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同的區塊,有它不一樣的特色風情,讓人興生不一樣的感懷,之前在其他旅程上,當我強烈的融入當地情境,便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旅者,但在上海,我又還原成一個旅人,這裡營造的氣氛,正在發展的走向,就像四處可見的廣告招牌不斷在對人們洗腦,它漸漸沁入、干預、左右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切,所以我發現自己「還原」成一個旅者的感覺是輕鬆又沉重的,單純的旅者身分可以享有更多舒適、美的饗宴,但也流於普遍化,失去個人的特色觀察,這也驗證我們在一個快速旋轉的環境中,有可能會漸漸模糊、失去自己的方向,跟著大眾一起流轉,最後失去警覺,完全融入消費式的群體生活模式中。這兩種不同的觸動感懷,帶領著我一步步去看上海的一切,感受它不同的溫度、沸騰狀態。
我的相機喜歡往天空拍,看施工中的建築中的街景,插入雲端的尖塔建築體,吊車的長手臂正忙碌轉動著,上海的經濟脈絡也快速轉動著,我所記錄的只是眼前的一幕,隔一段時間再來,它將出現更新、更亮眼的景致,而流動在這座城市的人們也都會欣然接受,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或是衝突。
邊走邊想,感性的理解這座城市的特殊性後,我的腳步走進新天地,這時我已可以較輕鬆的來接觸它,無須批判什麼,也不再為迭變的觸動而緊張,我開開心心的拍照,只是鏡頭仍喜歡搖指向天際,那裡有不斷施工的場景,陪伴我的相機一起拉開上海的新幕。
走進新天地,一番醒目的歐陸風情讓你不得不去想,一座努力追求未來、邁進國際化的都市,它前進的軌跡制勝點在哪裡?它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改頭換面,在許多變化中如何取捨?才換得成功的商機,吸引眾人來親近它,有人心裡或許並不是真正喜歡、肯定它,覺得新天地是虛偽的,像過度包裝的禮物,打開來只有失望,但當這些批評者還是一次又一次來親近它,這就不能不正視其詭異魅力之所在了,上海在穩定前進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上海人就會有勇氣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其他人也就無須妄加批評了。
新天地的原雛型為上海老式住宅區──石庫門,它脱胎于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於十九世紀後期出現上海,它是利用傳統木結構,再加磚牆建造起來的住宅,大門以石料作門框,故稱石庫庫門。當我的眼神不斷流轉,充分看見古樸與美麗,走在街上,細細品味獨具神韻的老房子時,我發現隱藏在傳統里弄間的石庫門在注視著我,默默陳述它不敵歲月的弄堂在顯露出殘缺與破敗時,只好走出傳統,增加入新元素,經過一番整建後,石庫門的酒吧、咖啡館、餐廳,紛紛走上歐洲口味,營造出奢華、浪漫的新貌,在新天地裡閒逛,我的腦海想起霞飛路揮之之不去的傳奇。它被改變的只是名稱,卻存在不變的風情記憶,它曾以歐洲樣式的商業布局,與歐美發達城市同步的消费,奠定時尚之源的美名,眼前的新天地,何嘗不是再一次的在複製過去的路徑呢?
詩友說:「當一輛輛的怪手開進上海的舊建築群,里弄的住宅被連根拔起時,上海人必然要傷感、質疑、憂心『老上海』將何去何從?一棟棟嶄新的高樓大廈能帶來什麼新未來?但為了經濟效益,新的取代舊的,高的替換矮的,原就是「進步」的定律……『新天地』的誕生可說為他們帶來了相當的安慰……」
但真是這樣子嗎?難道沒有替代方案?讓新舊、高矮可以並存呢? 當我穿梭在新天地繽紛的色彩裡,一邊拉高鏡頭去拍那建築特色時,我的腦海迴繞著這個區塊曾經歷的一番轉折。
新天地的開發,是帶著「傳統建築保護」的模式在進行的,這個區塊的成功,也讓上海人照找到一個新城市開發與舊生活型態重組建,彼此兼顧的新途徑與新方向。因為將石庫門翻身成為餐廳、商店、禮品、咖啡廳、俱樂部等新機能的經濟效益,將帶動上海邁向競爭力更好的未來,儘管不少上海人叨念著:「住在弄堂怨弄堂,離開弄堂想弄堂」的石庫門生活記憶,但繁華仍一直吸引著人們一再去介紹、述說新天地的高級與優美。
走進新天地亮麗的色彩裡,偏偏相機沒電了,但眼睛是最佳的瞬間捕捉、紀錄者,靈動的心思可以儲存無限、極大容量的美,在現代化店面與古巷弄裡穿梭,相交錯的中國風、歐風餐飲、庭園風設計、復古風彼此激盪,考驗人們對歐式建築和街景的認識,也檢視周邊街景、電影院、郵政所、新天地燈牌、傳統磚瓦牆與現代感招牌的差異性,至於流動的飾品攤,正好在尖峰時段的人潮中尋得一個立足點,當你腳步放慢下來,還可以讀到一塊屋里廂介紹匾──(屋里廂,上海話是「家」的意思,英文──open house 歡迎來家坐坐)親切的一塊介紹匾,正輝映巷弄中也擺滿桌椅的熱情,新天地的白晝、夜晚,人氣鼎盛的店家,紛紛攤派給遊客各國美食,好把上海的魅力再輻射出去,招引來更多觀望者。
我所知道的石庫門,極具上海民間建築特色,它興起於19世紀60年代,是一中西合璧式建築,既摹仿西方排聯式住宅的特色,也仿江南普通民居。天井之後是客廳,兩側分別為左右廂房,灶間之上為亭子間,再上面為晒台,之後又是天井,再來是灶間和後門,房子有二、三層樓高,大門以條石作門框,因而名為「石庫門」。
詩友說:「如果旅人們不去思索石庫門與新天地一路轉變的脈絡,只圖享樂眼前的奢華,上海這樣的城市是會腐蝕掉人性的本真、善良與美質的。」
幸好,我並不特別貪戀新天地歐化的頂級享受,我甚而捨不得在那裡消費,只是審美式的翻一翻店門口印刷精美的菜單,然後繼續閒逛。我在轉角處很快發現另一間特別裝置的懷舊店家,還有其他更多氣派的新潮裝潢,把遊客的腳吸住了,也咬住了觀光客的荷包,然而我這次不想在新天地跟上上海的進步氣勢與節奏,我自在的退後,選了一家小餐館用餐,如果我想更寬廣一點去看、去理解這一座城市,我最好的方式就是擋開他的消費魅力,當我清楚看見新天地再生了上海新的城市生活型態,也會了解一座不斷在成長的都市,它是需要具備持續、漸進、複雜和精緻化的轉變能力的,如果只是口頭嚷著保護底層那碩果僅存的珍貴資產,而任建築一直衰敗,人心終也是要跟著急速老化的,同樣的,如果我貪婪的追求時髦頂級的享受,我就也會看不精準上海的其他面貌。
上海的過去式、現在進行式、未來式都摻雜在一起,一日的行腳我就已經經歷好幾重滋味,彷彿也穿越了自己的前世今生,甚而是一轉身,走過一條街、彎進一條胡同就是兩個世界,讓我在驚懾中產生淡淡的落寞與哀愁。
一個寒冷的早晨,我和詩友起早去逛市場,我們選擇的是水果批發市場,在那兒遇見不少台灣的批發商,他們在這一座城市的打拼縮影,表面看起來就像那些色、香、味俱全的台灣特產水果,但掀開長途運送的紙箱,你會發現那些精挑細選運來的水果,有些已經破皮、潰爛、發出難聞的腐敗氣味,但在這裡,人人有機會求發展,處處顯現市場競爭的生命力,那些高檔的頂級水果,氣勢很旺、色澤很美、模樣很特殊很好看,但仍被批發商質疑著,上海人,最後會真正喜歡、鍾愛這些新產品,開出暢銷長紅前景嗎?當我和詩友在高檔水果區塊四處走動觀察,一邊和商家討論、交流時,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能夠走進上海市場,產生競爭力的商品,正意味有機會進軍西方世界,邁進國際化、全球化。
我攤開新買的新版本的上海地圖,看見2010年的世界博覽會預定地,那空曠的土地上已開始拓展著新契機,一直是東西方文化交融之地的上海,渴望與世界「零距離」接觸,當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的綜合國力迅速提高,上海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2010年的申博標語,寫的便是「上海如有一份幸運,世界將添一片異彩」,所以上海人沾沾自喜的相信:「上海正在成為連接亞洲和歐洲市場的黏合劑,成為變化的製造者。」是否真是如此呢?我對詩友說:「2010年,我們再來觀察一番吧。」
快要結束上海之旅了,這一路上我都像個貧婦式的十分精省的過日子,最後一日,詩友說要在旅館旁的日式餐廳用餐,算是慰勞彼此沿途辛苦的觀察、紀錄、行銷,特別是在黃浦江邊一間視野、景觀極佳的批發商主管的辦公室裡,我們傾力美言、行銷台灣水果,當那主管說已進了六貨櫃的台灣葡萄柚,且很快銷出四貨櫃時,我們趕快趁機推介其他的水果,包括行銷的企劃點子、包裝美學也一併奉獻而出。這小小的插曲,讓我們迴異於浮光掠影的消費式旅者,增生了一點踏實的責任、使命感,所以即使在日式餐廳裡點的不過是最便宜的定時套餐,而且為了趕班機,蒸蛋只能改成荷包蛋,我們依然感到十分豐華的開心。
當然,我最大的開心是這次上海行,我跟著眾多的遊客一起走在街頭,我心中多了份研究、探索的心思,也很快發現上海人心中的嚮往,那些強調鮮活的人生體驗、高級品味者,他們所需索的城市生活,是追求與建築一起融化、活化,並且還要追溯到過去里弄型態合理的變化和延續,他們心中才會覺得安定,也才能真正享受眼前的新上海之美,而這些繁複的追求,正創造了上海人旺盛的競爭力,其希望和無情也皆在於此。
文章定位:
人氣(146)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