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3-29 18:54:33| 人氣13| 回應0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古代太原災異遺事

古代太原災異遺事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絕無可能總是河清海晏、柳綠花紅,也當然會伴隨著山崩地裂、旱魃洪魔。這些自然災害攜來苦難和痛楚,但同時也鑄就人類頑強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培育起全社會同舟共濟的人文襟懷。錦繡太原城數千年的發展史,照例是一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史。
太原古城最早見於史籍的天災,有學者認為是《古本竹書記年》記載的“晉河絕於扈”。發生在周貞定王六年(前463年)的晉水斷流,簡直是古晉陽遭遇的斷炊大災。因為晉水不僅是晉陽城的天然護城河,也是百姓最重要的生活生產水源。但也有學者指出,“晉河絕於扈”是春秋晉國境內的黃河改道事件,“扈”並非指晉陽城邑,而是現在河南或河北某地的古地名。不過致使黃河改道的巨大力量,很可能是周貞定王三年(前460年)晉國境內那次大地震。
山西多震。山西地震帶由大同、忻定、太原、臨汾和運城“五大斷陷盆地”構成,山西地震的66%,都讓這幾個斷陷盆地及鄰近邊山承包瞭。太原古城雖處在震情頻次較高的斷陷板塊上,但2500年來5級以上地震卻隻有11次。最早的地震記錄,為東漢順帝建康元年(144年),而最大震級的一次,發生在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那場6.5級的地震持續瞭1個月,“壞城壁屋宇,人畜多死”,河東太原府城特別是黎民百姓的土屋瓦舍毀得差不多瞭。但太原最嚇人的地震出現在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人徐應秋在他的《玉芝堂談薈》中寫道,這場地震連綿“凡四十餘日”,不僅“震裂壞民居舍”,竟然還有“火從裂地中出,燒殺數萬人”,可見損失極為慘重。不過徐應秋嗜好獵奇,講述多穿鑿附會,還不足以成為信史。
“山摧”也即山體移位,是另一種完全無法抗拒的地質災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和萬歷四年(1576年),太原晉祠後的懸甕山兩次發生“山摧”,幅度一次比一次大。史籍沒有記載懸甕山在這兩次移動中“走”瞭多遠,但通過今人對晉祠唐叔虞祠的移建考據,可以知道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懸甕山就發生過一次移位,而這次“山摧”引發瞭大面積山體垮塌,滾落的山石直接砸毀瞭叔虞祠。此後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續建聖母殿和新叔虞祠時,把建築的位置和朝向都進行瞭調整。而在更早的唐長安元年(701年),晉祠還曾出現過“晉祠水赤如血”的現象,晉祠泉眼湧出紅水,仍可能是懸甕山地質活動使得地下水發生瞭異變。
古太原還發生過天降血雨的異事。《北齊書》載,北齊河清二年(563年)“冬十二月癸巳”,“雨血於太原”。北齊霸府晉陽落下雨血,被武成帝高湛視為兇兆,遂下令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西)建造“大總持寺”驅邪祈福。今人當然已經明白,降水呈現紅色,是因為強風把大量塵埃和沙子帶入雲層,致使雨水發紅,本來無所謂吉,也無所謂兇。但太原一場蒙蒙雨,寺院連簷300畝,可惜沒過幾年,這座規模堪比洛陽白馬寺的著名大廟,連同高齊政權晉陽城內的恢宏宮殿,被戰勝國北周以“華奢過度”為由一起“除蕩”拆毀瞭。一場雨水激發的跌宕劇情,真讓觀者感慨萬端。
雨水總是攜風而來。時雨春風,潤物無聲;暴雨狂風,即成禍患。《新唐書》記載,唐中和四年(884年)“六月乙巳,太原大風雨,拔木千株,害稼百裡”。能夠把大樹連根拔起的大風,已屬颶風級,而讓古城為之顫栗的10級以上大風,此後還出現過4次:宋開寶二年(969年),“太原城下大風,一夕而止”;明洪武四年(1371年),謝成在晉陽城舊址開工新建晉王府,“椽礎既具,一夕大風盡壞”;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月,太原重現“大風拔木”駭人情景;清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十五日,太原“大風天赤,連日晝晦。”道光這場風,就不隻是純粹的自然災害,大風揚塵,白晝如夜,已經與人禍連在一起瞭。
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幹預,必然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而古城太原,早在東漢時期就收到大自然發出的警信。《後漢書》有記,漢靈帝建寧中(168-172年),“狼群數十頭入晉陽南城門,嚙人。”狼群進入城市攻擊人類,表明人類及傢畜的活動范圍擠占瞭狼原來的生存空間,狼們於是被迫發出與人們沖突的嚎叫。隻嘆古人沒有及時領悟這一點。




狼鬥不過人,而水卻能。唐武德四年(621年),朝廷在汾河上遊置靜樂、汾陽、六度、宜芳、合會、豐潤6縣,這一區域的縣級建制進入最稠密的時期,區域農業開發也隨之升級,山地坡地林地被大量開墾成糧田。宋大中祥符元年(1009年),朝廷為修築浩大的玉清宮殿,派遣工匠在嵐縣、離石、汾陽一帶大肆砍伐古柏,也造成汾河流域大面積水土流失。這一切,造成汾河水患嚴重威脅太原府城安全,才有陳堯佐匆匆來並治理汾河之事。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七月,汾河再次泛濫,連記載趙光義攻克北漢功績的“崇聖寺碑”也卷入滔滔洪水。清廷為防范太原民間反清,連婁煩民間養馬也被禁絕,牧民於是棄牧而耕,使汾河上遊的生態更加惡化。因此清時汾河水患頻發,乾隆元年、十七年、二十二年、三十三年、四十年太原都曾遭遇水災,特別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夏天,“大雨如註,風峪水暴發,浪高數丈,怒吼如雷。西郊尹公祠戲樓逐波傾圮,居民廬舍為之一空,壞西城四十餘丈”。汾河水患,已成太原官民心頭大患。

馬紹民



(原標題:古代太原災異遺事)



本文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晚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台長: qcqmc22268
人氣(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