只是這樣簡單。

我們所想的,總是要比自己能寫出來的,快一步。

台長: 阿布
人氣(6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