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06 19:42:59| 人氣2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現代版的百丈野狐公案(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選擇題:

一、 不懼因果
二、 不計因果
三、 不落因果
四、 不昧因果

猜猜看,那一個符合佛法正見?另外,有三個錯誤的答案,其中,一個答案據說曾讓一位迦葉佛時的修行者,墮入野狐身五百世。而另外,二個錯誤的答案,又會造成什麼樣的來世呢?其中,一個錯誤的答案,則為一位虔誠的念佛者所說,他可以往生淨土嗎?

在解開謎題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個禪宗公案:


百丈野狐

百丈和尚。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師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老人云。諾某甲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甲對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師云。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云。某甲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師令無維那白槌告眾。食後送亡僧。大眾言議。一眾皆安涅槃堂。又無人病。何故如是。食後只見師領眾。至山後巖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黃蘗便問。古人錯祇對一轉語。墮五百生野狐身。轉轉不錯。合作箇甚麼。師云。近前來與伊道。黃蘗遂近前。與師一掌。師拍手笑云。將謂。胡鬚赤更有赤鬚胡。
」 《無門關》CBETA電子版 (T48, no. 2005, p. 293, b1~3)

本文是說:百丈懷海禪師,每次升堂說法時,總是有一位老人前來隨眾聽法。每次,說法結束後,大眾離開,他也跟著離開。但有一天,他卻留了下來,不走。禪師便問:「面前立者何人?」老人回答說:「我並不是人。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在此山的修行者,因為有一位學生問說:『大修行者,還落不落因果?有?還是沒有?』我回答說:『不落因果!』結果,五百生墮於野狐身,難以脫身。今天,想請和尚,幫忙解開這個謎題,而脫卻野狐身。」

老人遂問說:「大修行者,還落不落因果?有?還是沒有?」

百丈懷海禪師回答說:「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拜禮說:「心中疑障已解,今天可以脫卻野狐身了。我住在山後,想麻煩和尚,將我的遺體以亡僧的儀式處理。」

後來,百丈懷海禪師領弟子眾在山後巖洞下,找到一具野狐的遺體,乃依亡僧儀亡予以火葬。

看完這個故事,應該不難瞭解,上面的選擇題正確的答案是:「不昧因果。」由於,具足佛法正見的人,對因果再也沒有任何的疑惑,所以,不會再起貪瞋痴(因),造就未來貪瞋痴的業報。簡單地說,深明因果的人,自然不會犯任何的惡因,無犯惡因,自然就不會有惡果。這也就符合了「緣起法則」,所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而「不落因果」的答案則敗壞了「緣起法則」,誤人墮入斷見(有因無果或無因無果)。

另外,二個答案:「不懼因果」、「不計因果」都是現代人說的。而且,這二個答案都悖於「緣起法則」,是錯誤的因果觀念。

關於,「不懼因果」,古諺云:「菩薩畏因,凡人畏果。」除非,修行勝於菩薩,否則,這等說法,實是不智至極。連西藏的「蓮花生大士」都說:「雖然我的『見』廣大如天空,我的行為,和對因果的敬畏,必須纖細如麵粉粒。」(摘自索甲仁波切所著「生死無懼」)這也是「不昧因果」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另外,「不計因果」的緣起,則是在某論壇上,有學人問說:「軍人為了保家衛國而殺人,有犯殺業嗎?」結果,有一位念佛人回答:「軍人殺敵衛國不計因果。」看了這樣的答案,對照野孤禪公案,令人不禁深嘆:「撥亂因果,莫為此甚!令人不禁懷疑,擁有這樣觀念的念佛行者,真的往生得了清淨無瑕的淨土世界嗎?」

台長: 希拉
人氣(2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