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21 11:10:02| 人氣6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4 12 31 NSO 演出貝里尼歌劇《諾瑪》評論 {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次拖了真的很久-三個多月了哩。沒想到期末報告大混戰拖得還真是久。不過,在這兒的評論算是為自己留下的一種記錄,所以還是乖乖來寫了 :-) ]

這次 NSO 演出《諾瑪》,我很早就買票了;當時一併考慮的演出還有 Fiorenza Cossotto 來台獨唱音樂會、以及台灣師大演出普朗克《聖衣會修女對話錄》。Cossotto 的演唱會很快就被否決:坦白說,一方面是經濟考量,二來如果非捨一場演出不可,1935 出生的 Cossotto 以 69 歲高齡獻唱,實在不是讓人很有信心,特別她演唱的曲目中有一大部分是吃重的戲劇角色,現在嗓音還保有多少頗令人懷疑。也許我錯了,因為去聽的人在瞻仰大師丰采之餘,傳出的好評還頗不少的。不過錯過的就錯過啦。

如果真要回顧,那我很慶幸我沒錯過這次的《諾瑪》;因為這真的是場讓人滿足和感動的演出。

我覺得很要大力喝采的是簡文彬先生將《諾瑪》帶給我們。這真的是個難得的機會。我記得在第一次聽到這消息時心中想的是:「《諾瑪》?天哪!」《諾瑪》綿長的旋律和女主角唱份驚人的難度與長度都是令人嘖舌的,而如今這樣一齣劇, Renata Scotto 口中(與許多人心中)「最完美的美聲歌劇」要在台灣搬演。記得在我鼓吹大家一起去聽時,有個網友說:「台灣人演出的嗎?那 … 算了。」如果這是對國內的歌手沒信心,那我倒很不以為然。至少就前幾次觀賞 NSO 歌劇演出的經驗,我對於 NSO 的努力和水準並不怎麼擔心。(如果前述網友的想法是有對於歌手風格詳細比較分析、從而歸納來的結論,那也許比較沒話說;否則這樣單純貶低國內演出者的思考方式實在讓人頭疼。)我唯一有想過的是,為什麼要請徐以琳女士演出 Adalgisa 一角。的確,一般常聽到的 Adalgisa 都是由次女高音演出,不過這個角色原本譜上寫的是女高音,雖說這一部分的原因是當時女高音與次女高音的分野尚未全然發展。(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樂友可以看看一些對於當時演出的研究。像貝里尼的《卡普雷提與蒙太奇家族》中的茱麗葉塔,今日多半是由輕抒情女高音演唱,不過這個角色其實是 full lyric,而且在貝里尼當時也曾由出名的次女高音演唱過。況且在演出史上,有不少唱 Adalgisa 的歌手後來名氣更盛、技巧圓熟之後,也改唱 Norma)Adalgisa 是個大問題:在《諾瑪》演出史上,後來多半由次女高音演出此角的原因應該是如此一來 Adalgisa 可以較容易與 Norma 區隔開音色;不過問題是,常常因為這樣,Adalgisa 很容易(特別在較不細膩的歌手演出時)變成胸音轟隆隆的角色。Adalgisa 可不是《遊唱詩人》裡的 Azucena 或《化裝舞會》中的 Ulrica:她畢竟比 Norma 年輕,也還是神廟中的貞女祭司。如果真的要用次女高音,那一個音色年輕漂亮、不過厚重、而且有完美高音域的次女高音是適合的。高音域有可能是個大問題,因為這個角色的音域其實和 Norma 不相上下。如果可能,讓聲音甜美但足以支持貝里尼優美長線條的抒情女高音來唱是最好的。(關於這點,有興趣的可以試著找 Renata Scotto 和 Mirella Freni 兩位義大利女高音在以前在 Decca 發行的一張絕佳二重唱專輯。Scotto 不是真正的重型女高音,但至少她的聲音有金屬光澤般的稜角;襯以當時抒情女高音第一把交椅、亦值全盛期的 Freni ,以原調(F大調)演出《諾瑪》第二幕的大二重唱,效果的確是很棒的。)當然,如果 Norma 不是真的音色厚重且穿透力十足的真正戲劇女高音(而可能只是有一定音量,由重抒情往重的方向發展的女高音),那也許聲音年輕的次女高音還是個好的選擇。徐以琳女士在國內演出,後來似乎比較偏向 lirico-spinto;換句話說,不太像是想像中「甜美的抒情女高音」。特別是這幾年聽她的幾場演出,有時候聲音的震顫實在是太大了,聽起來不總是很集中。這樣會是個好的 Adalgisa 嗎?

答案是,比預期中來得要好。不過先照觀賞的時序來看演出吧。

這次的舞台陳設,是將原本的舞台搭得更往前、並全用黑色漆布包住,上面才是略往前傾斜的木製楕圓型舞台。楕圓型舞台上左方有後來可以旋轉的小圓盤,右方則是象徵性樹林的長桿數支。這個製作中,導演黎煥雄讓 Norma/ Pollione/ Oroveso 的穿著與其他演出者不同:當這三個角色第一幕著古裝時,其餘所有演出者都是時裝,第二幕則顛倒過來。目前我看到的網路評論,有朋友指出此一設計也許是要突顯 Adalgisa 終究不會和 Pollione 在一起,和/或彰顯 Norma 的悲劇主角地位。製作中另一個引起熱烈討論(或批判)的作法是從序曲開始就著時裝出現、或遊蕩或旋轉的舞者,以及第二幕前奏曲時舞者於舞台右側出現點燃一排蠟燭的作法。我的看法是,的確,如果導演能呈現什麼更強化戲劇走向的作法,那是好的;如果以此為基礎,給觀眾進一步思考該劇的機會,那更是值得稱讚。不過我看了這次演出節目單中黎煥雄接受訪談的內容,其中他自己提到了身為導演、想「插入自己副文本」的「私心」。私心與否或且不論,但是如果一個導演只想要讓自己「被看見」,那實在沒什麼了不起。特別當他呈現的手法這樣不甚高明,甚至干擾整齣劇流動時,那實在是該大加撻伐的。

當我在序曲演出看到旋轉舞者時,我開始思考;當看到古/時裝錯置時,我繼續思考。導演是想要將這個設定在遙遠時空背景的故事與現代人的孤絕或其他(後?)現代的議題結合嗎?也許。不過我承認我看不出來,而且覺得這位黎先生做得很糟。面對《諾瑪》這樣一齣劇,導演要做的應該是要讓觀眾能夠全神貫注地得到這齣劇要給人的感動,而不是愚蠢地讓舞者蹦出旋轉,然後自己在後台自私竊笑。也許在序曲安排舞者不是太差的作法,但之後舞者數次出場實在是逐漸讓人在體會到這個設計的失敗之餘開始感到厭煩。最糟的例子大概是在第一幕 Adalgisa 與 Oroveso 二重唱時舞者出場旋轉:身為觀眾,我不知道應該要專注在貝里尼戲劇滿滿的音樂、還是把荒誕的舞者揮下舞台。為什麼當我們應該專注在悲劇上時要用這些小丑來擾煩我們?整體來說,旋轉的舞者們和古/時裝錯置完全是糟糕的設計。與其如此,何不如把請舞者的錢省下來把 Norma 的服裝做好點? Norma 出場時,服裝看起來是與前年 NSO 演出《崔斯坦與依索德》時同一風格的一堆破布。坦白說,那樣把布一層層疊起來的作法一點都沒有層次感,只會徒然讓角色該有的莊重儀態全不可得。另一個可能的極積方向是導演其實可以花多點心思設計各角色的走位和肢體動作。兩個主要女角感覺上掌控舞台的能力都不錯;而在這齣劇中容易流於刻板角色的男高音和(特別是)男低音其實是值得導演多花得心思的,尤其這次的男高音常常是往他的右方跨開半步,右臂就晃啊晃地唱起來了。另外,合唱團在台上出現的目的似乎也只是要就定位、再唱出他們的句子,對整齣劇的劇情流動沒有什麼參與感。導演與其插入會在重要段落對音樂本身產生干擾的這些設計,倒不如與演出者一同努力編排可信的肢體語言,特別是美聲歌劇有不少公式化的音樂結構,一首曲子中歌詞也會一再重覆;當然,《諾瑪》在音樂和文字結合上的成就是很驚人的,在這方面的編排問題不算大,但導演還是可以有很多細膩處理的發揮空間。

必需一提的是,最後諾瑪與 Pollione 相擁踏上小旋轉舞台,而背後投影布幕立時升起熊熊巨焰的效果實在是好極了!掌聲鼓勵!

來看看音樂的部分。簡文彬先生大多數的時候都蠻不錯的,只有在某些地方太快了點-依我之見,《諾瑪》有幾個重要的管弦樂過門段落是很不好處理的;其音樂本身並不是不好,但是這些音樂多半是大調,如果指揮沒抓好整齣劇應有的穩重氣質(,特別再加上導演沒有適當的安排),往往音樂呈現出來就是浮躁、甚至有急於結束的尷尬;Norma 第一幕跑馬歌之後的那一段進行曲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次演出中,銅管在有些部分太突出了,大概是因為後方反響裝置的緣故;不過相較於上次 NSO 演出《唐.喬望尼》時管弦樂團整體的聲音被弄得太封閉是有改善的。

聽到廖聰文先生唱的 Oroveso 出場真的是件令人振奮的事:多麼豐沛肯定的嗓音啊!Oroveso 算是一種樣版,但也是需要權威和情感的角色。聽到這樣豐美的嗓音實在讓人安心寬慰啊!記得那時聽他的第一首詠嘆調,完全被貝里尼美好的旋律感動。那首曲子,或甚至是男低音在本劇中其他的曲子,在聽CD時幾乎都不會特別注意;但是坐在台下時,我心想:「啊!就是這樣子!多麼自然如泉湧不絕的旋律啊!」演唱 Pollione 的 Steven Harrison 就沒有那麼成功了。我聽到有些朋友在散場後討論中說他「聲音本質不錯」,但我覺得他的聲音並不集中,而且大家也都同意他是靠本錢在唱。在他的出場詠嘆調第二段聽到他沒有往上加高音C時,一方面有點失望,二方面也有點慶幸他沒冒那個險。整場演出中這位 Harrison 先生都沒什麼強弱變化,也沒有什麼真的詮釋。雖然 Pollione 本來就不是討人喜歡的角色,但如果歌手能有較細膩的音樂性,效果還是會大不同的。至於演技的問題,在前面已提及。

當諾瑪出場時,雖然看到服裝設計給她的裝扮實在有待檢討,但我整個人都坐直了- 諾瑪這樣懾人的角色終於出場了!。當朱苔麗女士開口,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個可以讓人安心享受的夜晚。她開場的宣敘調 “Sediziose voci” 雖然不是特別凌厲,但分句可見適切權威感;而接下來著名的 “Casta diva” 則有漂亮的圓滑線。雖然朱女士下半場放的聲音比較多,但整場至始至終聲音都是好的,而且詮釋完整感人。現場聽這樣一個諾瑪,才讓人(更)瞭解諾瑪是個多麼困難的角色:當然,不是朱女士唱得不好,而是現場更體認到這是一個多麼需要有體力、又能完美唱出綿長線條的歌手;而像末幕諾瑪和 Pollione 對峙時,諾瑪憤怒的音樂譜上要求的是要以 ff 演唱十六分音符的花腔!光這點絕大部分的歌手就很難做到了。朱女士的整場演出看得出其用心-除了咬字的細膩外,許多地方(例如與Adalgisa 的二重唱)的弱唱真是動人;特別在最後當眾人問到誰是違反守貞戒律者,而諾瑪答道 “Son io...” (「是我」)的滑音和弱唱持續長音真是感人至深啊。唯一可以一提的是,如果能花更多心思在圓滑唱上會更好-事實上,圓滑唱以及線條的問題是這場演出兩位主要女性歌手可以共同參考的議題。

徐以琳女士在國內是很有經驗的歌唱家了;在文章前頭我有提到對於選她唱 Adalgisa 的疑慮了,而聽了她的演出,雖然前面的討論不必然全面被排除,不過至少可以說這是個很成功的演出。以往聽徐女士演出時她聲音較大的震顫明顯減少,第一印象就好得多了;雖然不是(我)理想中甜美的抒情女高音,但一來徐女士的高音區似乎亮一些,二來兩位女歌手的音色倒是很容易區分開來,而且朱女士聲音集中度也比較佳;加上徐女士的演唱也相當用心投入,算是頗成功的演出。身為女高音,徐女士在高音域都處理得很好,反倒是到了 Adalgisa 的低音域時常常聽起來不夠集中、顯得較弱。另外當晚兩位女士-特別是徐以琳女士-在唱貝里尼的長線條、特別是遇到由高音到低音的下行音階時,常常用力地擊出開頭高音,然後一方面開頭高音音量上和後續的音符聽起來不平均,二方面後續下行的音群也沒有很清楚。話說回來,這兩位演出者當晚的表現實在是誠摯感人,而這對於在劇院的觀眾當然是最重要的。

最後提一下陳妍陵小姐;在一則有訪問朱苔麗女士的新聞中,朱女士提到很高興能和身為自己子弟的陳妍陵小姐同台一事。比起之前 NSO《托斯卡》和《崔斯坦與依索德》(Brangaene)中的角色,Clotilde算是很小的角色,但陳小姐聲音和咬字的呈現都極佳,為師的想必也很光榮吧。

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在歌劇現場演出中流淚;這很可以理解,畢竟歌劇是這樣需要多方整合的繁複藝術,也因此各種技術上的缺失是很容易產生的;這倒不是說我就不會欣賞現場演出。相反的,我特別欣賞現場演出的即時交流,而且也知道現場有許許多多可以欣賞讚嘆的事物;只是知道多了,要真的深陷劇情到流淚實在不是容易的事,特別是像《諾瑪》這樣一齣難唱的劇。但是從一開始-一方面要感謝廖聰文紮實美好的歌聲-,貝里尼源源不絕的旋律本聲就展現了其動人的魅力;而到了中場前的二重唱及三重唱,我就潰堤了。啊,謝謝貝里尼。謝謝您這樣偉大的音樂。也謝謝這麼棒的演出者,讓我有滿溢超過一整晚的涕零感動。


附錄:本次演出名單

日期
2004年12月31日 星期五 19:30
2005年01月02日 星期日 14:30
2005年01月04日 星期二 19:30

地點
國家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演出者
指揮/簡文彬(Wen-Pin Chien, conductor)
導演/黎煥雄 (Huan-Hsiung Li, stage director
波利歐內/史蒂文‧哈里森(Steven Harrison, Pollione)
歐羅維梭/廖聰文 (Chong-Boon Liau, Oroveso)
諾瑪/朱苔麗 (Tai-Li Chu, Norma)
雅達姬莎/徐以琳 (Yi-Lin Hsu, Adalgisa)
克蘿悌德/陳妍陵 (Yen-Ling Chen, Clotilde)
佛拉維歐/楊磊 (Lei Yang, Flavio)
國立實驗合唱團(National Experimental Chorus)
國家交響樂團(NSO)
戲劇演員/Fa, 阮文萍, 馬照琪, 魏沁如, 葉文豪 etc.
舞台設計/張維文
燈光設計/李俊餘
服裝設計/謝介人

票價 400 600 800 1000 1200 1500 2000

台長: Opera Buff
人氣(63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