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29 16:31:02| 人氣1,981| 回應1 | 下一篇

痲瘋.樂生院.台灣公衛百年回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新莊文史工作會、北投生態文史協會、范燕秋、劉介修

 澎湖有一男孩得了麻瘋病,村裡的人很害怕,要求他們搬家。最後父親無奈地把兒子放在竹筏任其在海上漂流。

 澎湖的陳阿媽,16歲時被發現得了麻風病,從故鄉七美島被送到高雄,轉乘火車到桃園,再由沿路接麻風病患的大卡車載往樂生,沿途都有人用消毒水沖洗馬路。 ?

 然而當一位病人被送到這裡以後,比背叛了死刑還痛苦,監獄的犯人還有服刑期滿出獄的一天,他卻註定一輩子要住在這裡。

 病患不但不能持有國民身分證,也沒有投票的權利。民國41年,國民政府全面換發身分證時,當時的新莊鎮公所因為他們「面容腐爛、無法辨認」而拒絕幫忙換證。

痲瘋在台灣

 從人類的疾病史觀之,癩病在人類社會是一種很古老的疾病,在西元前已發生於世界各地,聖經及論語都有關於癩病的紀錄。古早記?可?到漢生病是約三千年以前,來自於古代文明的China, Egypt及India等地方,後來也傳播至歐洲、亞洲及世界各地。多數患者無法醫好,且合併醜陋的面貌、手足畸型及殘障而變廢人,過去雖引起善良的關懷,但仍引起社會大眾心裡恐慌及令人類困擾到現在。

 1873年挪威籍的醫師Dr. Armauer Hansen在癩病患者的喉頭與鼻粘膜塗片,及皮膚組織液的塗片染色,經顯微鏡發現了癩桿菌。其形態與結核桿菌很相似,同為抗酸性桿菌。癩桿菌離開人體極易死亡,所以該病不易傳染;至今亦無法在實驗室培養,也因此無法預防接種。因為韓生發現癩病原菌,因此癩病又被稱為「韓生氏病Hansen’s Disease」。

 癩病(Leprosy)是一種慢性溫和而不容易傳染的皮膚病,它是由癩桿菌(Mcobacterium leprae)所引起,主要侵犯人體的皮膚、粘膜以及周圍末梢神經,有時也可侵犯人體的器官,尤其是上呼吸道黏膜、眼、肝、睪丸、肌肉和骨骼。如果沒有治療,會造成知覺麻木,最後 喪失肌肉控制力和手腳殘障。不過,全世界90%的人對此菌有自然免疫力。

 台灣現在約有500人已為無病菌的狀態,除因殘障或年老之患者,現仍居住在新莊市的衛生署樂生療養院及私立高雄居家護理所照護之外,其餘約有200人包括增加的外來人口中新發現的病人(最近的新患者約5人於馬偕、長庚、彰基、台大、台北醫大與榮總等醫院被發現),及合計原來的病人於樂生療養院、馬偕醫院、澎湖醫院及高雄居家護理所等常設的特別皮膚科門診分別治療。

 過去台灣痲瘋救濟協會 (Taiwan leprosy Relief Association)觀察自1960年開始到 1985年間居住人口及患病人口的結構變化,顯示此病患逐年的增加。且 25年中病患數於1977年達高峰,總人口1,6783,127人,患者登記人數到達4,942人,其盛行率為每一萬人中有2.94人罹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45年人口605萬7,117人,患者為963人盛行率?為1.60。前台灣總督府自1910年起至1939年,約30年之間,每4-5年施行總人口調查,並徹底地進行全鄉村、學校或居家之人口的痲瘋病檢查採樣,每年統計登記患者約為810-850人。但戰後1946年至1977年,樂生院即發現患者增加到4,942人,包含尚未發現者可能有500人以上。1977年當時推測,如果以現有的實際總病患人數之三倍計算時,一萬人中就至少有9人染病,1千人中即有1人之盛行率,構成社會公共衛生重要問題。

樂生療養院與台灣公共衛生

 台灣近代公共衛生的形成,則源起於1895年日本殖民統治之後。日本在台灣施行的近代化設施,「公共衛生」是極為顯著的一項。其中深層的因素,一方面與日本治台的「科學殖民」政策有關,一方面也是日人治台之初、遭遇台灣風土疫病流行的衝擊,為減少日人生命與健康的耗損,極為重視近代衛生設施。無論從台灣總督府重視城市的飲水設施,或者對於各種傳染病的防治,都可說明日本在台灣施行「公共衛生」的具體成效,也反映地區社會歷經重要的近代化變遷。

 近代公共衛生的發動是直接受傳染病衝擊的結果。不過,近代國家對於傳染病的控制,又以造成比較迅速而廣泛影響的急性傳染病,如鼠疫、霍亂等為優先,日本治台之後,對於傳染病的防治,也不例外。至於如結核病、痲瘋等慢性傳染病,總督府在1920年代以後,開始著手相關的防治措施。

 1930年,台灣總督府於新莊頂坡角(今新莊鎮丹鳳里),創立第一處公立收容、治療癩病患者的專門機構「樂生院」,於同年12月起開始收容病人。新莊樂生療養院的正式設立,即是因總督府這時期開始重視慢性傳染病防治,特別設置其作為慢性傳染病「痲瘋」的防治機構。換言之,新莊樂生療養院乃是日治時期總督府推展公共衛生,特別是傳染病控制的重要一環。

樂生療養院與台灣教會醫療

 同時,痲瘋病在基督信仰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如《新約聖經‧馬太福音》記載「叫長大的痲瘋潔淨」,因而基督徒多將照顧痲瘋患者視為神聖的使命,西方中世紀時多數痲瘋治療機構是由教會興建的。也因此,日本治台之後,教會醫院面對新政權的競爭壓力,即日本殖民政府同樣是採行近代醫療,刻意選擇以痲瘋病診療為重點。因此,自1901年起,南北三所教會醫院包括台南新樓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北馬偕醫院等,先後設置痲瘋診療部。

 在當時教會人士之中,戴仁壽醫師(Dr. Gushue-Taylor)對於痲瘋診療最為積極,而且也影響深遠,也就是他促成新莊樂生療養院之設置。戴仁壽在1911年來台,先後任職台南新樓醫院、台北馬偕醫院院長,1925年2月轉任馬偕醫院之後、開設癩病門診,又在1927年設置癩病專門治療所,至1928年為止,共有260位患者求診。在此情況下,戴仁壽認為門診已不能符合需求,決定建造新房舍收容患者。

 在此之前,戴仁壽就曾向台灣總督府總督提出,建造收容癩病病患的療養院,台灣總督也答應給予必要的協助。因此,戴仁壽選擇了新莊頂坡角作為建院的院址。不過,同時之間,台灣總督府深恐教會在癩病醫療上、發揮收服人心的影響力,也決定設置癩病療養所,並將戴氏選擇的建地轉為官方所用,令他另尋其他地點。至1931年,戴仁壽才於淡水八里另外覓得一地興建療養所,命名為「樂山園」。

 換言之,新莊樂生療養院的出現,重要的背景因素是來自教會醫療的影響,特別是戴仁壽醫師積極奔走、推促,其中深層意義乃是西方宗教力量對於台灣這群身受病痛所苦,而且遭受社會排斥、歧視的癩患者,發揮博愛與人道救助的一段歷史。
捷運、樂生院與台灣公衛百年回眸

 1930年代創建的樂生療養院,由於捷運路線的規劃,成為捷運新莊機廠的預定地。也因為捷運的施工,而使得樂生療養院中的老樹群獲得世人關注,同時也引起了大家對於老樹去留議題的討論。

 2002年4月,新莊社區大學、新莊文史工作會、樂生院民等諸多個人、團體,發起的「保護新莊老樹樂生聯盟」,成功地搶救了院內珍貴的老樹,也喚起了新莊居民、媒體、公部門等,對於樂生院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視。

 近日,由新莊文史工作會、保護新莊老樹樂生聯盟、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以及臺灣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范燕秋教授期盼從在地社區行動出發,積極與各方進行溝通協調,致力使得樂生院的能獲得審查委員進行古蹟指定保存。

 SRAS風暴中,喚醒了台灣社會對於公共衛生的重新瞻顧,而距離樂生院設置74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社會、公衛與醫療制度有了什麼新的視野?痲瘋與樂生院台灣公衛醫療百年來的故事,能夠提供台灣醫界與醫學人文教育什麼樣的倫理意涵?傳染病或許可以因為醫療技術的進步而根絕、消失,但整個社會與時代對於疾病的態度與作為,能夠如何被保存、銘刻,作為人類反省的最佳見證?

台長: 樂生組
人氣(1,98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日本藤素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09:01: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