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29 15:20:23| 人氣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Keep the Picture Moving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天光之下,即使聲音也明亮。
我曾希望如聲音一般,
因物而活。
聽而無視,於是能見。
--《里斯本的故事》主題曲

《里斯本的故事》是為電影一百年而作。反省百年來電影帶給人們的種種改變,自然是基本的主題,然而電影的主角竟然是配音師而非導演,豈不怪哉?其實,這並非溫德斯自廢武功,而是他獨到的見解:電影最重要的不是再現真實(representing reality),而是想像真實,更準確的說,是跨越想像與真實的分界,重新面對「真實」這個觀念,儘管電影是最接近真實(或說最容易複製真實)的媒介。所謂的「真實」乃是人們藉由各種不同的媒介,透過感知想像/建構而成。「眼見為憑」的背後,其實是一套套人與物之間隱而不顯的「關係」,不管自覺與不自覺,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習慣/成見。認清這些習慣/成見,以及探索逃逸路線,便構成《里斯本的故事》的主題。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配音師(soundman)。孩子們問他配樂的行頭時,他指著一只皮箱說:「全在裡面。」好奇的小孩打開皮箱,翻動了裡面的東西之後,問道:「裡面沒有『聲音』啊!there is no sound!」好棒的問題!原來聲音這種東西無法獨自存在。

聲音,必須寄生在東西上面,至少需要兩個東西才能把它請出來,並且它的形貌,取決於不同物質(布、木棍、水...)的不同關係(撞擊、摩擦、拍...)。世上珍貴的東西不也多半如此!?真情、真相、真理...。因為這些如幽靈般的,看不見摸不著又牽動人心的珍品,人們無法直接塑造它、捕捉它、掌握它,人類影響所及的範圍只有感官可及的物質世界(material world),包括,形式、身體、物質等等,而它們永遠可以躲在暗處偷笑。這也是電影中那位執著的導演如此心灰意冷的原因了。

對此,透過聲音的啟發,溫德斯參透出影像的雙面性:一方面影像並非真實的拷貝,而是建造迷宮的石塊;另一方面影像同時是人們賴以走出迷宮的羅盤。與其說這是解答,毋寧說是一種態度。正因為人類無法抓住、無法看到,正因為無形,所以才輕盈,才千變萬化!一旦狂妄地想捕捉它,只會徒勞無功,自欺欺人。注定,我們必須和這個困境生活在一起,再怎麼不願意,也莫可奈何。所以識時務者與其賠了夫人又折兵地自討苦吃,不如想個辦法和它和諧相處,共創未來。莊子說:「得魚忘荃」;卡爾維諾會說:「我經常覺得,生活都要變成石頭了。」而溫德斯則藉由配樂師之口說:「keep the picture moving!」

據說這部電影是先有配樂才完成劇本的。

台長: ozison
人氣(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