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來她都打電話進來,聲音裡帶著眼淚,你聽得出來她是在一種哭泣的語調中,雖然她淡淡說著:
「如果生命是這樣,要從這個谷底又跌入到另一個谷底,不變的順序,這太苦了。」她很清楚自己不要甚麼。
又說:「讓你看不到希望,活著不如死了好。」聲音還是保持著輕輕柔柔。
‧
她是一個國立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女子,在生完第二個孩子後,得了產後憂鬱症,後來又進展成躁鬱症。第一個孩子之難養育,許多疑難雜症都不是一般母親會遇上的,這個新手媽媽被那個孩子弄得心力交瘁。
她覺得自己是一個無能的母親與妻子,夫妻間的怨尤漸漸形成,這樣的狀態又變成她的自責,成為另一個反撲的壓力來源。
十幾年來時好時壞,好像樹叢後面總躲著一隻大野狼,在變天的深夜時會隨時蹦出來,把她吃進肚子,而她就是那個孤獨的小紅帽,走在空逛無人的森林。
*
她活在百般無奈的循環裡,看不到未來,她說學佛讓她更不快樂。
原來她有學佛,所以我跟她談「無限生命」概念。
她說:「我怎麼相信有未來?」
又從「增上生」談業果,談改變自己的命運。
她說:「太苦了,我已經無能為力。」
*
每次都談2個小時以上,我給她很多時間去談那些「非理性想法」,然後耐心地幫她重新建構新的觀念。
「你真的打算放棄嗎?」
「這樣想放棄的做法,這否也是完美主義的一個現象?」
「其實,你已經頑強地跟這個疾病對抗十多年,你一點都不是弱者,你是一個勇敢、堅強的人。」
聽到我說這句話,她突然從流淚鼻音當中,「哇」地非常大聲、激動地哭出聲音來。
*
在她的生命經歷中,衍生出她以下的非理性想法:
1.如果一個人的生活中出現太多困難,就是不幸福。
2.沒有考一百分,就是不及格。
3.如果做不好,那就不要做了;學不會,乾脆不要學。
4.如果不生孩子,就不會生病。
5.這事情我一定做不來。
6.如果有人拒絕過我,我就不可以再邀請或拜託他了。
7.生命太苦,乾脆不要了。
以上這些想法,佛法所說「習性」,幾乎都呈現出一種二分法、絕對性與要求完美的特性在;
是否也意味著這當中隱含的人格特質,其實正是一個人的信念、思惟、情緒、行為,就這樣建構著我們的快樂(煩惱)與否?
而這樣的習性可以一再重複,在生活裡以各種不同事件反映出相同的個性與行為模式,我們是否看見了其中關係?
我們都有一條命運線索,寫成一齣生命戲劇,這妳我的劇本如何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